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现代通信技术
QQ咨询:
有路璐璐:

现代通信技术

  • 作者:陈显治
  •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505362567
  • 出版日期:2001年01月01日
  • 页数:394
  • 定价:¥32.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着重介绍现代通信领域涉及的主要技术问题,**是近年涌现的新技术。全书共分十章,**章概论;第二章介绍语音编码技术;第三章介绍图象处理和多媒体技术;第四章介绍数字传输技术;第五章介绍抗干扰传输技术;第六章介绍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及DSP应用;第七章介绍同步和准同步数字序列及其复接技术;第八章介绍多址技术与蜂窝网技术;第九章介绍宽带接入与无线接入技术;第十章介绍IP电话(VoIP)技术。本书可作大学本科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概论 1.1 现代通信技术的标志 1.2 通信现代化的进展 1.3 本书内容简介 第2章 语音编码技术 2.1 引言 2.2 语音编码方法、性能及标准 2.2.1 语音编码的方法 2.2.2 语音编码性能的评价 2.2.3 语音编码技术的发展和语音编码标准 2.3 语音信号的采样和量化 2.3.1 信号采样 2.3.2 标量量化 2.3.3 矢量量化 2.4 语音模型和LPC声码器 2.4.1 语音信号的基本特性 2.4.2 语音信号的线性预测模型 2.4.3 基音检测 2.4.4 LPC声码器 2.5 语音的合成分析编码 2.5.1 时变滤波器 2.5.2 感觉加权滤波器 2.5.3 激励信号源 2.5.4 美国政府标准(FS-1016)4.8Kb/s CELP声码器 2.6 多带激励(MBE)和混合激励线性预测(MELP)编码 2.6.1 多带激励(MBE)语音编码 2.6.2 混合激励线性预测(MELP)编码 2.7 语音编码器的实时实现 2.7.1 DSP芯片 2.7.2 声码器实时实现的实例 2.7.3 语音编码器的应用技术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图像编码和多媒体技术 3.1 引言 3.2 图像信号的数字化及图像质量的评价 3.2.1 图像信号的数字化 3.2.2 图像质量的评价 3.3 图像压缩编码的基本技术 3.3.1 信息量和信息熵 3.3.2 概率匹配编码 3.3.3 预测变换编码 3.3.4 函数变换编码 3.3.5 矢量量化在图像编码中的应用 3.3.6 模型基编码(Model-Based Coding) 3.3.7 分形压缩编码(Fractal-Based Coding) 3.4 图像压缩编码标准 3.4.1 H.261建议 3. 4.2 H.263建议 3.4.3 JPEG——静止图像压缩编码的国际标准 3.4.4 MPEG标准 3.5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 3.5.1 可视电话 3.5.2 会议电视 3.5.3 高清晰度电视 3.6 多媒体通信中的图像处理技术 3.6.1 媒体的类型和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征 3.6.2 数字视频交互式多媒体计算机——DVI 3.6.3 多媒体交互式电视技术——ITV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数字传输技术 4.1 引言 4.1.1 基带传输的基本特点及使用场合 4.1.2 基带传输系统的构成与性能 4.2 基带波形的形成及部分响应 4.2.1 基带波形的形成 4.2.2 部分响应 4.3 线路编码设计 4.3.1 线路编码的必要性 4.3.2 数字基带信号的常用码型 4.3.3 扰码和解扰 4.4 差错控制编码 4.4.1 差错控制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4.4.2 常用的差错控制码 4.5 数字调制的基本概念、模型及方法 4.5.1 数字调制的基本概念及模型 4.5.2 数字调制的基本方法 4.6 几种新型数字调制方法 4.6.1 MSK与GMSK 4.6.2 格栅编码调制TCM 4.6.3 正交幅度调制QAM、无载波幅度相位调制CAP及Cable Modem 4.6.4 多载波调制DMT、DWMT的概念、特点及应用 4.7 自适应均衡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基带传输中的应用 4.7.1 均衡的概念及方法 4.7.2 自适应均衡技术在基带传输中的应用 4.8 ��波抵消的原理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 4.8.1 回波抵消的原理 4.8.2 回波抵消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举例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ATM交换技术 5.1 引言 5.1.1 交换节点的基本功能 5.1.2 交换技术的发展 5.2 数字时分交换 5.2.1 数字时分交换原理 5.2.2 数字交换网络 5.3 ATM网络技术基础 5.3.1 ATM的定义和特点 5.3.2 ATM网络协议参考模型 5.3.3 物理层 5.3.4 ATM层 5.3.5 ATM适配层 5.3.6 ATM网络接口 5.3.7 ATM网络的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5.4 ATM交换与信令 5.4.1 ATM交换的基本概念和要求 5.4.2 ATM基本交换单元 5.4.3 ATM交换结构 5.4.4 ATM网络信令基本概念 5.4.5 ATM网络接人信令 5.4.6 ATM网络局间信令 5.5 IP/ATM融合技术 5.5.1 技术简介 5.5.2 ATM上的传统BP技术(CIPOA) 5.5.3 标记交换基本原理 5.5.4 IP交换(IP SWITCH) 5.5.5 标签交换(TAG SWITCH) 5.5.6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扩频技术 6.1 引言 6.2 扩频模型及扩频信号 6.2.1 扩频数字通信模型 6.2.2 扩频信号 6.2.3 处理增益和干扰容限 6.3 扩频序列 6.3.1 扩频序列概述 6.3.2 几种扩频序列的介绍 6.4 扩频序列的捕捉与跟踪 6.4.1 扩频序列的捕捉 6.4.2 扩频序列的同步 6.5 扩频接收技术 6.5.1 多径分离合并技术 6.5.2 自适应阵列 6.6 扩频技术的应用 6.6.1 扩频技术在军事通信中的应用 6. 