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年轻可以一无所有 (《一岁就上常青藤》作者薛涌五十三岁首部致青春之作,写给在这个时代一无所有的年轻人:人生难得30000日,青春区区5000天,年轻是比成功更重要的事。) 
QQ咨询:
有路璐璐:

年轻可以一无所有 (《一岁就上常青藤》作者薛涌五十三岁首部致青春之作,写给在这个时代一无所有的年轻人:人生难得30000日,青春区区5000天,年轻是比成功更重要的事。) 

  • 作者:薛涌
  •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535472939
  • 出版日期:2014年11月01日
  • 页数:284
  • 定价:¥36.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35472939
    • 作者
    • 页数
      284
    •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01日
    • 定价
      ¥36.8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许多一无所有的年轻人,对房子、汽车这种不稳定的产权望眼欲穿,为了拥有几乎不惜牺牲一切。美国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有所谓“先到纽约的地下室和老鼠当同屋”的说法。不管一个社会多么富裕,从底层奋斗,从一无所有奋斗,还是王道。清贫的年轻时代,是人生的幸福和美感所在。你失去了对这种东西的感受能力,你就失去了生活。
    ·薛涌的文字一针见血,绝不虚假客套。他和你坦诚相见,不回避青春的痛与迷茫,就你的自我、工作、学业、价值、梦想等话题一一探讨。他就像你的严师慈父,那些枯燥的大道理都被他讲得深入浅出、纵古通今、横贯东西,你不会感到无助、愤怒、唠叨、厌烦,更多感受到的是警醒、亲切、依赖、感动。
    ·作为知名文化学者,他始终肩负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自私,不沉默,直指这个年轻时代特有的病灶,犀利揭穿当代年轻人青春迷茫的本质:浮躁、虚荣、漫不经心、急功近利、嫌贫媚富、缺乏体育精神。年轻的你终将懂得,并不是这个世界有多么高不可攀,而是你的内心是否自信充盈,能否找到正确的出口。
    ·没有美好的年轻人,这个社会的希望在哪里?薛涌五十三岁致青青之作,送给年轻或者不再年轻的你:人生苦短,青春更短。青春是人生的起步。人生*大的
    文章节选
    屌丝:那些一无所有的年轻人
    在当今这个时代,只要接触中文网络媒体,就很难避开屌丝这个词。我在海外生活了快20年,难得回国,开始自然不懂什么意思,见多了就猜个八九不离十。毕竟咱是北大中文系出身,“文革”期间在北京街头长大,说脏话的童子功还是不错的。再上网核实其含义和背景,发现了更多的东西。
    2011年年底,屌丝这个词在谷歌搜索结果达4110万,仅新浪一家网站就搜索出超过220万条的相关微博;德国的喜剧被翻译成《屌丝女士》;西南财经大学门口开了“舌尖上的屌丝”餐馆,开业三天净赚上万。2012年11月3日,《人民日报》十八大特刊刊发《激发中国前行的*大力量》,文中写道:“市场经济的冲击余波未了,全球化、民主化、信息化的浪潮又不期叠加。分配焦虑、环境恐慌,拼爹时代、屌丝心态,**事件、群体抗议,百姓、社会、市场、政府的关系进入‘敏感期’。”某网不久前曾发布一项调查结果,称约有5.26亿人自认屌丝,约占中国人口的40%。
    屌丝心态究竟是什么?这40%人口的心态真的危险吗?我自己进行了粗略的查考。据说屌丝一词*开始指的是出身卑微的青年男性:“矮穷丑”,找不到女友。这一下子让我这位年过半百的人拿着30年前的自己对号入座,心有戚戚焉。后来发现,居然还有“女屌丝”的用法。于是,我就把屌丝这个词当作对一无所有的年轻人的描述。不过,一无所有的客观境况,未必产生同一的屌丝心态。事实上,网上对这个词的运用就有非常不同的意味。有人用这个词骂人,觉得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是惨兮兮的输家,对之表示鄙弃;也有人用之自嘲,表述对自身状况的无奈;还有人用之标榜,吐露出自负和潇洒:一无所有怎么了?我才不在乎你们对我怎么看呢。
    如果我们认真分析屌丝这个词的丰富含义和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就不必把屌丝心态都一竿子打死。社会上嫌贫媚富,许多没办法拼爹的年轻人又不得不从*底层奋斗起,他们也许需要用这个词来显示对社会主流价值的反叛,以标举自己的特立独行,创造自我认同。据说屌丝这个词*初的流行,就是因为某网友把别人的蔑称接过来当成对自己的酷称,其传达的意思很清楚:我不在乎你怎么看我,我也不会按照你的评价来生活。在我看来,这里反而有些年轻人的正能量。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年轻人就是应该一无所有的。难道生活刚刚起步,就应该指望别人给你许多许多吗?拜托,你想没想过你给了别人什么?凭什么向别人索取?
