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赝品的产生及原因
有的连环画研究者认为,从连环画产生的那**起,便产生了连环画收藏,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那时的连环画收藏只是个别人的个别行为,尚未波及到大多数人,更没有形成社会范围的收藏活动。
个人的收藏行为当然不可小觑。如今,无论是清代之前的插图式、标题式、回回图式连环画,还是清代末年至民国初年的上文下图式连环画,以及其后各种形式的连环画,虽然有一少部分是由**图书馆、博物馆等处保管,但大部分还是由个人收藏。
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百多年中,正是中国连环画由稚嫩到成熟再到辉煌的时期。从现有资料看,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清末、民时期有社会性的连环画收藏活动,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这17年间亦没有此项活动,只有连环画爱好者之间的相互传看或相互交换。有许多直接证据表明,民国时期便有租赁连环画的小店和书摊了,读者花费不高就可以看连环画,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但这只是一种经营行为。出租连环画只是为了挣钱,读者只爱好不收藏——看完一放就走了,时间一久,连环画便破损了,留到现在的,其价值就贬了许多。
文化大革命期间只能偷偷地看连环画,其间公开发行的连环画都是“文革”特征十分浓郁的作品,这时仍然没有较大规模的连环画收藏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