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国抗战重庆历史地位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国抗战重庆历史地位研究

  • 作者:张国镛
  •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135531
  • 出版日期:2005年11月01日
  • 页数:503
  • 定价:¥2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曾经有学者说重庆三次设都,三次直辖,笔者在1997年“20世纪中国社
    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上,也曾使用过这样的观点。但事后研究认为
    ,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春秋时期的所谓“国”与代表中华民族发
    展历程中的**级政权、全国性的“王朝”是不能等同的,我们通常所说的
    首都,是一个王朝、一个**政权的所在地,而不是一个地方性政权的所在
    地;第二,明玉珍所谓的“大夏”国,由于不是合法的,更不是全国性的,
    所以,也不能把当时的重庆称为“首都”。重庆真正成为全国性合法的政府
    所在地却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没有抗战,就没有重庆陪都,没有重庆陪都,
    也就没有中国真正意义的抗战。
    蒋介石背叛革命后,抛弃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代表
    大地主大资产**利益,于1927年4月18日在南京建立了新的国民政府(史称
    南京国民政府)。自那以后,南京国民政府一直宣布以南京为首都,并根据
    不同时期的情况而先后择定和迁都他处。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挑起一二八事变,大举进攻上海。同时,
    有数艘日本军舰,驶至南京下关江面,作种种战斗准备。这样,国民政府的
    首都南京就受到直接的威胁。当时南京
    目录
    自序
    绪论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一、中国政府外交政策的转变
    二、中国社会政局的转变
    三、中国社会各**、**关系的分化
    四、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五、从“千古罪人”到“千古功臣”
    上编
    第1章 重庆:国民政府的战时首都
    一、重庆政治地位的迅速提升
    二、重庆战时首都地位的确立
    三、重庆战时首都地位的发展
    第2章 重庆:中共**南方局所在地
    一、中共**南方局的成立
    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的建立
    三、打下外交工作的基础
    四、创立红岩精神和影响陪都文化
    第3章 重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政治舞台
    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组织与形式
    二、协商谈判:国共合作的具体途径和形式
    三、军事上相互支持相互沟通
    第4章 重庆:周恩来外交谈判的“练兵场”
    一、周恩来抗战国共谈判实践
    二、周恩来抗战国共谈判的艺术风格
    三、周恩来抗战国共谈判的理论经验
    第5章 重庆:中国民主党派的摇篮
    一、各民主党派的建立
    二、促进中国团结抗战
    三、促进民主宪政运动高涨
    第6章 重庆:台湾革命同盟会的主阵地
    一、台湾革命同盟会的组建过程
    二、台湾革命同盟会统一的原因
    三、台湾革命同盟会的主要工作
    四、台湾革命同盟会的结束
    下编
    第7章 重庆:战时中国军事指挥堡垒
    一、中国军事机构所在地
    二、在重庆举行的军事会议
    三、在重庆组织的大会战
    第8章 重庆:远东战场的军事指挥基地
    一、重庆在远东军事地位的确立
    二、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的成立
    三、中国远征军征战滇缅
    第9章 重庆:战时中国的外交平台
    一、争取国际对华援助
    二、加强国际合作
    三、拓展中国国际新形象
    第10章 重庆:美国总统特使的实验地
    一、抗战后期罗斯福派来重庆的特使
    二、纳尔逊与中国战时生产局
    三、赫尔利的使华及其助蒋反共
    第11章 重庆:战时中国经济的发展**
    一、战时重庆经济结构的变化
    二、战时重庆工业的外引内联
    三、抗战时期重庆交通运输业外引内联
    第12章 重庆:战时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
    一、战时重庆文化教育**地位的确立
    二、关于战时迁渝高校的数量问题
    三、抗战时期重庆高校的内联外引
    结束语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处理国共关系的政策策略
    一、中国共产党处理国共关系的政策
    二、中国共产党处理国共关系的策略
    三、中国共产党处理国共关系的基本原则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