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胃肠还好吗
胃——人体粮仓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胃的形态、位置和功能的认识
越来越明确。胃是人体消化管*膨大的一段,呈囊���状,位
于上腹部、横膈下。它的形态和大小可随其内容物的多少和
体型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胃的功能正常,则人体气血
化源充足,能够令人精神振奋,四肢活动有力。可见,胃就
好似人体粮仓,它储存并收纳能量,再为人体输出能量,以
保证人体健康,使人活动自如。
胃在身体的位置及外形
●胃处于身体的位置
古人对人体脏象已有不少记载:胃又称胃脘,上口贲门与
食管相衔接,属上脘;下口幽门与小肠相毗连,属下脘;上下
脘之间属中脘。
●胃的形态
胃内容物充满时胀大如囊状,空虚时可缩成管状;小儿和
矮胖者呈牛角型;瘦长者呈钩型。胃的上缘较短,凹向右上方
为胃小弯;胃小弯近幽门处形成一角切迹;胃的下缘较长,凸
向左下方称作胃大弯。
●胃的构成
胃可分成四部分,分别是贲门、胃底、
胃体和幽门。贲门部是紧接贲门的一小段;
胃底部位于贲门左侧,是贲门部以上膨隆的
部分;胃体部是胃的*大部分,位于胃底和
幽门之间,胃体和幽门部之间的界线是通过
角切迹所做的水平面;幽门部在角切迹的右
方;幽门部的下口即幽门。
胃壁从内到外大体分为黏膜
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四层。
黏膜层为*内层,包括表面上皮、
固有膜和黏膜肌层。固有膜内有胃
的各种腺体,胃腺体开口于胃小凹
的底部。胃腺由主细胞(分泌胃蛋
白酶原等)、壁细胞(分泌盐酸、内
因子等)和黏液细胞等构成。不同
部位腺体的组成有所不同,贲门腺、
幽门腺主要由黏液细胞组成,胃底
和胃体的腺体主要由主细胞、壁细
胞等组成,胃酸即由胃底和胃体的
腺体分泌;黏膜下层是一层疏松结
缔组织,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丛;肌层由内斜、中环和外纵三层
平滑肌构成,环形肌在幽门处增厚
形成幽门括约肌;浆膜层即脏腹膜,
为*外层,临床上常和肌层合称肌
浆层。
中医诠释胃的生理功能
●胃主受纳
胃在消化道中有接受和容纳饮
食的作用。食物经口咀嚼搅拌后,
在胃中消化,暂时贮存在胃中一段
时间,然后推向小肠。胃受纳水谷
是机体营养之源,所以胃为“水谷
之海,五脏六腑之源,五味入口,
藏于胃以养五脏气”。
●胃主腐熟
胃受纳饮食后,食物要经过胃
的腐熟磨消,变成食糜,即“腐熟
水谷”。食物消化的契机主要在于胃
阳,胃阳可以提供温运的热量,还
可以引起胃壁肌肉的舒张、收缩和
蠕动,有利于水谷腐熟成为食糜,
也有利于食物的受纳、混合与移行。
在食物刚进入胃的阶段,幽门还关
闭着,未经腐熟的食物留在胃中。
此时,胃充实而肠尚空虚,待腐熟
成较多的食糜,胃内压**,促使
幽门开放,将食糜推向小肠,胃空
虚而肠充实。这种功能也就是胃阳
作用于胃壁肌肉收缩和蠕动的结果。
●胃主通降
胃气必须时时和顺通达。食物
在胃中,经胃气腐熟后变为食糜,
食糜由胃进入小肠,小肠泌清别浊,
凡精微部分,统由脾转输诸脏腑组
织,提供营养,糟粕部分下传大肠,
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这一过程离
不开胃阴与胃阳,胃阴可以制约胃
阳的偏亢,还可以濡养胃府。胃壁
肌肉黏膜得到胃阴的濡润和胃阳的
温运,才能促进胃内容物的通降。
胃具有独特的运动形式
胃主要接受和贮存来自食管的食团,并将食团磨碎,使之
与胃液充分混合而形成半流质的食糜,再以适宜的速度,逐次
小量地、分批地把食糜推入小肠。胃要完成上述一系列过程,
首先要依赖于胃的运动。胃的运动形式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容受性舒张:从食物吞咽开始至食团到达胃之前,食管受
