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 世界篇
QQ咨询:
有路璐璐:

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 世界篇

  • 作者:俞兆群
  •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 ISBN:9787510427510
  • 出版日期:2012年05月01日
  • 页数:292
  • 定价:¥3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10427510
    • 作者
    • 页数
      292
    • 出版时间
      2012年05月01日
    • 定价
      ¥36.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本书从政治上向读者介绍了世界上几个大国政治体制的形成、发展历史以及经验教训,还从科技、经济和文明的发展史向领导干部们讲述了世界上其他**历史的发展状况。本书将世界上主要**的发展历史综合到一起,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角度出发,提炼出了很多**、地区的发展规律、特点,为我国的领导干部管理**和地区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文章节选
    连载一 美国治国理念:三权分立与民主政治的**结合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发达的资本主义**,也是世界强国之一。作为一个新兴的**,美国虽然经历了坎坷曲折的历史发展,*终却赢得了一种十分民主和自由的政治体制。
    众所周知,美国早期是一个移民**,又是在被英国统治的基础上独立的,因此可以说,美国的这种历史发展也影响了其在政治上的发展。
    独立战争的成功让美国拥有了**主权,也使美国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体制。1787年,美国人民在费城推举了华盛顿为总统。后来为了防止**权力的过分集中,华盛顿采取了政治家孟德斯鸠的均权政治学说,设立了三种权力,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这三种权力相互协调又互相约束。
    1850年,由于美国在政治经济上一些弱点的显现和暴露,美国内战爆发。美国北方政府在1865年取得了胜利,实现了美国内部的统一,并且废除了奴隶制度,这标志着美国的又一大进步。紧接着美国开始了工业化发展。内战结束之后,美国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美国由农业化**发展成为工业化**,政治制度也逐步完善。因此可以说,美国内战其实也是美国政治成熟和完善的发展过程。
    纵观历史,为什么美国能够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和原则贯彻得如此民主和合理呢?其实这与美国的历史背景有着重大的关系:
    首先,美国是一个移民**,而且没有属于自己**的历史传统,这决定了美国能够兼容和接受其他**的**文化。博众家之长往往意味着没有传统观念,这样就不会被一些传统观念束缚,在宪法的制定过程中也不会受到这些传统势力的干涉,因此,美国宪法和三权分立的实行可以说是畅通无阻。
    其次,美国也是一个非常注重法制的**。美国很早就被英国实行殖民统治,因此也很早就意识到了英国法制的优点,意识到了司法机构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也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法治思想。
    *后,美国拥有一个英明的**华盛顿。作为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一个伟大**,华盛顿带领人民赢得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并且,华盛顿在夺得了军权之后并没有利用这种权力干涉美国国会,而是解散了军队。试想,一旦华盛顿当时用手中的军权控制美国,也许美国现在的政治之道将会是另一番景象。因此三权分立看似简单,但是华盛顿作为一个开创者,做到了他人很难做到的一点——实行民主的政策。华盛顿的这种做法为后来的美国人民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局面,为后期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不断完善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华盛顿个人在美国政治发展史上的影响。
    美国这种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虽然十分符合美国国情,也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也存在着资本主义固有的一些弊端和缺点。比如,这种三权分立制度坚决排斥道德在政治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可以说这是资本主义较为“冷血”的表现之一;其次,分权是建立在个人对个人的战争之上的,没有切实地考虑到广大民众的利益;再次,这种资本主义的分权制度在财产权的问题上没有很好的突破。财产权是宪政的一个主要方面,同时也是其*大的弱点所在。
    美国政治的发展时间其实并不漫长,只有短短200多年,但其三权分立的政治思想和体制却给美国人民带来了真正的民主,使美国人民受益无穷。美国的政治不仅具有美国特色,也影响了其他一些**。纵观历史,美国的这种政治体制是*符合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一个相对民主的政治体制,但是其中的弊端和缺点也是广大领导干部应该看到的。
    连载二 英国治国理念:君主立宪制下的内阁政治
    英国是*早实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之一,是**政治发展史中非常值得研究和学习的一个**。英国的政治制度是资本主义体系比较完善的一个案例。
    在英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民主主义其实一直存在着:从诺曼底王朝时期一直到金雀花王朝时期一直都存在着民主。而自从19世纪以来,随着文艺复兴的结束和工业革命的开始,民主意识更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随着社会上的民主力量逐渐扩大,统治**只能作出让步,跟随民主的脚步前进。
    由此可以看到,英国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与其深厚的社会传统是分不开的,当然这也是经历了不同时期的众多**矛盾和斗争的结果。封建时代的英国,国王与**之间的对立逐渐演变为封建地主**和下层广大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前者的矛盾和斗争产生的结果是出现了议会,而后者的矛盾和斗争出现的结果是17世纪资产**大革命的爆发。于是,社会上的主要矛盾逐渐成为新兴资产**与封建**的矛盾,这直接促使了激进派的运动,进而兴起了议会改革等运动,后期又逐渐演变为资产**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随着资产**一直在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革,英国的政治制度也一步步地走向完善。
    英国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与内阁制的发展历程十分艰辛,这个过程是**体制的斗争和改革,逐步融入了进步的民主思想。
    在中世纪的英国,*高封建君主国王与**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主仆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受到当时英国法律的保护和承认,体现出了权力分割的政治精神。英国这种宪政精神一直贯穿于接下来的英国各个**的斗争和矛盾之中,*终,一次次斗争的结果真正促成了英国独特的民主制度的形成。
    英国民主制度*大的特点无非就是虚实结合,这个民主制度指的就是君主立宪体制下的内阁制度,代表了英国的政治特点。英国政治制度的虚实结合首先表现在其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方面。
    内阁是英国政府的领导核心和中坚力量,其领导人物被称为内阁首相,首相也兼任着**财政大臣的职务,是英国政权的真正拥有者。英国内阁首相既是**的行政首脑,也是议会下院执政党的**,拥有行政和立法的权力,掌控着英国的统治权。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实施无疑是*适合英国国情的。马克思曾经评价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认为君主立宪制度是优于君主专制的,但是共和制度又会优于君主立宪制度,因为英国的这种君主立宪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保留了一些封建残余势力和精神层次上的东西。尽管英国资产**革命大大地削弱了国王的权力,内阁制度也结束了封建专制的统治,但这始终是在封建君主制基础上建立的一种资产**政治制度,它自然脱离不了封建残余势力的影响。这种制度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各个**和所有的纳税人都需要一笔额外的巨大的费用来维持英国**和**的日常“**生活”,这不但是一笔庞大的开销,还是一种**的浪费,也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劣根性。
