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 本书简笔勾勒了几千年来道教发展演变的主要线索,客观地解析了道教存在的历史原因及伟大贡献,对于想一般了解道教史的读者,提供了难得的参考资料。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 本书简笔勾勒了几千年来道教发展演变的主要线索,客观地解析了道教存在的历史原因及伟大贡献,对于想一般了解道教史的读者,提供了难得的参考资料。 

  • 作者:南怀瑾
  •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 ISBN:9787506076005
  • 出版日期:2014年09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2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06076005
    • 作者
    • 页数
      0
    • 出版时间
      2014年09月01日
    • 定价
      ¥22.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本文共分为八章,皆以道教发展史为**。因欲说明道教学术之本原,故首先简述周、秦以前儒道等学并不分家之要点。其次,略述**学术分家,**方伎与老、庄等道家思想混合,为汉末以来道教成长之原因。复次,引述魏、晋、南北朝以后至于现代道教之发展,及与道家不可或分之微妙关系。虽其内容本质,原为不一不异,但道家与道教学术思想之方向,毕竟有其严整之界限。唯因包罗牵涉太广,不能尽作详论,但择其大要,及其演变过程之一鳞片爪,俾读者籍此可以窥见概略,并以提供研究者知所入手,抑亦由此而了解秉中国文化创立之道教为何事而已。至于道教与道家学术内容,以及旁门左道等流派演变,有关于中国社会问题者,皆未及言。挂一漏万,有待他日专书之补充。 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 本书简笔勾勒了几千年来道教发展演变的主要线索,客观地解析了道教存在的历史原因及伟大贡献,对于想一般了解道教史的读者,提供了难得的参考资料。&nbsp_南怀瑾_东方出版社_
    文章节选
    第四章 道教的扩张
    **节唐初开国与道教
    唐高祖的尊奉道教
    自古中外的宗教,其根本虽然都建立在群众的信仰上,但它的发展,大都仰仗帝王政权的崇奉而取得优势。如果宗教也可以范围于命运之说,则道教的命运一至于唐初开国,实为鼎盛时期,此时不但在政治地位上有所保障,且在民间信仰上,也足与当时的佛教分庭抗礼。道教从此稳定基础与展开后来的局面,全仗大唐天子与老子是同宗的关系,诚为不可思议的史实。
    史称:当唐高祖(李渊)武德三年(六二〇年)五月,因晋州人吉善行,自言在平阳府浮山县东南羊角山(一名龙角山),见白衣老父曰:“为吾语唐天子,吾为老君,吾尔祖也。”因此便下诏在其地立老子庙。及唐太宗当政以后,便正式册封老子为道教教主“太上老君”,从此唐代宗室宫廷,虽都信仰佛教,亦同时信奉道教不辍。到玄宗时代,老、列、庄三子之书,便正式改名为道教的真经:《老子》称为《道德经》,《列子》称为《清虚经》,《庄子》称为《南华经》。道教之隆,前无其盛。然其宗教仪式与内容,自南北朝以来已受佛教影响,大多皆援用佛教制度而设置,至唐代更为明显,此亦古今中外所有宗教大都潜相仿效的常例。
