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研究(“历史新起点”书系)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研究(“历史新起点”书系)

  • 作者:张静 关信平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108346
  •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01日
  • 页数:370
  • 定价:¥4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地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基本情况,总结了党在社会建设方面指导思想的发展线索,以及我国学术界对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对我国社会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介绍。在此基础上,本书分析了在当前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社会建设面临的新的国际国内社会环境,党和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下,以公平正义为原则,重视民生事业和社会发展的社会建设理念与思路;分析了我国社会建设当前面临的主要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及面向未来发展的具体目标、任务和发展机制。同时,本书还分门别类地分析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各主要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及当前发展的重要议题。
    文章节选
    **章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建设的历史发展及经验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克服了各种困难,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在本章中,我们概要地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建设的历史轨迹,总结了多年来社会建设的实践和理论,以及主要的经验、教训及存在的问题。
    **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建设的实践行动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三十多年前,当中国刚刚结束“文化大革命”时,党和**领导人及全国人民都通过对过去的反思认识了一个道理:一个**不能总是陷人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争论中,而应该将主要的注意力放到经济建设和**发展方面。于是,党和**领导人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并及时提出了将党和**工作的**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加强以经济建设为**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应该注意,当时提出以经济建设为**的工作思路,是对过去过分强调政治斗争的反思,并不是与社会建设相对立。事实上,从改革开放之初起,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建设也一直在发展,只是对其的重视程度不如经济建设,并且也没有采用“社会建设”的概念和131号。
    一、改革初期社会建设的历史轨迹(20世纪80年代)
    1.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社会建设行动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场意义深远的经济制度变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很快就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农村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农村改革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农村社会组织的变化,并且随着集体经济组织的解体,原来建立在其之上的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制失去了组织基础,也不得不随之发生变化。但是,在改革的*初阶段,改革者并没有很认真地关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社会建设问题,其原因有:首先,当时农村中每家每户都分到了土地,而土地是不能买卖和随意转让的,因此,土地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保障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过去集体组织的经济保障功能。其次,直到80年代中期,农村居民基本上还都生活在农村。当时的政策是提倡“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因此,尽管当时非农产业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农民仍然留在农村。这样一来就比较好地保留了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家庭服务功能。尤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比过去的集体经济更有利于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从而进一步强化而不是削弱了家庭的保障和服务功能。*后,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因农村改革和乡镇企业发展而带来的农村经济高速发展,使普通农户的收入和生活保障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土地保障、家庭保障和人均收入提高这三项因素共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因集体经济组织解体而带来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制度性缺失,使这种制度缺失没有马上引发严重的问题。
    然而,农村的教育和**卫生、缺乏家庭保障的孤寡老人和孤儿·以及经济落后地区的民生问题仍然需要通过专门的制度调整和公共行动去加以解决。为此,在农村改革的同时,在这些方面做了相应的制度调整。其主要做法是,通过建立农村税费制度支撑*基本的公共服务,将过去由集体经济负责的教育、**和“五保户”制度改为通过收取提留的方式来解决。通过这种方式基本上维持了农村公共基础教育和“五保户”制度,但未能维持好农村合作**制度。其结果是,农村公共教育体制和“五保户”制度基本上维持了下来,但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村合作**则基本解体,导致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农村公共**卫生制度缺失和普遍性的农村缺医少药现象。
    在80年代农村社会建设中*为引人注目的行动是**在贫困地区农村中开展了扶贫开发计划。由于自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的束缚,在全国大多数农村都通过农村改革摆脱了贫困的同时,仍然有相当多农村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摆脱贫困。为此,**从80年代中期开始,在贫困地区农村开展了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行动。由**大规模投入,采用积极的扶贫开发方式,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积极促进其经济发展。通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在缓解贫困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改革开放初期城市的社会建设行动
    在城市中,社会建设行动也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制度改革来建立适应新的经济体制的社会保障制度。早期的社会建设行动是以解决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由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社会保障制度失效问题而引起的。更具体地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建设行动*初起源于70年代末开始的就业政策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以及80年代初期的劳动保险制度改革和80年代中期开始的待业保险制度实践。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城市中长期实行计划安置就业的政策和福利性的住房制度。尽管就业压力和住房供应不足的问题一直存在,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通过城市知青上山下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这两个方面的压力。70年代末,随着大批下乡知青集中返城,就业安置困难和住房严重不足的问题一下子集中爆发。1979年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失业高峰,形势十分严峻,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当时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政府事实上已经不可能再靠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传统的计划性制度安排与老百姓对就业和住房的需求之间的体制性矛盾强烈催发了中国城镇就业制度和住房制度的变革。
