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文学讲话. 第2册, 周代文学. 诗赋部分(风行宝岛三十年的文学史著作,台湾“文复会”组织,遴选台湾十八院校百余位大家,逾300场讲座,对古典文学作全面梳理与盛大回眸 )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文学讲话. 第2册, 周代文学. 诗赋部分(风行宝岛三十年的文学史著作,台湾“文复会”组织,遴选台湾十八院校百余位大家,逾300场讲座,对古典文学作全面梳理与盛大回眸 )

  • 作者:台湾十八院校百位教授合
  •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 ISBN:9787545604467
  • 出版日期:2013年07月01日
  • 页数:416
  • 定价:¥4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上世纪乃新旧文学之分水岭,亦古典文学*易坠废之时。此时,台湾老派学人尚在,他们亲手培养的一代学者已蔚然成林。有鉴于此,台湾 “文复会”决定靠他们对古典文学进行一次全面梳理与盛大回眸,拟将古典文学精神与现代文学相续接。
    上世纪七零年代初,台湾“文复会”联合“**文艺基金会”出面发起,由学者魏子云主持,遴选古典文学各领域硕学之士,定时在台湾各地做讲座。黄永武、叶庆炳、黄锦鋐等台湾**学人,尽在其列。讲座执行10年,逾300场,讲稿在八零年代初集结出版,书稿系由魏子云主编。
    “文复会”设有专人安排学者讲座,魏子云亲临商榷,每场讲座内容,皆由此领域体认*深的人主讲,如《诗经》当中的《王风》《齐风》与《魏风》即分由王熙元、叶庆炳等主讲。
    全书结构安排,**册系概说部分,由经、史、子、集角度对古典文学作纵向的梳理。自第二册起,将先秦、两汉、魏晋直至清代文学,进行横向展开。先秦因年数久远,成就为诸代之冠,安排有第二、第三两册,其余各代皆安排一册。
    每一册当中,均将文学所处时代大势和文学流派作一通盘开示,以明彻大时代背景,及文学流派的渊流与演易。之后,再对历代大家、重要作品进行专项解读。
    文章节选
    “不学诗,无以言”,是孔子教诲伯鱼的一句教言。《论语?季氏》有段记载,大意为:
    有**,孔子弟子陈亢问伯鱼说:“子亦有异闻乎?”你有听到不同的道理没有?伯鱼回答说:“没有,只是有**,夫子一个人站在那里,我微弯低着腰,走过院子,夫子问说:‘学诗了没有?’我回答说:‘没有。’夫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我就赶快去读诗。又**,夫子一个人又站在那里,我又走过院子,他又问:‘学礼了没有?’回答说:‘没有。’夫子说:‘不学礼,无以言。’我赶紧去学礼,就听见这两件事。”
    学诗学礼,是圣学入门的阶梯。古代八岁入小学,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应对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涵养,进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动容,所以古人教童蒙,必先要学诗、学礼。姚义说:
    夫教之以诗,则出辞气斯远暴慢矣。约之以礼,则动容貌斯立威严矣。
    初学的人,“出辞气远暴慢”,“动容貌立威严”,然后才可以进修其他的经书,为什么呢?因为其他的经书,都要先有基础,才可以攻读。《春秋》是断物的,要读《春秋》,必先志定。《书经》是制法的,必先从事实经验而后才可以谈及制法。姚义又说:
    春秋断物,志定而后及也。乐以和德,德全而后及也。书以制法,从事而后及也。易以穷理,知命而后及也。四书非具体不能,故圣人后之。
    这是圣人教人为学的步骤,只有诗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教材,礼则是立身处世的要务,是人生必修的课程,童蒙所必读,所以孔子教伯鱼,必先读诗、读礼,但这两者之中,学诗又为先。因为诗本性情,感人*深,可以鼓舞人的意志,反复抑扬吟咏,所以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然后读礼,则礼仪不至于徒具虚文。因此孔子主张先学诗,而后学礼。