    玄宗虽随祖宗遗制,同时崇奉道、佛两教,且亲受道教法箓,具有道士的身份,从此开后来唐代帝王常有受箓的规矩,同时也使宠擅专房的杨玉环(贵妃)皈依道教,号为“太真”,开后来唐室内廷宫嫔出为女道士的风气。故中唐之世,宫廷内外,朝野名流与女道士之间的风流绯闻,随处弥漫着文学境界的浪漫气息,例如女道士鱼玄机的公案,与诗人们赞咏怀思女道士的作品,俯拾皆是。
    但道教在唐代虽然成为正式的宗教,并与佛教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然自南北朝以来,道、佛两教的争竞,其势仍未稍戢。当初唐之际,互争尤烈,如史称唐初三教之争云:武德七年二月丁巳,高祖(李渊)释奠于国学,召名儒僧道论义,道士刘进喜问沙门惠乘曰:“悉达(释迦)太子六年苦行,求证道果,是则道能生佛,佛由道成,故经(佛经)曰:求无上道。又曰:体解大道,发无上心。以此验之,道宜先佛。”乘曰:“震旦之于天竺,犹环海之比鳞洲;老君与佛先后三百余年,岂昭王时佛而求敬王时之道哉?”进喜曰:“太上大道,先天地生,郁勃洞灵之中,炜烨玉清之上,是佛之师也。”乘曰:“按七籍九流,经国之典,宗本周易,五运相生,二仪斯辟,妙万物之谓神,一阴一阳之谓道,宁云别有大道先天地生乎?道既无名,曷由生佛?《中庸》曰:‘率性之谓道。’车胤曰:‘在己为德,及物为道’,岂有顶戴金冠,身披黄褐,鬓垂素发,手执玉璋,居大罗之上,独称大道,何其谬哉!”进喜无对。已而太学博士陆德明随方立义,偏析其要。帝悦曰:“三人皆勍敌也。然德明一举辄蔽之,可谓贤矣。“遂各赐之帛。这是初唐开国时期,宗教在御前辩论的**回合,参加主要的对象,是道、佛两教的重要人物,但其结论,却以儒家为主的陆德明作了公允的评判,而且*后折中,归之儒理。后来开始道、佛两教剧烈争竞的人物,虽然阴由宫廷的推波助澜,而主使其事,当推太史令(类似现代的天文台长等职)傅奕为主:武德八年(乙酉)太史令庾俭,耻以术官,荐傅奕自代。奕在隋为黄冠(道士),甚不得志。既承革政,得志朝廷。及为令,有道士傅仁均者,颇闲历学,奕举为太史丞,遂与之附合,上疏请除释教事,十有一条。疏奏,不报。九年,太史令傅奕前后七上疏请除罢释氏之教,词皆激切。后付廷议,宰相萧瑀斥奕为妄。且云:地狱正为此人设也。高祖复以奕疏,颁示诸儒,问出家于国何益。时有佛教法师法琳,作《破邪论》二卷以陈。
    是岁夏四月,太子建成、秦王世民,怨隙已成,将兴内难。傅奕毁佛益力,乞行废教之请。高祖因春秋高而迟迟未决。及法琳等诸僧著论辩之,合李黄门《内德论》,同进之于朝。帝由是悟奕等誉道毁佛为协私,大臣不获已,遂兼汰二教,付之施行。五月辛巳,诏书有云:正本澄源,宜从沙汰,诸僧、尼、道士、女冠,有精勤练行,守戒律者,并令就大寺观居止,供给衣食,不令乏短。其不能精进无行业,弗堪供养者,并令罢道,各还桑梓。所司明为条式,务依教法,违制之坐,悉宜停断。京城留寺(佛寺)三所,观(道观)三所,其余天下各州,各留一所,余悉毁之。六月四日,秦王以府兵平内难,高祖以秦王为太子,付以军国政事。是月癸亥,大赦天下,停前沙汰二教诏。由此可见道、佛两教的争竞,在初唐高祖时代,已经牵涉到宫廷内幕的大案,凡古今中外,宗教与政治始终结为不解之缘,殊足发人深省。
    唐太宗与道佛两教
