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三国人性格:坚硬的中国人 柔和的日本人 飘摇的韩国人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三国人性格:坚硬的中国人 柔和的日本人 飘摇的韩国人

  • 作者:[日]金文学
  •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ISBN:9787505727717
  • 出版日期:2010年07月01日
  • 页数:196
  • 定价:¥2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为什么中、日、韩之间政治纷争不断?
    韩国和朝鲜为何经常剑拔弩张?
    中国文化为什么能够延续五千年?
    日本为何屡屡提出东亚共同体的构想?
    “二战”后朝鲜半岛被分割竟是因为国民性格?
    日本文明是不是“掺水”的中国文明?
    为什么日本的帝国梦想无法实现?
    为什么中国的老公爱藏私房钱?
    为什么韩国人如此激烈地“反日”?
    为什么中国人乒乓球打得好,日本人棒球打得好,韩国人足球踢得好?显示全部信息
    文章节选
    **章 大陆属性 岛国属性 半岛属性
    中、日、韩三国文化的特征、国民性的三个关键词
    同为东北亚成员的中国、日本、韩国三国之间的国民性差异、文化特征的差异究竟缘何而来呢?
    或许还不能十分肯定,不过我认为这是缘于三国国民长期以来不同的经历、体验。再具体一点,也就是缘于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条件等。
    简言之,那就是缘于历史文化条件的差异。
    不过我认为**根本的原因还是人文环境背后的自然风土环境的差异。
    作为大自然之子的人类,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要受到大自然决定性的影响,生活方式、文化模式因自然环境而异。
    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是由历史构建而成的,但是在这种历史环境的基础上,或者说到根本,地理风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历史会有变迁,但是只要地理风土不发生大规模的���动,一个民族就会产生难以改变的特征。说到风土性,主要是指自然地理等环境条件,不过我们这里要说的不单单是物理上的大自然,而是对一个地方的居民来说,那样的自然环境究竟意味着什么、有什么样的价值,这才是*重要的。
    换言之,地理上的地形、位置、气候等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它们是产生人类文化模式的母体。
    如果问什么形成了东北亚**历史、风土方面的国民性和文化特征的根本性差异,那答案就隐藏在下面这三个关键词中:
    “大陆属性”、“岛国属性”、“半岛属性”。
    这三个词象征着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三者的风土特征。同时我认为这三个词还可以解开三者的文化、国民性之谜。
    我们可以把“大陆属性”替换成“大陆性”,把“岛国属性”替换成“岛国性”,把“半岛属性”替换成“半岛性”。
    大海上的“神之国度”和陆地上的“无神国度”
    显然,日本本来就是浮在大海之上的岛国。日本列岛漂浮在中国大陆,或者说亚欧大陆的东方,是大海上的一个小型列岛。不,其实也可以说是庞大的列岛,因为日本列岛由685个岛屿组成,自然景观也异常丰富多彩。
    岛国日本既是一个小小的列岛**,又是一个庞大的列岛国。日本人喜欢把自己的**称为“狭小的岛国”。中国人也通常把日本叫做“小日本”。不过这种“小”是与拥有相当于几十倍日本的大陆相比较而言的。
    如果换一种视角,拿日本跟全世界的其他岛国相比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日本竟然是世界第四大岛国。就连英国的面积也比日本小。所以,“小日本”其实并不小。
