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胡集书会 (实录一个古老而繁荣的民间曲艺交易盛会) 位于山东省惠民县城的胡集镇,是我国现存量大传统古书会之一。每年正月期间便有说书艺人纷至沓来,使胡集书会逐渐演变成一个繁荣的民间曲艺交易盛会。 
QQ咨询:
有路璐璐:

胡集书会 (实录一个古老而繁荣的民间曲艺交易盛会) 位于山东省惠民县城的胡集镇,是我国现存量大传统古书会之一。每年正月期间便有说书艺人纷至沓来,使胡集书会逐渐演变成一个繁荣的民间曲艺交易盛会。 

  • 作者:王加华
  •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 ISBN:9787511239280
  • 出版日期:2014年05月01日
  • 页数:165
  • 定价:¥9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胡集书会,位于山东省惠民县城东南约二十五公里的胡集镇,是我国现存两大传统古书会之一。其由一系列程式活动与习俗规制所组成,基本程式为前节、正节与偏节,其中尤以正节*为重要,每一节下又包含诸多相关活动。每年正月期间,新年一过,山东、河北等地说书艺人便纷至沓来,参加正月十二的卖场演出,胡集镇周边诸村落则纷纷派出代表前来雇请艺人回村表演,使胡集书会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民间曲艺交易盛会。胡集书会历史悠久,其产生与鲁北及传统中国浓厚的曲艺表演氛围与习俗传统紧密相关,并在其起源、发展过程中不断因应社会形势而历经变迁。作为一个民间曲艺交易盛会,胡集书会满足了胡集周���乡村民众的娱乐需求与民间说书艺人的技艺交流、情感认同等需要,同时亦对地方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
    首先通过对西柏坡时期立法思想的梳理、法律法规体系的整理以及普法司法轨迹的找寻,再现西柏坡时期法治的原貌。其次,探寻西柏坡时期行政和立法轨迹,在红色法治比较中,寻找西柏坡法治的应然价值和地位,缕析西柏坡法治的特色。*后升华出著作研究的主旨——西柏坡法治是西柏坡精神内涵不可或缺的元素,并具有丰富深刻的当代意蕴,引导人们在学术探讨中张扬西柏坡法治精神,并在
    文章节选
    二、起源、发展与变迁
    胡集书会起源时间,前后有不同说法。据2005年8月惠民县文化局填写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胡集书会有300余年的历史。但近几年,无论是在胡集镇政府的官方文件、对外宣传材料及当地普通老百姓口中,则均为800年。至于胡集书会因何而起,亦存在多种说法:一是迁址说,元代初年为避战乱而由棣州城迁于胡集;二是竞争说,南方渔鼓艺人与北方落子艺人因正月十二在胡集说书而发生矛盾,相约来年再来此地一决高下,久而久之形成了书会;三是纪念老艺人说,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艺人于正月十一这天病逝于胡集,每年各地艺人赶来为其上坟烧纸,然后撂场说书,从而形成书会;四是自然形成说,每年正月十二胡家集开集时总会有大量说书艺人聚集于此,人们则为庆祝元宵节而请他们回村表演,久而久之形成胡集书会。
    胡集书会是民间说书艺人与胡集周边村落民众交互作用的结果,双方在长期的雇书、下村表演过程中,共同维持了胡集书会这一地区曲艺交易盛会的传承与发展。在1982年之前,这完全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对民间说书艺人来说,参加胡集书会不仅可以“挣大钱”,而且也是获取身份认同、加强艺人团结、交流技艺甚至扬名立万的重要平台,因此在艺人中形成了一种师父带徒弟、徒弟又带徒弟参加胡集书会的传统。对说书的极度热爱,则是促使周边村落雇请艺人回村表演的*主要动因。但对诸请书村落来说,雇请艺人回村又不仅仅是为满足民众娱乐需求,彰显村落实力、维护村落名声亦是重要原因。这促使广大请书村落年复一年地雇请艺人回村表演,从而使得胡集书会得以长期传承。
    在胡集书会兴起、发展的过程中,在流布范围上存在一个逐步扩大的过程。这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请书村落分布范围,逐步从胡家集村周边向外扩展,仅据有限年代范围内所知,到清末民国时达于鼎盛,辐射于周边50多公里范围内;一是艺人来源地域范围,*初的艺人来源应该是主要集中于胡家集周边之地,其后随着胡集书会规模的日益扩大及对艺人价值意义的逐步增强,艺人的来源范围逐步扩充到鲁北、鲁西北、河北南部等地。不过20世纪90年代以后,受全国曲艺市场衰落的影响,在流布范围上胡集书会又呈现出一个逐步缩小的过程。