    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到了洛阳,忽然对道、佛两教的地位下了一道制立宪法式的诏书,又引起佛教徒的一次抗议,结果无济于事。他的诏书内容与事实经过,如史称:帝幸洛京,下诏曰:“老君垂范,义在清虚,释迦贻则,理存因果。求其教也,汲引之迹殊途。论其宗也,弘益之风各致。然大道之兴,肇于邃古,源出无名之始,事高有形之外,况**先宗,宜居释氏之右。自今已后,斋供行位,至于称谓,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庶敦返本之俗,畅于九有,贻于万叶。”诏书颁发,京邑沙门各陈极谏,有司不纳。唐太宗既以老子为祖宗,下了一道无须争辩的诏书,而佛教徒中,偏有一个不通时务的老实人,硬要与之力争教徒的政治地位,结果被流放于岭南而卒,由此而见宗教心理的强顽,可笑亦甚可敬。如云:时有沙门智实者,洛下贤僧也。丰度雋颖,内外兼明。携诸宿德,随驾表奏于关口,其略曰:“僧某等言:年迫桑榆,始逢太平之世。貌同蒲柳,方值圣明之君。窃闻父有诤子,君有诤臣,实等虽在出家,仍在臣子之列,有犯无隐,敢不陈云。伏见诏书,**本系出自柱下,宗祖之风形于前典,颁告天下,无德而称。今道士在僧尼之上,奉以周旋,岂敢拒诏。寻其老君垂范,治国治家,所佩服章,初无改易,不立观宇,不领门人,处柱下以全真,隐龙德而养性。今道士等不遵其法,所着冠服并是黄巾之徒,实非老子之裔。行三张之鬼术,弃五千之玄言,反同张陵,谩行章醮,从汉以来,常以鬼道化于浮俗,托老君之后,即是左道之苗,若在僧尼之上,诚恐**同流,有损国化。遂以道经及汉、魏诸史,佛先道后之事,具陈如左。”太宗览表,壮其志为教,遣宰相岑文本论旨遣之。实固执不奉诏。帝震怒,杖实于朝堂,民其服,流之岭表而卒。初,实得罪,有讥其不量进退者。实曰:“吾固知已行之诏不可易,所以争者,欲后世知大唐有僧耳!”闻者莫不叹惜。唐初开国,崇奉道教的动机与宗旨,纯出政治因素,是为攀宗引祖,以光耀帝王先世的门楣,初非如秦皇、汉武或梁武帝等人,为求道成仙,以期长生不死为目的,亦非深究其教义学术,而有所轩轾于其间。然道教地位的确定,恰因此而深植根柢。后来在唐太宗贞观二十年间,佛教的名僧玄奘法师自印度取经回国,从事佛经翻译的事业,大开译场,所有精神力量的支持与经费的供给,亦全赖太宗的扶植。太宗与玄奘之间,虽是君臣,而情犹师友,甚之他想要说服玄奘还俗来做宰相,并且亲自为之制作**的佛教文章——《圣教序》。虽在帝王专制的政治时代,但唐太宗对于宗教信仰自由的作风,非常通达而合理,也并不因为与老君同宗的关系就钦定道教而为国教。
    自初唐两教互争地位之后,历世道、佛教徒,虽仍有小争执,但皆无关宏旨,且因高宗以后禅宗的兴盛,道、佛合流的风气已渐趋明朗,中国文化的会通,也因之奠定基础。肃宗以后,学术思想新兴的浪潮,由韩愈一篇《谏迎佛骨表》开始,遂转入唐以后的儒家与道、佛二氏的争论,促成南北宋间理学的崛起,已非南北朝时代两教争衡的局面了。佛教有会昌之难,因武宗年少不更事,对于宗教独有偏好之所致,但为时亦仅四五年,即告平息。诚如《新唐书》所云:武宗毅然除去浮屠之法,甚锐,而躬受道家法箓,服药以求长年,以此知非明智之不惑者,**恶不同耳。
    第二节新兴道教的吕纯阳