    美国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有所谓“先到纽约的地下室和老鼠当同屋”的说法。这其中包括许多富家子弟。乔布斯创立苹果前,居无定所,靠捡易拉罐换几个钱,**到教会慈善机构蹭饭。只是大家觉得这样很酷,社会也对之尊重,不会称之为屌丝。乔布斯自己回忆起来,也称这是*美好的一段生活。遗憾的是,在一个拼爹的社会,你要到地下室和老鼠一起住,你要像乔布斯那样创业,人家就称你屌丝。如果有年轻人敢把这种脏词接过来:屌丝就屌丝,我很自豪,坚持我的生活方式。这有什么不好呢?
    年轻人一无所有,造成一代人的悲情,在近年来成为一种全球化的现象。特别是当今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剥夺了许多年轻人的工作机会。他们不像中年人那样有积蓄和地位,在生活的惊涛骇浪中无处躲避。
    不过,真看看硬数据,中国的情况并非那样凄惨。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2013年年轻人失业率预测,中东接近30%,北非在24%左右。这也难怪有些阿拉伯**动荡不休了。其实发达**的失业率也相当高,接近18%。东亚地区则还不足10%。中国的经济表现相对不错,只是年轻人在就业上脑体倒挂:小学文化程度的失业率仅4.2%,中学文化程度的失业率8.1%,高中的8.2%,技校的11.3%,大学毕业生则高达16.4%。这也难怪,在许多人看来,屌丝往往是指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大学生。这里当然有社区的责任。比如,中国明明是个世界工厂,经济由低端制造业主宰,需要的是廉价劳工,但大学偏偏盲目扩招,经济增长又创不出那么多白领工作。
    不过,面临这样的现实和挑战,有些大学生沉浸在过去唯有读书高的岁月,觉得自己是盘菜,却没有人来夹,这就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了。《纽约时报》报道,中国的许多大学毕业生放着工厂的活儿不干,宁愿挣更少的钱坐办公室,找不到办公室的工作则干脆待业。其中有一位主人公,为了“不干脏活儿”拒绝当工人,等着公务员的职位,但要靠快60岁的父亲到建筑工地挣钱来接济。对这种放弃自立自强的人,你骂他一句屌丝还重吗?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提出屌丝心态的两个容易被忽视的面向。
    **,嫌贫媚富的社会价值,习惯性地贬低那些不能拼爹的从底层奋斗的年轻人,没有意识到这些人实际上是我们社会真正的财富。这些惨遭白眼的年轻人反叛,把屌丝这种蔑称接过来,以之自嘲、相高,倒是显露了几分骨气。
    第二,还有一类年轻人,对嫌贫媚富的社会价值完全屈从,眼巴巴地盯着公务员等职务,不情愿从底层干起,*后高不成低不就,牢骚满腹,于是被赠予屌丝的头衔。虽然难听了点,但我觉得还挺匹配。他们需要通过这样的词汇对自己的无价值有些自我意识,不要总觉得社会或家长欠了自己许多。
    那些坦然接受屌丝称谓的,未必是所谓“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而那些怕这个绰号的年轻人,反而往往需要这样的称谓提醒,看清自己的位置。
    保住你的牛仔裤
    现在的年轻人,动不动就成了屌丝,一无所有,这其实是当今世界的青春悲情之一部分。看看其他**的情况,也许对中国年轻一代的自励有些帮助。
    不妨以许多人羡慕的美国为例。其实,美国这几年的大学毕业生非常悲催。据说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降到了3.9%。但是,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们甘于低就,干了一些不需要大学文凭的工作来糊口,比如餐馆的服务生等。实际上,这种低就业的和失业的大学毕业生加在一起,占了大学毕业生的一半左右。有统计研究揭示,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和其一生总收入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赶到这个经济萧条的时候毕业,捡起一个学非所用的低薪工作,前景之黯淡自不用说。也正是如此,媒体上有很多对大学毕业生幽默、调侃性的告诫。其中有一段我特别喜欢,不妨摘录出来略用中文添油加醋,与中国的年轻人们共勉。
    你没有钱,买不起房,买不起车,一无所有。你真是一无所有吗?其实,你至少拥有一条牛仔裤。这是你*珍贵的私有财产。留着这条裤子,等20年后,你如果还能穿进去的话,你会高兴得如同赢了“**碗”一样满屋子跑!