    从胡集书会产生到现在,大体经历了一个兴起、繁荣、衰落、再繁盛、再衰落的曲折起伏过程。由于无确切资料记载,早期胡集书会的情况已不可知,现只能根据艺人口述资料得知清末民国时期的些许信息。清末民初至抗日战争爆发前这段时间是胡集书会的鼎盛期,据老艺人讲,当时来参加书会的艺人多达四五百档。抗日战争爆发后,民不聊生,胡集书会开始呈现萧条之势,但并未中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到20世纪50年代初,胡集书会又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高潮期,每年前来赶会的艺人大约维持在300档左右。 不过到了1958年,受“大跃进”的影响,胡集书会再次陷入低谷。由于村民正常生活秩序被打乱,导致说书的无法出来说书,雇书的没有条件雇书,同时作为书会依托的集市贸易也被取消,书会可以说完全中断了。随即又发生三年自然灾害,使胡集书会陷入历史*低谷。1961年,**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政策,国民经济开始逐步恢复,人民生活逐步提高,从这一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胡集书会又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期。“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胡集书会又再次受到严重干扰,但并未中断。不能明目张胆地赶集卖书,艺人们就潜入村中,雇书的再偷偷地与他们联系;不能说唱传统书目,艺人们就纷纷改说《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等新书目,唱毛主席诗词,说歌颂“文化大革命”的小段,有的入村后再偷偷地改说传统书目。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特别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伴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被激发出来,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雇请艺人说书的热情亦随之高涨,胡集书会又逐步恢复元气并走向繁荣。1983年书会,从各地赶来参会的艺人将近200档,1985年150多档,1986年一百档左右。1987年,胡集书会达到“文革”后的**,仅登记在册的艺人就有173档、400多人,但据估计实际有230档、500多人。1988年书会,仍有150多档艺人前来参会。参会艺人增多,书会场面也是异常火爆,方圆几十公里范围内的群众都如潮水般往胡集赶。整个书场上人挨人、人挤人,放眼望去人山人海,不见身子只见头(当地俗称“人头四滚”)。卖书场地附近的屋顶上、院墙上、树杈上、猪圈上,到处都是人。1987年书会,当时的卖书场地胡集镇曲艺厅院内由于人太多,以致曲艺厅广场的大门都被挤了下来。书会结束后,光在曲艺厅广场上就拾到五六筐鞋子。但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胡集书会又逐步呈现衰落之势,1989年书会仅有50多档艺人参加。1990年之后,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及电视等新式传媒的普及,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致使书会盛况不再。1994年书会仅有13档艺人,此后每年都只能维持在十几档、二三十人左右,*少的2004年更是只有五档、十几人。相应书会上的观众也大为减少,稀稀拉拉、****,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扔块砖头也砸不着人”。与此同时,请书村落也逐步减少。20世纪30年代左右,单整个惠民县就有三分之一的村庄,即300多个村请书;20世纪50年代初,还每年约有200个村子请书;1980年代,基本维持在百村左右,*繁盛的1987年有150多个。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每况愈下,很多村落中断了请书传统。2004年更是只有两个村请书,一个是“地主”胡家集,一个是魏集镇姚家。 2006年,胡集书会被列入**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胡集书会,2007年,胡集镇政府开始实施“群众听书,政府买单”举措,并广邀各地艺人前来参会,又使胡集书会呈现出繁荣之势。*近两年(2010、2011),每年参加书会的艺人都有50多档、140多人。