    英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历史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当今世界资本主义**一种主流的政治制度。它自然有独特和进步的一面,但是从客观的趋势来看,没有任何一种体制是**的。作为领导干部要从英国这种君主立宪制度中学习一些**的地方,但是也要从中看到资本主义的劣根性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不符合本国政策的地方,学习英国政治发展史,放眼看世界,才能更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管理上的优点和缺点。
    连载三 法国治国理念:半总统制半议会制的民主共和政权
    法国的历史是一幅充满了传奇色彩的画卷。众所周知,法国的治国理念和政治制度是半总统制半议会制度的民主共和制度,毋庸置疑,这是一种适合法国这个富有传统浪漫色彩**的政治制度,而且这种政治制度个性鲜明,特点突出。
    法国政治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还要从法国的形成以及后期进行的分裂、大革命、战争等说起。公元10世纪,法兰克帝国也就是查理曼帝国当时面临着分裂的危险。843年《凡尔登条约》规定东部为现在的德意志,中部是后来消亡的勃艮第,而西部就是现在的法兰西。再后来,经过与英国长达100多年的战争,在15世纪末,法国逐渐成为了一个**集权的君主专制的**,国王一人掌有政治大权。后来随着历史的演变,1789年法国爆发了**的大革命,封建君主专制的体制被推翻,法兰西共和制建立,法国开始实行政治上的民主制度,这无疑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伴随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自由、平等和博爱也涌入法国人民的心中,1792年成立了法兰西**共和国,然而随着1804年拿破仑成为了法兰西**帝国的皇帝,短暂的法兰西共和国时期也随之结束了。
    1848年法国人民再次推翻了帝制,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此时拿破仑三世担任总统。随后不到10年的时间法兰西第二帝国又成立了,帝制再次恢复。1870年普法战争结束,法国又一次恢复了共和制度,成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此时的法国正在经历无产**革命的洗礼,并且法国的无产**建立了**个无产**专政的政权——巴黎公社。然而,巴黎公社不符合法国当时的国情和实际情况,于是很快被推翻,之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得以恢复,但随着二战的爆发,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因纳粹德国的攻占而灭亡。二战中戴高乐将军誓死反抗德国纳粹,并且成立了新的法国政府。二战胜利之后法兰西共和国进入了第四共和国时期,并且在戴高乐将军的领导下进一步得到巩固。1958年,随着阿尔及利亚战争的爆发,戴高乐将军宣布结束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的旧宪法,推行新宪法,并且成立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也就是现在的法国。
    在法国政治的发展中,其政治体制也一直在不断地变化着,经历了**集权的君主专制,经历了民主共和制度,甚至还一度建立了无产**政权巴黎公社,随后又是一轮民主共和、帝制的循环。经过了一系列的战争,法国政府终于在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时期确立了一种比较完善和符合法国国情的半总统半议会制的政治体制。第五共和国的建立吸取了前几次法国政治演变的教训,这种*符合法国国情的双首长制度是法国在政治历史中不断摸索的结果,也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法国这种半总统半议会的政治体制在第五共和国时期得以确立,并且经过法国全体公民的投票选举产生了新的宪法,规定了法国**政体的运作形式。随后又经历了几次修正,巩固和改善了行政机关和议会的关系。
    法国总统有权任免总理,总理名义上是政府首脑机构,其实只是政府的一个虚设职位而已。总统掌握着行使权力并负责制定大的方针政策,而总理负责具体的实行,这也充分地表明了法国的政体具有以总统为主要领导方式的明显特征,但是与完全的总统制度不同的是,法国的**政府也就是总理行政机构需要向议会负责,议会拥有充分的质询权和监督权,这又表明了法国的政体具有议会制度的特点,因此法兰西第五共和国这种半总统半议会的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法国色彩和特点。
    这种半总统半议会的政治制度是法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和磨难*终形成的,既是法国历史发展的产物,又满足了法国社会发展的需求,总体上是符合法国实际国情的。法国的这种政治制度虽然对法国的发展非常有效,但是还存在一些缺陷。法国的政体特殊且复杂,虽然在权力制衡方面有一定的功效,但是由于法国党派复杂而且比较分散,造成了政治上的不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弊端。
    连载四 德国治国理念:依法治国的议会共和制
    德国在治国方面给人的感觉一直是十分强势的,政治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德意志特色,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这个古老的德意志民族在政治上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着其政治体制逐渐演变为资本主义的议会共和制度,德意志民族的法制特色逐渐与其结合形成了现代德国的政治体制。
    德意志的政治发展是欧洲资本主义世界乃至整个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上一个***的发展时期,其政治体制是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一个代表。从历史上的德意志到现在,德国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和混乱的变化时期,分裂和战争也一直贯穿其中,*终德国找到了这种议会共和制作为自己**的政治体制模式。
    德国政治体制发展的**个阶段是德意志帝国时期议会到法兰克福国民议会时期。处于封建社会的德意志帝国一直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王朝,1495年,德国议会正式更名为“德意志帝国议会”。这个帝国议会的成员都是一些皇帝的推崇者,并且分为三个等级:选帝侯集团、帝国诸侯以及城市集团。这个议会的主要任务是在战争方面作出一些更好的决策和方针。当时的议会只是国王的一个附属机构,**政事也是国王一人说了算。直到17世纪中后期,属于第三等级的人获得了选举权,议会才真正地实现了行使**权力以及监督**机构的权力。在18世纪,随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德意志的封建制度也受到了影响,人们开始思考以一种新的政治体制取代封建政权。当时在德意志的许多邦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已经取代了封建的农奴制度,资产**逐渐地登上了政治舞台。在拿破仑带来的一系列战争中,神圣罗马帝国开始瓦解,后来法国的二月革命又波及了德意志,人们开始希望德意志能够实现统一。
    德国政治体制发展历史的第二个阶段是普鲁士邦代议制度的产生时期。19世纪中期德意志的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了,当时德意志*强大的邦国就是普鲁士邦,其手工业逐渐被机器生产代替,这给普鲁士邦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另一方面受到法国革命的影响,普鲁士邦的资产**逐渐壮大,广大民众与君主专制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普鲁士邦选出了400名资产**性质的议会代表参加法兰克福国民议会。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这些议员参加这次的制宪会议是德意志历史上**个真正由民主选举产生的议会机构,尽管如此,这次议会仍然受到了国王的阻碍,*终还是失败了。但是由于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普鲁士邦的强大,资产**的力量越来越强大,*终普鲁士君主作出妥协。在1850年,政府颁布了新的宪法,宪法规定普鲁士成立一个两院议会,分别是上院和下院。上院是**代表,主要是世袭的**和以国王为代表的群体;下院是代表院,由选举产生,是从三级选举制度中产生的,等级的划分以纳税多少为依据。这样,资产**在下院的地位和影响就变得重要起来,而下院的主要责任是参与**的财政经济生活,而且起到监督的作用。另外,下院还有特殊的职能所在——宪法规定,财政法案必须首先在下院中提出才能够实施。而**政府不是由议会产生,也不需要对议会负责,只对国王负责即可。
    德国政治历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俾斯麦掌权时期。德国的历史其实并不复杂,但是德国政治体制的演变确实相当复杂。1866年普鲁士在普奥战争中获胜,这场战争胜利之后,德意志邦共同缔造了一个联邦条约,邦建立了一个联邦制的**,并且通过选举产生了议会,制定了联邦宪法,联邦宪法在1867年由普选产生的议会一致通过。宪法规定,联邦内部的邦国在形式上是独立的,但是行政权却由联邦主席团掌握着,然而联邦主席团又由普鲁士国王掌控着。宪法规定,上院和下院共同拥有立法权,上院是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下院由联邦参议员组成,也是真正掌控政权的机构。当时参议院实际上处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的掌控下,普鲁士在联邦国中占有霸主地位,而俾斯麦真正的目的就是统一德意志。当时,这种制度纯粹是建立在普鲁士君主专制基础上的,也代表了俾斯麦的个人野心。
