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精神(四千五百年前的先祖如何教导后裔)/中华文化大讲堂书系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精神(四千五百年前的先祖如何教导后裔)/中华文化大讲堂书系

  • 作者:钟茂森
  •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 ISBN:9787511309679
  • 出版日期:2011年03月01日
  • 页数:160
  • 定价:¥1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中国精神(四千五百年前的先祖如何教导后裔)》是钟茂森教授在 恩师慈命下演讲以及录影棚内课程的汇集。主要内容分为四讲,分别是2009 年6月讲于香港晚晴轩的《传统圣学纲要――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2010 年5月讲于香港晚晴轩的《振兴中国精神》;2007年4月讲于西安的《和谐之 道以孝贯通――对现代社会的启示》;2009年6月讲于香港晚晴轩 的《学贵立志――朱子沧州精舍谕学者》。 《中国精神(四千五百年前的先祖如何教导后裔)》是中华文化大讲堂书 系之一。 前言
    目录
    **讲 传统圣学纲要一《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1
    第二讲 振兴中国精神/31
    第三讲 和谐之道,以孝贯通――《道德经》对现代社会的启示/117
    第四讲 学贵立志――《朱子沧洲精舍谕学者》/127
    附录:对传统文化复兴的思考/153
    近几年来,海内外很多志士仁人,秉承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圣贤教诲,担负起承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 化的一份责任和使命。 年轻的钟茂森教授,以其可嘉的中国精神,积极响应党和**的号召, 听从母亲和恩师乃至时代的召唤,毅然舍弃终身金融教授的职位,从海外回 归祖国,报效人民,并迅速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队伍中的一位**践行者 。 钟教授自2006年底放下名利,专心修学儒释道三家经典,并遵循古训“ 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在录影棚内录制了一千五百多个小时的讲习报告 ,通过网络音频、视频,向爱好传统文化的各界朋友汇报学习心得。 由于钟教授的家学渊源,恩师的加意栽培,自身真诚的发心,以及几十 年践行孝道的行谊,正是全身心的演绎了中国精神,所以,很快得到了海内 外朋友们由衷的认可和支持。 因为现代社会,大家不仅听一个人讲什么,重要的是看一个人做什么, 所��“听其言,观其行”。钟教授孝亲尊师,解行相应,堪为世范,使聆听 其心得报告的有缘人,大受法化乃至感通,因而深得利益。 本书即是钟教授在恩师慈命下演讲以及录影棚内课程的汇集。主要内容 分为四讲,分别是2009年6月讲于香港晚晴轩的《传统圣学纲要――朱子白 鹿洞书院揭示》;201O年5月讲于香港晚晴轩的《振兴中国精神》;2007年4 月讲于西安的《和谐之道以孝贯通――对现代社会的启示》;2009 年6月讲于香港晚晴轩的《学贵立志――朱子沧州精舍谕学者》。 **讲,《传统圣学纲要――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是《养正遗规》 的**篇,它总结出中国古圣先贤四千五百年传统教育的精华,旨在揭示出 中国传统文化的纲领,是童蒙养正教育的**课。圣人的教化不外乎五伦关 系而已。父子是道,有亲就是德;君臣是道,有义是德;夫妇是道,有别是 德;长幼(兄弟)是道,有序是德;朋友是道,有信是德。随顺道,就叫德。 圣贤之道,是用来规范自己的,遵循五伦,便能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二讲,《振兴中国精神》,是本书的核心之所在,也可以说是对中国 **传统文化的一个简单概述。钟教授萃取儒释道三家之精要,把中国精神 归纳为“一体,二相,三宝,四勿,五常,六和,七治,八德,九思,十义 ”十个部分,*后把中国精神归结到“家”这个载体,而家又有“家道,家 风,家学,家业”四个要素,所以振兴中国精神,就要重建家文化,企业、 团体都要从孝道入手,从我落实,此谓知本。 第三讲,《和谐之道以孝贯通――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是 2007年4月钟教授在国际道德经论坛上的论文,不仅清晰地阐明了“道”、 “德”、“经”的涵义,更鞭辟入里地剖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所有圣 学的根基都在于孝道。