    此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胡集书会在其他方面也多有变化。首先是卖书场地的改变。胡集书会传统卖书场地在胡家集村村南围子墙边,有大小三个打麦场及两个干沟湾地,每届书会艺人们就在此摆场卖书。1983年,因赶会之人日益增多,卖书场地被从村南场院湾边转移到胡家集村西镇拖拉机站以东空场内。1985年,胡集镇曲艺厅建成,于是从1986年开始,卖书场地又被转移到了曲艺厅院内及曲艺厅门前南北路上,并一直持续到2006年。从2007年开始,胡集镇政府又将原曲艺厅门前南北路定为艺人摆场演出场地,并正式将此路命名为书会路。其次是参会曲种的变迁。有些曲种退出了书会舞台,如山东大鼓。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随着山东大鼓渐趋消亡,这一曾经鼎盛的曲种也逐渐从胡集书会舞台上消失。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山东渔鼓也因面临失传而退出了书会舞台。但与此同时也增加了一些新曲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山东快书、相声等曲艺艺人开始频繁出现在胡集书会舞台上,既有全国知名曲艺名家,亦有诸多民间艺人。尤其是2007年之后,随着胡集镇政府广邀各地艺人政策的实施,大量此前从未出现在胡集书会舞台上的曲种形式加入进来,如乐亭大鼓、二人转、双簧、湖南渔鼓、江西萍乡春锣甚至魔术等。只是这些新增加的曲种,除乐亭大鼓外,更多只是为增强正月十二上午的书会表演盛况,基本未有被村民雇请或镇政府安排下村表演者。
    长期以来,胡集书会一直是一个自发性的曲艺交易盛会,一直由德高望重的老艺人与地方民众根据约定俗成的规章进行组织与运转,如摆场卖书、考察雇书、支付定金、拿取抵押物等,并没有任何正式官方力量参与其中,长期以来也未受到专业曲艺团体组织或相关人士的关注。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胡集公社革命委员会开始介入胡集书会运作中来,但也主要是对表演书目进行限制,即不允许说唱传统曲目,其他方面未做介入。“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从1981年王树桐来书会观摩开始,此后历年书会,又不断有各级政府、曲协组织、新闻媒体、专家学者等前来参观、调研与报道。为做好对各方来宾的接待工作,同时加强对胡集书会的宣传与报道,惠民县政府尤其是胡集镇政府(1984年之前为胡集镇人民公社)开始逐步参与到胡集书会的组织、管理与协调中来,并在今后历届书会中日渐深入,成立了专门的文化工作办公室,**对胡集书会进行管理。总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修建曲艺厅。为繁荣胡集书会,1985年胡集镇政府投资43万元兴建了曲艺厅,并购置了部分乐器和音响,修建和铺设了曲艺广场。1988年又通过山东省文化厅拨款10万元对曲艺厅进行了整修与装饰,建立了艺人接待室与曲艺活动室。只是曲艺厅建好之后,就从未被民间艺人利用过,在厅内演出的均为高元钧、姜昆等专业知名演员。
    2.广邀名家艺人,扩大书会影响力。**次是1983年,山东快书名家孙振业及河南坠子名家郭文秋等到胡集书会献艺助兴。1985年5月,**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受邀到胡集并做义演,为曲艺厅建设筹款。1987年书会,刘兰芳、孙振业、郝爱民、郭全宝、高元钧、马增蕙等又应邀来胡集。1988年,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姜昆及**相声名家唐杰忠等中国广播说唱团一行到书会现场助兴。2005年书会,孙振业又率众弟子到场表演。2006年,刘兰芳亦率5位弟子到场助兴。全国知名曲艺家的到来,大大提高了胡集书会知名度与影响力,并开阔与提高了胡集周边民众的视野与艺术欣赏水平,对胡集书会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对广大民间艺人造成了一定冲击。由于民间艺人在名气、演出技艺及演出器械上都无法跟这些曲艺名家相比,使广大民众产生了欣赏水平上的心理落差,从而对听民间艺人说书失去了兴趣,这间接影响到了胡集书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2009年以后,不再邀请曲艺名家到场演出。
    3.建立艺人档案。1987年,胡集镇政府**次对前来参加书会的民间艺人进行了登记,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曲种等信息。不过此后由于艺人连年减少,这一工作也随之停止,直到2006年才再次对艺人信息进行登记。
    4.给参会艺人发放交通补助。20世纪90年代以后,胡集书会日益衰落,请书村落大为减少。许多艺人乘兴而来却败兴而归,挣不到钱还白搭上路费,从此不再参加胡集书会。于是从1996年开始,胡集镇政府开始对所有参会民间艺人(不管卖下场与否)发放路费补助,每人100元。2004年,随着物价上涨,又将补助金提高到200元 ,并向艺人颁发**演员荣誉证书。
    5.积极申遗。为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胡集书会,2005年,惠民县文化局、胡集镇政府积极投入到胡集书会申报**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中来,并于2006年5月申报成功。