    初唐时期,基于帝王宗室观念,虽尊奉道教在佛教之上,但自唐太宗贞观二十年以后,因玄奘法师留学印度归来,从事佛经的移译,使佛教学术与传教事业由此普及朝野。高宗以后,佛教复展开为十宗学派,由此确立中国佛教的精神。禅宗的兴起,融会儒、道、佛三家精粹,阐明心法,譬如孔雀开屏,声光普耀,从此影响唐代文化,无微不入,虽门庭敌对如道教,亦已渐渐受其波动,互相援引挹注。道家隐士如孙思邈,一生修习**丹诀而兼通佛法。禅师一行,以佛教出家比丘而兼通道家的阴阳术数之学,以及天文、地理等学术,别创“大衍历”而成为一代宗师,玄宗敬以国师之礼。如宋代大儒欧阳修,虽其生平反对佛教*切,但对于一行禅师的生平,敬服备至。此皆举其素为人所习知荦荦大者而言,至于名山岩穴之士,隐迹仙人,尤不胜枚举。
    晚唐以后,有吕纯阳真人,忽自崛起于道教之间,卓然特立,历宋、元、明、清千余年而至现代,几如太上老君的副亚。自元朝以来,又被尊封为“孚佑帝君”,其声望之隆,震撼中外,可谓唐代新兴道教的革命**,殊非张道陵、寇谦之、葛洪、陶弘景等先知所及。
    吕真人本传云:吕嵓,字洞宾,世为河中府永乐县人。曾祖延之,终浙东制度使。祖渭,终礼部侍郎。父让,海州刺史。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巳时生,母就蓐时,异香满室,天乐浮空,一白鹤自天飞下,竟入帐中不见。生而金形木质,道骨仙风,鹤顶龟背,虎体龙腮,翠眉层棱,凤眼朝鬓,颈修颧露,额润身圆,鼻梁耸直,面色黄白,左眉角一黑子,左眼下一黑子,筋头大如功曹使者状,两足下纹,隐起如龟。性敏,日记万言,矢口成文。既长,身长五尺二寸,喜顶华阳巾,衣白黄襕衫,系大皂绦,状类张子房。二十不娶。始在襁褓,马祖(禅宗大师)见之,曰:“此儿骨相不凡,自是风尘物表,他时遇卢则居,见钟则扣,留心记取。”后游庐山,始遇火龙真人,传天遁剑法。自是混俗货墨于人间,号纯阳子。咸通中,举进士第,时年六十四岁。后游长安酒肆,见一羽士,青巾白袍,长髯秀目,手携紫筑,腰挂大瓢,书三绝句于壁。一曰:“坐卧常携酒一壶,不教双眼识皇都。乾坤许大无名姓,疏散人中一丈夫。”二曰:“得道真仙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自言住处连沧海,别是蓬莱**峰。”三曰:“莫厌逗欢笑语频,寻思离乱可伤神。闲来屈指从头数,得到清平有几人。”洞宾讶其状貌奇古,诗意飘逸,因揖问姓氏,羽士曰:“吾钟离其姓,权其名,云房其字。所居在终南鹤岭,可从予此行否?”洞宾因随云房同憩肆中,云房自起执炊,洞宾忽欲昏睡,枕案遑假,梦以举子赴京,状元及第,始自州县小官擢朝署,由是台谏给舍、翰苑秘阁郎、曹从历诸清要,无不备历,升而复黜,黜而后升。前复两娶富贵家女,婚嫁蚤毕,孙甥振振,簪笏满门,如此几四十年。*后独相十年,权势薰炙,忽被重罪,籍没家资,分散妻孥,流于岭表,一身孑然,穷苦憔悴,立马风雪中,方此浩叹,恍然梦觉。云房在傍,炊尚未熟,笑曰:“黄粱犹未熟,一梦到华胥。”洞宾惊曰:“君知我梦耶?”云房曰:“子适来之梦,升沉万态,荣悴多端,五十年间一顷耳,得失不足喜,丧何足忧,且有大觉,而后知此人间世事,真大梦也。”洞宾感悟慨叹,知宦途不足恋矣。再拜曰:“先生非凡人也,愿求度世术。”云房诡曰:“子骨节未完,志行未足,若欲度世,须更数世可也。”翩然别去,洞宾怏怏自失,弃官归隐,云房自是十试洞宾皆过。一日,忽一人抚掌大笑而下,即云房也。谓洞宾曰:“尘心难灭,仙才难值,吾之求人,甚于人之求吾也。吾十度试子皆过了,得道必矣,但功行尚有未完。吾今授子黄白秘方,可以济世利物,使三千功满,八百行圆,吾来度子。”