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创立进化论
在达尔文之前,人们普遍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的上帝根据他的旨意在7天之内创造出来的。《圣经·创世纪》中甚至还说,女人是用男人的一根肋骨做成的。
当然,在科学极度文明的今天,“上帝造万物”早已被认为是宗教用以麻醉人们思想的谎言。可是,在100多年前,揭穿“上帝”的谎言需要的不仅仅是科学的证据,更需要角斗士一般的勇气!
达尔文于1809年出生于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里。从小时候起,达尔文就是具有一种喜爱大自然的天性,善于观察事物。
1831年,22岁的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并获得了当牧师的资格。但他早已无心于神学,甚至开始悄悄地对“上帝造物”的宗教神话产生了怀疑。
1835年9月,达尔文参加了一次环球航行。在这次航行中,每到一地,达尔文都要实地考察一番当地的物种情况。
而大量的事例表明:生物必须同它的生存环境斗争,惟其如此,才能生存和繁衍,适应环境的才能生存下来,否则就遭到淘汰,直至灭种。这就是达尔文创立的进化论的“物竞天择”法则。
由此,达尔文得出结论:现代生存的各种生物都是由少数原始生物,经过漫长岁月的变异、遗传和“物竞天择”,从低给到**,由简单至复杂,不断地进化而成的。所谓的“上帝造物”,只不过是个弥天大谎!
1859年,达尔文呕心沥血20余年写成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终于出版,学术界受到了巨大的震动。但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物种起源》招致不少非议。被戳到*痛处的教会势力疯狂叫嚣要“打倒达尔文!扑灭邪说,拯救灵魂”。
然而,真理是不可征服的!达尔文的进化论日渐为人们所接受,成了现代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观念。恩格斯将进化论与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一起并誉为19世纪世界“三大发现”。
生物工程之父
随着显微镜的进步,人们发现的微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了。可是,微生物究竟与人类有什么关系,这种几乎无处不有的小生命在人类生活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个完整揭示微生物奥秘的就是现代微生物学的创始人路易斯·巴斯德。
巴斯德1822年出生在法国东部的多尔镇,他的父亲是个制革匠。由于家境贫寒,他曾被迫停学和半工半读,21岁时考入巴黎师范学校。受到**化学家杜马的影响,巴斯德走上了化学研究的道路。这个有着火一般求知欲、狂热工作激情的年轻人,很快就做出了惊人的成绩。他揭开了酒石酸有不同旋光性之谜,提出同样化学成分的物质之所以旋光性有所不同,是因为有不同的分子结构,这就是同分异构现象。
1854年,小有名气的巴斯德出任里尔大学理科系主任。
酿酒业是里尔的重要工业。可是当地的酿酒厂却遇到了一个困难,他们酿造的酒不知什么原因常常变质发酸,只好一桶桶倒掉。不仅里尔,整个法国每年都因大批酒变质发酸而蒙受巨大的损失。
年轻的化学家的到来,使这里的酿酒厂厂主似乎看到了救星,因为当时人们都认为酿酒是一个化学过程,他们请求巴斯德帮助他们解决酒发酸的问题。
巴斯德来到酿酒厂,仔细观察研究整个酿酒过程。他取了几滴酒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酒里边有不少圆形、椭圆形的微生物,有的边上还长着小芽。原来是这些酵母菌使糖变成了酒精。
可是酒为什么会变酸呢?他将好酒和变质的酒分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在那些变酸了的酒里,小球状的微生物不见了,代替它们的是杆状微生物,正是这些产酸的菌使酒变酸了。
问题找到了。巴斯德向酿酒厂的厂主们建议,当酒酿好以后,用文火缓缓加热,到约60摄氏度,杀死其中的细菌,然后把酒密封起来,这样酒就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不变质了。这种用缓缓加热杀死微生物的防腐方法就叫巴氏消毒法,现在还广泛用以消毒牛奶、啤酒等。
大批的酒得救了,酒厂的老板们对巴斯德十分感激。