    现今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不仅实行三权分立的议会制度,而且是一个由议会内阁组成的政权,实行的是多党制度。德国设立了联邦议会、联邦政府以及联邦司法机关,这3个机构实行的分别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者之间相互制衡。
    当然,任何一个制度都不会是**的,德国的这种政治制度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德国的统一以及后来的二战都足以说明这样的一个政权是不可能��久稳定的,资产**政权永远充满着**和权力的争夺。这种议会制度的缺点还包括在紧急混乱的情况下政权很容易全部落入总统手中,为一些充满政治野心的人提供了条件。还另外,这种制度缺乏健全严格的程序,因此很容易造成全民使用特权的混乱局面,甚至会制约民主的发展。
    连载五 俄国治国理念:注重大国雄风的强权治国思想
    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大的**,这似乎也注定了俄国在其政治上必须实行有大国风范的强权政治思想。俄罗斯的历史十分古老和悠久,在其漫长的发展变化中,政治制度也随着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而不断地演变。从封建农奴时期沙皇统治下的君主专制制度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再到解体之后俄罗斯的资本主义制度,这一系列的变化都离不开历史,而俄罗斯的大国风范也在这些历史变化中逐步地体现了出来。
    俄罗斯的政治制度在沙俄时期较为黑暗。俄国源于公元9世纪的基辅罗斯,后来经过历代沙皇长期的强权统治、侵略战争以及领土扩张,到一战前期,已经成为了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军事封建专制性强的强权帝国。从沙皇彼得一世开始,俄国就已经开始进行有规划的细分管理了,在政治上实行的是军事化的封建专制制度,而且还主张多个民族自治,16世纪到17世纪的沙皇更是雄霸一方,成为世界上的军事强国。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俄国的资本主义渐渐得到发展,并且已经融入了沙皇的帝国统治中。沙皇的统治虽然带有封建专制思想,但是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时沙皇实行的依然是强国政权的军事政策,即不断地加强军事方面的作为,努力想让俄国成为一个军事封建专制的帝国主义**,然而俄国内部面临着众多复杂的社会矛盾,比如经济文化的落后。当时俄国农民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并且封建专制的体制严重缺乏民主,百姓开始感到不满。这些矛盾被当时的列宁看到,因此俄国很快便爆发了革命,这也是后人在论述**革命的时候认为落后**永远要比先进的**容易爆发革命的原因。列宁当时想挽救俄国,带领人们走向一个光明的民主世界,当然*重要的就是要建立一个民主的政权,因此一个全新的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在俄国应运而生了。
    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了俄国一个契机和开始,一个新的苏维埃政权建立了。当时俄国正处在分裂状态中,由于俄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此列宁在当时便提出了建立联邦制的构想。第二年,全体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并且宣布建立苏维埃民族共和国联邦的政治体制,随后便通过了新的宪法。1922年苏维埃共和国联盟成立。
    20世纪80年代末期苏联的这种联邦制度一度出现了危机,这是因为当初加入苏联的共和国纷纷产生了想要独立的念头。这些共和国开始脱离苏联的控制,苏联境内的一些主权化运动和分离运动也日渐高涨。1991年苏联彻底解体,俄罗斯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尽管后来作了一系列的挽救工作,但是苏联的解体已成必然趋势。俄罗斯政治转变数十年,其间起起伏伏,经历了众多的矛盾和斗争,*终俄罗斯在**政治制度上形成了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强大的总统制度,二是新兴的联邦制度。
    俄罗斯一直注重大国强权政策,在总统制度上也是一样,俄罗斯总统掌握的权力很大,这也造成了俄罗斯 “强总统,弱议会”现象的产生,当时这种体制被人们称为**总统制或者“叶利钦时代”。总体来说,俄罗斯的这种政治体制算是比较民主的,对社会稳定和**统一有重大的意义。
    第二种是新兴的联邦制度,主要体现在如何加强**与地方以及民族自治的利益关系上。俄罗斯经过了数十年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斗争,其**政治体制已经成型。2000年普京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现民主共和的思想,就在每个联邦区任命了一位总统作为全权代表,后来普京又提出修改议会上院的措施,这也表明了俄罗斯在继续寻找一种适合本国国情的新的政治制度,以强调和加强总统的权威。
    虽然俄罗斯的政治制度已经成型,并且确实走在了资产**民主制度的行列中,但是目前俄罗斯的这种制度也存在着众多的漏洞,而且俄罗斯的这种大国强权政治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迟早会面临被颠覆的可能,俄罗斯目前也正在积极地探索和寻找更加适应本国发展的政治体制。
    连载六 日本治国理念:资产**君主立宪制下的武士道精神
    日本虽然领土面积不够大,但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经济发展水平都是不低的,因此日本在国际上俨然是拥有大国地位的**。日本在国际上的地位离不开日本的政治制度。日本是一个单一的**,而且领土面积小,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日本的政治管理。日本政治历史发展十分悠久,众所周知,日本采用的是资产**的君主立宪制度,与英国的君主立宪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日本的君主立宪却充斥着强烈和浓厚的日本武士道精神,这种武士道精神独具日本特色,也具有十分鲜明的意义,可以说,日本的政治发展离不开武士道精神的相伴。
    日本在二战之前就已经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在当时是由天皇长期掌控着日本的统治大权,后来二战结束,1947年日本通过了新的《日本国宪法》,实行了议会内阁制度,真正走上了资产**的君主立宪制度,但是天皇却一直被保留下来。
    日本的政治发展历史中***的要数明治维新改革了。明治维新直接导致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而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其实是有大量历史背景和铺垫的。日本明治维新之前和之后的政治制度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同时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是武士道精神却一直夹杂在日本的整体政治发展之中。
    首先是明治维新之前的阶段。日本国形成的时间十分悠久,早在公元3世纪的时候日本就已经产生了,当时叫做邪马台国,是一个典型的奴隶制**。一个世纪以后,在本州中部兴起了一个相对发达的奴隶**——大和。大和在当时十分繁荣强盛,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武士道精神已开始孕育。公元5世纪,日本的奴隶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繁盛的时期,当时中国唐朝已经处于封建社会发达时期。唐朝十分开放,因此唐朝一些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改革措施传到了日本。于是,日本在646年效仿唐朝的政治改革进行了大化改新,实行了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等一系列的改革,此时日本彻底地废除了奴隶制度,进入了封建社会,并建立了**集权的天皇制**,这种政治形式的转变是日本的一大进步。
    日本在701年又推行了律令制度改革,与此同时又进一步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加强大化改新的成果。这时候的日本正在努力加强**皇权,真正彻底地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8世纪后期,日本由于封建专制制度迅速发展,土地私有制度也发展迅速,尤其是庄园私有制度的发展更是飞快,再加上社会上的其他诸多因素,因此武士逐渐崛起,尤其是10世纪时期,武士**迅速兴起。到12世纪末期,武士出身的将领逐渐掌握了日本的军事政权,并且建立了全国性质的军事政府,其中**个军事政府就是镰仓幕府。自此,日本进入了幕府统治时期。这时候的政治制度虽然还是**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但是**政府已经变成了以将军为首的幕府,而天皇只是一个虚设的头衔而已,没有实际的权力。幕府统治时期大肆提倡武士精神,在政治上实行武家精神,其特色就是军事占据主导地位,这与后来日本形成以军事和武力为主要色彩的政治制度有直接原因,因此武士道精神可以说是日本政治一个强有力的支柱。
