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王阳明全书(传习录、文集、书信、史传!曾国藩、梁启超、蒋介石终生精神导师,当年明月一生推荐,千古完人王阳明传世经典超值珍藏!)
QQ咨询:
有路璐璐:

王阳明全书(传习录、文集、书信、史传!曾国藩、梁启超、蒋介石终生精神导师,当年明月一生推荐,千古完人王阳明传世经典超值珍藏!)

  • 作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 ISBN:9787503450815
  • 出版日期:2014年08月01日
  • 页数:320
  • 定价:¥3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王阳明作为士大夫,是****的几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之人。一般认为,在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都很显著的有两个半人,这两个人是指诸葛亮、王阳明,另半个人是指曾国藩。而王阳明的德行、事功,至今仍受到读书人的敬仰,可见其巨大的人格魅力。
    简介《王阳明全书》包含传习录、文集、书信、史传几个部分。这些文字较完整地展现出王阳明的思想体系,对于研究王氏学说和了解王阳明本人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王阳明全书(传习录、文集、书信、史传!曾国藩、梁启超、蒋介石终生精神导师,当年明月一生**,千古完人王阳明传世经典超值珍藏!)_中国文史出版社_中国文史出版社_
    文章节选
    传习录
    上卷
    徐爱录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咳,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门人徐爱书
    【译文】
    先生对于《大学》中有关“格物”的各种观点,均以旧本,亦即朱熹等人所说的误本为标准。我刚听说时觉得很意外,继而又产生怀疑,*后,我殚精竭思,互相对照分析,又向先生本人请教。这才发现,先生的主张就好像是水性冰冷、火热炎热一样,即是百世之后的圣人也不会产生疑惑。先生天资聪颖,然和蔼可亲,为人坦诚,平素不修边幅。早年,先生性格豪迈洒脱,曾热衷于赋诗辞章,并深入研究佛道两家的经典之作。所以,很多人刚开始听到他的主张时,都认为是异端邪说,不予深究。但是他们不知道,先生在贬居贵州龙场的三年中,处困养静,学问的功夫已经超凡入圣,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我时刻受先生的教诲,深知他的学说,刚接触时似乎很平常,等深入研究才觉得愈发崇高;初看时好像很粗疏,仔细钻研才觉得愈发精细;刚接近仿佛很浅显,深入探求才觉得没有穷尽。十几年来,我竟连它的轮廓都未看到。但是,今天的学者,有的虽与先生才一面之缘,有的只闻其名,有的怀着蔑视、恼怒的情绪,还没谈上几句就依据传闻臆说,妄加揣度,这样怎么可能真正理解先生的学说呢?跟随先生的人士,听着先生的教诲,常常得一而遗二,如同相马时只注意马是公还是母,是黑还是黄,却忽略了能否驰骋千里的特性。因此,我特意把平时从先生那里所听到的全部记录下来,给诸位同学奉上,以便相互校正,不负先生教诲之恩。
    晚生徐爱书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新’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如《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 ,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译文】
    徐爱问:“《大学》中的‘在亲民’,朱熹认为应作‘新民’,第二章的‘作新民’的文句,好像可作为他的凭证。先生认为应按旧本作‘亲民’,难道也有什么根据吗?”
    先生说:“‘作新民’的‘新’,是自新的意思,和‘在新民’的‘新’不同,‘作新民’怎可作为‘在新民’的凭证呢?‘作’与‘亲’虽然相对,但并非作‘新’解。后面所说的‘治国平天下’,都没有‘新’的意思。比如:‘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这些都含有‘亲’的意思。‘亲民’犹如《孟子》中的‘亲亲仁民’,亲近就是仁爱。百姓不能彼此亲近,虞舜就任命契作司徒,尽心竭力地推行伦理教化,让他们互相亲近。《尧典》中的‘克明峻德’即是‘明明德’,‘以亲九族’到‘平章’、‘协和’即是‘亲民’,也就是‘明明德于天下’。再如孔子的‘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即是‘明明德’,‘安百姓’就是‘亲民’。说‘亲民’,就包涵了教化养育等意思,而说‘新民’就有些偏颇了。”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译文】
    徐爱问道:“《大学》中‘知止而后有定’,朱熹认为是指万事万物都有定理,这好像与先生的看法不一致。”
    先生答说:“到具体事物中寻求至善,如此就把义看成是外在的了。至善是心的本体,只要‘明明德’,并达到惟精惟一的程度就是至善。当然了,至善并未与具体事物相脱离。《大学章句》中所谓的‘穷尽天理而心中没有任何私心杂念’的人,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清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亦须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去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有是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译文】
    徐爱又问:“只从心中寻求至善,大概不能穷尽天下所有的事理吧!”