法国政府获悉巴斯德发明的这一方法后,特地派了一艘巡洋舰,装了6500升用巴氏消毒法处理过的酒和500升未经处理的酒,从法国启航,远渡重洋,驶向非洲。当几个月后到达目的地时,人们惊异地发现,凡是用巴氏消毒法处理过的酒都醇香扑鼻,风味依旧,而那些未经处理过的酒都酸得不能喝了。从此巴氏消毒法不胫而走,传遍全世界。
接着,法国中部的人要求巴斯德挽救他们的制醋业。他们酿造的醋,时间一久就没有了醋味。
于是,巴斯德又奔往图尔。他在漂在醋缸上的醋垢中发现许多短棒状的细菌,这就是醋酸杆菌。经过仔细研究,巴斯德终于明白了,这些醋酸杆菌一开始使酒精变成醋,可是当全部酒精变成醋后,它们继续发酵,使醋又变成了二氧化碳和水,于是醋味就消失了。
巴斯德建议,在醋刚刚酿好后,加热杀死这些醋酸杆菌,醋就不会变质了。
是的,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在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产物酿酒制醋,但人们并不知道这是微生物的功劳,是巴斯德解开了这个秘密。今天,人们在现代发酵罐中,利用微生物生产各种各样的生物制品,追根溯源,我们还应当感谢巴斯德呢,难怪有人把他称作“生物工程之父”。
麻醉药的发明
在麻醉药发明之前,对于需做外科手术的病人来,做一次手术,其痛苦程度无异于受一次严刑;对于外科医生来说,在病人的嚎叫声和挣扎之中,做一场手术,就像上了一次战场。
1799年,英国**的化学家戴维有一次牙痛得要命,但强烈的责任感,使他带病走进实验室。然而,奇怪的是,当他走讲实验室后,牙就不痛了,而当他走出实验室后,牙痛又复发了。
显然,是实验室里弥漫着一种化学气体在作怪。经过一番仔细的观察和试验,戴维发现氧化亚氮有镇痛作用。于是,戴维郑重其事地向医学界建议:可以用氧化亚氮当作麻醉药。
戴维的建议当时并没有得到医学界的重视。
在45年后的1844年,美国的化学家柯尔顿注意到了戴维的发现。当时美国正在流行所谓的催眠术。柯尔顿发现,氧化亚氮可以让人舒舒服服地进入梦乡。他想,这药与其作为麻醉之用,还不如作为催眠之用。于是,柯尔顿就用罐子装了一罐氧化亚氮,到各地做旅行演讲,并当场给人做示范表演。
一次,在柯尔顿滔滔不绝地讲完氧化亚氮的妙用之后,一位听众当场吸了几口氧化亚氮。没想到,这位听众在即将入睡时,一跃而起,哈哈大笑,发疯般地乱跑乱跳,**哗然,骂柯尔顿是“江湖骗子”。柯尔顿悄悄地带着装氧化亚氮的罐子溜走了。从此,氧化亚氮又被人叫做“笑气”。
在柯尔顿演讲的现场,有一位观众,他的名字叫威尔士。威尔士是一位医生。在柯尔顿的这场失败的表演中,他发现那位“发疯”的听众,脚部受了伤,却没有丝毫痛苦的感觉。威尔士估计笑气有止痛功能。他想,笑气用于拔牙准行。
经过反复多次临床应用,威尔士的判断得到了证实,威尔士决定要向各**单位推广他的麻醉术。
1845年1月,在美国波士顿的一家大医院,威尔士要演示笑气的应用方法。波士顿的许多医学界的名流和医学专业的学生都来观看。只见威尔士让病人吸几口笑气,然后开始拔牙。谁知,威尔士急于求成,麻醉不足,结果病人大声喊痛。顿时,现场哄笑声四起。人们把威尔士当作骗子赶出医院。
威尔士的失败当然有偶然因素,不过,也同时说明笑气的麻醉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威尔士的青年助手莫尔顿看到了这一点。他想,应该寻找一种更有效的麻醉药。
有一次,莫尔顿去拜访化学家杰克逊。几句寒暄之后,杰克逊告诉莫尔顿一件怪事:“昨天晚上,我和几个朋友一起玩纸牌。大家正玩得高兴时,炉灯不亮了,我匆忙之中,拿错了瓶子,把乙醚当作酒精加进了灯肚。灯点起来后,房间里弥漫着一种沁人心脾的清香味。不久,大家昏昏欲睡,连连出错了牌,于是大家趴在桌面上都睡着了。”
杰克逊无意之中说起的这件怪事,却给了莫尔顿极大的启迪。他马上想到也许乙醚有催眠作用,可作为麻醉药。
回到家后,莫尔顿立即进行试验。他牵来一条狗,让它吸入了乙醚蒸气。几分钟后,这条狗昏然入睡,任莫尔顿拳打脚踢,也没有任何反应。显然,它已经失去了痛觉。
此后,为了慎重起见,莫尔顿又做了多次动物试验,并在一些病人的小手术中,进行临床**。结果一次次地表明:乙醚的麻醉效果比笑气好,它是较为理想的麻醉药。
1846年10月16日,在那所赶走威尔士的医院,莫尔顿要公开演示乙醚麻醉术。不少专家抱着怀疑的态度来看这场演示。手术时间快到了,一位下颚部位长血管瘤的病人被推上了手术台。莫尔顿对病人进行了麻醉,病人渐渐地进入梦乡。主刀医生一刀下去,病人没有出现任何痛苦的表情……直到手术结束一阵子后,病人才苏醒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