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健康的骗局:维生素的另类历史(随书附赠维生素速查手册)
QQ咨询:
有路璐璐:

健康的骗局:维生素的另类历史(随书附赠维生素速查手册)

  • 作者:(美)爱波 王明娟
  •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ISBN:9787505726086
  •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01日
  • 页数:185
  • 定价:¥2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在维生素的普及、风靡及至神化过程中,各方利益代表纷纷墨登场,借由神通广大的现代传媒,将有关争论巨细无遗地呈递到你的眼前和耳边。
    其间不难发现,学者和医生、药师有争夺学术权威和巩固专业地位的嫌疑,而厂商、广告商们则利用人们对生命的珍爱和对疾病的恐惧,瞄准中产**的潜在市场,熙攘往来,唯利而己。
    作为普通的消费者,你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文章节选
    A “他们现在就要”——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通俗科学及广告
    以一些基本的食物为例——譬如说牛奶吧,如果分解它的主要成分,再进一步分析这些主要成分里还有什么东西,你会发现你还没有分析到“维生素”——少了这种物质,生命就无以为继。维生素到底是什么?就是将所有成分都移除后所剩下来的东西,至少在外行的人看来,维生素是这么一回事。
    在1921年有人对维生素下出上述定义,此时距科学家冯克(CasimirFunk)率先使用“维生素”一词还不过10年。维生素之所以会被发现,是因为当身体少了某些特定物质时,就会出现像坏血症或多发性神经炎之类的疾病。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科学界及一般大众对这些高深难测的物质充满了关切和想象。虽然当时对维生素的结构及其如何在体内运作所知极少,但维生素科学已挖到一条金矿。药商看中维生素的科学光环,以此开拓新市场。也因为科学前景看好,消费者热情拥抱了这种新产品。
    此时一般人对维生素到底了解到何种地步,已经不得而知。但从街谈巷议中的确可感受到维生素的炙手可热程度,消费者很快就开始利用营养学界的新发现。中产**的消费者改变购买习惯的速度之快,让一名药厂老板在1937年感叹:“不久以前,‘维生素’这个词大部分的人连听都没听过。现在,比较尽职的妈妈如果不知道维生素就太丢脸了。可能有不少母亲说梦话时还会吓到枕边的丈夫:‘喝牛奶补充维生素A……吃蔬菜才有维生素B……柳丁有维生素C……维生素D得之不易,所以要给小孩吃鱼肝油。’”
    其实,维生素到处都有,不但天然的食物里富含维生素,补品、药丸,甚至面粉、肥皂和健素糖里都添加了维生素。《好管家》(Good Housekeeping)、《卫生保健》等杂志的读者来函把这个问题愈炒愈热。读者表示他们对营养学界*近发布的消息很关心,但心里又很困惑。有趣的是,当他们发现许多维生素的科学主张相互矛盾时,并没有因此排拒科学,反而写信给编辑,要求厘清那些产品的主张及科学争议。
    广告商一向善于见缝插针,他们很快就借各种促销活动巩固和发挥了维生素的魅力。一种名叫阿华田(Ovaltine)的维生素产品的广告宣称,“除了基本的养分外,还有会让你长大长高的维生素”。一家生产无水烹饪锅具的厂商在广告里标榜:用他们的锅具“妈妈就可以端出一道道保存所有维生素的健康菜肴”。另一个促销广告说:“只要加3调羹我们的巧克力粉,孩子就会有相当于1公升牛奶所含的维生素B。”一家面包的广告则指出:“科学家都认为……各个年龄层的人都需要维生素D。”维生素的威力远远超出了食品,一家化妆品的广告宣称:“我们终于有办法让维生素D穿透毛细孔,直接滋养我们的肌肤了……只要你使用我们的维生素乳霜。”此外,维生素产品的使用者也从人扩展到动物身上。在一个有3种口味的狗饼干的广告里,一只小狗喃喃地说:“噢!如果没有维生素D的话,我怎么能活下去?”*会在广告里吹捧维生素的人,非药商莫属。
    鱼肝油是维生素厂商*早开始推广的产品。早在l8世纪,英国人认为鱼肝油有**风湿病的效用,将之收入药典。19世纪初,有些医生用鱼肝油**痛风;也有文献提到,19世纪的医生认为鱼肝油是对抗佝偻病的良方,不过到了19世纪末叶时,除了靠打渔维生及滨海地区的居民
    会把鱼肝油当成补品外,医生已经很少把鱼肝油再当做**了。到了20世纪,麦克伦(McCollum)及戴维斯(Davis)等研究人员实验证实某些脂肪——像奶油、蛋黄、及鱼肝油所含的脂肪——含有维持生命所不可或缺的微量营养素。当时他们称这种微量营养素为脂溶素A(fat—solubleA)——就是后来的维生素A。到1910年代晚期,研究发现缺乏维生素A容易导致某种眼睛的疾病。过了不久,麦蓝比(Mellanby)的研究断定佝偻病的确是因为营养不良而引起,而某种脂肪(当时主要是指鱼肝油)有预防及**的效果。科学家认为维生素A就是佝偻病的克星,但几年后麦克伦发现真正能对抗软骨症的是脂溶性维生素D。鱼肝油里有维生素D,但奶油里的脂肪却不含维生素D。