到食团的刺激后可以反射性地引起胃壁肌肉的舒张,使胃能够
接受食物。
紧张性收缩:胃被食团充满后,即呈囊状,胃开始工作,
进行持续较长时间的、缓慢的紧张性收缩,这是消化过程的一
部分。由于胃的收缩,胃腔内会产生一定的压力,这有助于食
物向十二指肠移动。
蠕动:食物进入胃后5 分钟左右,蠕动开始。它一方面使
食物和胃液充分混合以利于消化;另一方面可搅拌和粉碎食物,
并推进胃内食物通过幽门向十二指肠移行。
胃液的成分及其作用
胃液是无色、呈酸性的液体。人体每日分泌的胃液量为
1.5 ~ 2 升。胃液的主要成分有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内
因子等。
盐酸:即通常所称的胃酸。盐酸在胃里能激活胃蛋白酶原
转为胃蛋白酶,并可以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盐酸进入
小肠以后,又可以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同时,盐酸能帮助
小肠吸收铁和钙等物质。
胃蛋白酶原:在盐酸的作用下转化成胃蛋白酶,用来分解
食物中的蛋白质。
黏液:黏液具有黏滞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覆盖在胃黏膜
表面形成一个厚度为500 微米的保护层,称为“胃黏液屏障”。
黏液具有滑润作用,可以保护胃黏膜免遭食物的机械性损伤,
还可以阻挡胃黏膜与胃腔内过多的胃酸接触。
内因子:在正常胃组织和胃液中存在一种与维生素B12 吸
收有关的物质,称“内因子”,它主要帮助人体吸收食物中的
维生素B12。如果缺乏,则会影响维生素B12 吸收,导致造血障碍。
肠道——营养加工厂
肠道指的是从胃幽门至肛门的一段消化管。随着对肠道结构和功能的深
入研究,我们逐渐认识到肠道不单纯是消化吸收器官,同时是重要的免疫器
官、营养供给器官。肠道在人体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为人体的能量输
出制造营养、加工营养,以保证身体的正常运作。
肠道在身体的位置及外形
中医学将肠分为小肠、大肠两
大部分。小肠位居腹中,上口起于
胃的幽门部,迂回弯曲,下口与大
肠相接,分界处叫阑门,阑门具有
关闭、分隔的意思。阑门口以下即
为大肠部分,亦居腹中。中医古籍
将大肠分为回肠与广肠,紧接小肠
处为回肠,下端则称为广肠,末端
外口即肛门。
小肠:成人小肠长5 ~ 7 米,
其伸缩性个人差异很大。小肠始于
胃的幽门,下经回盲瓣接续于大肠。
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
分。后两者由小肠系膜悬挂于后腹
壁,小肠中十二指肠管腔*大,管
径3 ~ 5 厘米,越向下越细,末端
回肠仅为1.0 ~ 1.2 厘米,所以异
物易在此处嵌顿。
大肠:成人大肠长1.5 ~ 1.7 米,
在腹腔内围绕小肠形成框状,肠管
比小肠粗,但管壁比小肠薄,其管
径近端粗,向远处渐细,到直肠又
增大,大肠亦分为三个部分:盲肠、
结肠、直肠。
了解小肠的基本功能
●什么是小肠的生理功能
消化食物与吸收营养是小肠的
生理功能。食糜由胃移行于小肠后,
要停留一段时间,以便于小肠充分
地消化、吸收营养物质。这一消化
过程相当复杂,它一方面进一步起
着“受盛”和“化物”的作用,配
合脾的运化功能,将经过消化而被
吸收的精华营养输送给各个器官组
织;另一方面小肠还必须把剩余的
食物残渣推进大肠,废液则借助肾
的气化渗入膀胱。
小肠内消化液的主要成分为胰
液、胆汁、肠液,起分解糖类、蛋
白质、脂肪的作用。
●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小肠内消化是人体整个消化过
程*重要的阶段。在小肠中,食糜
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
