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陈寅恪与傅斯年
QQ咨询:
有路璐璐:

陈寅恪与傅斯年

  • 作者:岳南
  • 出版社:岳麓书社
  • ISBN:9787807618539
  • 出版日期:2014年05月01日
  • 页数:496
  • 定价:¥4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807618539
    • 作者
    • 页数
      496
    • 出版时间
      2014年05月01日
    • 定价
      ¥49.8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在20世纪初叶成群而来的学术大师中,有些是单打独斗,以本身的研究成果对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而为后人所怀念;有的除个人辉煌的学术造诣,还留下了制度性的遗业(institutional legacy),在学术界有着长远弥久的影响力。前者当以陈寅恪为代表,后者非傅斯年莫属。
    陈先后留洋十六载,通晓二十余种文字;傅乃五四运动北京学生游行总指挥,海外留学七年,与陈寅恪在德国柏林大学共同度过了四年时光。二人学成归国,陈氏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成为闻名天下的“四大导师”之一;傅斯年出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开南国一代学术新风。北伐成功后,被誉为“人间一个*稀有的天才” 的傅斯年出任**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而“教授的教授”陈寅恪出任史语所历史组主任。傅陈二人这一历史性的聚合,开创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学术流派。令人扼腕的是,随着国共两党干戈相向,这对同学加姻亲关系(陈寅恪嫡亲表妹、曾国藩的曾外孙女俞大綵乃傅斯年之妻)的旷代天才,被无情地阻隔在海峡两岸遥天对望而不能相聚。*后的结局是:一个无声地倒毙在台湾孤岛会议大厅,一个默默死于大陆岭南病榻。并世成双的天才之花凋落成泥,只有芬芳永留人间大地。
    本书叙
    文章节选
    ◎ 走进清华园
    1925年,隆冬。
    薄雾轻启,天色微明。惨淡的星光下,一个单薄瘦削的中年人携一黄发碧眼的幼儿,悄然离开德国柏林大学研究院暗灰色的公寓,冒着清晨凛冽的寒风,乘车向大街尽头驶去。两天后,二人转乘的汽车穿越卡纳比埃尔街(La Canebiere),很快抵达碧海青天、云飞浪卷的马赛港。中年人提着行李,深吸了一口带有海腥味的空气,健步踏上停泊在港湾的豪华邮轮,身后的幼儿既兴奋又好奇地随即跟进。阵阵汽笛声中,一老一少作别欧洲大陆,穿越波滚浪涌的地中海,向阔别日久的东方故国驶来。
    翌年7月8日,中年人出现在北京西郊清华园荷塘的岸边,他那清癯的面容与摆动的灰布长衫,随着微风飘拂的花香,很快进入学界的视野。
    ——时年37岁的陈寅恪受好友吴宓举荐、清华校长曹云祥聘请,告别长达16年的海外游学生涯,来到这所浸润着欧风美雨的大师之园,以教授身份,开始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生之旅。
    成立于1911年的清华学堂,翌年改为清华学校。因学校是由“庚子赔款”资助起家,在*初的十几年中,一直作为一所普通的留美预备学校而设置。学生进入清华园,主要学习英文和一些欧美文化知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相对薄弱。1924年初,在各方鼓噪和社会大潮涌动中,清华学校进行改革,正式启动“改办大学”程序。这年10月,根据清华大学筹备委员会草拟的组织纲要,决定在筹建大学部的同时,筹备创建研究院。由于财力、人力、研究方向等诸方面的限制,*终决定研究院先设国学门一科,也就是后来被社会广泛称谓的国学研究院,培养目标是“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研究人才。学科范围包括中国历史、哲学、文学、语言、文字学、考古学等,同时吸收欧美、日本等国际学术前沿的**成果,重建中国传统学术之魂——即研究院主任吴宓所提出的:“故今即开办研究院,而专修国学。惟兹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而研究之道,尤注重正确精密之方法(即时人所谓科学方法),并取材于欧美学者研究东方语言及中国文化之成绩,此又本校研究院之异于国内之研究国学者也。”
    计划既定,清华校长曹云祥立即动员原游美学务处第二批庚款留学生,以第55名成绩放洋美国,并于1917年归国未久就“暴得大名”的北大文学院哲学教授胡适(字适之),到筹建中的清华国学研究院主持院务。时年34岁,尚不算糊涂的胡氏立即推辞,表示只做顾问不就院长,建议曹校长采用宋、元书院的导师制,吸取外国大学研究生院学术论文的专题研究法来办研究院。曹校长听罢深以为然,当场表示请胡出任导师,广招天下士子名流,亲身示范,以保留绵延中国文化之血脉云云。尽管胡适此时的学问日益精进,地位和名声在新派学界如日中天,但他毕竟算是个心中有数之人,面对曹校长的一番抬举,并未得意忘形,更没敢轻视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等诸位前贤大儒的真实存在,忽略其作为文化昆仑在天下儒林所展现的“高山仰止”的伟岸身影。他清醒且谦虚地说道:“非**流学者,不配作研究院的导师,我实在不敢当。你*好去请梁任公、王静安、章太炎三位大师,方能把研究院办好。”曹校长见对方态度诚恳,又觉此言甚在情理,于是决定按胡适指引的方式、方法付诸行动。
    1925年2月,在曹云祥主持下,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筹备处鸣锣开张,首先聘请由清华出身、美国哈佛大学学成归国的一代名士、年仅32岁的吴宓主持研究院筹备处事宜。
    按照当初胡适的建议,曹云祥让吴宓拿着自己签发的聘书前往几位大师住处一一聘请。曾任宣统朝五品“南书房行走”之职、时年49岁的王国维,作为清王朝*后一位皇帝——溥仪的“帝师”,自然属于旧派人物。此前,曹云祥曾托胡适向王氏转交过一封非正式的印刷体聘书,并让胡对王就研究院性质与教授程序做一番解释说明。聘书送到后,胡适怕这位性格内向的学术大师优柔寡断,又动用自己的汽车专门拉着王国维在清华园转了一圈。王氏见园内风景优美,学校颇具规模与秩序,始有进清华的念头。此次吴宓在登门之前,对王氏这位清朝遗老的生活、思想、习性专门做了调查研究,认为还是按老礼节行事方能把事情办成。2月23日,吴宓持清华校长曹云祥签发的聘书来到北京城内地安门织染局10号王国维宅院,待进得厅堂,见到坐在椅子上的王国维,先行三鞠躬礼,而后慢慢提及聘请之事。如此一招,令王国维大感意外,又深受感动,觉得眼前这个吃过洋面包的年轻人,居然把自己当作一个有身份的前辈人物看待,尊敬有加,顿觉有了面子,心中颇为舒畅痛快,当场答应下来。据《吴宓日记》载:“王先生事后语人,彼以为来者必系西服革履、握手对坐之少年,至是乃知不同,乃决就聘。”
    目录
    序 独为神州惜大儒(何兹全)