    想想不是吗?就算你毕业时22岁吧,去问问那些42岁的,有几个还能穿自己22岁时的裤子。记得10年前我在耶鲁结识了一位朋友,他比我年轻快10岁,是来当教授的,属于有房有车的**;我则是个年过四十,博士奖学金用完却还没有找到工作的穷学生,属于只穿得起裤子的**。他对我讲,当年买这辆车时他刚刚毕业,自己的小屁股坐到驾驶座上,觉得那座位实在太宽大了。可如今,几年有车族的好日子过下来,屁股越来越大,把那驾驶座盖得结结实实。本来很悲情的我听了这些,回家居然找出一条大学时穿过但舍不得扔的裤子,居然宽宽松松地穿了进去。如今52岁了,30年前的裤子照样是属于我的。这私有产权咱看护得多好!我不仅是高兴得满屋子跑,而且是满街跑,乃至练马拉松把腿都练伤了。
    别觉得这些仅仅是调侃,我希望年轻人从中看到许多太容易被忽视的生活哲学。大家总盯着自己没有的东西,并为之死去活来地争,恨不得把什么都搭上,却不珍视自己所拥有的,不觉得那有什么价值。《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戴维·布鲁克斯(和我正好同年)有一次吐露了真言:大概所有功成名就的中年人,都宁愿把自己的**和地位统统放弃来换回年轻!
    一无所有的年轻人不妨往前看看:那些有钱有势的中年人似乎拥有着一切,难道他们不是早晚要退出吗?难道你们不是早晚要长到他们的年龄吗?是的,现在确实是拼爹的时代,有钱有势者总要把财富传给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你们。但是,富不过三代的古训并非空穴来风。看看历史就知道,没有哪家能守得住自己的财富。这并不是说你们会取而代之,而是说生活不是一条死胡同,只要努力、耐心、不放弃,有本事贡献于世,时间会给你打开机会之门。
    更重要的是:难道财富就是一切?和豪车、豪宅比起来,我看还是你穿得起的那条牛仔裤更重要。四分之一世纪以前,我也一无所有,工资微薄不说,单位领导早就告知:分房子的事情想也不用想!那时正好是市场经济之初,许多人已经先富起来了,我则依然端着个吊儿郎当的心态挺自足。据梁文道先生提示,这“吊儿郎当”的俗语,其实和“屌丝”大致是一回事。但我知道有两样东西是属于我的私有产权,别人想侵占也不可能:一是知识,一是健康。我正是因为精心地守护着这两样东西,而碰到了后来成为妻子的美丽女友——对方居然和我一样的一无所有。
    我们认识后几乎闪电般地结了婚,没有婚礼,甚至没有婚床,是一张行军床摆在单人床侧,一高一低。如此“草率”办事,至少从我的角度看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当我们决定一块儿过时,一无所有的她居然抓出一叠钞票,一共800多块,往我的抽屉里一扔:咱们资源集中一下吧。我**个反应是:结婚吧,要是过得不如意,至少离婚起来不会费什么事。我们双方就是这样把对方看成一个简简单单、一无所有的个人,喜欢就喜欢这个人,不喜欢就离开这个人,没有任何牵累。如今居然一同走过了四分之一世纪的风风雨雨:当年是她把我作为留学生家属带出国,两人靠她的奖学金按当地*低生活线的一半过日子,而且过得快快乐乐。这故事放到今天,据说叫“屌丝逆袭”。
    如今呢?我们有了车,有了房,*为重要的是,有了位茁壮成长的女儿,并有能力为她选择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但是,比起许多同龄人来,我们的家庭还是太寒酸了。玩玩儿微博就知道,有些年轻人一看我是个“文科生”马上就骂:你年过半百,一个穷教书匠也配教训人?