洞宾曰:“所作庚辛有变异乎?”曰:“三千年后,还本质耳。”洞宾愀然曰:“误三千年后人,不愿为也。”云房笑曰:“子推心如此,三千八百,悉在是矣。”因与洞宾叙其得道来历:曾遇苦竹真君,谓吾曰:“汝此去游人间,若遇人有两口者,即汝弟子。”吾后遍游山海,竟未见人有两口者,今详君姓,实符苦竹之托矣。又曰:“君能从我游乎?”洞宾因随之至鹤岭,授受将毕,忽有二仙,绡衣霞彩,手捧金简宝符云:上帝诏钟离权为九天金阙选仙使,谓洞宾曰:“吾即升天,汝好住世间,修功立德,他时亦当如我。”洞宾再拜曰:“嵓之志异于先生,必须度尽天下众生,方上升未晚也。”宋太祖建隆初,洞宾自后苑出对,上称朱陵上帝,以火德王天下,留语移时,语秘不传。上解赭袍玉带賜之,俄不见。上命绘像于太清楼,道录陈景元传其像于世。政和中,宫禁有祟,白昼现形盗金宝,奸妃嫔,独上所居无患。自林灵素、王文卿诸侍宸等治之,息而复作,上精斋虔祷,奏祠凡六。一日昼寝,见东华门外有一道士,碧莲冠,紫鹤氅,手持水晶如意,前揖上曰:“奉上帝命,来治此祟。”良久,一金甲丈人,捉劈而啗之且尽。上问:“丈夫何人?”道士曰:“此乃陛下所封,崇宁真君关羽也。”上勉劳再四,复问:“张飞何在?”羽曰:“张乃臣累劫兄弟,今已为陛下生于相州岳家,他日辅佐中兴,飞将有功焉。”上问卿姓名,曰:“臣姓阳,四月十四日生。”梦觉录之,召侍宸言之,意其为洞宾也。自是宫禁帖然,遂诏天下,有洞宾香火处,皆正妙通真人之号,盖自此始。其词曰:朕嘉与民,偕之大道,凡厥仙隐,具载册书,而况默应祷祈,宜示恩宠。吕真人,匿景藏文,远迩游方,逮建福庭,适有寓舍,叹兹符契,锡以号名,神明俨然,尚垂昭鉴,可封妙通真人,塑像于景灵宫,岁时奉祀焉。按:吕真人本传事迹,于史无据,纯出道教中人的自记,然千古相传,凡言道家**事者,皆奉为信籍而无疑义。《续道藏》并扩充易编而成为吕祖志。在宋元时代禅宗的记载,又有洞宾遇黄龙禅师的公案,言之凿凿,信佛者皆奉此认为洞宾为同路人,信道者则否认禅宗语录,认为妄诬,要皆无伤吕纯阳旷代名仙的事迹。而本传中亦言及禅宗马祖曾在洞宾儿时,许为异常人物,可见当时道、佛互涉,与吕纯阳后来创立融通道、佛的新道教,早已有其所本,又如据吕纯阳在江州望江亭的自记云:吾京川人,唐末三举进士不第,因游江湖间,遇钟离子,受延命之术。寻又遇苦竹真君,传日月交拜之法。久之,适终南山,再见钟离子,得金液大丹之功。年五十,道始成。世多称吾能飞剑戮人者,吾闻之笑曰:慈悲者佛也。仙犹佛尔,安有取人命乎?吾固有剑,盖异于彼。一断贪嗔,二断爱欲,三断烦恼,此其三剑也。吾成道以来,所度者何仙姑、郭上灶二人,吾尝谓世人奉吾真,何若行吾行。既行吾行,又行吾法,不必见吾,自成大道。不然,日与吾游何益哉!按:据此自记的内容,吕纯阳平常多作佛家语,其为融合道、佛宗旨方法而创新兴的道教,不待言而可知。又如吕纯阳之自著《丹诀百字铭》,融通道、佛修炼方法的精要,更为透彻,如云: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返复,普化一声雷。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晚唐时期,新兴道教的吕纯阳真人,影响后来千余年而至于现代的道教,既深刻而又普遍,凡国内外崇信道教的人,未有不尊敬祀奉吕祖为真正**,名山大泽之间,纯阳真人的祠庙,随处可见,每与佛寺浮图,山光水色,互争千古。善男信女,香花明烛,朝拜吕祖的胜迹,也到处皆是。柳宗元称韩退之为“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足为天下法。”如援引其语,作为道教**吕纯阳的评价,亦有殊途同归的感觉,其为人中之雄,当无愧色。