6.2 扩频技术在民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6.6.3 全球定位系统(GPS) 6.6.4 扩频技术在VSAT卫星通信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PDH与SDH技术 7.1 引言 7.1.1 PDH的基本概念 7.1.2 SDH和SDH网的基本概念 7.2 PDH的复接方法 7.2.1 PDH复接的基本概念 7.2.2 数字复接方法 7.2.3 PDH复接中的码速调整 7.2.4 PDH高次群的异步复接 7.2.5 小结 7.3 SDH的帧结构及开销字节 7.3.1 STM-N的帧结构 7.3.2 开销功能 7.4 SDH的复用和映射方法 7.4.1 一般复用映射结构 7.4.2 SDH的复用方法 7.4.3 指针 7.4.4 PDH群路信号到STW—1的映射方法 7.5 SDH复用设备 7.5.1 引言 7.5.2 终端复用设备(TM) 7.5.3 分插复用设备(ADM) 7.5.4 数字交叉连接设备(DXC) 7.6 SDH网的同步和自愈 7.6.1 SDH网的同步 7.6.2 自愈网 7.6.3 我国SDH网的网络结构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多址技术与螃窝技术 8.1 引言 8.2 几种多址方式的特点 8.2.1 频分多址———FDMA方式 8.2.2 时分多址———TDMA方式 8.2.3 码分多址——CDMA方式 8.2.4 空分多址——SDMA方式 8.3 蜂窝技术 8.3.1 蜂窝网的概念 8.3.2 蜂窝网的接续技术 8.3.3 越区切换 8.3.4 漫游功能 8.4 蜂窝制中多址技术的应用 8.4.1 空分多址——频率再用技术 8.4.2 频分多址 8.4.3 时分多址 8.4.4 码分多址 8.4.5 几种多址技术的特点 8.4.6 第三代蜂窝系统中的多址技术 8.5 卫星通信中的多址技术 8.5.1 卫星通信中的频分多址 8.5.2 卫星通信中的时分多址 8.5.3 卫星通信中的空分多址 8.5.4 卫星通信中的码分多址 8.5.5 卫星通信中几种多址方式的特点 8.6 卫星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技术 8.6.1 卫星在移动业务中的应用 8.6.2 “铱(Iridium)”系统特点介绍 8.6.3 “全球星(Globalstar)”系统 8.6.4 “ICO(中高度圆形轨道)”系统 8.6.5 3种系统的参数性能比较 8.6.6 卫星移动系统存在的问题 8.7 光纤通信中的CDMA技术 8.7.1 应用于光纤系统的扩频序列 8.7.2 光的编解码技术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接入网技术 9.1 引言 9.1.1 由用户环路到接入网 9.1.2 接入网的定义与定界 9.1.3 接入网的分层 9.1.4 接入网的功能结构 9.1.5 接入网的接口 9.2 V5接口 9.2.1 V接口系列标准的演化 9.2.2 V5.1与V5.2 9.2.3 V5接口支持的业务类型 9.2.4 V5接口的功能描述 9.2.5 V5接口的协议配置 9.2.6 VB5接口概述 9.3 高速铜线接人技术 9.3.1 xDSL技术的发展 9.3.2 dDSL接入的网络结构 9.3.3 几种典型的xDSL技术介绍 9.3.4 有关xDSL的几个技术问题 9.4 光纤接入技术 9.4.1 光纤接入网的基本结构 9.4.2 光纤接入网拓扑结构 9.4.3 光纤接入网的关键技术 9.4.4 混合光纤/同轴电缆接人技术 9.4.5 全光网络 9.5 无线接入技术 9.5.1 固定无线接入技术 9.5.2 移动用户接入技术 9.5.3 个人通信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 IP电话(VoIP)技术 10.1 IP电话(VoIP)的概念及其发展 10.1.1 IP电话(VoIP)的概念 l0.1.2 IP电话的应用形式 l0.1.3 IP电话的特点 10.1.4 IP电话的发展 10.2 IP网的基本概念 10.2.1 局域网互联 10.2.2 IP地址及寻址技术 10.2.3 域名与域名解析 10.2.4 路由算法 10.3 IP网的通信协议 10.3.1 IP协议 10.3.2 TCP协议和UDP协议 10.3.3 RTP/RTCP协议 10.3.4 RSVP协议 10.4 IP电话标准与H.323协议 10.4.1 IP电话的标准化工作 10.4.2 H.323协议概况 10.4.3 H.323终端 10.4.4 关守(Gatekeeper) 10.4.5 多点控制单元(MCU) 10.4.6 网关(Gateway) 10.4.7 H.323会议系统中的码流复用 10.4.8 H.323与IP电话 10.5 IP电话中的语音编码技术 10.5.1 ITU—T G.727 10.5.2 ITU—T G.729、G.729A和G.729B 10.5.3 ITU-T G.723.1 10.5.4 几种编码算法的性能比较 10.6 IP电话的服务质量 10.6.1 影响IP电话语音质量的因素 10.6.2 IP网的QOS 10.6.3 丢包恢复技术 10.7 IP电话系统的构成 10.7.1 IP电话系统的整体结构 10.7.2 关守 10.7.3 周关 10.7.4 IP电话的通信过程 10.7.5 有关的接口、信令与协议 10.7.6 IP电话网组织结构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