    如果按照现代人民**的国土面积来看,日本不算太小,也不算太大,正合适,很容易组成一个完整的**。与此相对的是,中国这个大陆**的面积过于庞大了,再加上风土、历史的广度和民族的多样性,统一管理有些难度。
    在中、日、韩三国中,日本的树木、清水*美*醒目。从飞机上鸟瞰的话,中国、韩国的地表泛黄,而日本则四季常青。
    日本国土的2/3、也就是近70%是绿树覆盖的山地,30%是平地。用“山清水秀”这个词来形容*为恰当。因此,自古以来,山和森林对日本人来说都非常神圣,被看作是神灵栖息的地方。
    这种情况与自然环境恶劣的中国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大陆和日本比起来,树木少,水资源少,就算是有山也多是秃山。除了南方的一小部分,中国各地都缺乏花草树木和水资源。尤其是西北地区被称为“黄土地”的庞大的黄河流域异常荒芜,风一吹来,只有黄土满天飞,人只能看到5米范围之内的东西。
    河流的长短和国民性
    河流的长短和缓急在岛国、大陆、半岛上也完全不同。
    与中国、朝鲜半岛的河流相比,日本河流湍急而短促。有一则**的小故事:明治维新的时候,从荷兰邀请来的Johannis de Rijke,看到日本的河流后说:“日本的河不像河,倒像瀑布。”急流一眨眼的工夫就从山**到河里了,好像在向人们诉说日本人的急性子。
    在日本,河流很短,所以可以在短期内完成防水、治水等工程。无需像中国大陆那样搞庞大的水利土木工程。同时,相对小规模的村庄和小聚居地也可以出现在河流沿岸和盆地地区。
    即使是日本*长的信浓河,也只有367公里。与此不同,朝鲜半岛的洛东江有525公里,汉江有514公里。
    而中国大陆的河流呢,长江长达6300多公里,黄河长达5464公里。
    在中国大陆,自古以来,围绕着两河的治水,上演了激烈而永恒的历史剧。要治水的话就必须以10年或者100年为单位来考虑计划,而这部治水史也堪称是一部中国文明史。
    和悠久的治水文明相对应的是中国大陆人民不急不慢的性格,也即在国际上成为定论的中国式的不紧不慢、游刃有余之国民性。任你怎么催促、怎么着急,也要按部就班,有风土、历史、体制等各方面经验的中国人熟知这一点,所以他们会自觉地控制节奏。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上发生的中日战争就是中日两国民族性的冲突。日本人追求速战速决,可是中国人却打起了持久战,以退为进。日本人曾嘲笑中国人是“弱小的支那人”,不过中国人忍受了持久战的辛苦而*后胜利,令日本人不得不对中国人刮目相看。
    岛国属性
    说到岛国,就会自然跟“岛国属性”这个词联系起来。字典里关于“岛国属性”是这样解释的:“在岛国上成长的国民的秉性。心胸狭窄,不大方,缺乏心灵上的闲情雅致”(《言海》)。其他字典的解释都如出一辙。
    “岛国属性”这个词,是日本人自己在与大陆、半岛做比较时,自嘲“狭小”、“孤立”、“封闭”时必用的词语。
    之所以说是自嘲,这是因为“岛国属性”这个词是日本人自检自视时候所使用的。其实在大陆上的中国,原本没有“大陆属性”、“大陆性”这样的词语。因为在大陆上的人们非常自傲,他们把大陆看成是理所当然的,对“大陆”本身并没有任何兴趣,而且他们一直采取忽视大陆以外的半岛、岛国的态度。
    与此相反,日本人对处在大海彼岸的大陆、半岛却无比艳羡,同时又把它们看成理想化的乌托邦,有一种心理上的、乡愁般的尊敬之心。正如文明评论家山本七平所指出的,日本对于东北亚的“**文化”——中国大陆文化一直心存自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日本都把自己看成是与中国文化相对的“边缘文化”。
    把自己定位成“边缘文化”的日本人,在谈到自己的“岛国属性”时,多充满讽刺和否定的意味。
    但是,如果从国民性的视角来看待岛国属性的话,我认为“岛国属性”存在着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从这一点出发,我想从泥土性和海洋性这两个方面来考察“岛国属性”。
    所谓的“泥土性”岛国属性,是指岛国内部的农耕性质,而“海洋性”岛国属性是指岛国向外打开的开放性性质。这两个性质也可以表述成岛国属性的“封闭性”和“开放性”。