消化以及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
食物通过小肠后,消化过程基本完
成。与胃相同,小肠在消化期间也
存在周期性的运动,其形式分为紧
张性收缩,分节运动和蠕动两种运
动形式。通常食糜从幽门部到回盲
瓣要历时3 ~ 5 小时。
许多营养物质也都在小肠被吸
收。一般认为,糖类、蛋白质和脂
肪的消化产物大部分是在十二指肠
和空肠被吸收的。回肠有其独特的
功能,即主动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
对于大部分营养成分,当它们到达
回肠时,通常已被吸收完毕,因此,
回肠主要是吸收功能的贮备。未被
消化的食物残渣则从小肠进入大肠。
大肠的基本功能解析
●大肠基本的生理功能
大肠主要吸收水和电解质,参
与机体对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吸收B 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 ;完成
对食物残渣的加工,形成并暂时贮
存粪便。大肠的运动少而缓慢,对
刺激的反应也较迟缓,这些特点对
大肠作为粪便的暂时贮存场所来说
是*合适的。
●大肠的运动形式有3种
大肠的运动形式分为袋状往返
运动、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和蠕动。
食物残渣在大肠内一般停留10 小
时以上,在这一过程中,残渣中的
水分被大肠黏膜吸收,经过细菌的
发酵和腐败作用,形成粪便。
了解中医的“脾胃”概念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主升清;胃主受纳,主和降。脾胃的基本功能是
对摄入的食物进行吸收、转输,产生营气,化生血液,濡养人体五脏六腑、
四肢百骸、皮毛筋肉。故中医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同
时,脾胃又有将糟粕排出体外的功能。
了解脾的基本功能
脾主运化: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两个方面,即运化水谷
精微和运化水湿。
运化水谷精微指对食物具有消化和吸收的功能。食物入
胃,虽然经过胃的初步消化,但腐熟水谷,还要依靠脾的运
化(再消化)、吸收,将水谷化成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然后,
再将水谷精微运输至机体各脏腑组织中,以维持生命活动的
需要。
运化水湿是指脾对水液进行吸收、转输、排泄的功能,是
人体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脾在运化水谷的同时,把水液转化
为人体内有用的液体,通过肺气的调节
布散于全身,濡润、营养人体五脏六腑,
并将多余的部分转至肺、肾,经肺、肾
的气化作用,成为汗和尿液及时地排出
体外,使人体维持新陈代谢。可见,脾
的功能与人体的体液代谢有关。
脾主升清:升清是脾的生理特点之
一。脾气必须“得阳始运”,脾阳化生
脾气,在阳气的升散力量鼓动下,水谷
精微得以向上输送,这一作用称为“升
清”,所以说“脾气主升”,它可以将体
内营养成分的精微通过脾气升清的作
用,运到人体的心、肺、脑、目、四肢、
肌肉,使人精神饱满、耳聪目明、体格
健壮。
脾胃在人体的重要地位
中医认为脾主四肢、主肌肉,开窍于唇,主运化水湿,脾
统血,上下眼泡属脾,脾喜燥恶湿。中医学十分强调脾胃在消
化系统中的重要地位,脾升胃降,才能保证消化生理功能的正
常完成。体质虚弱者或各种慢性病患者,必须时时顾护脾胃,
善加调理,才能获得祛病康复、增强体质的效果。
疏通气机:人体脏腑、经络、器官等活动均有赖于气机的
畅通、升发。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人体气血调和,经络通利,