    麦克伦和麦蓝比等人的研究令科学界重新提起探索佝偻病的兴趣。大约在同时,欧洲在**次世界大战后的数年里,特别关切营养失调所引起的骨科疾病,急切寻求**及预防佝偻病的方法。在美国,佝偻病对一般大众的健康还谈不上危害,但是研究者比较关心这种疾病对少数族裔的影响。黑人及美国东海岸大城市里的移民患上佝偻病的风险较高,是研究者关注的**。在麦克伦等人的研究发表不久,医生及儿童保健人员所开的鱼肝油**不断增加。医生要求所有小孩,特别是婴儿,不管是用母乳还是用婴儿奶粉喂养,都要服用鱼肝油。儿童保健专家甚至宣称:“鱼肝油不是药,也不是什么**品,它是一种所有年龄的小孩不可或缺的食品。”美国的母亲们从书本、医护人员、各种课程及厂商等多种渠道,逐渐了解了维生素的功效及鱼肝油对儿童的必要性。
    上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以科学为名的广告随处可见,有些人抱怨道:“想了解正确的营养知识,总得花些心思,付出点代价吧?现在不公正、不科学的免费信息到处都是,所有的报纸和杂志都充斥着说得天花乱坠的食品和营养广告,有些内容可能还说得过去,但大部分不过是商人的噱头!”也有些人注意到,大众从报纸杂志的广告栏里读到相关资讯,而这些资讯的背后其实都牵涉到商业利益,并不是真正的科学教育。尤其令人生气的是:“撰写广告文案的人会特别夸大维生素的好处。”广告商知道,利用科学知识能让广告文案更容易得到读者的注意与认同。
    维生素厂商常会在《好管家》、《父母亲杂志》(Parents’Magazine)、《卫生保健》这类杂志里登广告。这些杂志标榜他们能吸引某些特殊的读者群——主要是中产**妇女,特别是妈妈们。这些杂志经常刻意模糊报道及广告的界线。为了吸引广告商,《父母亲杂志》的广告部有句标语:“母亲是广告商*好的朋友,而母亲*好的朋友就是我们《父母亲杂志》。”《卫生保健》杂志有个“卫生保健广告”专栏,常引导读者选购特定的产品或服务,这本杂志宣称从他们的广告里,读者可以找到“物超所值的建议及协助……为您及您的家人提供有用的资讯。”《好管家》杂志有一套让广告商和杂志的合作更密切的办法,他们自订标准,对于合乎标准的产品颁给“好管家标章”,代表该产品已得到杂志的认证。此外,该杂志主管承诺,凡是在该杂志刊登广告的产品,“不管是否经过我们测试,我们都保证能达到广告上所声称的效果”。
    药商受当时广告的风格及内容所影响,在杂志上刊登的广告运用了*新的广告技巧。20年代到30年代特别流行所谓“因果诉求”及“负面诉求”的广告方式。“因果诉求”所强调的是消费者购买的不只是某个产品,而是产品能带来的效果。换句话说,广告所宣称的效果就是购买该产品的原因。牙膏就是典型的例子,厂商不会去谈牙膏的成分,他们会强调他们的牙膏能营造多么浪漫的气氛。
    “负面诉求”则是强调如果你没有用这种产品的话,你会有多大的损失。换言之,如果要避免某种特定的损失,消费者就应该购买广告中所**的产品。比如洗衣剂的广告便常用这种诉求,广告中的消费者因为衬衫上有没洗干净的斑点而尴尬,原因呢?就是因为没有使用该品牌的洗衣剂。只要选对洗衣剂,就不会发生尴尬的烦恼。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广告经常同时运用“因果诉求”及“负面诉求”两种策略,这两种策略其实有相同的特质:在说服消费者购买的过程中,诉诸他们的理智及情感。维生素产品的制造商把中产**妇女设定为主要的促销对象,并用这两种技巧来包装科学主张。仔细分析起来,这些广告里都有四种环环相扣的主题:恐惧、希望、罪恶感以及母亲的形象。
    在20年代到30年代,当一个“科学母亲”(scientific motherhood)是主流的女性意识形态。当时的价值观认为妇女应该待在家里,负责一切家务并照顾小孩。“科学母亲”摒弃传统妇女的管理家务技术及知识,认为尽职的母亲应该在医生及专家的协助下操持家务。这种特质凸显“科学母亲”的特长及缺点:从某一方面说,这些母亲有独当一面的能力,但从另一方面说,她们其实非常依赖专家的协助。这种矛盾的确会造成妇女在家庭生活上的各种压力。维生素厂商的广告就是充分利用妇女生活中的这些压力,同时利用她们的害怕、期望及有罪恶感的情绪来促销维生素产品的。
    ……
    目录
    译序
    导言 “也许你们的饮食太过现代化了!”
    A “他们现在就要”——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通俗科学及广告
    B “保护大众的利益”——维生素产品的销售及研究
    C “优越的知识”——药商、零售商、医生及鲍林
    D 麦尔斯的“1天1颗”——维生素王朝史
    E Acnotabs——市场上的科学证据
    F “数百万的消费者被误导了”——消费政治中的科学
    H “消费者、国会与政府的角力”——维生素产品的政治历程
    结语 维生素情结——20世纪后期维生素产品在美国的发展
    编辑推荐语
    维生素的另类历史,医学博士剖析维生素的良心之作,颠覆解读维生素发展的另类历史。随书附赠维生素速查手册。和您一起,将被操纵的健康主导权重新握在自己的掌心。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