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领导干部新视野:中华传统官德修养
QQ咨询:
有路璐璐:

领导干部新视野:中华传统官德修养

  • 作者:吴黎宏
  • 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 ISBN:9787515009483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01日
  • 页数:220
  • 定价:¥3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所指的中华传统官德,主要是指从先秦到辛亥革命时期,以儒法道墨各家从政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从政伦理思想以及道德实践活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其中以儒家的从政道德思想为主导。传统官德文化在中国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系统的儒家“德治”理论体系,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极力提倡“为政以德”与“为官以德”的德治学说。
    作者以现代政治学和行政伦理学为理论基础,采取史论结合的叙述方法,重在挖掘弘扬中华传统官德的积极因素及官德建设的优良传统,分析中华传统官德规范的具体内容,归纳古代官德的养成方法,探讨传统官德建设的启示和当代干部加强官德修养的途径。
    领导干部新视野:中华传统官德修养_吴黎宏_**行政学院出版社_
    文章节选
    一、官德:不只是一种职业道德
    要谈“官德”,先要说说“官”与“德”,将这三个相关的概念进行梳理归纳,有利于我们对中国古代“官德”的理解把握。
    1.官是中国*古老的一种职业
    “官”这一职业,早在“五帝三王”时代,即由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到夏禹、商汤、周文的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在这个漫长的由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转变的过程中,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已经分工,脑力劳动者也脱离了体力劳动而成为官员,分掌着典狱、刑法、农业、山泽、水土等方面的管理权,从事天文观察、医药、占卜与教化等文化与教育活动,军队也从全民皆兵中分离出来,成为保卫奴隶主统治的特殊力量。夏禹时出现了**雏形,以公职活动为特��的官吏群体正式产生;商周时形成了奴隶制**。春秋战国时,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战争频繁,学术文化下移,**机构更为完善。
    中国是世界上*早建立官僚机构的**。《周礼》一书记述了从西周到战国的官制、分工与职责、考核的标准与办法,是研究中国古代官德的基本经典。据《周礼》记载,周代已经有“文武百官”之说,并形成了以大宰为首的由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及其360名属官所构成的官僚体系。秦汉时期按**行政机关“九卿”设官员,到隋、唐、宋、元、明、清各朝,**行政机关按吏、户、礼、兵、刑、工六种设官,地方按省、府、县三级行政设官。中国的官僚队伍经历了由少至多、由简至繁的过程。随着官吏队伍的形成和官吏体制的建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官德思想日趋完善。
    “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本土词语,不像“干部”是外来词汇。从古至今,官是人们生活中经常使用、*大众的词汇之一。“官”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古代对“官”的解释很多,《礼记?王制》中记载:“官者,管也,以管领为名。”《说文解字》上有“官,事君也”,“吏,治人者也。”即古代的官吏上要辅佐君王,下要治理百姓,是一个**上通下达、长治久安的关键性群体。马端临在《通考?自序》中把官称为“役民者”,即“役民者,官也;役于官者,民也。郡有守,县有令,乡有长,里有正,其位不同而皆役民者也。”因此,在古代,官就是皇帝的臣仆,是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是替皇帝对老百姓进行管理和统治的人员,是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和统治者。
    中国各朝各代对“官”的概念和要求有所不同,当今对“官”的要求也不同于以往。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这就是“官”是治理**、管理民众事务的主体。今天我们所说的“官”,就是执掌公权力之人。按照《辞海》解释,指担任**或政府职务的人员。规范地讲,中国当代的“官”,是对掌握公共权力的党政机关公务人员的通俗称谓,又称“干部”或“领导干部”。
    官不只是一种职业,还是一种身份,是***,是统治**的一分子。“官”作为***的角色,是一个社会资源的管理者和分配者,他们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对社会生活进行组织和管理,对公共关系进行协调和设计,对社会的人、财、物进行全面的领导、管理、协调和服务,所以居社会主导地位。正因为如此,社会才赋予他们以道德上的极高期望,他们的道德状况在整个社会道德中才占有一个关键性的地位。
    2.德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
    古代汉语中的“德”,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道德”。按照现代伦理学的观点,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形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的主要价值目标是实现个人的人格完善,通过对社会的基本人际关系及其处理原则的自觉认识,和对善的价值理想的自愿践行来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人格的升华。源于风俗和传统的德,与法一并构成了自上而下的社会规范。所不同的是,德不是强制性的,是发乎自身的内在约束力,而法则是强制性的,是外部强制力,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底线。
    道德是具体的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经济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变化,并且反映出不同民族生活方式的特殊性。道德品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下,在一定的社会实践和教育中,经过个人自觉的锻炼和修养形成的。它受一定的经济、政治、教育、社会舆论等的影响,但主要取决于个人的人生观、道德观和道德理想。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在古老的文献中被频繁使用,在《尚书》、《诗经》、《周易》等书中都多次出现。“德”是周代金文中的常见字。在《尚书》中就已经把“德”作为成败的关键。在殷商之际,“德”已经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概念和道德概念了。根据《诗经》、《尚书》的记载,在西周初年,所谓“德”已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道德”、“品德”。“德”字很早就已经与政治、道德联系在一起了。