    看电视上说,如今找女孩子谈恋爱,准入资格是月收入5000元以上;找个上海姑娘,这标准要提高到7000~9000元!钱少的还有资格谈任何事情吗?怪不得大家都说“人比人,气死人”呢!但我实在搞不懂为什么要气。看看许多发财的人,他们早就把裤子都输光了。我30多年下来,大学那条裤子则还是自己的。难道输光了裤子的人,不应该听听仍然穿着自己的裤子的人讲讲人生吗?如果说这也叫屌丝心态,我看还是那些能坚守者更可敬重。
    年轻人,你凭什么住大房
    2013年秋天,网上有一个热帖“女作家买房辛酸史:夫妻月入4万也追不上疯涨的房价”。我看到时,此帖在新浪微博上已经被转载两万多次,评论5000多条。
    这位女作家27岁,名校毕业,在**公关公司做项目总监,夫妇二人月收入4万元,经过种种曲折,*终以2.4万元一平米的价格在北京购入一套89平米的房子,算起来总值要213万多元吧。首付100万元,其中丈夫的父母出了70万元,剩下30万元是两人工作以来攒下来的,还向朋友借了几万。这位女作家2008年大学毕业,买房时工作4年了;丈夫则已工作了7年。文中记述的是买房中的种种折腾,乃至两人几近崩溃,甚至在选房的头**还大吵到凌晨3点,争吵的是买115平米的还是89平米的。办完买房的全部手续,这位女作家在回家的路上放声大哭……
    据说此帖打动了许多年轻人,有人居然读着读着落泪。一位大学生哀叹:难道这就是等着我们的未来?我读了后莫名其妙:不就是一套房子吗?不买能怎么样?至于这样要死要活吗?于是在转发时嘟囔一句:“这代年轻人没什么价值观念,好像不买房就没法活。不理解。”这句评论,如预想的那样,引起了一阵抨击,无非是说我人在国外,站着说话不腰疼,不理解国内年轻人的苦难。
    其实,我在北京一直生活到33岁,1994年才离开。这20多年北京的变化固然天翻地覆,但亲友仍然住在北京,北京的情况我并非一点不了解。也许,确实是因为在国外久了,对于年轻人如此津津乐道的“苦难”大惑不解。比如,如果以美国为参照的话,我不理解27岁就买了房子的女作家为什么还要叫苦。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2年的数据,按美元面值计算,美国的人均GDP将近5万美元,中国是6000美元出头,还不到人家的1/8。这说明美国富裕得多,中国还差得远。我上网查了一下有关数据。2009年,美国人购买**套房的平均年龄是34岁;2012年为31岁。2011年,美国人**次结婚的平均年龄,男不到29岁,女不到27岁。也就是说,美国人一般也是结婚后几年才开始买房的。至少从统计数据上看,人家那里没有不买房无法结婚那么一说。另外,到2010年,美国的中等房价不过22万多美元,大致相当于美国中等家庭收入的四倍多一点。即使房价如此便宜,也不见年轻人为了买不起房子感到这么委屈。
    再看这位女作家,27岁就购买了**套住房,比世界*富裕的**的同龄人都超前许多。看看她的账目:100万首付居然要丈夫的父母拿了70万元。上代人大部分日子,是一个月几十块的工资过下来的。这70万元是怎么攒下来的?年轻人为买套房说拿就拿?不觉得脸红吗?看看这小两口的日子,合计月收入4万元。在当今的北京,两个人1万元过一个月不委屈吧?况且男方已经工作7年,女方也已经4年。就算起薪要低得多,但4万元的月收入也不会是一夜之间就达到的吧?他们高薪的生活已经有点历史了吧?这样的中高产攒不下钱实在匪夷所思。怎么买房还要让老一代人出大头呢?再说,自己有条件却不攒钱,那为什么不买个50平米的小房呢?为什么到*后一刻居然还梦想着115平米的大房子?
    我并不想为中国大中城市的高房价辩护。我相信,目前的房价水平远远超出了老百姓的承受力,是个巨大的泡沫。但是,这个帖子也反映出中国年轻一代的问题。
    首先,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介于发展中**和中等发达**之间,比起发达**的生活水准要差一大截。但是,年轻一代对生活的期待,总是要和发达**攀比,甚至比发达**的同龄人还要高。
    第二,他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高,也许属于别人管不着的私人领域,但是,他们要达到这样的期求,并不靠自己的努力,而是靠前一辈人的劳动果实,这就出现了百万首付中有70万元啃老的现象。
    第三,当他们的期求无法满足,或者满足起来比较困难时,就马上觉得自己是天下*苦命的人。像我这样的上一代人如果要说他们几句,他们马上会跳起来,称我站着说话不腰疼。好像我们这代人当年一个月20块钱的日子,要比他们舒适得多。
    如今的很多年轻人,不仅是要早早买房,还要买大房。买不起就到���泄愤,仿佛别人欠着他们的。我因为号召中国发展高密度城市、小户型住房、多使用公交,立即在微博上遭到一些80后、90后的围攻。大家众口一词地质问:“教授,凭什么你在美国住大房,却要我们住小房?”