性情舒畅。肝、胆之气郁滞或窜逆,均可引发各种病症,*常
见的为胁肋胀满和胃脘部疼痛。
促进运化:肝的疏泄与脾胃的运化密切相关,脾宜升则健,
胃宜降则和。
调畅情志:中医学认为,人的情志因素与肝气有关。保持
良好的心态,情志开朗,是通过肝的疏泄、调畅气机来实现的。
肝气郁结,情志不遂,可以影响消化功能。正如《素问?举痛论》
所说:“百病生于气也。”
胃肠与气血的关系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的生成过程离不开胃肠的消化功能。人出生之后,必须
依赖食物的营养以维持生命活动。胃肠经过对食物的消化、吸
收,把其中营养物质转化为水谷精气,供人体使用。
同时,肾中先天之精亦需水谷之精气不断充养才能发挥正
常的生理功能,肺欲正常呼吸亦必须依赖于水谷精微物质的充
养和濡润。可见,气是由肾中先天之精、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和自然界中的清气,通过肺、脾胃、肾的生理功能综合作用而
生成的。脾胃功能健旺,水谷之精微才能充养肺肾。
血具有营养和濡润的作用。在血液的生成过程中,胃肠消
化功能同样占有重要地位。人体所摄入的食物,经脾和胃的共
同作用而生成水谷之精微,再化生为营气和津液,运行于脉中,
变化为血。
同时,胃肠的运动、消化和吸收等功能的顺利进行也离不
开气的推动和血的濡养。
是什么损害了胃肠健康
如果把胃肠的健康看作一个等边三角形,那么情志无疑占据了三角形
的顶点,而饮食和体质、年龄、**因素则是三角形的支撑架和基座。虽
然情志对健康的作用不会迅速体现,但是情志会直接干扰到人的饮食和
生活习惯,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健康。到底是什么损害了我们的
胃肠?
情志因素
“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
恐、惊,是人体受外界刺激所产生
的情感反应,亦称“情志”。
正常的情感抒发可以稳定情
绪、调节气血,是机体适应环境的
重要保障。若机体遭遇强烈或长期
的情志刺激,“七情”太过,则可引
起脏腑气血紊乱,发生疾病。如果
人体“七情”失调,就会直接伤及
人体内脏,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故有“思伤脾,怒伤肝”之说。
情怀不舒、郁郁寡欢、情绪紧
张易导致肝气郁结、疏泄无能;恼
怒太过、肝气过盛、疏泄亢奋,均
可损伤脾胃功能,使气机升降异常,
临床上多患有慢性胃炎、肠炎、功
能性胃肠疾病等病症。
七情中郁怒忧思过度,会使大
脑在兴奋和**过程中失去平衡,
从而导致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在胃
镜下,可见胃壁血管痉挛,形成缺
血区,胃黏膜营养不良,胃腺分泌
异常。
肝胆疏泄功能异常,胆汁横逆,
伤及胃气,致肝、胆、胃失和,胃气
上逆。正如《灵枢? 四时气篇》中所
言:“邪在胆,逆在胃,胆汁泄则口
苦,胃气逆则呕吐。”临床上多见���
胆汁反流性胃炎者。现代研究证实,
心理因素在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发生
和发展过程中往往占有重要地位。
饮食因素
适量的饮食及五味的和调为化
生气血,充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如
果经常感到饥饱不适,容易损伤人
体脾胃健康。
饮食过少。食少则会引起人体
营养不足,气血生化乏源,脾胃自
身亦失于滋养,无力推动运化(再
消化)。临床上多见于严重萎缩性胃
炎合并贫血者。
饮食过饱。暴饮暴食使宿食停
滞于胃肠而壅滞不通,运化、腐熟
功能受阻而致病。临床上多见于急
性胃炎、急性胃肠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