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我们为什么要谈东亚-状况中的政治与历史
QQ咨询:
有路璐璐:

我们为什么要谈东亚-状况中的政治与历史

  • 作者:孙歌著
  • 出版社:北京三联出版社
  • ISBN:9787108038456
  • 出版日期:2011年12月01日
  • 页数:391
  • 定价:¥40.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共四部分,内容包括:东亚论述和东亚感觉、跨文化的体验与课题、作为艺术的政治学、思想史的逻辑。
    文章节选
    在这样的历史走向中,在日本与中国之间仍然处在实质上的战争状态的“战后时期”,竹内好不断地写作着他的中国论。在某种意义上,这些中国论并不是作为中国研究而写作的。这是为了纠正日本社会表面化的近代认识,示范了把对象“翻转过来”的构想本身。今天,从竹内好的中国分析中抽出结论,议论它是否合适并不具有意义。如果从这种直观的和实体的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并且思考**仍然被轻视的亚洲或者东亚所具有的问题性,那么我们才会理解,竹内好为什么在《作为方法的亚洲》中只把关注点集中于中国,并且只是拘泥于他个人的体验
    当然,竹内好是中国研究者,这篇文章是讲演记录,这些状况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上述问题。只是,这些说明并不能穷尽上述问题。
    即使是在后冷战时期,中国仍然是日本知识界难以理解的对象,日本的近现代中国研究主流基本上追随美国的理论(特别是后现代理论和后殖民理论),这些状况跟竹内好的时代比起来,并没有太多的改善。如果考虑到这些基本的事实,恐怕可以说,竹内好的这一姿态绝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素质所使然。不只是日本,在今天的中国知识界,状况也没有太大的差别。即使东亚知识界以英语思考来交流和竞争的时期不久将成为历史,我们也仍然要思考,到了那时,我们是否自然地可以拥有进入跃动历史的合适途径与工具?
    如果没有中国,东亚论述就无法成立。但是这并不是实体意义上的问题。毋宁说,这是在竹内好所说的“方法”层面上才能显现出来的问题。换言之,今天剧烈变动着的中国这一对象,作为锤炼认识论的媒介,要求人们把混沌作为混沌来把握,并从这种混沌中提炼出原理来。
    目录
    序 理论的即物
    **编 东亚论述和东亚感觉
    1 东亚视角的认识论意义
    一 中国社会既定的东亚视角及其问题性
    二 现代历史过程中东亚内部的不均衡状态
    三 冷战历史与东亚的关系
    四 后冷战时期的历史视野与东亚叙事的思想品格
    五 关于后东亚论述的可能性
    2 如何做个台社人
    一 台社的文化性格
    二 《台湾社会研究》二十周年纪念特刊的理论视野
    三 作为方法的主体认同
    四 寻找“思想两岸”的接触点
    五 追问这个问题:什么是多元化前提下的普遍性
    第二编 跨文化的体验与课题
    3 跨文化视野的形成
    一 回顾知识共同体的思想课题
    二 观察日本的视角
    三 亚洲的普遍性想象与中国的政治叙事
    4 如何叙述“战后”东北亚问题
    一 高句丽问题引发的思考
    二 内在于冲绳的东亚战后史
    三 从那霸到上海
    四 民众视角与民众的连带
    5 文化间的日本思想
    一 个体文化认同的精神性格
    二 今天,我们为何需要竹内好
    三 阅读竹内好与阅读历史
    第三编 作为艺术的政治学
    6 丸山真男政治学中的“政治”
    一 本行与副业——政治的认识论问题
    二 “作为艺术的政治”——丸山政治学的思考
    三 丸山政治思想史的环境
    结语:丸山的政治性与阅读丸山的政治性
    7 文学作品中的“政治”
    一 极限状态下的政治感觉
    ……
    第四编 思想史的逻辑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