    元、明以后,民间流传的道教**故事,如“八仙过海”等传说,都是以吕纯阳为**人物,八仙中汉代仙人钟离权,即为吕纯阳之师;唐代仙人李铁拐、张果老,为吕纯阳之友;何仙姑、韩湘子、蓝采和、曹国舅皆为吕纯阳的友弟辈。明清以后,道家分派如南、北、西、东四派的仙师,也都以吕纯阳为其嫡传始祖。其望重千秋,功侔三清的气概,有使张道陵、寇谦之等人,为之减色不少。
    总之,吕纯阳新兴道教的宗旨与传统,是以直接上承东汉时代正统道家魏伯阳的丹法为道统,大有摆脱道教的宗教形式而别具风格。若从纯粹的道家立场而言,以其比拟佛教禅宗的大师,如百丈、马祖、黄檗、临济师徒,并无逊色。由秦汉以来迄于晚唐的道教,一向皆在鱼龙混杂、支离破碎的状态中。自吕纯阳以后,正统道家与道教,忽然别有一番面目。因此产生宋、元以后道教各宗的道派与丹法,犹如禅宗在晚唐以后兴起五家宗派的盛况,实在皆由吕纯阳新兴道教而开始。
    目录
    引 言
    **章 道教学术思想的文化渊源
    **节 道教立教的过程
    第二节 道教学术思想的渊源
    第三节 道教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方士
    第二章 道教的建立
    **节 汉末三国时期的道教
    第二节 魏晋时期的道家
    第三章 道教的成长
    **节 北魏时代道教的定型与道佛之争
    第二节 南朝的道教与陶弘景
    第四章 道教的扩张
    **节 唐初开国与道教
    第二节 新兴道教的吕纯阳
    第五章 道教的演变
    **节 宋初儒道归元的华山隐士陈希夷
    第二节 宋代的皇帝与道教
    第三节 正统道教南宗的崛起
    第六章 宋元时期新兴的道教
    **节 北宋道教全真道的建立
    第二节 元代敕封天师道与其他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道教
    **节 明太祖与周颠
    第二节 明成祖与武当山的张三丰
    第三节 明世宗与陶仲文的前因后果
    第四节 明末清初道家派别的分支
    第五节 康熙雍正与道教
    第八章 二十世纪的道教
    **节 十九世纪末道教的衰落
    第二节 当代学人研究道教学术的活动
    第三节 研究道教学术的人士
    附录:
    海内外道教士之统计
    台湾省道教会章程
    推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之一的《道藏》缘启
    编辑推荐语
    本书简笔勾勒了几千年来道教发展演变的主要线索,客观地解析道教存在的历史原因及伟大贡献,并预言道教在未来的价值。对于想一般了解道教史的读者,提供了难得的参考资料。
    本版《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遵循南师嘱托,根据其*早的版本重新整理,尽量保持原貌,并订正部分疏误。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