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图像晚清->
QQ咨询:
有路璐璐:

图像晚清->

  • 作者:陈平原 夏晓虹
  •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 ISBN:9787506075053
  • 出版日期:2014年08月01日
  • 页数:376
  • 定价:¥4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从《点石斋画报》4000余幅图像中,“摘取其关于生活状况者”160多幅,再现晚清**画报昔日风采。以“中外纪闻”“官场现形”“格致汇编”“海上繁华”四大主题展开《点石斋画报》,再加以阐释与补充,使晚清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其中均有**的展现。陈平原伉俪联手编著了此书,既为研究晚清历史者提供了很好的资料,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晚清的视角。 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_陈平原,夏晓虹_东方出版社_
    文章节选
    导论 以“图像”解说“晚清”
    一、读图之可能
    对于晚清社会历史的叙述,*主要的手段,莫过于文字、图像与实物。这三者均非自然呈现,都有赖于整理者的鉴别、选择与诠释。这里暂时搁置真伪、虚实、雅俗之类的辨析,单就表现力立论:文字*具深度感,实物长于直观性,图像的优势,则在这两者之间。可一旦走出博物馆,实物只能以图像的形式面对读者。这时候,对晚清的描述,便只剩下文字与图像之争了。
    长期以来,我们更为信赖文字的记言记事、传情达意功能,而对图像,则看重其直观性与愉悦性。历史叙述之所以偶尔也会借用图像,只是为了增加“可读性”。对于绝大部分“图文并茂”的图书来说,文字完成基本的“事实陈述”与“意义发掘”,图像只起辅助或点缀作用。
    设想历史学家突出奇兵,主要靠图像说话,不是不可能,但绝非易事,因为这牵涉到图像制作过程的追踪,画面构成方式的解读,图文互动关系的阐释。对于中国学界来说,“读图”显然还是一门比较生疏的“手艺”。所谓“左图右史”的光荣传统,对于今人之阅读图像,似乎帮助不太大。宋人已在慨叹“见书不见图”之弊了,可见“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像于图,索理于书”的理想状态,实际上早就消失在历史深处。即便到了影视及多媒体相当普及、图像成为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的**,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学者来说,其阅读、思考与表述,倚仗的基本上仍是“义蕴闳深”的文字。
    因轻车熟路经验丰富而注重“读文”,这自然没错;尝试一下尚在摸索之中的“读图”,似乎也未尝不可。只是在正式起步之前,有必要对此举所可能面临的陷阱充分自觉,且预做腾挪趋避的准备。
    以“图像”解说“晚清”,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叙述策略:或杂采众长,或专攻一家。前者的好处是不受任何限制,只要是生产于晚清的图像(包括中外人士制作的照片、画报、绘画、雕刻、书籍装帧等),均可为我所用。因选材极为广泛,图文之间很容易做到“若合符节”。缺点则是仍以文字为主,图像只起辅助作用。而且,脱离了具体时空以及生产机制的图像,尽管灿烂辉煌,毕竟是一地散珠。后者的局限性一目了然,图像再多、再精彩,说到底,只是一家之言;可好处也很明显:整个生产过程以及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比较完整,便于论者深入考辨与分析。当然,有个先决条件,作为立论根基的这“一家”,必须有足够的“分量”——包括数量与质量。
    十五年间,刊行四千余幅带文字的图像,并因关注时事、传播新知而声名远扬,如此理想的个案,真是可遇而不可求。这里所说的,自然是创刊于1884年 5月8日,终刊于1898年8月的《点石斋画报》。当初自称“天下容有不能读日报之人,天下无有不喜阅画报之人”,固然只是舞台上的自我喝彩;可百年后的**,《点石斋画报》确实成了我们了解晚清社会生活乃至“时事”与“新知”的重���史料。
    对于《点石斋画报》的解读,可以侧重雅俗共赏的画报体式,可以看好“不爽毫厘”的石印技术,可以描述新闻与美术的合作,可以探究图像与文字的互动,可以突出东方情调,可以强调西学东渐,可以呈现平民趣味,也可以渲染妖怪鬼魅……所有这些,均有所见也有所蔽,有所得也有所失。因学识浅陋而造成的失误,相对容易辨析;至于因解读方式不同导致的众说纷纭,则很难一言以蔽之。因为实际上,所有研究者都是带着自己的问题意识来面对这四千幅图像的,不存在一个可供对照评判的“标准答案”。