    我把岛国属性整理如下:
    1. 崇尚小。能从渺小、细微的东西感受到美。不擅大。
    2. 岛国意识、边缘意识以及强烈的合作意识。
    3. 一般都追求精细、正确。
    4. 诚实,淳朴。
    5. 勤奋,总是拼命地努力。
    6. 追求实际利益,瞬间变化特征很强。
    7. 小气,拘泥于琐碎的事。
    8. 表面亲切,但有喜欢背后说人坏话、整人的阴险面。
    9. 过于紧张,缺乏闲情逸致。
    10. 洁癖,追求**。
    日本文化并非“模仿文化”
    从远离“**文化”、属于“边缘文化”这一点来说,岛国和半岛是一样的。如果考察一下半岛一直模仿大陆文化的历史过程,我们倒可以说朝鲜半岛的“模仿文化”特征才是*强的。
    作为具有岛国性的日本人,确实有模仿文化的一面,但是如果就此下定论说“日本文化只不过是模仿文化,是拼凑文化,没有**性”,那未免就显得不合情理。因为世上的所有文化都不是**孤立的,而且没有哪种文化不是由模仿、学习形成的“杂”文化。
    我们回顾一下日本历史,就会发现:日本文化在接受其他文化的时候,有类似“过滤片”似的、十分高明的选择原则。在引进其他文化的时候,遵照一定的选择原则,一般都会把自己的岛国性质看作基准,把其他文化分为“可以引入的”和“不可以引入的”部分。
    我下面举例说明一下。我们看日本在接收中国的文明制度时,剔除了宦官制度和科举制度,而只引入了律令制度中合适的部分。在引入儒家思想、佛教等高层次文化时,也都严格遵循这种选择原则。
    日本人在引入一种文化之后,通常是好好地进行一番消化,然后把它们改造成自己**的文化。
    京都大学的教授上山春平是这样描述日本文化的这种导入、消化的循环性的:
    “从历史过程来看,日本在对待外国文化的时候可以截然分为两个轮流交替的时期:(一)首先是向外开放,把外国文化原原本本地引入;(二)切断与外面的联系,把之前引入的东西在内部进行消化。”
    我还想再补充一点。第三个时期是从岛国向外扩张,这也在近代日本的历史上出现过。这个时期也就是日本对亚洲大陆发动侵略战争的时期,直到现在,发动侵略和战争的元凶——日本依然深受人们的批判。不过考察这一点的时候,我觉得“岛国属性”里的海外扩张是日本人不太擅长的。可能“岛国属性”还是只在岛国内部起作用。
    ……
    目录
    中文版序言
    日文版序言
    序章 从“非汉字文化圈”出发
    三国间充满趣味的争吵之缘故
    妨碍相互理解的两种错觉
    “专用汉字文化圈”和“借用汉字文化圈”
    各国汉字表达出来文化的差异
    是否存在“儒家文化圈”?
    “日本文化圈”
    从“非同一文化圈”出发
    其实中国人不了解日本人?
    中国没有“日本论”
    韩国人的日本观
    文化上的歧视和现实中的羡慕
    日本人弱于大陆、半岛的缘由
    “同情论”的壁垒
    比较会让人改变看法
    **章 大陆属性岛国属性半岛属性
    中、日、韩三国文化的特征、国民性的三个关键词
    大海上的“神之国度”和陆地上的“无神国度”
    河流的长短和国民性
    岛国属性
    日本文化并非“模仿文化”
    善变的日本人
    大陆属性
    笨重的大陆
    另一个中国
    大陆上的**观念淡薄
    给三国的“爱国心”打分
    “一所悬命”、“狡兔三窟”、“搬家民族”
    解开大陆中国之谜的象征符号
    南柔北刚
    东海西陆
    半岛属性
    被裹挟在中间的痛苦
    中、日、韩地政学命运
    第二章 坚硬的中国人柔和的日本人飘摇的韩国人
    海虾日本
    雄鸡中国
    兔子韩国(朝鲜半岛)
    “柔软结构”的日本文化
    从半岛变为岛国的韩国从半岛变为大陆国的朝鲜
    半岛文化是****的“模仿文化”
    “刚直结构”的中国文化
    “中间结构”的韩国文化
    凝聚社会和沙城社会
    “政治动物”和“文化动物”
    中、日、韩三国的社会性优点和缺点
    笑话里的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
    “道歉文化圈”和“不道歉文化圈”
    “缠足”和“握手”为何未进入日本?