    幕府时期以军事封建统治为基础,其特点非常鲜明。武家栋梁,也就是武士的主人与武士之间的关系是整个幕府军事统治时期的基础。江户幕府时期,幕府又把将军及天皇的领地以外的土地划分为藩,封大名为藩主,大名在自己的领地内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却要对幕府纳贡和承担军事任务,而藩也成为当时幕府统治时期的地方机构。
    以上是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的政治状况,当时日本武士道精神已经笼罩了幕府统治,而武士也成了幕府统治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逐渐强大,资产**的浪潮也波及了日本。随着日本民众和封建势力的矛盾日益激烈,1868年德川幕府被推翻,成立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维新政府,这就是**的“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推翻了封建的幕府军事统治,结束了长久的封建专制。随后维新政府废除了藩,在全国设置了县,而且天皇也夺回了封建幕府统治和占据的藩地,期间新兴的明治政府还平息了士族的反叛运动。明治天皇为自己的统治扫清了障碍,日本开始走上君主立宪的政治道路。1185年维新政府设置了内阁,实行内阁制,并于1889年正式颁布了《明治宪法》,随后又相继制定了《**典范》《议会法》《众议院议员选举法》《**院令》等法令,真正地确立了天皇主导的君主立宪制度,日本的政治之路彻底地发生了变化。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直接缔造了日本政治今后的发展之路,日本这种君主立宪与英国的君主立宪有很大的差异,日本的君主立宪有自己的特色。
    首先,《明治宪法》中明确规定天皇是主宰者。宪法中指出“万世一系之天皇”,这说明天皇是*高的统治者,掌控着立法、司法以及调动军队的权力,天皇还掌控着在紧急情况下的独立命令权等。其中立法权需要在议会的同意之下才可以实行,行政权需要由各个国务大臣进行辅佐行使,司法权必须由法院以天皇的名义行使,这一切都说明天皇是至高无上的,内阁只对天皇负责,不需要对议会负责,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议会的权力很小,起到的作用也不大;其次,帝国议会由**院和众议院组成,**院由**以及**组成,众议院由选举产生,这两院均受天皇的控制。另外日本设立了内阁政府、枢密院以及法院等机构,这些机构相互约束和牵制,同时又效忠于天皇。
    到了现代,日本的政治制度又经历了一番曲折发展,但是性质基本没有改变,依然是资产**的君主立宪制。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经济飞速发展,并且由于武士道精神长期存在,导致日本实行军事政治,走上了一条军国主义统治的道路。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日本发动了大量的侵华战争以及太平洋战争,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二战结束之后日本政府实行了一些新的政治改革策略,修正了宪法纲要,并且通过了新的《日本国宪法》。此宪法规定了日本由战前极其浓厚的军国主义君主立宪制度改为议会内阁制的代议民主制,实行三权分立,至此**主权回归到人民手中,而天皇只是保留一个形象而已,没有实际权力,并且还实行了地方自治的政策。这样一来国会就成为政权的*高机关,也是**的立法机关。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均由民众选举产生。日本内阁是日本**政权机关的领导核心,由内阁总理大臣以及其他国务大臣组成。
    日本现行的政治制度是多党制度,尽管在国会中有不少政党从政,但自由民主党是主要的执政党,党派内部的斗争也是接连不断。在斗争中自由民主党的主流党派和反主流党派经常不断地重新组合,这也是日本政党的特点之一。
    现代日本的政治制度是日本经历了长期的摸索得来的,然而在这种政治制度下,武士道精神却一直存在着。明治维新之后,武士道并没有随着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灭亡而退出政治的舞台,而是随之进行改革。事实证明,后来的维新政府的核心还是由大量中下级武士组成的,武士更是成为了天皇的统治工具。武士道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成为了近代天皇、现代军国主义以及日本法西斯侵略和扩张的统治工具。在日本近代的几次战争中都充斥着武士道的精神,武士道的精神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意识和扩张野心,军国之路和法西斯也使得武士更加猖狂,可以说,日本的近现代政治史中充满了血腥,它见证了武士道的残忍。
    至今,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还是伴随着日本的政治制度而存在。这种精神虽然使日本的经济、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但同时也是日本走向**和军事暴力的一个直接原因。武士道精神已经融入到日本每个公民心中,影响力极大,日本今后的政治发展也脱离不了这种武士道精神。
    连载七 意大利治国理念:从古老到现代的议会共和制
    要了解意大利的政治发展历史,就要从古罗马的历史开始。古罗马发展速度如此之快,与它的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紧密相关。古罗马经历了几个**的发展阶段。首先是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500年的王政时代,这个时候的古罗马是氏族制度晚期,而且处于向城邦制度过渡的时期,当时的政治制度已经隐约体现出军事独裁的政治思想,也逐渐向**的形式发展。第二个阶段就是从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前27年的共和时代,在这个时期古罗马实行的是罗马**的共和制和民主制度的混合型的政治体制。其实当时是**掌权,意大利的独裁统治便是源于那个时期。当时罗马的元老院是罗马*高的统治权力机构,也是*终的决策机构。另外,那时已经产生了公民大会,公民机构虽然名义上拥有*高的权力,但是并没有真正的实权。第三个阶段就是罗马帝国时期,当时由于社会矛盾日益激烈,新的问题层出不穷,再加上战争的需要,因此那种建立在城邦制度之上的共和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于是出现了高度集权的军事政治,罗马也从此进入了帝国时期,凯撒大帝以及屋大维等军事独裁君主也纷纷涌现,缔造了罗马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时期。帝国时期是从公元前27年到公元476年,这时候罗马的政治体制主要是军事专政制度。
    后来罗马分裂,出现了东西罗马,随着历史的发展,西罗马灭亡了。中世纪时期宗教统治着罗马,而罗马也陷入了一段黑暗的时期。直到1861年宗教势力逐渐衰退,新议会在都灵宣布意大利王国成立,意大利真正建国,后来罗马成为了意大利的首都,此时意大利的政治制度已经确立为君主立宪制。
    20世纪中前期,意大利在墨索里尼的带领下走上了君主立宪制的法西斯道路,军事独裁的统治制度开始笼罩意大利。在这种制度的驱使下,意大利联合德国法西斯和日本法西斯展开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也充分说明了意大利的军事统治思想根深蒂固。
    二战结束之后,意大利开始进行深度的政治改革。1946年意大利进行了公民��票,*终通过了议会共和政治制度,以此来代替原先的专制制度,随后实施了新的《意大利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总统为虚设的元首,**实行三权分立。当时马歇尔计划的成功实施为后来意大利政治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57年《罗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意大利从此进入了欧洲的主流社会。后来,意大利还加入了欧盟,成为了欧盟的创始国之一。
    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历史变化和发展,*终形成了意大利独具特色的政治体制——议会共和制。意大利的议会是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的,自从1963年进行第四届大选以来,众议院就设有630个议席,而参议院设有315个,两院的议员均由大众选举产生。意大利这种政治制度规定,卸任的总统是终身参议员,总统有权力任命5名在社科方面有杰出贡献的公民为终身参议员,而其他参议员的任期是5年。二战之后的意大利由于政治局势动荡,经常会提前进行大选。意大利的立法权由两院共同拥有,此外,两院的主要职能还有:监督政府,选举意大利共和国总统,批准一些政治方面的国际性条约,决定战争的动向以及**预算等等。任何一案必须由两院分别通过才可以生效;在面对一些重大的事情时,必须进行两院联合的大型会议;发生特大事件的时候,两院分别独立进行两轮审议。意大利非常注重选民的投票问题,公民可以投票否决现行的任何法规,因此公民享有的权利是可以看得见的。
    意大利的这种议会共和制度注定了意大利是一个多党制的**,确实,意大利的政党很多,主要的有7个,其中信奉天主教的民主党是**大党派。虽然这个党派是意大利的**大党,在议会中却也只能与其他政党联合,借此才成为了政府的主要政党。意大利共产党是第二大党,这个党派主要处于反对党的位置。当然意大利还存在一些其他政党,这些政党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和竞争。意大利政府的频繁更替是一种十分严重的现象,表现了议会共和制度的缺陷和意大利治国的不足之处。
