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双重声音 双重语意--译介学视角下的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QQ咨询:
有路璐璐:

双重声音 双重语意--译介学视角下的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 作者:吴新云
  •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5885080
  •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01日
  • 页数:238
  • 定价:¥1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经过二十年余年的探索,如今已在学界形成相当的影响,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在当前的情形下对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行反思、梳理十分必要。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本书从译介学的视角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进行研究,阐明西方女性主义在中国译介和应用过程中的“原件失真”现象如何反映了中西的文化差异。也就是说,根据译介学的理论,依次从翻译时目标文本的选择、译者的表述、译介后受众的模仿与建构等方面研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被引入、被阐释、被接受和应用的过程,审视和阐发东西方交流中信息的传播与变化,挖掘这一过程的文化含义。
    本书的绪论部分列举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等研究背景资料。
    本书的**部分考察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如何“选择性”地传入中国。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特定的背景、特征和基本命题,同时又派别林立,在不断发展变化,对其译介的过程也是“筛选”的过程。从时间上看,译介不断增强的开放性显示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从译材处理特点看,国人对西方理论有强烈的需求之时亦受制于“中国传统资源”。译介目标文本的选择症候性地呈现了当
    文章节选
    **章 选译: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流入
    本章拟考察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如何“选择性”地传人中国。**节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背景、特点、基本��题等作一描述,第二节以时间和流派为顺序,梳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思想脉络,主要让读者领略过去几十年的重要批评著作,展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多样性,表明各种批评如何持续地影响、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第三节考察中国译介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历史进程。西方女性主义流派繁多,相应的,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有不少的支派,由于各种原因,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流派不会都有中译本,译介的历程也是“筛选”的过程。第四节,分析影响译介时目标文本“筛选”的各种因素。
    **节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缘起与特点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在女性主义社会批评和女权运动的背景下发生的。妇女对自身环境的反思,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西方女性主义的文学批评的基础,形成了其鲜明的特色。
    一、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缘起
    说到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不能不提到女性主义的缘起。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是建立在妇女长期对自身处境的反思和实践所积累的成果之上的。
    早在大规模的妇女运动出现之前,就有一些零星的女性主义思想和代表人物出现。有人称女性主义思想开始于《伊纳娜》(Inanna),一个比《圣经》还早2000年,比“荷马史诗”的历史更悠久的文本,讲述了一个女神由于攻击性别歧视言论而被绞死的故事。有人把女性主义思想追溯到中世纪。据说,从15世纪开始,就可以听到一些妇女自己的声音。西方学者考证,全世界的**位女权主义者是法国的彼森(Christine de Pisan,1364~1430),17世纪英国的艾斯泰尔(Mary Astell)则成为那个时代*激进也是*系统的女权主义者。一般认为,欧洲大陆妇女运动受到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18世纪90年代**妇女活动家玛丽·戈兹(Marie Gouze)代表她的巴黎俱乐部发表了**个“女权宣言”。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作为妇女解放的同义词*早是在17世纪80年代的欧洲大陆被广泛使用。当时,法国争取妇女投票权运动的积极分子雨蓓汀·欧克雷(Hurbertine Auclert)于1882年**在期刊上发表文章自称为“女性主义者”(feministe),十年后,在巴黎召开的一个妇女议题讨论会也冠以“女性主义者”之名。到1894、1895年左右,这个词越过海峡到达英国。美国女权主义学者克莱尔·莱斯在其《“女权主义”之源起》中考证:在美国历史上,到20世纪20年代才有开始有人自称为女权主义者。她们大都是职业妇女,并不具备那个时代的典型性。对首批女权主义者而言,“权主义既是对女性特点的一种看法,又是对当时人们争论的政治问题所采取的一种特定的立场”。
    1890年到1920年间,英美等地妇女争取投票权与基本的公民权的社会运动,通常被称为女性主义的**次浪潮(The First Wave),其思想基础主要是启蒙时代所倡导的人道主义观念,强调女性和男性一样具有理性的天赋,为妇女的公民权、接受高等教育以及进入专业和其他公共领域工作的机会而呐喊、而斗争。这类女性主义的思想被称为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思想根源可见于更早期的论著。英国社会学家和小说家玛丽·沃斯通克拉夫(Mary Woolstonecraft)的《女权辩护》(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1792)为妇女参政、享受同等的教育权力等大声疾呼,提出妇女并非要主宰男人,而是要主宰她们自己,主张让妇女成为明智的公民,让妇女自食其力,不依附于男人。政治经济学大师约翰·斯图加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的《妇女的屈从地位》(The Subjection of Women,1869)抨击了社会上歧视妇女、要求妇女服从男子,将妇女排斥在社会文化生活之外的丑恶现象,有效地揭示了社会才是造成妇女地位地下的根本原因。另外,我们知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德意志的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资本论》、《1844年的经济学和哲学手稿》中,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的起源》(1891)中均有关于妇女解放与全人类解放之关系的论述,这些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历史上女性主义的第二次蓬勃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妇女解放运动,也就是一般所称的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The Second Wave)。