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文化通史.秦汉卷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文化通史.秦汉卷

  • 作者:郑师渠 总 许殿才 分册
  •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098637
  •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01日
  • 页数:515
  • 定价:¥6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国文化通史:秦汉卷》讲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与创遣。中国文化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样法,同时也蕴含着她的情感、智慧和民族精神,数千年来,历风雨而不衰,遭浩劫而弥坚,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已提供了不竭的生命源泉,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是我们今天应当加以批判继承的珍贵文化遗产。
    文章节选
    **章 秦汉文化与大一统社会
    **节 大一统政权的建设与多民族的统一
    秦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建立起全新的**集权的封建帝国。
    首先,树立起至高无上的皇权。统一后,秦王政认为继续使用“王”这一称号,不足以显示新生政权统治者的权威,也不利于使政权成为自己家族的万世神器,命群臣议帝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秦王政“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而“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贵”,建议定尊号为“泰皇”。秦王政批复:“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日‘皇帝,。”此后,这一称号为历代*高封建统治者所沿用。为了使皇权独尊,秦始皇还规定了皇帝专用的称谓,废除了谥法。秦始皇采纳王绾等人的建议,规定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自称为“朕”,以示与群下区别。他认为以行为谥的做法,是子议父、臣议君,对皇权有很大限制���便宣布:“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此外,秦始皇还制定了玉玺使用制度、避讳制度、舆服制度等以神化皇权,确定了以家天下方式实施统治的封建皇帝制度。
    其次,建立功能齐全的**政权机构。封建朝廷是**的权力**,由三公九卿及诸属员组成的等级严明的官僚群体,听命于帝王而行使对**的统治管理职能。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掌管行政、军事、监察等事务,是统领全局的*高官员。九卿是分管**、朝廷甚至**各项事务的官员。主要有掌宗庙礼仪的奉常、宿卫宫廷侍从左右的郎中令、统领宫门卫士的卫尉、掌舆马的太仆、掌刑法的廷尉、掌礼宾的典客、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典属国、掌**外戚事务的宗正、掌**财政的治粟内史、掌**收入的少府、掌京师戍卫的中尉、掌宫廷土木建筑的将作少府等。九卿之外,还有侍中等内朝官、詹事等皇后及太子属官。
    另一重要举措是废分封,立郡县,建立直属于**的地方行政体制。统一六国后不久,秦始皇和朝臣们就实行什么样的地方行政制度问题展开了讨论。李斯力排众议,认为“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这个意见得到秦始皇的支持,于是秦将商鞅变法以来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在全国设置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县下设乡,乡下又有里,里下有什伍,建构起了**直接控制到地方郡县什伍的有效统治体系。这一统治体系的建立,对于结束以往的诸侯纷争局面,维护**统一,有着积极的意义。此后,地方归属**成为中国社会的基本格局,虽然时有分封与郡县之争、有分裂割据之举,但都不能改变统一向心的中国社会历史趋势,中华文明形成独特体系,持续发展至今,与此有直接联系。
    为了强化统治,维护统一,秦始皇还先后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他下令“使黔首自实田”,以法律形式在全国推行封建土地所有制,奠定了封建**的稳固经济基础。他明法度、定律令,以严刑峻法维持封建政治、经济秩序;他强制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规定“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①,从经济、文化制度各方面为巩固统一局面,奠定坚实的基础;他大修直道、驰道,以实施对全国的有效管理;他还“焚书坑儒”,实行**的文化专制主义,以消弭人们的反抗意识。这些措施不但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后来的封建制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秦帝国的建立,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大变局。虽然它二世而亡,没有把大一统局面维持下去,但它开创的**集权封建制度,却确定了此后两千余年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
