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善于处下——韬光养晦的心态智慧
韬光养晦让你有更多胜算
韬光就是隐藏自己的光芒,养晦就是让自己处在一个不太显眼的地方。韬光养晦就是要低调一些,学会隐藏自己的锋芒,隐藏自己的才能,隐藏自己的智慧,等待时机,见机行事,该出手时再出手。
韬光养晦在中国根源很深,处处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中国古代若干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韬光养晦的思想,实践了韬光养晦的谋略。大智者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遍天下没人能与他相争。其他如《周易》、《系辞传》、《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莱根谭》……也都处处蕴含着韬光养晦的哲学智慧。
《莱根谭》强调修身养性,其主旨就是要教你学会韬光养晦,摘录数条如下:
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动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持,非心自息。这是说,要时常检点��己,行动前要有周密安排。
心是一颗明珠,以物欲障蔽之,犹明珠而混以泥沙,其洗涤犹易;以情识衬贴之,犹明珠而饰以银黄,其洗涤*难。故学者不患诟病,而患洁病之难治;不畏事障,而畏理障之难除。
欲遇变而无仓忙,须向常时念念守得定;欲临死而无贪恋,须向生时事事看得轻。
持身涉世,不可随境而迁。须是大火流金而清风穆然,严霜杀物而和气蔼然,阴霾翳空而慧日朗然,洪涛倒海而砥柱屹然,方是宇宙内的真人品。
帆只扬五分,船便安。水只注五分,器便稳。如韩信以勇备震主被擒,陆机以才名冠世见杀,霍光败于权势逼君,石崇死于财赋敌国,皆以十分取败者也。康节云:“饮酒莫教成酩酊,看花慎勿至离披。”
唐太宗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可见“虚实”是《孙子兵法》的核心,而要用好“虚实”,韬光养晦必不可少。
三国时,有位魏国的官员王昶在家训中告诫子孙:“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意思是说,为了日后的发展而忍受暂时的委屈,为了日后的胜利而采取暂时的退让,为了日后的强大而暂时示之以弱,这才是真正的成功之道!
句践卧薪尝胆,十年苦练内功,终于打败吴国,实现霸业。刘备在曹操面前故作胆小状,隐藏野心,处事小心谨慎,*终得以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三顾茅庐才出山,在辅佐刘备的过程中,像“空城计”‘‘七擒孟获”,其用兵之道、治国之策,无不体现着韬光养晦的智慧,成为智慧的化身。
有人可能会说,刘备三顾茅庐,是诸葛亮的幸运。如果不是刘备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请他,诸葛亮的才能可能就被埋没了。但诸葛亮甘心隐居数年,自是懂得韬光养晦之道。就如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一样,诸葛亮在耕作中等待合适的主人,这个主人一定能让他充分地发挥作用。
为什么诸葛亮没有在曹操、孙权、刘表、刘璋等手握雄兵、显赫一时的群雄那里谋取一席之地,而偏偏看上既没有地盘、又没有多少兵马的刘备?诸葛亮岂非将一生事业系在这个前途未卜的人物身上?因为刘备有大志,反曹*坚定,而且有诚心,三顾茅庐,让诸葛亮感到自己可以施展平生抱负,“士为知己者死”!
如果我们想想后来庞统自己跑去找刘备,却因为外表不佳而备受刘备冷落的情形,就可以明白诸葛亮不主动去寻找主人的原因。诸葛亮要的是一种机缘和承认。只有当刘备三顾茅庐并聆听其“教诲”之后,诸葛亮才能在刘备身边获得到他所需要的地位和信任。诸葛亮的韬光养晦使他等到了*佳的机会,他从一出山就赢得了*大的胜算,成为三分天下的风云人物。
古往今来,凡能成就大事业者,无不深谙藏锋蓄志的龙蛇伸屈之道。李白有一句颇耐人寻味的诗:“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龙沉潭之胸怀,平时如同寻常人,只待时机一到,则大显身手,以自己的大智大谋成就一番辉煌的事业。
人生在世,总会受到强势者的压迫,韬光养晦便是奋发图强的内在动力。面对冷遇或者强势而不能马上做出反抗或者回击时,不妨先收起自己的武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在时机尚未成熟的时候,做事很难成功。所以,凡能成大事的智者,无一不是伺机而动的。
争者两手空空,不争者功到自然成。历史上,成功运用韬光养晦谋略取胜的例子很多,不善于运用韬光养晦谋略而失败的例子也很多。
曹操虽未称帝,但也早做了称帝准备,并且立长子曹丕为太子。后见次子曾植更有才华,文名满天下’就产生了换太子的念头。
曹丕得知消息后十分恐慌,忙向他的亲信贾诩讨教。贾诩说:“愿您有德性和量度,像个寒士一样做事,兢兢业业,不要违背做儿子的礼数,这样就可以了。”曹丕十分赞成。
一次,曹操亲征前,曹植又在高声朗诵自己作的歌功颂德的文章来讨父亲欢心,以显示自己的才能。而曹丕却伏地而泣,跪拜不起,一句话也说不出。
曹操问曹丕原因,曹丕哽咽着说:“父王年事已高,还要挂帅亲征,作为儿子,心里又担忧又难过,所以说不出话来。”
一言既出,文武百官皆肃然起敬,都为太子如此仁孝而感动。相反,大家觉得曹植华而不实,有悖人子孝道,恐怕难以胜任一国之君。毕竟,写文章不能代替治国才能。结果,曹丕太子的位置保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