    意大利政府的不断更替让本国人民在某些程度上产生了一些不安。几个世纪以来,现代的意大利依然处在一个随时会分裂的状态,**内部也相对比较混乱,尤其是黑手党活动日益猖獗,北意大利又极其渴望统一,政治家们在努力地思考着下一步的政治改革方略。尽管如此,意大利的经济还是十分繁盛的,这也说明了意大利有信心在政治上取得阶段性的胜利。
    连载八 古老的海上贸易:腓尼基商人游记
    海洋孕育了人类,而海洋贸易创造了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兴盛。*早的海洋贸易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那时在小小的地中海周围就开始了*古老的海洋贸易,经营这些海洋贸易的商人是世界上*古老的航海民族——腓尼基人。
    有人说腓尼基人天生是航海家。同当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腓尼基人也创下了让当时欧洲震惊的航海纪录。他们进行了人类**次绕非洲航行。那是公元前2600多年前,埃及法老听说腓尼基人很善于航海,就想让腓尼基人替他开辟一条新航路,因为当时东部的好多航路被波斯人控制了。于是,腓尼基人在埃及法老尼科的鼓励与支持下,驾着三层划桨船从埃及的西面港口出发了。腓尼基人是造船能手,他们的船平均长25米,宽7米,船头和船尾都呈圆形。不同的是,船尾首先有一个马头形的装饰,然后尽头是鱼尾形状的。其中腓尼基人*负盛名的就是此次出征的三层划桨船,这是腓尼基人*巧妙的发明之一。每艘三层划桨船上约有200名船员,这些人分三层在船上,整体看上去,三层呈叠形彼此错开,这样水兵就可以不受划桨手的影响,还能减轻船身的重量。在海上战斗中,这样的战舰使人望而生畏,因此三层划桨船被称为“地中海王后”。
    在“地中海王后”的**下,3年过去了。当埃及法老认为此事已经石沉大海之时,腓尼基人却奇迹般地出现在他面前。他们成功地通过了直布罗陀海峡,发现了英吉利海峡,还发现了西非。腓尼基人的航海事迹一时间流传于欧洲各国人之间,人们不得不承认腓尼基人**的航海能力,这也为腓尼基人的航海贸易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除此之外,腓尼基人还有一个称号,即“经济动物”,因为他们非常精明。背靠高耸的黎巴嫩山,面向浩瀚的大海,腓尼基人就利用这样的条件和自身的优势发展商业,做四处游走的商人。他们很聪明,除了将自己制作的产品贩卖外,还销售来自各地的特产。他们的商品有的是用自己的商品换回来的,也有他们掠夺回来的。他们是商人的同时也是掠夺者,他们的船只随时准备伺机而动,寻找新的财富。据说,在地中海沿岸的每个港口都留下过腓尼基商人的影子。他们经营的商品有来自远东和印度的谷物、酒类、纺织品、地毯和宝石,还有来自黑海沿岸的铁和黄金、塞浦路斯的柏树和铜,这些东西大多经他们简单加工卖出去,或者有些直接高价卖给其他**的人。除此之外,西西里岛的铜和油、科西嘉的蜡、从非洲内地带回的象牙和奴隶、从西班牙带回的金银,甚至还有来自不列颠的锡,都是他们进行贸易的商品。
    腓尼基人经营的商品中*受人欢迎的是黎巴嫩雪松木。据说这种木材坚实却不粗壮,还有醉人的香味,十分受地中海人民的喜爱,甚至连《圣经》都指定它作为永恒和智慧的象征。但是这样美好的树木却非常**,所以腓尼基人通过它获得了大量的利益。此外,在腓尼基人的海上贸易中还有一种东西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就是象牙。象牙制品在古代是十分珍贵的,只有在皇宫中才能见到。而腓尼基商人获得了这样的物品,就注定他们拥有繁荣的海上贸易。当然这与他们那****的手工制作也是分不开的。
    腓尼基人为了发展商业,在地中海东岸建立了许多重要的海上殖民地和商站,这些区域都成了当地经济*繁华的地方。很多商站后来成了**的商业城市,如今天法国的马塞;有些城市当年还是强大的城邦**,非洲北部迦太基(今突尼斯境内)是它*大的殖民地。连埃及**的亚历山大港的繁荣也与腓尼基人有关。腓尼基在建设城邦之时,有两个*发达、*繁荣的城市就是位于西南部的西顿和推罗,后来发展成为发达的港市。可是当亚历山大率领的希腊联军进攻波斯时,这两个城市的繁荣被毁掉了,后来商业**转到了埃及新建的港口城市,即亚历山大。不幸的是,此后,腓尼基人也随着这两个城市渐渐消失了。传说他们是后来的犹太人的祖先。
    不管怎么样,腓尼基人促进了古老的海上贸易。他们留下了很多进行海上贸易的经验、技巧,包括航海造船技术等,为地中海作为东西方交通要道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连载九 开启征服大海之旅的葡萄牙海权贸易
    15世纪,葡萄牙走上海洋贸易的发展道路实际上是迫于无奈。当时,流行于欧洲的鼠疫吞噬了欧洲1/3的人口,而身体强壮的葡萄牙人却幸免于难,并迅速繁衍,结果人口急剧膨胀,国民陷入了缺衣少食的境地,国内矛盾不断激化。与此同时,从西班牙至葡萄牙的商路被阻断,葡萄牙人的生活必需品数量急剧减少,香料、糖、金银等供不应求,致使价格暴涨,人们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更为严峻的是,在金矿稀缺的欧洲,葡萄牙铸造货币所需的黄金几乎全部依靠进口,而黄金的供应不足直接导致了货币成色的下降和市场信用的降低,进而导致了货币流通问题。至此,葡萄牙的经济陷入了绝境,社会动荡不安。
    面临如此危急的处境,葡萄牙政府决心采取措施,以稳定社会秩序。然而,葡萄牙当时的国情令政府举步维艰:濒临大西洋的葡萄牙,国土是一块狭长的沿海土地,内陆面积小,资源稀缺,但人口密集,并且,在陆地上,强大的西班牙几乎阻断了葡萄牙所有对外扩张的途径,试图依靠内部整治来挽救**的危难是不可行的。葡萄牙政府很快意识到,只有寻求海外扩张,才能转嫁经济危机,解决社会矛盾。因此,在寻求陆地发展无望的情况下,海权贸易成为葡萄牙谋求生存的**手段。于是,葡萄牙人在“航海家”亨利王子的带领下,终于走上了海上贸易之旅。
    少年时期的亨利王子从地中海以及北非地区网罗了大量**的航海人才,收集了丰富的海外情报,创办了一家航海学校,传授航海、天文和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亨利王子筹集了大笔的资金,带领工匠设计航海仪器,改造船只,学习驾船技巧以及绘制地图,并装备了数支远航探险队,开始了广泛的航海探险。可以说,他为葡萄牙的海权贸易作做出了**的贡献。
    1497年,葡萄牙国王命**航海家瓦斯科?达?迦马带领远航舰队去完成航海家迪亚士没有完成的使命。于是,达?伽马带着一本《马可波罗游记》,率领4艘远洋航船和171名船员,奔向非洲*南端的“风暴角”。他这次航海的目标便是让“风暴角”成为“好望角”,并绕过“好望角”抵达黄金国度——印度!
    抵达印度的达?伽马及其船员兴奋不已。卡里库特的繁荣更让他们几近疯狂。于是,他们迫不及待地收购大量的胡椒、丁香、豆蔻、肉桂等香料以及水晶、红宝石等珠宝,很快,他们哄抬物价致使当地人陷入生活用品短缺的困境。达?伽马船队引起了卡里库特人的强烈不满,后来他们被赶出了卡里库特。1498年8月29日,达?迦马船队在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后仓促地离开卡里库特。不久,船队便遭到卡里库特海军的追击。1年后,达?迦马船队终于返回葡萄牙,虽然已经溃不成军,但他们带回了大量香料和宝石,并开辟了达?伽马航线。
    继达?迦马之后,葡萄牙人便加快了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扩张与殖民的步伐。16世纪,葡萄牙人占领南美巴西,并打败了阿拉伯人,结束了其对印度洋、红海以及地中海的控制权,确立了葡萄牙欧洲商业帝国的地位。随后,葡萄牙人加紧向西太平洋海域扩张,并于1511年占领了马六甲海峡,从此打通了葡萄牙通往西太平洋的航道,继而占领了科伦坡、爪哇、印尼等香料产地。*终,葡萄牙确立了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海上霸权地位。1522年9月,西班牙的麦哲伦船队完成了人类**环球航行之旅,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说法。
    然而,在葡萄牙从海洋贸易中获取大量财富的同时,西班牙也加紧了海上探险的步伐并迅速强大起来。于是,葡萄牙的繁荣和海权贸易的鼎盛成为昙花一现。1580年,葡萄牙被西班牙吞并。次年,西班牙国王菲力普二世兼任葡萄牙国王,并夺走了葡萄牙的大量财富,取代了葡萄牙的海上霸权地位。由此,葡萄牙的海上军事力量和海外殖民地几近崩溃,繁荣与辉煌不复存在。
    连载十 靠哥伦布航海征程征服大海的西班牙
    当葡萄牙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摆脱了西班牙的控制并依靠海权迅速崛起时,西班牙同欧洲其他**一样,对这个曾经弱小的邻国心生嫉妒。同时,西班牙也因此感到了发展海权贸易的迫切性。
    1492年,西班牙军队攻陷摩尔人首都格拉纳达,结束了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统治,完成了西班牙的光复运动,并终止了伊斯兰教在伊比利亚半岛长达7个多世纪的统治。实现统一后,西班牙逐渐成为欧洲较为强盛的封建大国。不久,西班牙王室便将目光集中于海上的扩张与争夺。不久,伊莎贝拉女王便授予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海军大将的军衔并授命他远航海外。哥伦布先后进行了4次航行,并由此开启了西班牙的海上强国之路。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由3艘远洋航船和约90名船员组成的船队从西班牙巴罗斯港出发,开始了海上探险之旅。10月12日,哥伦布船队抵达并命名了巴哈马群岛的圣萨尔瓦多岛,随后又到达了美洲的古巴岛,但他当时误以为这里就是亚洲大陆。此后,他又率领船队到达西印度群岛中的伊斯帕尼奥拉岛,也就是现在的海地岛,并在该岛北岸地区进行了考察。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率船队返回西班牙。这次远航用了不到1年的时间就开辟了从欧洲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新航路,也拉开了发现新大陆的帷幕。
    而相比之下,对于迫切寻求海上发展的西班牙来说,哥伦布的第二次远航似乎更具历史意义。这次远航的目的便是到亚洲大陆的印度建立**性的殖民统治。