    竹、松、柳的比较文化论
    石头文化
    树木日本文化
    泥土韩国文化
    柔和的日本人
    坚硬的中国人
    单纯的韩国人
    第三章 “和”、“斗”、“情”的国民性比较
    “和”是日本国民性的特色
    横向社会的日本
    迥异于中国、韩国的集体思维
    为何只有日本人还保留着家纹(家徽)
    徽章和现代化
    中国人喜欢“斗”
    一出门外“百人之敌”等着你
    “女尊男卑”程度的比较
    被“情”联系在一起的韩国人
    纵向社会的韩国
    中、日、韩三国人际关系的同心圆
    “纳豆般的日本人”、“盆里的大豆般的中国人”、“豆泥团般的韩国人”
    “情”的手段
    被称为“没有人情味的日本人”之理由
    “恋母情结度”的三国比较
    “无节操”的日本人
    朝鲜半岛为什么被分割了?
    “恨”的半岛
    韩国反日感情的深处
    大陆式的“报仇文化”
    岛国式的忘却文化
    成功实现近代化的顺序之谜
    世界史年表的阅读方式
    中、日、韩文化圈问题
    冈仓天心如是说
    日本民族不适合“帝国主义”
    文化的力量
    第四章 从“人”、“神”、“自然”看思维方式的差异
    对“人”的解释
    无“个人”的**与有“间”的**
    表里不一的不透明社会
    关于“身体”的三国温差
    “身文化”和“心文化”
    “身体志向文化”的中国与韩国
    中国人的“食文化”
    自杀方式的比较
    为何只有日本人剖腹?
    中、日、韩三国的“自然观”是不同的
    中国人为何拜天
    “愚公移山”象征的行为模式
    “人定胜天”的哲学
    韩国人的儒家思想和自然观
    爱花观的差异
    中国、韩国的“人工美意识”
    粪尿的神灵
    重视“上位文化”和重视“下位文化”
    粪尿是攻击人的武器
    动物的位置
    日本有供奉牛、猪、鱼的坟冢之理由
    一茶和小多摩
    “敌我双方灵魂平等”的思考方式
    “敌我双方不共戴天”的思考方式
    多元思维的岛国社会
    一元思维的半岛社会
    第五章 中、日、韩三国语言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摆脱“汉字思维”
    “同文同种”的危险性
    不是“中国语”,而是“汉语”
    强硬的汉语
    没有节操的日语
    韩语的中间性
    为何汉语中的外来词汇如此贫乏?
    汉语思想的模糊性与不明确性
    国语就是国力
    规则化的朝鲜文字无规则的假名文字
    表达清晰的韩语和日语
    现代中国人对古典汉文很无知
    日、韩两国汉字读法不同的原因
    三重语言的日本
    二重语言的韩国
    一重语言的中国
    “大”字之国
    三国人谎言程度比较
    “话语中有魔力”和“话里有话”
    以尊重自我表现为美德和以克制自我表现为美德
    日语、韩语语法上的相似和行为语法的差异
    “女性美”的日语和“男性美”的汉语、韩语
    爱说“の”的日本人
    爱用“和”的中国人、韩国人
    日本的标语
    中国的标语
    终章 中、日、韩三国能够以各异的方式共存
    “外星人绑架中、日、韩三国国民事件”
    透过感叹词来区分三国人
    腌菜民族学
    村长选举骚乱
    从“历史”开始新的征程
    承认差异是*重要的
    东亚未来蓝图
    “梅花文化圈”的提议
    梅花的象征含义是什么?
    东北亚的象征符号
    “东北亚共同体”何时能成立?
    君子和而不同
    超越文化差异是**出路
    编辑推荐语
    国民性格决定**命运
    中日韩比较文化**人金文学*新力作
    《中国日报》《环球时报》《中国青年报》《南方**》热评
    日本《读卖新闻》、韩国《朝鲜日报》、新加坡《联合早报》共同关注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