值得一提的是钟教授在大会的*后,为和谐社会、和 谐世界做了三项倡议:**,提倡由**到地方政府,每年进行“孝子评选 ”实现“以孝治天下”;第二,提倡各家庭、各民族共同纪念先祖活动;第 三,提倡伦理道德的教学及建立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孝为**的 五伦十义。众所周知,前两个倡议已经变成了现实;令人欣慰的是,第三个 倡议现在都被越来越多的认可,在许多地方都有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出 现。 第四讲,《学贵立志――朱子沧州精舍谕学者》是《养正遗规》的第二 篇,是朱子教诲学子们立志的一篇短文。学圣贤学问,就是要成圣成贤。圣 人一生追求道义的存心*重要,志向定在希圣希贤,然后积累修学的功夫, 涵养自己的道德学问,在圣贤之道上一生不间断的去追求,所谓“学贵立志 ,志在有恒”。教授选取了大量经典案例以及自身成长经历,说明只要目标 正确,即使道路曲折,也一定可以达到光辉的终点,所以立志是头等大事。 钟教授每一次讲座、讲演的课程,都能让人体会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尤其教授作为一个孝子,他与母亲往来的一份份信件书稿,那一段段至情 至性的文字,散发着人伦至善至美的光辉,不仅记载了教授成长的经历,更 是母与子相依相携的温馨回忆,细心研读品味,一定会给您很多的人生智慧 与生命的启迪。 教授多次与大众共勉:“把孝心献给父母,把忠心献给祖国,把爱心献 给人民,把信心留给自己!” 教授的母亲则如是说:“能孝敬自已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 ,全心全意为人服务,是大孝;能成就圣贤,普利众生,使千秋万代人获益 无穷是至孝。我支持儿子走上大孝,奔向至孝。” 此母此子,异曲同工!母子连心,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觉悟,共同的理 想,源自让世界更和谐、更美好的圣贤之志。 钟教授几十年来,言行一如,孝亲尊师,行为世范,力行圣贤教诲,讲 演即为心声,所谓“诚于中,形于外”,亦为“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今 之学人,何其有幸,有缘与教授一起,在古圣先贤的教诲中,找寻中国精神 。 孔老夫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那么“圣贤远乎哉?我 志在圣贤,圣贤庶乎近矣”。孟夫子也说: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是真正 的中国人所应具有的精神,“天下兴亡,我之责任”的一份承担,是一个炎 黄子孙对**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责任和使命,这是真正的中国精神!让我们 继承传统,以孝道为原点,修持道德仁义,自利利他,幸福人生,和谐世界 ,演绎出几千年中华文明涵养下的中国精神。 本书是谦德工作室根据钟茂森教授的演讲,听打、校对、编辑而成,因 为德能不够,时间有限,一定还有很多疏漏,请各位大德同仁多多赐教,在 此感恩,谢谢大家。 ――编者马益玲谨识 在宋朝还有一位贤相,范仲淹先生。他老人家出生也是很贫寒,早年丧 父,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改嫁到姓朱的家族。所以范仲淹后来也 跟着母亲一起到朱家,改成朱姓。等到他年纪大了,知道自己的家世了,而 且朱家人都排挤他。没办法,范仲淹只好含着泪拜别他母亲,临行前对他母 亲说:“妈妈,请您等我十年,十年之后,我衣锦还乡,接您来奉养。”古 人讲的“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范仲淹他要去考功名,这功名的目的首先 是尽孝。他要发愿重振范家,孝顺自己的母亲。当然更重要的是为天下人民 谋福利。 他在年轻的时候就遇到一位算命的先生,这个算命先生会看相。范仲淹 一见到他就开口向他请问,说:“我以后能不能当宰相?”这个相士摇头说 :“你这年轻人太自负,一开口就说当宰相。”范仲淹一看,可能当宰相没 指望了。就改口向他请问,“那请问我能不能做医生?”这古代做医生是一 个很贫穷的职业,为什么?医生在古代不像现在,不会说开口问人要医药费 。都是病人来治病,先给他治病,救死扶伤,这是医生的天职,不是为了挣 钱。等病人把病治好了,如果家境不错的,有能力的,他就会自动拿出一点 报酬给医生答谢。医生**不会开口要钱,甚至遇到家境贫寒的人,连药费 都拿不出来的,医生还会倒贴医药费,这跟教书的先生是一样的。