    1493年9月25日,哥伦布率领17艘航船以及王室官员、技师、工匠和士兵等近1500名船员,从西班牙加的斯港出发,开启了名副其实的殖民扩张之旅。然而,1494年2月,当船队行进至古巴岛和伊斯帕尼奥拉岛以南水域时,因粮食短缺等原因,大部分船只和人员被迫返航。*后,哥伦布只能率领3艘航船继续航行。*终,哥伦布船队先后到达了多米尼加岛、背风群岛的安提瓜岛等岛屿。1496年6月11日,船队返回西班牙。哥伦布的第二次航行使西班牙在那里建立起殖民统治机构和殖民据点,进而将其殖民掠夺的魔爪伸向了整个西印度群岛。此后,哥伦布又分别于1498年和1502年进行了第三次和第四次美洲航行,并由此发现了中美洲和南美洲。
    西班牙人凭借哥伦布的航海之旅实现了海上扩张的目的。而之后,他们对南美洲的征服近乎一场惨烈的种族大屠杀——大批的西班牙强盗涌向南美洲,在那里疯狂地烧杀抢掠,致使无数印第安人惨遭蹂躏与迫害。西班牙人对墨西哥的占领和统治尤为残忍,当时墨西哥在阿兹特克人的统治下,已经建立了安宁而富足的庞大帝国。然而,伴随西班牙**科尔特斯的到来,墨西哥的宁静被彻底打破。
    1519年4月,科尔斯特在墨西哥登陆。科尔斯特野心十足,一心想要征服墨西哥。因此一上岸,他就下令将所有随行的船只全部毁掉以示决心。11月8日,科尔特斯率领大军兵临特诺奇提兰特城下,国王蒙特祖马亲自迎接科尔斯特,却被西班牙人囚禁起来。懦弱的蒙特祖马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不仅向科尔斯特俯首称臣,甚至还下令阿兹特克人不得抵抗。然而,西班牙人烧杀抢掠、滥杀无辜的罪恶行径*终激怒了阿兹特克人。于是,当地人在一位祭师的领导下奋起反抗,并将他们围困在王宫中。蒙特祖马因出面调停而被人用乱石砸死。西班牙部队在这场人民起义中伤亡惨重,只好退回墨西哥中部的特拉斯卡拉。但是,科尔斯特依然野心勃勃,经过一番休整后,次年5月,他率领军队卷土重来,包围了特诺奇蒂特兰,并于8月13日攻陷该城,完全征服了墨西哥。
    然而,西班牙人对美洲内陆的殖民侵略并没有停止。16世纪30年代以后,皮萨罗又毁灭了秘鲁印加古国,并在那里建立了殖民统治。而另外一个侵略者弗拉迪维亚则征服了智利。由此,西班牙人在南美洲展开了疯狂的殖民掠夺���到1550年时,西班牙人已经征服了除葡萄牙人占领的巴西以外的整个南美洲。与此同时,西班牙帝国的版图不断扩张,到16世纪中叶,西班牙占领并统治了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中美洲以及除巴西以外的几乎整个南美洲。
    海洋将西班牙殖民者运送到这里,而他们却用极其残暴的手段迫害当地的人们、掠夺巨额财富。据统计,在西班牙帝国统治时期,被屠杀和迫害致死的印第安人多达1500万。而印第安人的累累白骨却使西班牙帝国“暴富”。据估计,从1521年到1544年间,西班牙殖民者平均每年从拉丁美洲掠夺的黄金总量高达2900公斤,白银约3万公斤;而从1545年到1560年间,西班牙人掠夺的黄金总量增长到5500公斤,白银为24.6万公斤。整个16世纪,大量的黄金和白银从美洲运抵西班牙,使得西班牙帝国控制了世界贵重金属83%的开采量。此外,西班牙殖民者还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种植园经济的发展更为西班牙帝国带来了无尽的财富。不仅如此,海外贸易也为西班牙国库作出了重要贡献,西班牙帝国通过对海上贸易的控制,获得了高达300%的巨额利润。为了继续壮大海上力量,谋取更多的海外财富,西班牙帝国花费1000万金币,打造了一支“**舰队”,而这也成为了西班牙海权贸易的重要保障。至此西班牙王朝牢牢确立了在欧洲的海上霸权地位,并进入了****的繁荣时期,马德里王宫则成为欧洲*富丽堂皇的宫殿。
    然而,西班牙的暴富早就引起了葡萄牙人的恐慌和愤怒,两国因领土问题争执不休,而双方之间连续不断的争斗也令教皇和两国的国王十分头疼。早在1493年,两国的领土争端问题便曾诉诸于罗马教皇的法庭,两国国王也因此坐到了谈判桌前,就瓜分世界一事进行谈判。在经过长期的磋商之后,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于5月4日作出仲裁,承认了西、葡两国的海权,并以大西洋中的一条子午线作为两国行使主权的分界线,这就是**的“教皇子午线”。分界线以西的海权归西班牙,以东则属于葡萄牙。由此,美洲及太平洋各岛划在了西班牙的势力范围里,亚洲和非洲则归葡萄牙所属。但是,两国的争斗并没有终止于此,尤其当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在殖民地和海权归属问题上的冲突日益明显,争执更是接连不断。终于,1529年,双方再起争端。于是,教皇又重新为他们仲裁。这次,两国在东印度群岛划线,将全球的海洋全部分割归为己有。
    西班牙人不断加快海上扩张的步伐,与此同时,葡萄牙人却放松了对西班牙强大海权的警惕,开始了陆地上的扩张。1578年6月,葡萄牙国王塞巴斯蒂安试图以讨伐异教徒为名侵占摩洛哥。于是,他率领2.5万士兵攻入北非的摩洛哥。然而,与骁勇善战的海军相比,葡萄牙陆军缺乏相应的作战能力,而对方却是*擅长陆地扩张的阿拉伯人。*终,葡萄牙人惨败于这场战争。葡萄牙的国王毙命,数千名士兵阵亡,1万多名士兵被俘。而西班牙趁葡萄牙惨败之际,于1580年,占领了葡萄牙,并剥夺和侵占了葡萄牙包括海外财产在内的大量财富,结束了葡萄牙的海上霸权地位,建立起强大的西班牙海洋帝国。
    后来,西班牙也重蹈覆辙,迅速陨落。当英国的海外力量不断增长时,为了保全海上霸主的统治地位,西班牙国王派遣“**舰队”征讨英国。结果,声名显赫的“**舰队”竟然全军覆灭,由此,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被取代。*终,西班牙海洋帝国的财富和繁荣在反对新教徒的战争中、在陆上扩张的数次战役中、在对抗法国人的竞争中彻底毁灭。
    连载十一 成就“日不落帝国”美誉的英荷海上战争
    17世纪时,以海洋为**的世界贸易圈逐步形成任何一个**,一旦掌握了海权,便掌握了主动权和控制权,甚至可以说“谁垄断了海上贸易,谁就垄断了世界贸易”。所以,掌握海洋霸权成为各个**矢志不渝的目的,英荷之战便起于此。
    当时,荷兰虽是一个新兴**,但其海上贸易和造船业的规模极为庞大,甚至成为整个欧洲的造船**。此外,银行林立的荷兰还是欧洲的储蓄和兑换**,甚至开启了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和投机。在17世纪,凭借发达的造船业和强大的金融资本以及良好的制度保障,荷兰的商船队游弋于世界各大海洋,成为完全垄断世界贸易的“海上马车夫”,从而开创了“荷兰世纪”。同时,为了保障本国的海上贸易,荷兰凭借自身强大的海军力量大肆进行的海外殖民扩张。
    而17世纪中期以前,英国正忙于资产**革命,无暇顾及荷兰。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英国宣布成立共和国,英国资产**迫切感到拓展海外市场的需要。而此时,荷兰对海上贸易的垄断局面已经形成,这严重阻碍了英国海外殖民地的开辟以及海外市场的拓展。因此,为了谋求海权利益,建立海上霸权,英国“护国主”奥利弗?克伦威尔决定对荷兰发起挑战。为此,他竭力发展海军力量,试图在海军实力上超越荷兰,并制定了一系列控制海洋的战略。
    为了进行海军的组建,迎接海战的到来,克伦威尔专门成立了“海军委员会”,以建造新型战舰。由此,克伦威尔改变了伊莉莎白女王时期征召武装商船和海盗船应对海战的做法,将武装商船和海盗船作为预备役用。到1651年,英国海军已经拥有80艘战舰,其中大部分是拥有二层甲板、60~8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尤其是1637年建造完工的“海上主权号”战舰,全长76米,排水量高达1600吨,能够容纳近800名船员,并拥有四层甲板、104门重炮,其中,*大的炮弹净重达60磅。另外,克伦威尔还非常重视海军的训练和管理。他专门从陆军中挑选**的士兵担任海军,并授命经验丰富的职业军官担任海军指挥,当时的陆军军官罗伯特?布莱克被任命为海军舰队司令,并成为一代海军上将。此外,克伦威尔着力改善海军的薪饷膳食,制定了所谓的“奖金制度”。如此,在克伦威尔带领下的海军改革使英国海军在战前已经具备相当强大的实力,并远远超过了荷兰。
    1652年5月,两国巡逻舰船在多佛尔海峡的不期而遇成为**次英荷战争的导火索。当时,海军将领布莱克率领下的英方舰船正在多佛尔海峡巡逻,而此时,荷兰海军上将特罗普也正率领军舰经过此地。按照自13世纪以来的惯例:任何其他**的船只在经过多佛尔海峡时,必须向英国军舰行“升旗”礼,以表示对英国的敬意。当然,其中也包括荷兰。于是,布莱克便要求荷兰海军向英国军舰致敬,结果却遭到对方的断然拒绝。在两国矛盾十分尖锐,甚至战火一触即发的情况下,这个小小的冲突毫无疑问地直接导致了双方的交战。随即,英国开炮轰击荷兰军舰。经过4个多小时的交火,荷兰2艘战舰被毁,而布莱克的旗舰“詹姆斯”号也被大量的炮弹射中。于是,**次英荷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7月28日,英荷两国正式宣战。
    **次英荷战争涉及一系列规模**的海战,双方除了在两国近海区域作战外,还涉及地中海、印度洋以及多佛尔海峡等区域,不过双方的战场主要集中于两大战区,即多佛尔海峡和北海、地中海战区。两国交战次数甚多,并且每次交战两国都要投入上万名海军、数千门大炮。在这次战争中,英国抓住荷兰经济过度依赖对外贸易的弱点,采取了绞杀式的封锁战略,通过控制多佛尔海峡和北海,切断了荷兰与外界的一切联系。结果,荷兰几乎陷入了民不聊生的困境。*终,荷兰被迫与英国议和,并于1654年4月15日签订了《威斯敏斯特和约》。
    第二次英荷战争爆发后,荷兰凭借改组后的强大的海军主力迅速取得了海战的主动权,但双方在海战中的损失率也明显提高。*终,荷兰海军突袭并封锁了泰晤士河口,迫使英国言和。1667年7月31日,英荷签订了《布雷达和约》。英国在海权方面作出了让步,两国由此重新划分了各自的殖民地。
    第三次英荷战争实际上是荷法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试图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且早有瓜分荷兰之意。而英国方面也因上次战争的失利而心有不甘。于是,路易十四便联合英王查理二世共同抵抗荷兰,并于1670年6月签订了《多佛密约》。
    三次英荷战争迫使荷兰交出了制海权,成就了英国“日不落帝国”的美誉!
