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教育之科学研究法
QQ咨询:
有路璐璐:

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教育之科学研究法

  • 作者:钟鲁斋 瞿葆奎 郑金洲
  •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535452641
  •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01日
  • 页数:313
  • 定价:¥2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教育之科学研究法》主要研究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法。皆历经了50年以上时间检验的、水平较高、影响较大、领学科风骚的著作。透过这些著作,试图展现20世纪中国教育学者的学术智慧,盘点中国教育科学的世纪历程,鉴往追来,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铺设中国教育科学的桥梁。 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教育之科学研究法_钟鲁斋 瞿葆奎,郑金洲_福建教育出版社_
    文章节选
    研究史料包括有两种工作,即批评与综合。批评之**步,在决定一种材料的特性。要问这种材料是否真确?是否故意如此表示?是原本?是抄本?抑是改本?若是原本,传下时有无变动?若是抄本或改本,是否和原本一样真确?这是关于材料形式上的研究,叫做外面批评。其主要任务在于明定这种史料是何时、何地、何人所产出,且决定其本来的形式。再进而作第二步内部的评判,研究作史者的用意,其所言是确实的,抑属比喻的。著作时是郑重其言的,抑或是谈笑的,其所用的字句和我们现在所用的,是否有同样的意义。批评的人应当把自己身体放在产生材料的地位中,凡史料之不可靠者,是误是伪,批评后当加以鉴别。鉴别即是正误辩伪的意思。中国人作史常不鉴别史料,神话、寓言也把来作史,所以国史在尧以上是极不可靠。即太史公也有疑惑,他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即尧、舜三代之事,也靠不住。刘知几的《疑古》篇(见他著之《史通》)既证明尧、舜禅让之可疑。韩非子说:“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定儒、墨之诚乎?”是尧、舜的事迹,古人既怀疑。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武成》篇在孟子时尚且多不可靠,则后来愈传愈误,可想可知。中国史料所以常不可靠的原因不止一端。一由于古人托古改制,盖从前守旧性太重,自己虽有主张,恐怕别人不听从,以是托诸古人以为号召。如老子托诸黄帝,许行托诸神农,墨子托诸大禹,儒家托诸尧、舜。孔子谓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法行不敢行。孔子删书既存成见,所谓“美者因其美而美之,恶者因其恶而恶之”。尧、舜果如是美,桀、纣果如是恶,吾人实不敢相信。古时许多制度是儒家理想出来,硬说是古人所有,以伪为真,使国入迷信了所谓唐虞三代的黄金时代。二由于古史泯灭而不可考,后人从推度假造成之,如犹太人的《创世纪》(见《旧约圣经》**章)和大部分《旧约》所谈希伯来人古史,都是神话。中国所谓盘古、三皇等等,女娲练石补天之类,皆是假造。
    ……
    目录
    杜序
    自序
    **章 科学方法概论
    **节 什么是科学方法
    第二节 假定的构成
    第三节 观察的要素
    第四节 资料的分类
    第五节 总束的程序
    第二章 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及其方法
    **节 什么是科学的教育学
    第二节 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
    第三节 科学教育学将来之希望
    第三章 历史法
    **节 什么是历史法
    第二节 史料的搜集
    第三节 史料的鉴别
    第四节 史料之分组与比较
    第四章 问题法
    **节 什么是问题法
    第二节 问题的寻求与其目的
    第三节 问题的来源与其资料
    第四节 问题的分析与综合
    第五章 调查法
    **节 何谓调查法
    第二节 学校调查的范围
    第三节 搜集材料之方法
    第四节 整理材料的方法
    第五节 结论与献议
    第六章 实验法
    **节 何谓实验法
    第二节 问题之寻求与实验范围之确定
    第三节 采集资料和实验的工具
    第四节 实验的方法
    第五节 实验结果之整理
    第七章 测量法
    **节 何谓测量法
    第二节 测验之分类及其用处
    第三节 制造测验的方法
    第四节 测验之使用法
    第五节 整理测验之结果
    第八章 课程编制法
    **节 何谓课程编制法
    第二节 课程编制之史的考查
    第三节 课程编制的原则
    第四节 课程编制的方法
    第九章 常模法及其他
    **节 常模法
    第二节 观察法
    第三节 例案研究法
    第四节 发生法与比较法
    第五节 哲学的分析
    第六节 图书之分类法与阅读法
    第十章 论文之起稿与出版
    **节 论文的内容
    第二节 论文的注脚
    第三节 论文的校订
    第四节 印刷的对稿
    第五节 结论
    附录
    附录一 两性学习差异的调查与研究
    附录二 文纳特卡式的教学法实验
    附录三 中西译名对照表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