    所谓学者的“问题意识”,除了显而易见的学科分野——比如美术史家、文学史家、科学史家、宗教史家、社会史家、风俗史家眼中的《点石斋画报》,必然千差万别——还包括时代氛围与拟想读者的限制。五十年代的强调“十九世纪末叶帝国主义的侵华史实和中国人民抵抗外侮的英勇斗争”,与**的突出
    “晚清人眼中的西学东渐”,固然是受制于各自所处的学术思潮;欧美学者之兼及西方器物与东方情调,以及日本学者之注重奇思妙想,也都有自己的出版策略。至于同是德国学者,1910年代之突出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与1970年代的注重东方人眼中的西方,在文化差异外,又添上时势迁移。所有这些,本身已构成一部“接受的历史”。
    面对九十年来若干中外人士编纂的《点石斋画报》读本,能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我们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之所以敢于应战,基于以下四种自信:对于画报历史(尤其是清末民初出版的诸多画报)的熟悉;对于晚清社会及文化的了解;对于图文互动关系的重新认识;以及以史料印证图像、以图像解说晚清的论述策略之确立。
    “以图像解说晚清”的论述策略,明显受鲁迅、阿英、郑振铎等学者的影响。这三位前辈对《点石斋画报》在晚清出现的意义,均给予充分的肯定,而且注重的都是其“时事画”。在《上海文艺之一瞥》中,鲁迅曾这样评论《点石斋画报》:“这画报的势力,当时是很大的,流行各省,算是要知道‘时务’——这名称在那时就如现在之所谓‘新学’——的人们的耳目”;阿英撰《中国画报发展之经过》时,则断言“因《点石斋画报》之起,上海画报日趋繁多,然清末数十年,绝无能与之抗衡的”,原因是后来者或“画笔实无可观”,或忽略了画报“强调时事纪载”的宗旨。郑振铎的说法更精彩,干脆将结合“新闻”与“绘画”的艺术追求命名为“画史”。
    郑振铎称吴友如为“新闻画家”,尤其赞赏其在《点石斋画报》里发表的许多生活画,“乃是中国近百年很好的‘画史’”。这里加引号的“画史”,明显是从中国人引以为傲的“诗史”引申而来。“也就是说,中国近百年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前期的历史,从他的新闻画里可以看得很清楚。”在《中国古代绘画选集》的序言中,郑振铎再次提及晚清的绘画革新:“但更多的表现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乃是一个新闻画家吴嘉猷,他的《吴友如画宝》(石印本)保存了许多的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现实主义的记录。”上述两文撰写于1958年,其大力表彰艺术史上的现实主义潮流,确有其特殊的思想文化背景。但作者早年的《插图之话》以及晚年的《中国古代版画史略》,同样关注吴友如与《点石斋画报》,可见郑君之所以如此立说,并非只是趋时。
    假如像郑振铎等人所设想的,从“画史”的角度来解读《点石斋画报》,首先碰到的问题是:这毕竟只是晚清“众声喧哗”中比较美妙的“一家之言”,其对于时事与新知的表述,有发掘,也有遗漏;有实录,也有歪曲;有真知,更有偏见。一一加以考辨,既费口舌,也无必要。因为有些“误会”相当美丽,有些“夸饰”又无伤大雅,何必与之“斤斤计较”?附上几则相关资料,读者自会浮想联翩,即便无法马上去伪存真,起码也对画报所呈现的“社会”与“历史”,多了一份必要的警觉与追究的兴趣。或诗文,或笔记,或报道,或日记,或档案,或上谕,或竹枝词,或教科书……任何体现时人见解的文字,都可能进入我们的视野,并用作《点石斋画报》所呈现的“晚清图像”之佐证、旁证或反证。
    《点石斋画报》的图文之间,本就构成一种对话关系,其间的缝隙,不完全是使用媒介不同造成的,更包括制作者视角及立场的差异。如今再“从天而降”各种相关史料,对具体图像的解读,很可能不是更清晰,而是更复杂,更丰富。正是这种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描述,使我们对晚清社会的多元与共生,有直接的领悟。至于如何引申发挥,怎样发掘微言大义,则留给远比我们高明的读者。
    当然,作为编者,我们愿意简要介绍《点石斋画报》的工作宗旨及生产流程,以及其与母体《申报》的关系,顺带兼及画报“启蒙”之特色,*后转入本书怎样以“四大主题”来展开对于晚清的想象。
    ……
    目录
    导论以“图像”解说“晚清”
    一、读图之可能/1
    二、画报的宗旨与手段/6
    三、画报与《申报》之关系/13
    四、关于“四大主题”/21
    附录一《点石斋画报》各号刊行时间表(按王朝纪年排列)/26
    附录二《点石斋画报》各号刊行时间表(按公元纪年排列)/26
    中外纪闻
    力攻北宁/3
    越事行成/5
    自取挠败/7
    吴淞形势/9
    法人弃尸/11
    基隆再捷/13
    西商集议/15
    台军大捷/17