    我忍住不回嘴说:“到什么地方说什么话。中国土地资源紧缺,中国不是加拿大,一般人在中国就要住小房。你不喜欢,就去加拿大。其实,你即使不去,想住大房就去市场上买,没有人拦着你,但记住:没人欠你这些。”
    其实,更不中听的话我还没有说:“为什么我可以住大房,你只能住小房?因为我在美国当教授。你小年轻什么还没干,凭什么轮到你住大房?”
    有些网友大概听出我的话外之音,留言说:“你也许很辉煌,但不是谁都有你这样的能力,但难道他们不应该活得有尊严吗?”
    我只好告诉他:“我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并不辉煌。至少在物质上是如此。追求物质也不是我的生活目的。不过,中国就这么点土地资源,有这么多人,如果能力一般的人也都非要住大房才有尊严,哪里去找那么多土地?”
    在这个年代,用“没大没小”来教训下一代似乎不合时宜了。但是,我在美国、日本都生活过相当长的时间,比较一下,很难想象这些发达**的年轻人会以如此的口气和长辈说话。特别是在美国,非常讲究平等,不管是代际之间,还是上下级之间。年轻人和上年纪的人辩论,年龄不是个需要顾及的因素。但是,很少有20岁上下的年轻人觉得自己配享受50岁的人所享受的东西。毕竟人家干了半辈子,你还几乎什么都没干,怎么能看见别人住大房就觉得自己也得住?这种想法是哪里来的?
    我们夫妻,从中国到美国都是一路名校上过来,从北大、复旦一直到耶鲁。这是大部分人没有的幸运,也是自己奋斗的结果。在许多人眼里,这也算挺成功了。但即使如此,我在48岁以前没有拥有过住房,也没有住过大房。事实上,在我43岁以前(女儿5岁以前),都属于蜗居一族。读书的*后几年,一家三口挤在纽黑文的小阁楼里,夏天的酷热,使放在壁橱中的蜡烛都融化了。现在想想还如同昨天的事,我们没有觉得自己怎么就没有了尊严。我想不明白,我们40岁时在美国过这样的日子都不觉得委屈,怎么现在的年轻人就受不了呢?
    记得读博士时,生活*宽裕的一段时间是我们夫妇携着刚出生的女儿在日本研修时。那是1999—2000年间的事情,如同许多中国的留日学生一样,到了日本才知道日本人住得居然是那么挤。我们当时住了一套大概60平米的公寓,日本客人来了都非常惊讶:“怎么能住这么大的房子?”其实,我们住的那栋楼,等于一栋“美国学生宿舍”,是美国十几所**大学联合开办的“日本研究**”进修生们的宿舍。房子大的理由之一是地段很差,就在无家可归者救济**隔壁,乃至有**半夜一点钟,有位醉醺醺的无家可归者来敲我家的门。到一般日本人家里访问就能看到,他们住的往往比中国的许多中产**家庭要拥挤得多。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2年的数据,当**本的人均GDP超过4.5万美元,而中国仅6000美元出头。
    再看看波士顿,属于美国*为先进的高科技城市之一,中等住户(包括单身)的年收入超过5.5万美元,人口才60万,密度比起中国大城市来小得多,土地资源多得多。但是,*近波士顿在兴建30平米的小户型,这还是针对年轻的专业**的。其目的,就是把租金控制在每月1200美元~1600美元,让年轻人有立足之地。设计者称,这些刚起步的专业**,经济能力有限,同时精力旺盛,**到晚在外面创业、社交,回家不过是睡一觉而已。他们需要的不是昂贵的大房子,而是降低奋斗的成本。事实上,年轻人们也特别欢迎这样的安排。如果有位刚从常青藤毕业的后生对着我这年过半百的教授说:“凭什么你住250多平米,我们就30平米。我的尊严在哪里?”在美国社会,大家恐怕觉得这样的人有点神经病。
    不管一个社会多么富裕,从底层奋斗,从一无所有奋斗,还是“王道”。失去了这种精神,社会就失去了进步的动力。清贫的年轻时代,是人生的幸福和美感所在。你失去了对这种东西的感受能力,你就失去了生活。
    当然,我不希望用一个80后、90后的概念打倒一代人。事实上,在微博上也有不少年轻一代支持我。恰恰是他们*不在乎80后、90后这种笼而统之的提法,不会动不动就对号入座。恰恰是他们告诉我:同龄人中确实有太多“理所应得的一代”,觉得什么都是应该父辈给他们。在我看来,国内当长辈的太过惧怕年轻人,他们应该大胆地对后生训诫:孩子,还没轮到你。要什么,自己去挣!
