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大众传播距离论 一种心理学视角
QQ咨询:
有路璐璐:

大众传播距离论 一种心理学视角

  • 作者:张景云
  •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 ISBN:9787501188604
  •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01日
  • 页数:267
  • 定价:¥2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01188604
    • 作者
    • 页数
      267
    • 出版时间
      2009年07月01日
    • 定价
      ¥20.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心理距离是大众传播中的一个情境要素,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心理距离,是形成和谐的传播关系、实现理想传播效果的条件。该书从文艺美学和经典传播理论人手,对大众传播心理距离进行探源性梳理,初步建立了其框架体系。该书剖析了报纸、电视、广播、因特网等不同媒体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并从媒介特性、信息内容和传播方式角度,提出并论证了“适度心理距离”的观点。运用这一原理,笔者**对“南京***”现象、“黄健翔解说门”事件和“于丹现象”进行了个案研究,以验证该理论的可操作性,并为传播实践提供借鉴。
    文章节选
    上篇 大众传播心理距离理论与实务
    第2章 传播心理距离的理论依据
    2.1 经典传播理论中有关心理距离的观点
    在经典传播理论中虽然没有学者对“心理距离”进行明确阐述,但不少理论中蕴含着“心理距离”的思想。传播学中的一些常用词汇,就是心理距离的另类表述。如“一致性”、“同质性”等体现了心理距离“趋近”的理念;而“差异”、“异质性”等则描述了心理距离“拉开”的思想;“协调”、“平衡”和“和谐”体现了心理距离“适度”的状态,而“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和谐” (或“紧张”、“压力”等)则体现了心理距离失调的状态。从心理距离角度审视,经典传播理论基本上都承认传受之间心理距离的存在,对于传播过程中距离的矛盾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都在力图探索缩短心理距离的途径。下面,从传受之间的同质性与差异性、传播中“距离的矛盾”、经典传播理论发展的轨迹以及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结合等角度,对经典传播理论中的心理距离问题进行梳理。
    2.1.1 心理距离与传受之间��同质性和差异性
    经典传播理论基本上都承认在传受之间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心理距离。这种距离是传受之间“同质性”与“差异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而言,传受之间的“同质性”体现为双方在认知、情感、态度方面的一致性。从人类传播整体形态来考量,追求一致是人类理性的体现,也是维持心理平衡所必需的;而不一致是不理智的体现,使人内心产生紧张或不舒服感;就一次具体的传播活动而言,传播之所以必要,是由于传受双方思想中存在的“异”,而传播之所以能延续,则是基于双方的“同”。因此,传播参与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不断在“同”与“异”的矛盾中调节。
    我们首先看传受之间的“同”在传播中的作用。
    ……
    目录
    总序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和局限性
    1.5 论文基础上的主要修改
    上篇 大众传播心理距离理论与实务
    第2章 传播心理距离的理论依据
    2.1 经典传播理论中有关心理距离的观点
    2.1.1 心理距离与传受之间的同质性和差异性
    2.1.2 传播关系与“距离的矛盾”
    2.1.3 大众传播理论发展对心理距离认知的调整
    2.1.4 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结合的三类观点
    2.2 文艺美学中有关心理距离的观点
    2.2.1 “和谐”与心理距离
    2.2.2 “移情说”与“距离说”
    2.2.3 接受美学中的心理距离
    第3章 大众传播心理距离及与其他距离的关系
    3.1 大众传播心理距离的界定
    3.1.1 认知距离及其成因
    3.1.2 情感距离及其成因
    3.1.3 态度距离及其成因
    3.2 大众传播心理距离与其他距离的关系
    3.2.1 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的关系
    3.2.2 社会距离与心理距离的关系
    3.2.3 时间距离与心理距离的关系
    第4章 不同媒介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剖析——麦克卢汉“热媒介”与“冷媒介”悖论的开解
    4.1 “热媒介”与“冷媒介”悖论产生的原因
    4.2 人身媒介心理距离分析——“冷”媒介悖论的开解
    4.2.1 体态语
    4.2.2 口语
    4.3 印刷媒介心理距离分析——“热”媒介悖论的开解
    4.4 电子媒介心距离分析——“冷”媒介悖论的开解
    4.4.1 电视
    4.4.2 广播
    4.4.3 网络
    4.4.4 《理解媒介》——印刷版的电子媒介
    4.5 重新部落化:寻求“感知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平衡
    第5章 大众传播媒体吸纳人际传播的策略
    5.1 报纸吸纳人际传播策略
    ……
    第6章 大众传播适度距离策略
    下篇 个案研究大众传播心理视角下的热点事件分析
    第7章 大众传播心理距离视角下的民生新闻——“南京***”现象剖析
    第8章 大众传播心理距离视角下的电视主持传播——基于“黄健翔解说门”事件的分析
    第9章 “于丹现象”——从大众传播适度距离角度的解读
    第10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