教书先生 也不会开口问人要学费的。都不像现在,现在学校里都是明码标价,而且价 格还挺高的。我过去也是当教授,对这一行也很了解。教授之间也攀比着谁 工资高,哪个学校待遇不错,好的还跳槽。过去的读书人、教书的先生和医 生,都是为国为民,安于贫困的生活。所以这个相士听到范仲淹先生本来想 当宰相,一下子又变成想当医生,为什么改得这么多?落差这么大?就很奇 怪问他,“为什么你原来想当宰相,一下子掉到变成医生?”范先生就告诉 他,“当宰相是为了救国救民,当医生也能救民。如果我当不了宰相,那我 希望当医生,也是救人。”这个相士听了之后很赞叹,说:“有此存心,真 宰相也。”虽然你现在还不是宰相,你已经有宰相的存心,就是你已经有这 个福德了,日后必定能当宰相。所以有这样的德者,才有这样的福。后来范 仲淹果然考取了进士,*后真的官拜宰相,而且出将人相,能文能武,治国 安邦,成为一代名相。 在他还没有发达之前,他拜别母亲之后,出来读书。一开始到山东长白 山醴泉寺去读书,后来又到睢阳的应天书院去读书,读书期间我们就可以想 象,他是多么的清贫。真是一介寒士!每天煮饭都没有足够多的钱买米,只 能每天煮粥,把粥冻成块,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二块。然后找一些野草、野 菜,混些盐巴,就做成咸菜,这叫齑。天天切点咸菜,就着稀粥来吃,所以 历史上称为“断齑画粥”。到冬天,过去没有暖气,那他也没有钱买柴火。 实在冷的时候,要打瞌睡,他拿冰水洗脸,让自己精神提起来。记载中说他 在五年当中,晚上睡觉都衣不解带,苦读!真正累了,就稍微歇息一下。闻 鸡起舞,晚上挑灯夜读。所以可以看到,这真正地有志向的人,他把所有的 欲望都降低了,降到*低点。刚才讲的,欲望包括财、色、名、食、睡,他 统统放下了。怎么见得他放下?这有几个小故事。 有**,有一个富家的子弟,他的朋友来看望他。看见他断齑画粥,天 天吃这些东西,用现在的话讲一点营养都没有,所以也很同情他。给他准备 了一桌酒席送来,请他改善营养。后来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朋友又去看他, 发现这桌酒席原封不动,就很吃惊。问范仲淹,“为什么我给你送来的酒席 ,你不爱吃?”范仲淹跟他讲,“不是我不爱吃你的酒席,是如果我今天吃 了你的酒席,来日就吃不下我的齑粥了。”所以你看看,范仲淹这种以苦为 师,用清苦来砥砺自己的志向。古人讲“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淡泊 是生活清俭,把物欲降到*低程度,能够明志,让自己的志向保持不动摇。 心清净、宁静,他就想得远。 又有一次,范仲淹在庙里面读书的时候,偶然间在一棵树下发现了一大 坛子的白银。对于一个穷困到极点的读书人,见到这一坛子的金银,那哪能 说不动心?但是范仲淹见到这些银两,真的就不动心。他不动声色,还是把 这些银两埋藏在原来的位置,也没跟别人说,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他 有管宁的气节,管宁也是锄地看到金不动。范仲淹也是如此,这就是大仁的 心量。他的学问真是学问,大仁之学就是大学。大学讲究什么?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他做到了。如果还有一点物欲,哪能说不动心?他把财的欲望也 格除掉了。到后来,这个事情如果不发生,人们可能永远不知道范仲淹遇到 白银不动声色。一直到后来,他都当上了宰相。那个庙里面的师父们找他去 化缘,“寺院年久失修,那您老人家过去在寺院里面读过书,现在荣登相位 了,给我们一点帮助!”这个时候范仲淹才告诉他说,“你们自家就有,在 那棵大树底下,你们去挖,就有一坛白银,足够你们寺院做翻修了。”结果 他们回去之后一挖,真的挖出来了。所以大家才看见范仲淹的这种品德,那 真的是圣人君子的存心,把财色名食睡全都看作浮云一样。 他真的是一举成名了,考上进士了。他不忘过去在母亲面前的诺言,他 是衣锦还乡。本来是说十年回来,预定是十年,结果八年就衣锦还乡,回来 接他母亲去奉养,尽孝道。而且真的是孝悌传家,他的儿子范纯仁、范纯佑 都是大孝子,何以见得?当范仲淹年纪老了时,在家里休息养病,这个时候 朝廷要请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出来做官,都知道他家里出的是英才,结果范 纯仁婉言拒绝,为什么?自己老父在堂,父母病在家中,不能出来做官。他 说了一句话:“岂可重禄食而轻父母”。把利禄、功名真的都放下了,先恪 敬孝道。后来范仲淹去世了以后,他的大儿子范纯佑也是得病在家中,此时 朝廷再次召请他出来做官,他又是婉言拒绝了。等到*后朝廷再请他的时候 ,他孝悌的责任尽到了,才出来做官,也当了宰相。 P145-148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