    那么,不学诗,何以无以言呢?我们知道,人生不能不说话,但是说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还有说话的时间,什么时间该说,什么时间不该说,都是应该研究的一件事。《论语?季氏》说:
    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都可以看出说话的重要与孔子对语言的重视,若要学说话,孔子认为应该从学诗开始。为什么呢?根据《论语集释》的意见,以诗之为教,天道备矣,人事洽矣,而著善恶得失之迹,故学之则能言。所以孔子教人,要以学诗学礼开始,其实所谓“八岁入小学,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应对”就是学说话,“进退之节”就是学礼仪。“洒扫、应对、进退之节”是条目,内容其实就是学诗与学礼,是一件事。《子路》说:
    子云:“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可见学诗主要的目的在于应对,孔子认为如果读了诗,出使四方不能专对的话,即使读太多,也是没有用的。
    《论语》中记载孔子论诗的作用,除了引用借以说明以外,*直接*具体的说明,莫过于《阳货》所说的: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读诗的作用,除了专对之外,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但都是与语言有关,诗为文学作品,感人*易,可以兴感人的情意,故曰“可以兴”。诗是描写各地的风俗民情政治的良窳,读了可以观察各时代各地方的风俗,春秋列国大夫都赋诗以见志,故曰“可以观”。其他“群”、“怨”,可以说都与语言有关。学诗为语言的基础,这一章论说非常的清楚。古代使臣出使各国,都要赋诗,所谓“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矣”。因为诗的含义包含很广,所谓“天道备矣,人事洽矣”。使臣出使,应对、说话的时候,在适当的机会,来那么两句,就能够把内容表达得恰如其分。
    譬如要赞美一个人,如果直接地用语言来叙述,不是过于谄媚,就是表达得不能恰到好处。但有时只要随口说了两句诗,就能够道尽其中的曲折。说的人不嫌其谄媚,听的人自能有会于心。像《左传》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韩起(韩宣子)自齐国到卫国去报聘,卫侯款待他,北宫文子赋《淇奥》,宣子赋《木瓜》。两个人各念了一首诗,就显得气氛非常的融洽,两国间的友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淇奥》是《卫风》的一首诗,内容是: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
    其实这几句诗的意思是:看那淇水的两岸,绿色的竹子非常的美盛,有文采的君子,还是切磋琢磨精益求精,进德不已。根据《诗序》说,是赞美武公的盛德。徐干《中论》说,从前武公年过九十还是早晚不懈,卫国人歌颂他的盛德,才赋《淇奥》这篇诗。北宫文子念的这首诗,是赞美宣子有武公的盛德。各位知道,韩宣子是晋国的使臣,晋平公派他报聘各国,如果当面说他比美武公,这未免太过分了。但只赋了这诗,让听的人有会于心,说的人也不嫌其谄媚,所以韩宣子听了之后,马上赋《木瓜》的诗回报。《木瓜》也是《卫风》的一篇,内容是: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这首诗的意思是表示永远厚报和好。这是很成功的一次外交访问,但成功的关键,是适当地诵了两首诗,把当时的情景也好像历历如绘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又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42年),子产陪着郑简公出使到晋国。