20世纪60年代前后,欧美地区的社会运动风起云涌,各地妇女先是被动员参加了民权运动、工人运动、反战运动、学生运动等,有的还堪称运动的积极分子。西方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对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相应地带动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成长。这样说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先期的社会运动表述了“**、种族不平等是结构性的”之类话语,妇女可以借此考察不平等的系统特征,从理论上挖掘“妇女受压迫”的历史根源和当前表现。当女性主义者边考察权力运作的关系,边征引个人的经历,她们就能将其主观经历和结构性压迫联系起来,把自己视为经历了不平等压迫的女性集体的一员。当个人汲取反抗话语、以结构性术语解释她们的经历时,妇女的集体身份也得到了表达。当在政治运动中与男性并肩战斗的妇女遭遇到来自男性同志的歧视,注意到妇女被当做“政治上的二等公民”对待,她们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是根植于社会结构中的。她们必须另走他途,争取女性集体的正义和公平待遇。于是她们开展自己的运动,传播以性别为基础的结构性压迫的解释,直接把世人的注意力引向妇女问题。欧美比较**的妇女运动发生在法国和美国。法国妇女组织的运动中*重要的也是俗称“妇女解放运动”(Le Movement de Liberation des Femmes,简称MLF),其活跃分子投身刊物的出版和理论的撰述来阐明、宣扬自己的理念。美国的妇女运动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女性主义活动分子开展了“妇女权利运动”(The women's Rights Movement),要求改变妇女在就业市场所受到的歧视,以及女性角色被限定在私人领域的不公正现象;60年代后期,呼应当时左翼政治运动,美国妇女展开了“妇女解放运动”(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其**口号“个人的即政治的”是为了提高妇女对社会性别机制的意识,让人们警惕私人领域中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许多的妇女社团组织发表了形形色色的宣言和声明,揭露迄今为止的现代文明社会仍是一个男性主宰的社会。
    其二,当代社会运动造成的气氛,为妇女提供了形成自己立场的大环境。她们传播自己见解的“合法性”大大增强了,她们的看法可以更容易地在各个层面上表述出来,相互交流,共同提高觉悟。法国妇女运动中的积极分子在1973年创刊了《精神分析与政治》(Psychoanalyse et politique,简称Psych et po)鼓吹以一种精神分析和历史唯物主义辨证的方法来指导妇女的抗争行动,1974年她们又制订实施了一系列女性专著的出版计划。在美国所谓“1960年代的社会运动”实际上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一直延续到70年代,其间的各种政治和文化运动使这个“已经变化众多的美国社会(在地区、种族、**和宗教特征等方面)产生极化与分裂,归结为一点,就是是否可能和应该在政府的内外政策以及文化和个人领域进行根本的变革。”当时改革的气候和要求改革的心理使美国人易于接受各种对立的思想,关于妇女运动和妇女研究的资料也相当受欢迎,当贝蒂·弗里丹的著作《女性的奥秘》在1963年出版时,便立即吸引了大批读者。有关妇女的各种历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课程,也在全国各大学开设起来,到1972年春天,已有了600门以上的课程,而且很快又出现了很多妇女研究项目。文学批评开始注意到一大批探索女权主义主题的女作家,有些人认为在1973年出版的埃里卡·朗的《飞行的恐惧》和西尔维亚·普莱斯的《钟在震动》是这种趋势的开始。另外,意志坚强的女角色也开始出现在一般的文学著作中,甚至还出现在一些面向广大消费者的由男作家写的书中,如欧文·华莱士和肯·弗莱特的书。可以说,社会要求改革的心理和气氛推动了社会运动的出现,而社会运动又使要求改革的心理更强烈、气氛更浓厚了。实际上,“对妇女文献的需求在增多,形成了一个市场,什么都能卖出去,至少能引起一窄的注意。”
    ……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二、研究状况述评
    三、创新之处
    四、资料来源
    五、关于论文的几点说明
    **章 选译: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流入
    **节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缘起与特点
    一、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缘起
    二、女性主义理论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特点
    第二节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历程
    一、“女性主义批判”的经典
    二、“女作家批评”的建树
    三、批评理论的深化
    第三节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译介历程
    一、译介的酝酿阶段
    二、译介的兴旺阶段
    三、译介的“多元”时期
    第四节 “筛选”的含义
    一、译介的时间特色分析
    二、译材处理上的中国特色
    三、译介成果评价
    第二章 译释: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汉化”评析
    **节 译名的纷争
    一、Woman/Female
    二、Gender/Sex
    三、Feminism
    第二节 术语的解说:“女性阅读”
    一、Feminist Critique/Gynocritics
    二、Women Literature
    三、“女性阅读”译介评析
    第三节 术语的解说:“女性写作”
    一、英美渊源的“女性写作”
    二、法国渊源的“女性写作”
    三、“女性写作”译介评析
    第四节 本位与外位的难题
    一、“双性同体”的设想
    二、后现代哲学的精髓
    三、“话语平移”的难题
    第三章 应用: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中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比
    **节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的脉络
    一、“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时期
    二、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早期峰点
    三、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盛期
    第二节 中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比较:像与不像
    一、女性意识
    二、私人/躯体写作
    三、“双性人格”/双性同体
    第三节 中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比较:同与不同
    一、两性关系
    二、女性与**
    三、学术背景与特定风格
    第四节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话语边界
    一、积极影响
    二、困境起因
    三、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话语边界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