上编 扬弃与借鉴:西方分享经济实践与理论考察
**章 西方分享经济实践形式的发展及其启示
自从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威茨曼提出用分享经济制度取代工资制经济,用来解决资本主义世界面临“滞胀”等难题而企图使资本主义摆脱困境、继续发展以来,西方分享经济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为了对西方分享经济进行借鉴和扬弃,吸收其合理的成分和对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建设适用的东西,我们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批判地吸收的精神,对西方经济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作了前沿跟踪研究。本章较为全面地归纳了西方分享经济的各种主要实践形式,并对其参考价值作了适应性分析。可以看到,西方分享经济的实践形式比英国经济学家米德当年归纳的分享经济的各种形式又有了新的拓展。
一、西方分享经济实践形式的发展情况
(一)利润分享制
利润分享制是指企业所有者和职工共同分享企业利润的一种企业纯收入分配模式。一般而言,企业职工只参加企业的利润分享,不承担企业的亏损和风险,企业根据盈利情况决定是否进行利润分享。利润分享制度是相对传统的固定工资制度而言的。分享制度是与工人的工资和某种能够恰当反映厂商的指数相联系的。这里的“厂商经营的指数”主要是指“厂商的收入或利润”。这样,工人和雇主在劳动力市场上达成的就不再是规定每小时��少工资的合同,而是工人与雇主在企业收入中各占多少分享比例的协议。对于雇员来说,无论是固定工资制度还是利润分享制度,其分配结果是一样的,但是两种制度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却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意味着,威茨曼提出“利润分享”的本意,并非真正让工人去分享利润,而是作为治理滞胀的**。因此,利润分享制度对通货膨胀和就业的影响是其核心内容和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