    **章 风云际会
    ◎ 走进清华园_001
    ◎ 从北大到柏林_006
    ◎ 北京初会_011
    ◎ 槎浮海外_020

    第二章 江湖多风波
    ◎ 欧洲行旅_033
    ◎ 柏林日夜_039
    ◎ 罗家伦信件披露的隐秘_046
    ◎ 傅斯年归国_055
    ◎ 中山大学的暗流_059

    第三章 南北两校园
    ◎ 傅斯年与鲁迅、顾颉刚的冲突_065
    ◎ 由同窗到寇仇_072
    ◎ 陈寅恪进清华的背后隐秘_076
    ◎ 独为神州惜大儒_083
    ◎ 王国维沉湖_088

    第四章 史语所的**桶金
    ◎ 元和新脚未成军_099
    ◎ 内阁大档的“发见”_105
    ◎ 陈寅恪与内阁大档_110

    第五章 望断天涯路
    ◎ 卢沟桥事变_119
    ◎ 流亡途中_122
    ◎ 再别长沙_129

    第六章 南渡记
    ◎ 暂住蒙自_139
    ◎ 迁往昆明_143
    ◎ 炸弹下的陈寅恪与傅斯年_146

    第七章 中研院院长争夺战
    ◎ 八方风雨会重庆_153
    ◎ 来渝只为胡先生_160
    ◎ 扬子江头流亡客_163

    第八章 纵横天涯马
    ◎ 傅斯年家世情缘_173
    ◎ 辞别重庆_180
    ◎ 营救陈寅恪_182
    ◎ “杀孔祥熙以谢天下”_188


    第九章 与李庄擦肩而过
    ◎ 骑上虎背的叶企孙_195
    ◎ 傅斯年与叶企孙之争_200
    ◎ 李庄不复见_206

    第十章 西北望
    ◎ 乱世策士梦_215
    ◎ 傅斯年与毛泽东窑洞相会_219
    ◎ 延安归来_225

    第十一章 千秋耻,终当雪
    ◎ 初闻涕泪满衣裳_235
    ◎ 代理北大校长_238
    ◎ 重返平津_247

    第十二章 魂返关塞黑_255
    ◎ 燕大讲台上的背影_255
    ◎ 名山事业,流水人琴_261
    ◎ 陈寅恪失明经过_278
    ◎ 陈寅恪与蒋介石的因缘_286

    第十三章 生别常恻恻
    ◎ 赴英就医_297
    ◎ 日暮苍山远_302
    ◎ 天才造就的事业_309

    第十四章 北归一梦原知短
    ◎ 还都南京_333
    ◎ *后的晚餐_344
    ◎ 去眼池台成永诀_349

    第十五章 斯人独憔悴
    ◎ 醉不成欢惨将别_363
    ◎ 退守孤岛_369
    ◎ 傅斯年之死_376

    第十六章 残阳如血
    ◎ 南国的冬日_387
    ◎ 闭口休谈作哑羊_399
    ◎ 续命河汾志未休_405
    ◎ 留命任教加白眼_416
    ◎ 著书唯剩颂红妆_422

    第十七章 遗恨塞乾坤
    ◎ 汪篯、向达之死_449
    ◎ 傅斯年家族的毁灭_456
    ◎ 陈寅恪之死_464

    再版后记_475
    全新增订版后记_477
    编辑推荐语
    ▲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全面书写民国知识分子版图中双峰并峙的*杰出代表!
    ▲ 全新增订版,**披露台湾“**研究院”大量珍贵史料。作者远赴台湾,作为台湾清华大学驻校作家,搜集整理大量资料*新增补五万心血文字以及大量珍贵照片。
    ▲ 《光明日报》年度十大好书,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数次赞评,各大媒体广泛赞誉。
    ▲何兹全作序,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领衔,朱大可、梁文道、陈晓明、南方朔等数十位知名学者联袂**。
    ▲本书再现了陈寅恪追求学术独立和精神自由的曲折而辛酸的一生。他和傅斯年是20世纪
    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中涌现的众多大师的杰出代表。
    ▲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傅斯年
    孟真(傅斯年)是人间一个*稀有的天才。——胡适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