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大众传播心理距离理论与实务
第2章 传播心理距离的理论依据
2.1 经典传播理论中有关心理距离的观点
在经典传播理论中虽然没有学者对“心理距离”进行明确阐述,但不少理论中蕴含着“心理距离”的思想。传播学中的一些常用词汇,就是心理距离的另类表述。如“一致性”、“同质性”等体现了心理距离“趋近”的理念;而“差异”、“异质性”等则描述了心理距离“拉开”的思想;“协调”、“平衡”和“和谐”体现了心理距离“适度”的状态,而“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和谐” (或“紧张”、“压力”等)则体现了心理距离失调的状态。从心理距离角度审视,经典传播理论基本上都承认传受之间心理距离的存在,对于传播过程中距离的矛盾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都在力图探索缩短心理距离的途径。下面,从传受之间的同质性与差异性、传播中“距离的矛盾”、经典传播理论发展的轨迹以及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结合等角度,对经典传播理论中的心理距离问题进行梳理。
2.1.1 心理距离与传受之间��同质性和差异性
经典传播理论基本上都承认在传受之间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心理距离。这种距离是传受之间“同质性”与“差异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而言,传受之间的“同质性”体现为双方在认知、情感、态度方面的一致性。从人类传播整体形态来考量,追求一致是人类理性的体现,也是维持心理平衡所必需的;而不一致是不理智的体现,使人内心产生紧张或不舒服感;就一次具体的传播活动而言,传播之所以必要,是由于传受双方思想中存在的“异”,而传播之所以能延续,则是基于双方的“同”。因此,传播参与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不断在“同”与“异”的矛盾中调节。
我们首先看传受之间的“同”在传播中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