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理解与对话(新时期文艺学建设丛书)
QQ咨询:
有路璐璐:

理解与对话(新时期文艺学建设丛书)

  • 作者:朱立元 钱中文 童庆炳
  •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220985
  • 出版日期:2000年01月01日
  • 页数:319
  • 定价:¥17.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理解与对话》一般认为,世纪之初几十年与世纪之末的几十年,是我国文学理论发展的较好时光,自然,三四十年代也是出现一些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的时期。世纪之初,我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势头原是很有希望的。梁启超标榜诗界革命、小说革命,把文学与当时救国救民的任务结合起来,也是国情使然。而王国维在19世纪德国哲学的影响下,摆脱了我国几千年的政教文学观,主张文艺为人生,提出文学的独立性与自主性问题,这较之稍后的美国与俄国的形式主义者的文学自主性理论,在论说上既早且要深入得多。
    文章节选
    辩证思维不是别的,正是对知性思维的超越和整体综合,把被知性思维分解、割碎的成分重新按其固有联系统一、整合起来,在多样统一中把握对象的全貌与本质。正因为如此,知性思维作为一种传统的陈旧的思维模式依然有着巨大的思想基础,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是难于根绝的。在我国,由于小生产者的广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加上“文革”中形而上学的极度猖獗,给人们思维的科学化、辩证化造成了严重障碍。文艺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单向、孤立、静止、线性因果关系、机械的思维倾向与**化、片面化、简单化、单一化、庸俗化等弊病,都是形而上学根深蒂固的表现。现在提倡运用系统论方法,提倡双向、逆向、多向、立体、动态、��散等思维方法,实际上就是对这种形而上学思维惯性的挑战与冲击,也是在新的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辩证思维。这只能看作是两个世纪前开始的辩证思维方式对形而上学知性思维方式的伟大变革中的一个新阶段,一种深化与推进,而不是什么思维史上又一次大革命。
    现在再来看看人文主义方法论同思维方式变革的关系。从这几年的讨论来看,人文主义方法虽不同意自然科学的定量分析要求,但它也主张对文艺现象,特别是对艺术活动的主体及其思维心理作整体的把握,而反对孤立、切割、肢解、凝固对象的内在矛盾与关系。就是说,当代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倡导和实践者,还是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辩证思维的规律的。其实,文艺现象、包括艺术思维本身就与辩证思维有着内在的血缘关系。黑格尔*早看到了这一点。他批判了知性思维(“日常散文意识”)只是“按照原因与结果、目的与手段以及有限思维所用的其他范畴之间的通过知解力去了解的关系,总之,按照外在有限世界的关系去看待”;而“玄学思维”(按:即辩证思维)则“可以克服凭知解力的思维和日常散文意识的观照方式的上述缺陷。 20世纪的我国文学理论,经历了曲折发展的道路。一般认为,世纪之初几十年与世纪之末的几十年,是我国文学理论发展的较好时光,自然,三四十年代也是出现一些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的时期。
    世纪之初,我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势头原是很有希望的。梁启超标榜诗界革命、小说革命,把文学与当时救国救民的任务结合起来,也是国情使然。而王国维在19世纪德国哲学的影响下,摆脱了我国几千年的政教文学观,主张文艺为人生,提出文学的独立性与自主性问题,这较之稍后的美国与俄国的形式主义者的文学自主性理论,在论说上既早且要深入得多。但是,文学理论发展的趋势,并不是完全以个人的学识、审美趣味为依归的。
    自2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社会斗争的形势的变化,从苏联、日本介绍过来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并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文学观使人们了解了文学与社会、文学与生活和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以及文学具有**性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从根本上改造了我国的文学理论,力图使我国的文学理论走上科学化的道路。
    50年代,由于形势、环境的复杂原因,出现了独尊一家、废黜百家的现象,于是随之而来的是文学理论的急剧的政治化倾向、庸俗化倾向,这一过程使文学理论批评成了纯粹的政策、政治功利手段。到70年代末,文学理论界几乎是一片荒芜、败落。
    目录
    总序
    自序
    论“实践一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与张怀瑾同志商榷
    论典型的复杂性与审美价值——兼评刘再复的“二重组合原理”
    对文艺学方法论更新的若干思考
    对艺术真实的心理学探讨
    中西艺术真实观念之比较
    现实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阶段——对马克思、恩格斯现实主义理论的历史考察
    关于现实主义问题的哲学反思——兼与王若水、杨春时等同志商榷
    现实主义是历史的、美学的范畴——兼与刘纲纪、杨春时同志商榷
    试论接受美学对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启示
    力求在哲学思维层次上融通——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民族化的思考
    艺术生产论与艺术反映论关系之辨析——兼与何国瑞教授商榷
    艺术生产理论与唯物史观——再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的哲学基础
    关于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辩证关系
    文学批评的多元选择
    怎样看待八十年代的“西学热”
    “国学热”刍议
    精英文化的衰退与文化精英的困顿
    试论当代“人文精神”之内涵——关于“人文精神”讨论之我见
    命名的“情结”——“新状态文学”论刍议
    对反映论文艺观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附录:作者小传、主要著作与学术反响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