    在就业制度方面,1979年初,在上海首先出现了一种集安置就业和培训于一体的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劳动服务公司,并随即在全国普及开来。1980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劳动工作会议上充分肯定了劳动服务公司等新的尝试,并提出了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三结合”就业方针。1981年10月,政府又发布《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规定》,进一步肯定了“三结合”就业方针。这一新的就业政策将城市就业制度从过去主要依靠全民所有制单位安排就业转变为全民、集体、个体共同发展,并通过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扩大就业;将过去让待业者消极等待**招工安置转变为鼓励劳动者积极创业和自谋职业;由过去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组织就业转变为运用行政、经济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手段促进就业。“三结合”的就业方针打破了过去“统包统配”的计划就业管理制度,并取得了明显的成功,不仅在短短三年时间里(1980—1982年)绝大多数城市都基本上解决了过去积累下来的包括返城知青在内的城镇失业问题,而且开创了通过市场化、社会化和放松管制的方式来解决经济与社会问题的制度实践。
    在住房制度方面,70年代末为了解决严重的住房困难问题,**还是拿出了相当的资金用于住房建设。但由于过去欠债太多,再加上不合理的住房分配制度,政府增大住房投资的努力并不十分奏效,结果导致群众住房难和政府财政压力双重困难并存的严峻形势。在这种情况下,不进行制度改革是很难在短期内解决住房困难问题的。为此,**于1979年开始在广西和陕西的一些城市中实行住房出售试点,随后各省市区也开始了试点。*初是全价售房,但效果不太理想,1982年后改为补贴售房,尽管*初的住房改革不像就业体制改革那样成功,但它开启了住房改革的道路,促使政府后来从另外的方向推进住房制度改革(云志平、白伊宏,1990)。
    80年代我国城市社会建设另一方面重要的行动是企业劳动保险制度改革。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劳动保险制度始建于50年代初期,其项目包括职工在退休金、**费、工伤、生育等方面的待遇。在60年代末形成了由企业直接支付各项保险费用的制度。到了80年代,随着企业开始实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允许企业从利润留成中开支奖金和住房等各种福利,利润对企业及其职工来说就有了实质的意义。而企业退休职工的多少,又直接影响企业利润的水平。新老企业之间由于负担的退休职工的多少不同,会导致在职职工的奖金和福利水平的差异。这种情况引发了许多企业对“苦乐不均”的不满,削弱了增大企业自主权改革的效果。由于这些问题的出现,引发了对原有劳动保险制度的改革。
    ……
    目录
    导论时代背景下的民生问题与社会建设
    **章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建设的历史发展及经验总结
    **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建设的实践行动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三节 中国社会建设的经验总结
    第二章 历史新起点上的社会背景、社会问题及社会建设目标
    **节 历史新起点上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历史新起点上的社会问题
    第三节 我国社会建设面向未来的发展目标
    第三章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行动体系
    **节 我国社会建设行动体系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政府在社会建设行动中的责任与角色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及其在社会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
    第四节 我国社会建设行动主体发展变化的一般情况
    第四章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一)社会保险
    **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历史脉络
    第二节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第三节 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第四节 中国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第五章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二)——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
    **节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中国社会福利服务制度的改革与总体发展
    第三节 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第六章 中国**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
    **节 健康问题与中国**卫生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历史
    脉络
    第二节 中国公共卫生及疾病预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第三节 中国**服务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第四节 中国城市社区卫生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第五节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第七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住房政策和住房福利的发展
    **节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住房福利制度
    第二节 中国城市住房福利制度的改革试点
    第三节 中国城市住房福利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
    第四节 中国城市住房市场化的改革
    第五节 中国关注城市中低收入者的住房福利制度安排
    第八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反贫困行动
    **节 我国农村反贫困政策和战略与反贫困工作成效
    第二节 城市反贫困政策发展与反贫困工作成效
    第九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就业政策
    **节 就业形势变迁及制度转型
    第二节 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
    第三节 面向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分析
    第十章 中国的人口发展及人口政策
    **节 当代中国的人口问题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人口流动及人口政策
    第十一章 中国社区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发展经验
    **节 社区建设的产生、发展历程
    第二节 社区建设的必然性和重要经验
    第三节 社区服务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思路
    第十二章 中国妇女儿童保护事业的发展
    **节 中国的性别平等制度与相关政策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妇女发展的成就、问题及前景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儿童问题及儿童权利保护体系
    第十三章 中国专业社会工作体制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节 中国建立专业社会工作体制的行动历程
    第二节 现阶段中国专业社会工作体制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第十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治安体制与社会**机制建设
    **节 城乡社会治安及社会控制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第二节 当代中国风险管理及社会**机制建设
    第三节 新形势下的职业**与交通**机制建设
    第四节 网络社会中的社会管理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