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历代进士书法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历代进士书法

  • 作者:周小儒
  •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 ISBN:9787547410714
  • 出版日期:2015年01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2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国历代进士书法》汇集了中国历代进士名家的书法佳作和书法理论,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有助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华。科举制度的实施,对书法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科举考试以其巨大的影响力促进了书法的普及和发展,因为历代进士的书法特质也反映了历代书法的发展,代表了书法这个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
    那些“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进士们,当别人悲伤和哭泣时,会收敛起自己的得意和笑脸,用他们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温暖的双手去抚慰那些受折磨和创伤的心灵,让人们获得心灵的暂时解脱,求得灵魂的真实平静。研究历代进士的书法意义重大。 中国历代进士书法_周小儒_山东画报出版社_
    文章节选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醉吟先生。唐下邦(今陕西渭南东北)人,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唐贞元十六年(800)进士,考前曾受名流顾况赏识。又中十九年制举拔萃科,授校书郎;再中元和元年(806)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后充翰林学士,拜左拾遗。十年,因请辑捕刺杀宰相武元衡之凶手,得罪权贵,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穆宗即位,官至中书舍人。因忠谏不纳,请外任杭州刺史。转苏州刺史。文宗立,以秘书监召,迁刑部侍郎。旋以太子宾客分司洛阳。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致仕意为退休),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晚年隐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
    白居易一生可分为两个时期,以被贬为江州司马为界,前期兼济天下,后期独善其身。
    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00)二十九岁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厔县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讽喻诗,为百姓疾苦申冤呐喊,令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因母丧居家,三年服满,应诏回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四十四岁时,因上书缉拿暗杀宰相凶手反遭贬谪江州司马。《旧唐书·白居易传》中记载:“(元和)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皇太子的下属宫廷机构,没有具体职掌,多为闲职)非谏职,不当先谏官(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其母因看花堕井而死,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忠和孝),不宜置彼周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白居易以所谓“越职论事”的罪名含冤被贬,再加上中书舍人王涯的“落井下石”,受到沉痛的打击,这也是导致其思想从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的转折点。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好友崔群助其升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其才华,召回长安,先后任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职。但当时朝中朋党相争,秩序混乱,乌烟瘴气;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白居易便力求外放,于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比起前期,白居易后期的思想多为消极,不再血气方刚。尽管如此,白居易毕竟曾经有所作为、积极为民请命,他仍然勤于政事,为百姓作了不少好事。他曾疏浚李泌所凿之六井,解百姓饮水之难;亦在西湖上筑一长堤,蓄水灌田,并作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于石上,解蓄水泄水之理,认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时”, 就不会再受旱灾之苦。这就是有名的“白堤”。
    白居易自幼便以聪明绝顶为人所知,有欲试之才华者对其出对曰“曹子健七步成诗”,白居易却一语不发。那人见对不上,笑其徒有虚名。白居易曰:“吾不答乃其解。”那人大惑不解。白居易笑曰:“吾之解为:‘白居易一时无对’。”那人顿悟,惊叹其才。白居易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并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一生写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他的诗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唐宣宗李忱在悼念他时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邓肖达曾说:“正是因为白乐天的诗老妪能解,才确立了他的诗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到了晚年与刘禹锡友善,称刘白,提倡诗歌发挥讽刺的作用。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长相思》《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等,其中《长恨歌》《琵琶行》*为有名,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忆江南》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比起文学上的久负盛名,白居易的书法却少为人知,也许是因为书为诗名所掩,一生致力于诗文的研究与写作,很少涉及书法,故传世作品不多。然而作品虽少,但书法造诣却很高,有史籍可以查证。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跋白傅书后》称:“乐天书不名世,然投笔皆契绳矩,时有佳趣,乃知唐世书学之盛如此。”明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五称:“居士*工诗,其笔艺翩翩不失书家法度,行书妙处与时名流相后先。”《宣和书谱》中说:“观其《丰年》《洛下》两帖与夫《杂诗》笔致永翩翩,大抵唐人作字,未有不工者。如居易以文章名世,至于字画,不失书家法度。作行书,妙处与时流相后先。盖胸中渊着,流出笔下,便过人数等。观之者亦想见其概。”苏轼在《天竺寺诗序》中说:“先君方虔州天竺寺有乐天亲书诗,笔势奇逸,墨迹如新。” 白居易的书法,笔锋犀利,筋骨劲健,气度飘逸,运笔显露魏晋神风,凝重中得纤巧,灵动中见缜密。其所书诗歌、书札、碑志等石刻,见于《金石录》《定刻丛编》《石刻名汇》《金石粹编》及《宣和书谱》《星风楼帖》《淳熙秘阁法帖》《苏州志》《咸淳志》《舆地纪胜》等著录和出土文物,共十余种。传世作品有《楞严经册》《与刘禹锡书》《与运使郎中状》《春游》等。
    《楞严经册》这件作品是白居易抄经之作,共一百幅,计三百九十七行。款记:“香山白居易书”,后又有音译八字,册叶前后俱有“绍兴”玺。《楞严经》是佛教的经典著作。此经深入浅出地展示了佛法全貌,被誉为佛学的百科全书。白居易到了晚年更是笃信佛教,不仅天天诵读《楞严经》,更是花费大量时间抄写下来。这部经册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共有一百页。后有赵明诚、李维桢等人题跋。从款记“香山白居易书”可以认定为是白居易晚年的作品。观《楞严经册》之书,点画精秀,笔致楚楚,章法疏朗,气息清稚。用笔从魏晋中来,书体宽博清雅,楷中略带行意,庄严中又有自然心态,深得《龙藏寺》、褚遂良书三味。宋代《宣和书谱》评白居易的书法曰:“ 观其书……笔势翩翩。大抵唐人作字无有不工者, 如白居易以文章名世, 至于字画不失书家法度, 作行书妙处, 与时名流相后先。盖胸中渊著, 流于笔下, 便过人数等。” 白居易的书名虽不及其诗名, 但其书法亦颇有可取之处。后世书画收藏家对其书法亦视若珍宝,《楞严经册》就是一典型代表。《楞严经册》后宋代金石收藏名家赵明诚的题跋记载道:“上马疾归,与细君(古人对妻子的尊称)共赏。时已二鼓下矣, 酒渴甚, 烹小龙团一种点心, 相对展玩, 狂喜不支, 两见烛跋(平时一烛尽便要入寝),犹不欲寝。便下笔为之记”。这则题跋讲的是一日赵明诚造访一邢氏人家,主人重其有“素心之馨”,遂出白居易所书《楞严经册》供其赏读。赵明诚喜不能禁,再三恳求对方借予他两天,以带回家中与妻子李清照共赏。得到主人应允后, 他立即上马飞奔回家与妻子一起赏玩,直到深夜都不觉困乏,便写下这一跋记。
    《与刘禹锡书》这件作品是白居易给刘禹锡的复信,为行书尺牍拓本,拓本分六面,共三十七行,计五百四十七字。作品楷行兼杂,行笔轻松、自然。字迹虽已模糊不清,亦能显现出晋唐风韵,结字朴素,少有修饰。白居易诗格平实简易,读者亦能明白晓畅,心豁神明,书风亦如文风般素雅洁净。楷书承袭魏晋流风,体势自然;行书字体婉转流美,亦多有魏晋之风,整幅作品以灵巧取胜。此外,白居易的作品还有《唐故会王墓志铭并序》,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