    汉承秦制,汉政权再度统一中国后,继承并发展了秦皇朝的统治规模和封建皇权专制制度,成功地把一统大业坚持数百年之久,显示出统一政权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西汉开国之初,针对多年战乱的残破局面,采取恢复生产、休息民力的政策,在政权建设诸方面改作不大。到武帝即位之初,经多年休养生息,出现了国力强盛,民众富庶的繁荣景象。同时,姑息无为的政策也导致一些消极后果,主要是朝章国,制不够完备,影响政权职能的发挥;政府对部分农民失去控制,影响**财政收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诸侯王成为皇权的离心力量;匈奴势力扩大,对西汉**政权构成严重威胁。这些问题不解决,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和皇权的现固。在丰厚的物质基础上,汉武帝奋发有为,兴功立业,把西汉推向盛世,也使大一统事业得到巩固和发展。
    武帝在董仲舒建议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学说取代无为的黄老思想,定为官方政治学说,实现了统治思想的转变,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思想基础。儒学以执两端而用其中为基本思想方法,在治国方面强调德刑并用,不偏不倚;在理民方面,注意把人的自然性情与社会规范融合起来,其思想主张与**集权的家国同构的中国社会要求十分吻合。以儒学作为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是历史与社会的选择,适应了巩固大一统政治体制的迫切需要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实现了统治思想的转变后,武帝又采取了一系列强化皇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他在“景遭七国之难,抑损诸侯,减黜其官”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自行将王国土地分封给子弟,于是“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①;又行“左官律”,贬低诸侯王属官的地位;行“附益法”,限制士人与诸侯王交游。通过这些举措,打击了诸侯王势力,从根本上解决了藩国强大难制的问题。对于地方强宗豪富之家及以武犯禁的游侠势力,武帝利用酷吏进行了有力的镇压。又大力迁徙豪强充实三辅地区,以强干弱枝。为了更有效地实施对全国的统一管理,他还实行了刺史监察制度。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作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②。
    在官制上也进行了改革。加强尚书台的权力,由自己身边的大将军、尚书等组成中朝,成为真正的决策机关,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则成为执行机关,形成所谓的“中外朝”,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朝臣以至全国政局的控制。
    在经济上,采取**统制政策,实行均输、平准、盐铁专营,一方面**了商人资本为牟取暴利而对**和民众经济生活的破坏作用,另一方面也收到了“民不加赋而天下用饶”⑧的效果。
    在对匈奴问题上,由原来的取守势改为取攻势,安定了边境,扩大了**政权的统治规模。
    这些政策措施,有力地加强了**集权,巩固了统一太业,也让人们看到了新生大一统政权的创造力量,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东汉在天下扰攘之后,重建大一统政权。光武帝在巩固统一政权体制,加强皇权方面,又作了新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中的一些措施对后来的封建**制度有很大影响。他的重大举措主要有:
    1.退功臣而进文吏。
    他大力选拔有才能的士人充当政府官员。以优厚的待遇笼络功臣,而“不任以吏职”,不让他们担任重要行政职务,参与政治;他还“不欲功臣拥众京师”②,让一时不宜褫夺兵权的功臣驻守边境或外地,以免形成对朝廷的直接威胁。这样的做法,一方面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另一方面也用较妥善的办法消除了骄兵悍将**皇权的危险。
    2.“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在汉武帝建立中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基础上,刘秀进一步扩大尚书台的职权,让它成为在自己直接控制下的真正决策与发号施令机构,而将三公架空,使之成为没有实权的虚位,从而将朝政大权独揽于皇帝手中。
    3.加强监察制度。
    刘秀采取提高御史中丞地位、复置司隶校尉、,扩大刺史职权等措施加强**的监察制度,更好地实施对政府官员的监督控制,使封建**机器更有效地运转。
    4.集军权于**。
    刘秀称帝后,取消了地方专门统帅军队的武官,又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等地方常备军,同时扩大**军队,并在**官制上进行调整,使军队*高统帅权直接控制于皇帝手中。
    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得到大发展,**次实现了全国性的多民族统一。