    连载十二 英国的大西洋海上贸易圈
    16~17世纪,在疯狂激烈的海上霸权争夺赛中,英国后来居上,先摧毁了“**舰队”,后赶走了“海上马车夫”,又用了7年的时间打败了法国,*终将海上贸易大权揽于手中。从此以后,刚经历硝烟的大海又开始成为商船来往的通道,英国与各殖民地沿海港口林立,奴隶、洋布、鸦片、烟草等充斥其间,轰轰烈烈的大西洋海上贸易就在以英国为主的欧洲**与各殖民地间展开了。
    在中世纪,英国的养羊业很发达,羊毛原料很丰富,所以后来英国的毛纺织业很发达。到了15世纪,英国东部、西南部和北部的广大地区成为英国主要的经济发展区,毛纺织业在这些地区十分发达,形成了小型的乡村企业。英国乡村毛纺织业的生产量相当可观,生产的布料主要有3种:在威尔士和兰开夏生产的便宜的原粗绒和棉线,在约克郡、德文郡、汉普郡等地生产的粗绒斜纹布,以及在主要手工生产区生产的精纺宽布。这些花样繁多的布料在欧洲各国十分有市场,再加上英国王室的支持,英国的纺织业开办得有声有色。这些商品在英国的主要集散**是伦敦和安特卫普两个发达的港口城市。伦敦在很早以前就是英国的**大城市,它在英国的海上贸易中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一时期英国的出口商品主要是呢绒和粮食等,主要的出口地域还**于地中海各国和波罗的海,不过这些地区的商业联系为17~18世纪英国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资源基础。
    到了17世纪后半期,英国国内完成了革命,海外贸易在政策、防御及与殖民地间的贸易的推动下渐趋成熟,再加上国内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英国在殖民地间的海上贸易终于形成了自己的模式。
    在17世纪后的两个世纪里,海上贸易发展初期的“黑三角贸易”在英国的大西洋海上贸易中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非洲黑奴成了英国发展北美殖民所需廉价劳动力的来源,而亚洲成为英国商品廉价原料的产地,北美和亚洲沿岸各城市则是英国倾销商品的天堂。此后,英属北美殖民地在英国的海上贸易发展中的地位更加明显。
    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种植园为宗主国解决了生存问题,这里生产的所有原材料源源不断地输进英国本土,并在17世纪20年代开始烟草贸易。美洲种植烟草的主要地区是切撒匹克地区和西印度群岛。烟草帮助殖民地度过了*艰难的创业时期,也使英国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弗吉尼亚从1612年开始种植烟草,随着烟草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种植烟草的劳动力开始出现严重缺乏。因此英国加大了非洲与北美之间的黑奴贸易,这也是北美南部奴隶制发达的原因。1758年的时候,弗吉尼亚的烟草达到了*高值,据记载,出口量达到了7000万磅。其中切撒匹克的烟草口味独特,市场尤其广阔。这里的烟草有一部分在英国国内消费,大部分都销售到欧洲大陆,英国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烟草的**,使殖民地的烟草种植量加大,导致了通货膨胀的现象,所以到1639年,种植园开始改弦易张,不种烟草改种甘蔗。这一改变使英国的海上贸易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几年之内,甘蔗代替烟草成了大宗出口产品,蔗糖贸易的扩大直接带动了英国制糖业的发展。各种糖制品通过英国的海上商船开始出现在各殖民地的市场上。
    英国能够从贸易中获得高额利润的一个重要秘诀就是再销售。实际上,17世纪40年代之前,海上贸易并没有给英国带来太大的利润,直到17世纪60年代后,英国将进口商品贸易发展到欧洲大陆,才挽救了英国海上贸易的颓势。1686年,英国进口的1/2的烟草和2/3的蔗糖都从伦敦再出口到欧洲,英国航运、港口和商人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再销售的办法不仅使英国的海上贸易再次兴盛起来,而且缓解了毛织品在传统欧洲市场的滞销局面。
    连载十三 美国海上霸主地位的建立
    1775年4月,伴随莱克星顿的一声枪响,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由此揭开了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的序幕。战争一开始,虽然华盛顿多次强调战争的关键在于海上力量,但当时美国的海军实力根本不可能对英国的海上霸权构成任何威胁。
    1783年,美国宣告独立,但在海权方面,美国仍然处于“日不落帝国”的**封锁中。直到美国南北战争以后,奴隶制度被废除,资本主义获得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此,美国的经济力量迅速增长。同时,美国**的军事理论家马汉提出了**的“海权论”,这为美国争夺海权建立了坚实的战略思想。
    马汉认为,海权关系到**的兴亡,是**崛起和强大的先决因素。海权论得到了素有美国“海军之父”之称的当权派西奥多?罗斯福的认可。由此,美国当权者竭力发展壮大美国海军实力,以夺取海洋霸权。
    为了避免与英国的直接交锋,美国承认了英国的海权利益,并避开了大西洋而选择了在太平洋海域拓展海权。而在美国历史上,海权的发展总是与其外交息息相关。外交为其全球海权之梦夯实了基础,同时,不断强大的海权又为美国的外交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早在1844年7月,美国就从鸦片战争中谋取了海权利益。当时,中国战败被迫与美国签订《望厦条约》。美国以此侵犯了中国领海权,获得了在通商和外交方面的特殊利益。随后的1854年,美国又强迫日本签订《日美亲善条约》,从中谋取了在通商口岸方面的特权。1867年,美国从俄国手中购买了阿拉斯加,同年又兼并了中途岛。19世纪80年代,美国先后与朝鲜、夏威夷、德国签订条约,获得了大量的海权。整个19世纪后半期,美国在太平洋获取了大量的海外领地,为美国商船队和海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美国来说,缺少的只是一个恰当的时机。于是,1898年的美西战争成为美国海权之路的转折点。此前,美国海权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仍然在西部的拓殖,因此海权发展缓慢。而美西战争后,美国的海军实力大为增长,逐步发展为海权大国。1898年2月15日晚,在西班牙的殖民地古巴的哈瓦那港,美国的“缅因号”军舰突然爆炸,致使美国海军死伤惨重。美国以此为借口,将矛头指向西班牙,并派遣海军封锁了古巴港口,掠夺了西班牙的大量商船。*终,两国交战。而这次战争使得美国海军夺取了西班牙在海上的战略要地,并取得了对外扩张的初步胜利,这极大地刺激了美国夺取海权的欲望。美西战争之后,美国相继在夏威夷、帕果帕果、菲律宾等地建立起大量的殖民地和海军基地。
    此后,美国更加重视对海军力量的建设。一战结束时,美国的海军已经增至50万人,仅次于英国。而此时,经过一战的海军强国英国和德国的实力已经大为削弱,包括意大利、日本和法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将视线转移到海权的争夺上,新一轮的海权争霸战正在悄然酝酿中。为了夺取海权并遏制别国海军的发展,美国建议召开会议以讨论海军军备问题。于是,1922年,美、英、日、法、意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并签署了《五国海军条约》,确定了各国战列舰与航母数量的发展比例,由此,美国海上强国的地位得以确立。海军、商船队、殖民地和海军基地构成了美国的海权体系,而这一体系几乎覆盖了整个太平洋海域。
    然而,美国的海洋霸权梦仍在继续。直到二战爆发时,美国还试图通过相同的手段谋取海权利益。二战后,英国的全球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其海洋霸权也不复存在。而美国却凭借外交手段不断拓展海权,并将其海权辐射到全球海域。此外,美国海上力量伴随核时代的到来有了长足的发展,核动力已经应用于美国航母,而且美国海军的数量也大幅度增长。美苏冷战中,强大的海军力量就曾让美国一度占据优势。苏联解体后,美国甚至在海洋上一枝独秀。美国建立了大量的海外基地群,其舰队分布在全球各个重要的水域。由此,美国确立了海上霸权的地位。
    美国借助外交手段掌握了海权,同时,强大的海权也保障了其外交政策的实施。比如,日俄战争后,俄国将旅顺口、大连湾及其附近领水的租借权转让与日本,这无疑对主张“门户开放”的美国构成了威胁。1908年10月,罗斯福总统派遣“大白舰队”抵达日本横滨以彰显美国海军实力,向日本示威。实际上,一旦美国发生外交危机,**反应往往是派遣航母进行威慑。可见,海权有力地支持着美国的外交。
    连载十四 中世纪后期科学文明的萌芽:欧洲封建势力衰落