    目录
    1 你的付出,青春会看到
    屌丝:那些一无所有的年轻人
    保住你的牛仔裤
    决不贱卖的青春
    青春是我们社会的资产
    青春的陷落
    在自拍中消失的人生
    先学会脚踏实地,再追求飞檐走壁
    挚友如指
    青春不荒芜,人生不迷茫
    青春应该如何投入
    成功不值得你付出那么多
    2 反叛精神是青春的正能量
    自恋的一代难自立
    青春不叛逆
    浪子是怎么回头的
    驯化青春
    逆子叛女如何当家长
    反体制的体制化
    听人安排的青春
    反叛的意义
    中国的品牌何以失败
    向上爬与向下看
    为所有人拓宽途径
    3 这个世界从来不该被物质所界定
    物欲能够塑造成功吗
    物欲与幸福
    “****”的国度为什么不会算钱
    博士生是不幸福的群体吗
    教职能用**计量吗
    年轻人,你凭什么住大房
    拼爹时代的恐慌
    谁把孩子惯坏了
    乔布斯:快乐的蜗居蚁族
    家事与国事
    4 时尚无法构建富足的人生
    不会跑步,却懂跑鞋
    当消费代替了生活
    生活不是买来的
    我从挑战韩寒马拉松中看到了什么
    青春难道是卡骆驰鞋和李维斯牛仔裤吗
    时髦的人难成功
    还是Out一点吧
    年轻人正在变傻吗
    不听老人言,但要老子钱
    什么是富足
    5 别把留学当作你梦想的驿站
    留美潮会从浪峰跌入浪谷吗
    中国学生在常青藤的辍学率为25%?
    韩国病?中国病?
    错配:应试的副作用
    留学商科专业的误区
    富二代留美的拍案惊奇
    中国式的留美:今天不会申请,明天就不会求职
    6 美国并非减压乐土
    好教育,归根结底还在于用功
    怪罪制度症
    美国学校是轻松自由的天堂?
    美**庭作业实录
    压力真那么可怕吗
    积极压力的再发现
    怎样变压力为动力
    承压训练法
    7 任何成就都要从修身开始
    光读书,没有用
    劳动是*好的教育
    体育对人格的锤炼
    青春的葬礼
    **的苦行
    四肢发达,头脑复杂
    被忽视的成长过程
    青春的使命
    习惯界定着青春和人生
    经验你自己的生活
    编辑推荐语
    1.《一岁就上常青藤》作者薛涌,身为教师,也是人父,五十三岁首部致青春之作,用自己走过的青春历程,激励、温暖这个更艰难时代的年轻人:用你的未来界定你的现在,年轻可以一无所有!
    2.这绝不是一本讨好年轻人的书,它也没有一厢情愿地打鸡血,或者干巴巴地讲道理,它仅仅站在一个客观冷静的角度,指出年轻人精神压力巨大和青春迷茫的本质。它将刺醒一味自怜的年轻人,粉碎他们偏激的价值观,让不堪一击的他们在暴跳如雷后领悟与改变。
    3.剑指压抑浮躁的社会风气,为5亿自嘲为屌丝的年轻人仗义执言:不必把屌丝心态都一竿子打死,它有些体现了年轻人的正能量。年轻人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真正动力,不珍惜他们,不在他们身上投资,不为他们创造机会,这个社会就没有前途!
    4.谨以此书献给所有表面屌丝、内心执著的青春,让所有感到孤独、身处迷茫的年轻人安心前行!所有功成名就的中年人,都宁愿把自己的**和地位统统放弃来换回年轻。好的青春,不惧怕一无所有,战得胜时间,经得起失败,守得住梦想。年轻,可以一无所有!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