    关于“德”的起源,先秦思想家早有论述。如《尚书?尧典》中有“克明俊德”;《尚书?皋陶谟》中有“行有九德”等。儒家对“德”的起源,观点有二:一是认为是上天赋予的,是人生俱来的。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孔子把自己的道德品格,视为上天有意赋予的。孟子则从性善论出发,认为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都是与生俱来的,即《孟子?告子上》中所说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二是认为“德”是由后天努力学习形成的。孔子是一个道德起源二元论者,他在主张“天生德于予”的同时,又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由于每个人“性相近”,但通过学习就会相差很大,成为“习相远”。荀子从“性恶论”出发,认为人性本恶,只有经过教育学习才能改变“恶”的本性,“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荀子?性恶》)先秦儒家关于道德起源的看似相互矛盾的两种观点,并不影响其实践目标的一致性,也不影响其实践要求的一致性。道德起源的先验论(即天生之说),目的是强调人们要弘扬天生之善德、美德;道德起源的后天习染论,目的是敦促人们要努力学习去掉“恶”性,养成理想的美德。
    在中国文化形成的早期,“德”字与“道”字多是分开来讲的,“德”与“道”是不同层次的两个概念范畴。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这里的“道”是指理想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老子》中的“道”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出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对于“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亦称之为“德”。韩非认为,“德者道之功”,把德释为道的功用。可见,道是高于德的一个概念范畴。在中国,道德二字连用而成为一个词始见于《荀子》。如《劝学》篇有“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强国》篇有“威有三,有道德之威者,有暴察之威者,有狂妄之威者”。这里的道德可作两种解释:一是指有道之德,二是指品德。汉代以后,道德联用就很常见了。
    中国是礼仪之邦,向来注重德,讲求德政、德治、德礼、德行。德不仅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国之基。关于“德”的内涵,不同历史时期具体所指有些不同,但都把德视为推崇颂扬的一种美好的品行,把德视为个人修养及处理与他人、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老子》列出三德:礼、义、仁。《周礼?地官》列出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儒家提倡“五常”:仁、义、礼、智、信。儒家论及的“德”,既包括属于道德情操方面的“仁”、“义”,也包括属于道德行为方面的“礼”。具体来说,忠、恕、孝、勇、恭、宽、信、敏、惠、和、敬、慈、悌、廉、爱等都是儒家的道德内容。这些道德理念,为后来历朝历代统治者、政治家、思想家所继承,直到今天还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判断。
    厚德才能载物。道德是一个民族、一个**、一个个体的精神支柱、心灵灯塔和价值向导。一个民族、一个**、一个个体,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心灵灯塔和价值向导,就等于没有了灵魂和方向,就会失去生命力和精神的归依。德也是一种力量,这是一种感召人心的力量、鼓舞人心的力量和凝聚人心的力量。道德的力量之所以特别强大,恰恰是因为它立足于人性内部,来自于人性自身。也就是说,道德可以自强是因为道德可以从人性自身汲取永恒的力量。因为它自身拥有一种自强的力量,拥有一种内在的约束力和内在的驱动力。道德正是以它这种自强的无形的内力渗透于有形的社会生活,熏陶激励着每一个人。
    目录
    目 录
    官德概说
    一、官德:不只是一种职业道德 ........... 003
    二、中华传统官德文化源远流长 ........... 009
    三、中华传统官德是资政之宝 ........... 016
    忠诚爱国
    一、移孝作忠 ........... 020 二、忠君爱国 ........... 024
    三、忧国忧民 ........... 027 四、以身许国 ........... 030
    济世爱民
    一、以民为本 ........... 033 二、仁政爱民 ........... 036
    三、富民惠民 ........... 038 四、为民请命 ........... 041
    公正刚直
    一、天下为公 ........... 045 二、以公祛私 ........... 047
    三、秉公执法 ........... 051 四、正直不阿 ........... 054
    举贤任能
    一、以德为先 ........... 057 二、唯贤是举 ........... 059
    三、知人有方 ........... 063 四、用人有道 ........... 069
    五、育才有心 ........... 076
    诚信笃实
    一、心诚为本 ........... 081 二、信为政基 ........... 083
    三、言行一致 ........... 087 四、求真务实 ........... 090
    勤政敬业
    一、称职在勤 ........... 099 二、敬业尽职 ........... 102
    三、勤政为民 ........... 106 四、勤政不息 ........... 107
    清正廉洁
    一、仕应守廉 ........... 114 二、严于律己 ........... 118
    三、节欲守廉 ........... 124 四、俭以养廉 ........... 128
    谦虚礼让
    一、居官以谦 ........... 132 二、谦虚待人 ........... 134
    三、广纳博采 ........... 137 四、克骄防矜 ........... 141
    五、谦让不争 ........... 145
    严谨慎重
    一、戒慎恐惧 ........... 149 二、慎言谨行 ........... 152
    三、防微杜渐 ........... 155 四、慎始敬终 ........... 158
    传统修身养德方法
    一、立志崇道 ........... 162 二、存心养性 ........... 169
    三、省察克治 ........... 177 四、身体力行 ........... 183
    努力加强官德修养
    一、汲取传统官德精华 ........... 190 二、坚持学以立德 ........... 192
    三、坚定理想信念 ........... 196 四、端正从政理念 ........... 199
    五、经常反躬自省 ........... 203 六、自觉接受他律 ........... 208
    主要参考文献 ........... 213
    后记 ........... 219
    编辑推荐语
    本书可作为各级党委、纪委深入开展党的纯洁性教育、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的*新用书,是办班培训、党课教育和开展读书活动之优选读本,更是领导干部增强官德修养、提高领导素质的必不可少的学习读物。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