    中世纪,从政治方面来讲一般是指欧洲的封建时期,即公元476年到1640年,其标志性的事件是西罗马帝国的覆灭和英国资产**革命的爆发,这是一个漫长而且黑暗的封建统治时期,在此期间欧洲文明陷入一潭死水,直到末期的十字军东征才显现出一点生机;从科学史方面来讲是指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结束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开端。但提起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还有一个更加响亮的代名词——黑暗时代。如果说罗马帝国时期的科学文明还处于缓慢发展阶段的话,那么到罗马帝国结束,科学已经是行将就木了。而到了中世纪,科学文明便宣告灭绝。这其中的原因,和欧洲封建社会政教合一的大环境影响密不可分。
    放眼整个欧洲封建统治时代,基督教义对人民思想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其深远程度绝不亚于我国封建统治时期的儒家学说。然而,基督教*初的兴起却是非常淳朴和自然的,没有一丝一毫的政治或者**意识。当时的基督教义反对社会上的一切不平等现象,倡导包括人权自由、贫富均衡、财产共享等先进思想。生活在欧洲底层社会的人民为了追寻正义和平等纷纷加入基督教,而封建统治**法定的思想则逐渐被欧洲人民排除在外。这就不可避免地引起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恐慌,他们开始大肆阻止基督教活动,甚至不惜血腥镇压。*终,封建势力开始对基督教进行有利于自身统治的思想改造,并正式宣布基督教为合法宗教。此后,所有的思想和知识都必须服务于基督教义,其余一切与基督教义相冲突的宗教都被列为非法组织,信奉者也将会被视为异教徒而受到严厉审判。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科学也是一种信仰,这一点和宗教信仰是同等的,但科学在很多方面和基督教义也是存在矛盾的。在欧洲统治**全力推崇基督教的大环境下,留给科学文明的发展空间也就越来越小,直到*终科学文明的发展完全终止。
    在中世纪的欧洲大陆上,所有的年轻人都必须参加教会的学习,从小被灌输蒙昧主义和信仰主义,相信对自然和科学的研究是上帝做的事情,人类如果去研究就是对上帝的亵渎,是要受到上帝的惩罚的。
    公元415年,在封建势力的怂恿下,女科学家希帕蒂亚被基督教徒残忍杀害。公元529年,雅典*后一所科学院校被当时的**军队查封。紧接着,数学被取缔,天文学成了迷信,医学被巫术代替。文化被漠视,科学被抹杀,欧洲大陆人民的生活完全处于荒蛮无知之中。
    这就是中世纪被称作黑暗时代的原因所在。
    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压迫的程度越强,反抗的力度也就会越大。中世纪末期,一个非凡人物的诞生终于使黑暗的中世纪迎来了一丝黎明前的曙光,他就是罗吉尔?培根。
    培根先在英国牛津大学学习神学,后来又在法国巴黎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经过学习,神学对于培根来说早已褪去了*初的神秘和神圣色彩,他心中对神学的感触更多地变成了质疑。离开学校之后,培根开始为教会工作,但他对科学的兴趣却与日俱增。在此期间,一些阿拉伯学者的著作引起了培根的关注,这些被视为异教徒的学术思想让培根豁然开朗,长期以来的诸多困扰都得到了有效的解答。经过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培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全新的科学理论——实验科学。
    实验科学对封建统治**吹捧的神学思想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该理论指出,无论神学理论多么合乎逻辑和具有权威,都必须走下神坛,接受事实的验证和人民的认可,否则就是伪逻辑、伪学术,只有实验才是验明真伪的**准则。培根的这一理论也是350年后英国大臣弗兰西斯?培根提出的“培根理论”的前身,更是现代科学文明的基础。
    这无疑都为科学文明之光普照欧洲大地做好了准备。然而,欧洲的封建势力并不甘于就此没落,他们经过统一部署,对分布在欧洲各地的大学运动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和迫害,妄图像当年剿灭培根新兴力量那样剿灭各地大学掀起的科学热潮。然而,历史潮流是不可抗拒的,时间已经走到了欧洲文艺复兴和英国资产**大革命爆发的前夕。中世纪末期的欧洲封建统治已经形同一条腐朽的大船,只待风浪袭来将它彻底击碎,永远地沉入汪洋大海之中。
    目录
    **章 领导干部要了解的大国政治发展史
    1.美国治国理念:三权分立与民主政治的**结合
    2.英国治国理念:君主立宪制下的内阁政治
    3.法国治国理念:半总统制半议会制的民主共和政权
    4.德国治国理念:依法治国的议会共和制
    5.俄国治国理念:注重大国雄风的强权治国思想
    6.日本治国理念:资产**君主立宪制下的武士道精神
    7.意大利治国理念:从古老到现代的议会共和制 第二章 领导干部必知的世界海洋贸易史
    1.古老的海上贸易:腓尼基商人游记
    2.开启征服大海之旅的葡萄牙海权贸易
    3.靠哥伦布航海征程征服大海的西班牙
    4.成就“日不落帝国”美誉的英荷海上战争
    5.英国的大西洋海上贸易圈
    6.美国海上霸主地位的建立 第三章 领导干部必学的世界科技发展史
    1.中世纪后期科学文明的萌芽:欧洲封建势力衰落
    2.欧洲工业革命的影响:世界经济**转移
    3.欧洲文艺复兴的产生和发展:推动西方工业革命进程
    4.产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伊斯兰科学
    5.西方科学家对天文学的开拓与创新:现代科学的进步
    6.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科技发展的关系: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7.世界数学对历史进程的巨大影响
    8.世界科技发展对医学科技的积极推动 第四章 领导干部要学的世界战争史
    1.亚历山大东征:把战争带给亚洲,把财富带回希腊
    2.阻挡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勒班陀海战
    3.法国风云变幻的年代:攻占巴士底狱到滑铁卢之役
    4.美国独立后的统一战争:南北战争
    5.瓜分世界的**大角逐:**次世界大战
    6.一场“天使”与“恶魔”的搏斗: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五章 领导干部必读的世界教育发展史
    1.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的古典教育:欧洲教育的先驱
    2.产生于西欧中世纪的基督教教育:教育思想启蒙的基础
    3.文艺复兴:推动西方近代教育体系形成
    4.欧美革新运动带来的现代西方教育
    5.影响广泛的三大现代西方教育思潮 第六章 领导干部必读的世界文明发展史
    1.四大文明古国开启的人类早期文明
    2.古希腊文明发展史:揭开了西方文明历史的新篇章
    3.丰富多彩的中世纪阿拉伯文明
    4.文艺复兴拉开近代思想文明的序幕
    5.启蒙运动开启理性主义文明时代
    6.工业文明的发展及其在全球的扩张 第七章 领导干部必读的世界经济发展史
    1.开启世界市场大门的钥匙:新航路的开辟
    2.让世界焕然一新的魔棒:工业革命的兴起
    3.将世界缩小的另一种方式:垄断组织的出现
    4.从摩根时代走向“新政”:美国政府在危机中颤抖前行
    5.废墟中的重生:德国创造的战后经济奇迹
    6.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助推器 第八章 领导干部必读的世界经典著作
    1.《乌托邦》:世界哲学史上的“桃花源”
    2.《物种起源》:达尔文改变人类进化史的经典著作
    3.《相对论》:爱因斯坦构架宇宙全新时空的理论学说
    4.《时间简史》:霍金揭开世界天文学谜团的科普范本
    5.《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写给资产**的**学说奠基之作
    6.《**与革命》:列宁创作的经典无产**政治著作
    7.《国富论》:亚当?斯密为西方市场经济打造的理论基石
    8.《资本论》:马克思开创性研究的伟大革命
    编辑推荐语
    一本囊括了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史的智慧书
    与中国历史相比,世界历史是一面更大的镜
    透过世界历史,领导干部可以从中看到未来的影像,可以跟随世界历史前进的印迹,总览全世界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