郑国是一个小国,要看大国的脸色,郑国名义上是出使,其实也是小国到大国去进贡,求得政权的独立,所以晋国难免要摆摆架子,当郑简公到达晋国,晋平公借口鲁襄公刚死亡不久,不出来接见,让他们住在宾馆待命。在外交礼节上说,晋和郑是平等的**,晋平公不接见郑简公,可以说是一种不礼貌不友好的行为。子产就故意把宾馆的围墙毁坏,等晋国政府官员来责问时,他侃侃而谈,举出以前晋文公的风度及对待诸侯的行为,把晋国当时的政治批评了一番,可谓义正词严,等于代表晋文公来教训晋国的国君及政治的措施,说得晋国君臣开口不得,甚至自己认错。晋平公马上接见郑简公,而且优礼有加,不但改变对郑国的态度,也改变了对其他各国诸侯的态度,这是子产执政时替郑国打了一次外交的大胜仗。但这不是一两句话说得完的,子产外交的胜利,是靠他的口才、聪明、才智,而且不但是郑国的外交胜利,也替其他各国诸侯争一口气。这是春秋时国与国之间来往的一件大事,连晋国的叔向都赞赏子产的才华,但是说些什么呢?叔向只引证《大雅?板》说:
    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
    这几句话是说:善于辞令的,把话说得非常和谐,人民就融洽一心,把话说得动听,使人高兴,那么百姓就安定了。但各位知道,如果叔向用这几句话来称赞子产,就显得不够**,而且语气也很局促,但引《诗》来赞美说:“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情味就完全不同了。叔向是晋国的贤臣,就是羊舌肸,他引诗来称赞子产,正好和他的身份地位配合,在另一立场看,不但引诗能够恰当地赞扬子产的才华,也正表示叔向的身份呢。孔子教人“不学诗无以言”,可以说是金科玉律不易的格言。
    引诗还可以恰当地表达自己心中的意愿,所谓“诗言志,歌咏言”。自己心中有什么意见,有时很难用话来表达,有时也不便直接地表达;但说了两句委婉曲折的话,说的人不露痕迹,听的人自会了解他的情意,而且许多不便明言的意思都可以借着诗句的媒介来传达。就像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楚国令尹设宴款待赵孟,当时楚国强大,正想染指中原,晋国也是大国,两个大臣相会,难免有一比高低的气概。虽然在口舌上还不足以定胜负,但如果言辞错乱,不但显得国无贤人,在气势上未免先输了一筹,因此双方都要小心谨慎发言。但在外交上说,即使是针锋相对,也要言辞委婉,不能失了身份。虽然表面上言辞委婉,骨子里又不能失掉立场,在这种场合,*好就是赋诗。当时楚令尹名围,即席赋《大明》之首章,《大明》是《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第二篇,首章是: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
    这首诗原来的意思,根据《诗序》的意见,是说“文王有明德,故天复命武王也”。是称美文王、武王的诗。但是令尹围赋这首诗,意思是“天位有属,以自光大”。当时楚国共王已死,传位康王,康王死,传其子麇(音君),在位已经四年,令尹围是楚共王庶出的儿子,他见太子麇年轻,志在夺位。和赵孟相会的时间是在春天,就在这一年的十一月令尹围就把太子麇杀了自立为王,历史上称为灵王。和赵孟会面,赋《大明》的首章,就是要探测赵孟的语气,意思是说我自立为王,你们晋国同意不同意?晋国那时是平公在位,国势虽然稍弱,但赵孟也要表示一下晋国维护国际正义的态度,然而又不便明言,于是就赋《小宛》第二章,是《诗?小雅?小旻之什》第二篇,其第二章是:
    人之齐圣,饮酒温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各敬尔仪,天命不又。
    这首诗的本来意思,根据传统的看法,是伤时之诗。但赵孟赋这首诗,只取*后两句,意思是说:天命一去不可复还,还是安于自己的本分吧。这两个人各赋一首诗,好像是各说各的话,但彼此都心照不宣,大家都了解对方的意思,心里都有了准备。所以赵孟就问叔向说:“听令尹赋大明之首章,是要自己为王了。你看能不能成功?”叔向回答引《小雅?正月》第八章诗说:“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这两句诗的意思各位都知道,是幽王惑于褒姒,而行不义,以致灭亡。即虽然赫赫强盛,不义足以灭之,来比喻楚王弱令尹强,可以自立为王,但不能善终,将来会像幽王一样的下场。叔向的推测是对的,果然灵王杀了太子麇(郏敖),自立为王,但因为太过**,又好大喜功,在昭公十三年(公元前529年)被公子比(子干)等所逼,自缢死。假使我们把这三首诗联系起来看,可以体会到楚国的一场大变动,在时间上经过了十三年,都在三首诗中刻画出来,不但是曲尽其妙,而且也得到简洁的情趣。由此可见诗在言辞表达上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出诗中言辞表达的技巧性。