    先生说道:“心就是天理呀!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徐爱说:“就像服侍父母的孝心、辅佐君主的忠心、结交朋友的诚心、治理百姓的仁心,这中间有许多道理存在,恐怕也不能不去考察啊!”
    先生感叹地说:“这种现点被世人蒙蔽已经很久了,又怎么可能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明白的呢?现在仅就你的问题来谈一谈。比如服侍父母,不是从父母那里求得孝的道理;事君,不是从君主那里求得忠的道理;交友、治理百姓,不是从朋友和百姓那里求得信和仁的道理。孝、忠、信、仁各自在心中。心就是天理。没有被私欲迷惑的心,就是天理,不用到心外强加一点一滴。用这颗*热的心,表现在服侍父母上就是孝,表现在辅佐君主上就是忠,表现在交友和治理百姓上就是信和仁。只要在自己的心中下功夫摒弃私欲、存天理就行了。”
    徐爱说:“听了先生这番话,我觉得获益匪浅。但旧说依然萦绕心中,还不能完全摆脱。例如侍父,那些嘘寒问暖、早晚请安的细节,不也需要讲求吗?”
    先生说:“怎能不讲求?但要分清主次,在自己心中去私欲、存天理的前提下去讲求。像寒冬保暖,也只是要尽己之孝心,不得有丝毫私欲夹杂其间;炎夏避暑,也只是要尽己之孝心,不得有丝毫私欲夹杂其间。唯求己心。如果己心没有私欲,天理至纯,是颗诚恳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会主动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消暑,会主动去掌握消暑的技巧。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现,但这颗孝心必是至诚至敬的。拿一棵树来说,树根就是那颗诚恳孝敬的心,枝叶就是尽孝的许多细节。树,它必须先有根,尔后才有枝叶。并非先找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上说:‘深爱父母的孝子,对待父母一定会很和气;有和气的态度,必定有愉快的气色;有愉快的气色,必定有让父母高兴的表情。’必须有深爱之心作为根本,就自然会这样了。”
    郑朝朔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
    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且试说几件看。”
    朝朔曰:“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清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须求个是当,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之功。”
    先生曰:“若只是温清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辨?惟于温清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所以虽在圣人,犹如‘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情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
    爱于是日又有省。
    【译文】
    郑朝朔问道:“至善也必须从事物上索取吗?”
    先生说:“至善只是使自己的心达到纯天理的境界,怎么能从事物上去寻求呢?你不妨举出几个例子。”
    郑朝朔于是说:“就像孝敬父母,怎样才能保暖避暑,怎样才能奉养适当,必须有个标准才算至善。基于此,才有了学问思辨的功夫。”
    先生说:“假若孝敬父母只讲求保暖避暑和奉养适当,只须一两天时间就可讲清楚,何来学问思辨的功夫?保暖避暑、侍奉父母双亲时只要求己心纯为天理,这样如果没有学问思辨的功夫,就会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了。因此,即便是圣贤,也要再加“惟精惟一”的训示。倘若认为把那些礼节讲求得适宜了就是至善,那么,现在的演员在戏中恰当地表演了许多侍奉父母的礼节,他们也就可称为至善了。”
    徐爱在这**中又有所收获。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
    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却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功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目录
    目 录
    一生俯首拜阳明
    传习录 1
    文集 225
    别三子序 226
    赠王尧卿序 226
    别张常甫序 227
    别湛甘泉序 227
    别方叔贤序 228
    别王纯甫序 228
    别黄宗贤归天台序 229
    紫阳书院集序 229
    朱子晚年定论序 230
    别梁日孚序 231
    大学古本序 231
    礼记纂言序 232
    象山文集序 233
    观德亭记 234
    重修文山祠记 234
    从吾道人记 235
    亲民堂记 236
    万松书院记 237
    稽山书院尊经阁记 238
    重修山阴县学记 240
    梁仲用默斋说 241
    示弟立志说 242
    约斋说 243
    见斋说 243
    矫亭说 244
    谨斋说 244
    夜气说 245
    修道说 245
    自得斋说 245
    博约说 246
    惜阴说 247
    大学问 247
    教条示龙场诸生 251
    五经臆说十三条 252
    与滁阳诸生书并问答语 256
    书信 257
    国史本传 303
    编辑推荐语
    作为思想巨匠,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彻底改变了明朝中叶以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体格局,深受历代读书人崇拜,并影响了诸如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孙中山等许多后世名人。其学说更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思想先导,当时的维新**西乡隆盛将王阳明视为精神偶像。日本当代一手创办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稻盛和夫,对王阳明的思想也是推崇备至。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