    甬江战事/19
    和议画押/21
    中法换约/23
    邮政局肆筵速客
    顽固党放火戕官/25
    霜铤雪铤海上观兵
    玉敦珠盘城中立约/27
    牙山大胜/29
    海战捷音/31
    形同海盗/33
    破竹势成/35
    鸭绿江战胜图/37
    仆犬同殉/39
    西员受贺/41
    别树一帜/43
    借雪雪愤/45
    赞成和局/47
    伏阙陈书/49
    海外扶余/51
    克复名城/53
    大帅誓师/55
    将军出险/57
    万寿盛典/59
    西使觐光/61
    禁军合操/63
    加冕盛仪/65
    挂剑遗风/67
    一鸣惊人/69
    古迹云亡/71
    轮船又火/73
    万年青胜/75
    山西灾状/77
    抗捐肇变/79
    大闹教堂/81
    美妇司舟/83
    公家书房/85
    沙漠古迹/87
    莲瓣罹殃/89
    时文鬼/91

    官场现形
    恭应考差/95
    一炷香/97
    糊涂知县/99
    疯官可笑/101
    跳灶盛典/103
    假官撞骗/105
    假官作贼/107
    宦舟被劫/109
    请尝异味/111
    查蝗舞弊/113
    官场话柄/115
    道士捐官/117
    执法如山/119
    官体何在/121
    职官不谨/123
    伦常乖谬/125
    开关纳客/127
    观察自刎/129
    平鸡将军/131
    老将笑柄/133
    扣饷养妓/135
    购枪舞弊/137
    哨官荒谬/139
    傅相逸事/141
    索门生帖/143
    盛名难副/145
    德政何在/147
    校人故智/149
    草菅人命/151
    活埋罪人/153
    厘卡积弊/155
    毁卡传闻/157
    人瘦我肥/159
    蠹役成群/161
    催科滋扰/163
    格致汇编
    铁人善走/167
    新样气球/169
    气球妙用/171
    演放气球/173
    气球破敌/175
    飞舟穷北/177
    妙制飞车/179
    龙穴已破/181
    兴办铁路/183
    毙于车下/185
    水底行船/187
    水底行车/189
    车行水底/191
    铁甲巨工/193
    演放水雷/195
    边防巨炮/197
    快枪述奇/199
    制衣御弹/201
    巡勇扰民/203
    谣言宜禁/205
    电火焚身/207
    电气捉贼/209
    占验天文/211
    万年钟/213
    以表验人/215
    宝镜新奇/217
    戕尸验病/219
    西**病/221
    收肠入腹/223
    剖腹出儿/225
    妙手割瘤/227
    瞽目复明/229
    西国扁卢/231
    剖脑疗疮/233
    格致遗骸/235
    波臣留影/237
    映照志奇/239
    救火妙药/241
    私掘铁山/243
    长桥/245
    铜人跨海/247
    孤亭玩月/249
    海上繁华
    预卜荣行/253
    不甘雌伏/255
    **楼灾/257
    雅集名蕙/259
    游园肇祸/261
    虚题实做/263
    和尚冶游/265
    西妓弹词/267
    妓客同逃/269
    衣冠扫地/271
    名花任侠/273
    马夫凶横/275
    轻薄受惩/277
    和气致祥/279
    诚求保赤/281
    巨钟新制/283
    法国节期/285
    英皇子观灯记/287
    寓沪英人望祝英君主陟位
    五十载庆典第四图/289
    寓沪英人望祝英君主陟位
    五十载庆典第六图/291
    龙头走水/293
    火会成图/295
    西童赛马/297
    力不同科/299
    赛马志盛/301
    赛脚踏车/303
    观西戏述略/305
    直上干霄/305
    车中猴/307
    螳臂当车/309
    西童跳舞/311
    奇园读画/313
    女塾宏开/315
    裙钗大会/317
    西捕不法/319
    日人操刃/321
    大闹洋场/323
    强夺公所/325
    法人残忍/327

    引用书目/329
    后记/333
    附记/334
    新版后记/335
    编辑推荐语
    以画报介入历史,以图像解说晚清,以史料印证图像,
    再现晚清**画报昔日风采,
    呈现《点石斋画报》中的社会人情。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