    说到表达的技巧,附带在这里说明一下,古人引诗,大都是断章取义,这也是运用诗来表达言辞,在听受的双方都要有的常识。所谓断章取义也是出于《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45年,崔杼弑君时逃晋)卢蒲癸从晋返国,依附庆舍(齐执政),所以庆舍就把同宗女儿嫁给卢蒲癸,古代同姓不婚,卢蒲癸与庆舍都姓姜。所以庆舍的门下士就告诉卢蒲癸说:“男女辨姓,子不辟宗,何也?”卢蒲癸回答说:“宗不余辟,余独焉辟之,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恶识宗?”是说庆舍自己都不避宗,要把女儿嫁给他,现在他对庆氏有所求,就像赋诗断章一样,只取其中的一章或两句而已。“恶识宗”,管他什么同宗不同宗的。所以刚才说的赵孟虽赋《小宛》第二章,其意只取*后的两句“各敬尔仪,天命不又”。后来衍为断章取义。
    其实断章取义是春秋时一般通行的法则,好像任何人都知道似的,尤其在宴会中所赋的诗,惯例是各人就现成的诗中,找一首合适的叫乐工唱,用来表达自己对于对方的情意,只要与当前的环境调和,与本人的身份恰合,诗中的辞句又足以表达自己意思就可以了。至于原作者的真意如何,可以不管。除了上面所说卢蒲癸娶同宗庆舍的女儿为妻子,借用诗断章取义的例子之外,其他在《左传》中以断章取义的手法来赋诗的还很多,像昭公十六年(公元前527年)子太叔在公宴韩宣子的席上,赋《褰裳》。《褰裳》是《郑风》的一首,内容可以说是一首情诗:“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朱子《集传》:淫女语其所私者。)但子太叔却用来表示他愿意亲晋,韩宣子也觉得很满意。这不是在了解诗、体会诗,可以说是利用诗为语言的工具。明钟惺《诗论》曾明白地认为“断章取义”是读诗的一种方法。他说:
    诗,活物也。游夏以后,自汉至宋,无不说诗,不必皆有当于诗,而皆可以说诗。其皆可以说诗者,即在不必有当于诗之中,非说诗者之能如是,而诗之为物,不能不如是也。何以明之?读孔子及弟子所引诗,列国盟会之所赋诗,与韩氏之所传者,其诗、其文、其义,不有与诗之本事、本文、本义绝不相蒙者乎!夫诗,取断章者也。断之于彼,而无损于此。说诗者盈天下,屡变屡迁而诗不知,而诗固已行矣。然而诗之为诗自如也,此诗之所以为经也。
    在办理外交,赋诗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外交辞令要委婉,如果不委婉,事情无法交涉成功。但是辞令要委婉,立场又要坚定,不能损害自己**的利益,尤其是弱国与强国打交道,战败国向战胜国求和,更要表现不卑不亢的态度。
    成公二年(齐顷公十年,晋景公十一年,公元前589年),齐国和晋国在鞌(山东长清莘县附近)交战,这次齐国因为齐顷公太骄傲,所以打败仗。晋兵要进入齐境(山东益都县),齐顷公没有办法抵抗,只好派遣使者(宾媚人)求和。这次晋国中军主将是郤克,郤克在鲁宣公十七年(公元前592年,即三年前)的战争中,曾经出使到齐国,因为郤克腿部有点毛病,走路一拐一拐的,齐国后宫的妇人看他走路的样子,大家都以他为取笑的对象,因此郤克大为愤怒。这次战争,郤克自请为主将,志在公报私仇,所以齐国使者要来求和,其任务是相当的艰巨。果然,郤克为了要报复后宫妇人的耻笑,当时提出**���求和的条件,就是要齐国的萧同叔子送到晋国做人质。萧同叔子是萧国国君同叔的女儿,也就是齐顷公的母亲,这当然是办不到的事情,没有一个**会把国君的母亲送给人家做人质的。但是不答应,又不能达到求和的目的,这是进退两难的事情。不过这个困难也在赋诗的情况下解决了。当时使者就赋了《大雅?