    中国的民族统一,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夏、商、周政权都是在单一民族内部统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们虽有天下共主之名,却没有管辖诸侯的实权,各诸侯国都是独立的民族**。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大灭小,强凌弱的兼并战争,逐步形成七雄割据的局面,七雄建立了规模可观的政权,各自实现了以本族为主体的地区性多民族统一。此时,原来分散的华夏民族相对集中,分别形成了东以齐,西以秦,南以楚,北以燕赵为代表的四个分支,为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先决条件。秦灭六国,由政治的统一带动民族的统一,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
    对秦汉时期的全国性多民族统一,我们可分两个层面来认识。**,秦汉**政权的主体民族——汉族,是由华夏各族汇合而形成的,诸夏之外的许多少数民族也是秦汉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秦汉**政权与周边许多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建立了称臣纳贡的统属关系,他们都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
    目录
    绪言
    **章 秦汉文化与大一统社会
    **节 大一统政权的建设与多民族的统
    第二节 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第三节 秦汉文化的差异及不同的社会影响
    第二章 多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
    **节 超迈往古的恢弘气势
    第二节 多元文化的汇合
    第三节 中华主体文化的形成
    第三章 文化冲突与论争
    **节 师今还是学古
    第二节 黄老、儒术
    第三节 盐铁会议
    第四节 经今古文之争
    第四章 吸纳百川,吞吐六合
    **节 秦、晋、楚、齐、鲁等地域文化的融合
    第二节 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
    一、与匈奴的文化交流
    二、与乌桓、鲜卑的文化交流
    三、与南方各族的文化交流
    四、与羌、氐族的文化交流
    第三节 汉文化与西域及海外文化的交融
    一、与西域的文化交流
    二、与西亚、罗马、印度的文化交流
    三、与朝鲜、日本、越南的文化交流
    第四节 对秦汉文化交流的思考
    第五章 经学——秦汉时期的学术主流
    **节 博士与汉代经学
    一、六经的早期传承与汉初经学
    二、博士、博士弟子与汉代经学的发展
    第二节 五经的传承
    一、《易》的传承
    二、《书》的传承
    三、《诗》的传承
    四、《礼》的传承
    五、《春秋》的传承
    第三节 汉代经学的成就
    一、何休的《公羊》三世说
    二、郑玄对今古文的调和
    第四节 语言文字学的创立与初步发展
    一、从小篆到隶书
    二、《尔雅》、《方言》、《释名》
    三、《说文解字》的成就
    第六章 天人分际与古今之义
    **节 秦统治者对法家以外思想学说的吸收与运用
    第二节 汉初黄老的朴素唯物论
    一、《黄老帛书》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二、《淮南子》以道为本的宇宙生成论
    三、《淮南子》体道而无为的社会历史观
    第三节 董仲舒****的神学思想体系
    一、以神学目的论为核心的宇宙观
    二、大一统的社会政治思想
    三、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
    四、三统循环的历史观
    第四节 两汉之际的正宗思想
    一、刘向、刘歆的折衷思想
    二、《白虎通义》的社会政治思想
    三、《白虎通义》的历史观
    第五节 王充对神学体系的诘难
    一、天地自然无为的观点和对天人感应说的非议
    二、无鬼思想和对世俗迷信的批判
    三、实知的认识论主张和对经传虚妄诸说的质疑
    第六节 王符、仲长统的社会批判思想
    一、王符以元气为本的宇宙观
    二、王符的德教思想
    三、仲长统的天人关系论
    四、仲长统对历史变化趋势的理论探索
    五、仲长统的社会批判与改良设想
    第七章 天与神佛的世界
    **节 正宗神学理论与郊祀、封禅
    一、五德终始说
    二、谶纬的流行
    三、郊祀与封禅
    第二节 民间信仰与世俗迷信
    一、淫祀
    二、神与自然崇拜
    三、方士与巫术
    四、卜筮与相法
    五、禁忌
    第三节 道教的创立
    一、道教产生的思想根源
    二、道教的兴起
    第四节 佛教的传入和在中国的早期活动
    第八章 尊尊亲亲的宗法与伦理
    **节 秦代的伦理规定
    第二节 汉代的礼制建设
    一、叔孙通制朝仪
    二、宗庙迭毁之议
    三、以孝治天下
    第三节 三纲——君权与父权结合的伦理要求
    第四节 五常——自觉修养与社会规范
    第五节 义利观
    第六节 妇女观
    第九章 修身与博学的教育体制
    第十章 大一统政局下的史学
    第十一章 大气磅礴的秦汉文学
    第十二章 多姿多彩的艺术天地
    第十三章 勘天·格物·厚生——科学技术成就
    第十四章 秦汉风俗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