既醉》的两句诗:“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孝子的孝心是无穷尽的,他把自己的孝心感染给同类的人,使大家都知道孝顺双亲。意思是说萧同叔子是齐顷公的母亲,现在晋国要将别人的母亲当做人质,无异是令大家做不孝的事情。赋诗的意思说:晋国国君如果是孝子,也应该感化别人做孝子,既要感化别人做孝子,就不能命别人的母亲送出去做人质。现在要叫别人把母亲送出去做人质,那是以不孝来令诸侯。言外之意,晋国如果这样做,那么晋国的国君也是一个不孝子了,话虽然没有这样说,实在有这个意思。所以用这两句诗来做说辞是很有力量的,果然收到预期的效果。郤克第二个条件是要齐国的田亩间的路径都要东西向,其原因是晋国在齐国的西边,田间的路东西向,晋国如果向齐进兵可以长驱而入,不必迂回前进。这当然也是一种无理的要求,田亩都东西向在事实上也是办不到的一件事。但齐国的使臣也很巧妙地引两句诗来解决了,那是《小雅?信南山》所说的:“我疆我理,南东其亩。”意思是说,先王封给齐国的土地,划定疆界,分别条理,依土地的性质,有的可以东西向,有的则应该南北向,有其一定的道理。现在晋国为了便利兵车的前进,要齐国田亩都东西向,这是违反先王治理土地的原则,违反先王是不义的事情,言外之意现在晋国以霸主的地位,用不义来命令诸侯,那晋国就有过失了。这两处引诗,一处是责以孝道,一处是责以大义,义正词严,令晋主将郤克开口不得,自己赶快找个退步,答应齐国的求和。
    假使齐国使臣要直接地批评晋国,提出这样的条件是不孝、不义的行为,恐怕非但不能达到停战求和的目的,反而增加了谈判的困扰;但使臣只是很巧妙地引两句诗,全部的含义,尽在诗义中。如果晋国不答应的话,要再打下去,齐国固然受殃,自己也要考虑到恐怕所属的诸侯也会众叛亲离。在春秋时候,虽然天子无权,但名分还在,现在齐国使臣,引诗来责以不孝不义,晋国虽强大,也怕犯众之怒而有所顾忌。赋诗的作用,从这里看,发生了很大的功效。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是随便说说的。
    春秋时代,无论是使臣出使、结盟、宴会,都用赋诗来表达心意,就是普通的对话,或是表示同意,也都用赋诗来表达心意。像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楚昭王十年,秦哀公三十一年)伍员与申包胥的故事,申包胥到秦庭哭求救兵,起初秦哀公不同意,要慢慢考虑以后再讲。申包胥“立依于庭樯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无衣》是《诗?秦风》名,共三章,章五句,秦哀公赋此诗,意取“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修我戈矛,与子偕行”,允许申包胥出兵的表示,但《左传》中记载没有说答应出兵,只是赋《无衣》,大家也都知道秦哀公是允许出兵了。如此看来,不但是“不读诗无以言”,而且不读诗,也无以知言了。
    春秋时也有利用赋诗以为军事政策的说明。《左传》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晋国和楚国在邲地方会战,当时楚国楚庄王在位,是个贤君,又有令尹孙叔敖为辅,国势正是强盛的时候,所以晋军主将士会等主张退兵以避其锋。就引《诗经?周颂》两篇,作为他主张的说明。说:“于铄王师,遵养时晦。”这诗是赞美武王能遵天之道,以等待时世晦暗,恶积贯盈而后攻伐他。不过这次赋诗没有发生效用,中军副帅先穀一定要打,结果晋国打败了。可见诗中的道理是可以听从的。
    楚国这次战争打赢了,部将都主张把晋国军士的尸体积成京观,来夸耀武功,但楚庄王没有答应,也赋诗来说明军事的胜利是筑在政治的基础上。楚庄王赋《周颂?时迈》:“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是说武王克商以后,把干戈都收藏起来,把弓矢都装进櫜鞘里,表示不再用兵,而去求有美德的人来治理百姓,且把这件事公布于全国。
    总而言之,诗的作用是非常广泛的,不但是学习语言的基础,也是陶冶情性的良方。所谓“教之以诗,则出辞气斯远暴慢”。所以《左传》记载赋诗的人物,都是雍容闲雅,尽管针锋相对,也是好整以暇,从容不迫。在语言的功用说,赋诗可用以称赞,也可用以作外交的辞令,也可赋诗以明志,也可饮宴以酬答,也可以用为军事的理论,可以说只要是语言的范围,几乎无处不可以赋诗。
    自汉以后,都认为《诗》是美刺的、温柔敦厚的,宋代王应麟更认为《诗》和《春秋》相表里,云:“诗之所刺,春秋之所贬也。”所以古代都把诗认为是政教的一部分,和《春秋》的褒贬是一样的。《毛诗序》说: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所以天子五年一巡狩,命行人徇木铎,以观民风,献之太师,闻于天子,以为政教的借镜和参考。但是到后来(东迁以后),天子不巡狩、不采诗,诸侯不朝觐,陈诗的典制已不存,朝纲无纪,君不君、臣不臣。故《孟子?离娄下》说:
    **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春秋》寓有“微言大义”,是以“褒贬”之笔代替天子赏罚之权,在《春秋》以前“正人心”是靠诗、乐、礼三种功能,《论语》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则《诗》之能正人心至为明显,《诗》亡而《春秋》继之,亦所以正人心而已,故曰:“诗亡然后春秋作。”而《春秋》则是继《诗经》而来,当作历史文化的延续,因此孔子要时刻教人读诗。我们今天当熟读《诗经》,深深体会“不学诗无以言”、“温柔敦厚而不愚”的诗教,致力于诗教的弘扬,以上承志事,则“不学诗无以言”的意义就更深远了。
    目录
    **篇?诗经之部? ?(1)
    诗序——对诗序应有的态度? ?余培林(3)
    二南析论? ?于大成(11)
    邶鄘卫? ?魏子云(24)
    郑风? ?魏子云(35)
    王风析论? ?王熙元(49)
    齐风和魏风? ?叶庆炳(63)
    唐风及秦风? ?李殿魁(72)
    桧风、曹风、豳风? ?邱燮友(97)
    小雅的思想情感及其写作技巧之析论? ?张学波(116)
    大雅析论及赏析举例? ?裴溥言(129)
    三颂析论? ?王熙元(163)
    不学诗无以言说? ?黄锦鋐(177)
    诗可以兴观群怨? ?张健(188)
    诗四家说? ?左松超(208)
    朱子诗集传说? ?左松超(214)
    历代诗经学概说? ?刘兆祐(223)
    古音学与诗经? ?陈新雄(242)
    第二篇?楚辞之部? ?(253)
    楚辞的时代背景及其形成因素? ?王熙元(255)
    论屈原? ?黄锦鋐(265)
    离骚析论? ?傅锡壬(284)
    九歌析论? ?曾永义(299)
    天问析论? ?李殿魁(333)
    九章析论? ?张寿平(349)
    卜居、渔父析论? ?罗宗涛(368)
    宋玉及其九辩? ?叶庆炳(375)
    二招真伪及其写作特色? ?王更生(379)
    楚辞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吴宏一(398)
    编辑推荐语
    ☆台湾“文复会”**项目,魏子云领衔主持,黄永武、叶庆炳、黄锦鋐、王更生、李殿魁等百余位硕学大家,以讲座的形式,对中国历代古典文学进行全面梳理与盛大回眸。
    ☆全10册,400万言,华文世界规模*大的中国文学史。
    ☆逾300场讲座,每一场皆由在此领域体认深厚的硕学大家主讲。
    ☆全书先以经、史、子、集对古典文学作纵向梳理,然后将先秦至清代之历代文学作横向展开,历代大家、名作、重要文学主张,略无遗漏,古典文学的渊流与演变,全在一览,读者可藉此形成对古典文学的全面认识与整体观感,台湾数代读者以此获得**的古典文学常识。
    ☆全书不作艰深的理论探求,通俗平易,深入浅出,读者开卷即有收益。
    ☆中国古典文学,道途漫长,流派纷呈,著作浩如烟海,非有大家,无以遍观,非有大作,无以承担。本书作者,系民国老派学人亲手培养的**代**学者,对古典文学认识深厚,亦无意识形态之羁绊,阵容之强大,气派之恢宏,****,不容错过。
    ☆全书作者,皆亲炙老派学人,文史并举,其中多有史界大师,对历代时势,俱有深入理解,在解读古典文学时,常将之置于大时代背景之下,解读既富于见识,亦极有兴味,读者可于字里行间亲睹其出入文史之从容、纵横议论之风范。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