    从1981年到2006年,胡集镇政府虽已参与到胡集书会的相关工作中来,但还只是有限度地“外围”参与,并未深入到民间艺人与雇书村落交易环节中,胡集书会仍主要靠传统习惯与规制进行运作。但从2007年开始,胡集镇政府实施了“群众听书,政府买单”举措,开始全面介入到胡集书会运作中来,给当年胡集镇范围内请艺人回村说书的村落报销了请书费用。同时举办惠民县群众文化节,包括元宵节灯展、焰火晚会、民间文艺汇演,邀请**曲艺名家登台演出等。2008年又采取了由镇政府统一定价再分配艺人下村的办法,即“政府买单,送书下乡”,完全接管了胡集书会的具体运作。从2009年开始,为扩大胡集书会的参与度与影响力,又从全国各地邀请曲艺艺人参加“胡集书会”擂台赛。这些措施的施行,使目前胡集书会完全处于政府掌控之下,这相应导致了胡集书会许多传统习惯与情形的改变。首先,村落考察、选择艺人的环节消失,改由政府考察,村落只需将分配到本村的艺人领回村即可,这使正月十二摆场卖书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由传统的竞场卖书变成了一种纯粹展示性演出。其次,传统由村落支付书价的做法改为政府买单,*终书价多少也由政府来评定,村落只需负担艺人在村内表演期间的接待费用即可,这使得传统书会讨价还价、交定金、拿取抵押物等习俗消失。其三,扩大了艺人来源地域范围,出现了湖南、江西、安徽等地艺人的身影。另一方面,胡集镇政府买单,又使胡集书会正节艺人下村表演范围被限定于胡集镇一镇范围之内。而在此之前,即使在胡集书会极为没落的时期,即20世纪90年代之后至2006年之前,虽然下村艺人档数要少得多,但涉及地域范围却更广。以前述2004年为例,虽只有两个村请书,但却分别涉及胡集镇与魏集镇。其四,受政府邀请而来的艺人日渐增多,即便此前经常参加胡集书会的民间艺人也会有一个名义上的邀请关系,而传统胡集书会艺人均为自发而来。而在上述过程中,有一个人即胡集镇文化站站长胡同利的作用被大为凸显,从艺人邀请、考察艺人、评定书价到安排下村、督促检查皆主要由其一人进行,使其成为当前胡集书会的实际组织与运作者 ,而传统胡集书会主要是自发进行,并没有专门组织者。
    总之,与之前相比,20世纪90年代之后,胡集书会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明显的一个改变即是2007年后胡集镇政府对胡集书会的全面介入,并相应导致了许多传统习惯的改变。其他方面,如赶会艺人减少且年龄断层现象明显,50岁至70岁之间的艺人成为书会主力军;听书观众大量减少,不管是正月十二的摆场演出,还是下村之后的表演,都以中老年人占绝大多数。虽然2007年以后,在胡集镇政府的政策扶持下,胡集��会又再现“繁荣”,但赶会艺人与听众群体的年龄断层现象却并未改观。
    目录
    目 录
    综述 001
    一、名称与节日时空 003
    二、起源、发展与变迁 011
    三、基本程式与内容 019
    四、意义与功能 021
    志略 025
    一、节日时空 027
    书会会期 027
    正月十二 027
    四天五夜 028
    场 028
    回头 029
    胡家集 029
    旅店 033
    场院湾地 034
    村西空场 035
    曲艺厅 036
    书会路 037
    入村说书场地 037
    二、组织 038
    书会 039
    档 039
    政府买单,送书下乡 040
    书会筹备委员会 041
    村落组织 042
    胡同利 042
    老艺人 045
    村落负责人 045
    民间说书艺人 046
    刘兰芳 047
    请书人 048
    听书人 048
    三、节日缘起 049
    迁址说 050
    竞争说 050
    纪念老艺人或祖师说 051
    自然形成说 052
    四、仪式活动 053
    敬拜祖师 053
    长故望空 054
    坐堂 056
    叩门 056
    从尊纠理 057
    拜师 057
    盘道 059
    唱还愿书 060
    交流技艺 060
    介绍新徒 061
    考艺定价 062
    提前卖场 063
    卖场子 064
    买场子 065
    收场入村 066
    入村说书 066
    结算书价 067
    偏节雇书 067
    胡集书会保护与发展专题座谈会 068
    胡集书会济南专场 069
    摆场禁忌 071
    书摊规约 071
    谈价规约 071
    锔子钱 072
    立字据 073
    抵押物 073
    舆论监督 073
    整点不刹书 074
    村落证明 075
    三七分成 075
    五、表演艺术与口头传统 077
    说书 077
    西河大鼓 078
    山东大鼓 079
    渤海大鼓 080
    鲁北大鼓 080
    东路大鼓 081
    乐亭大鼓 082
    沧州木板大鼓 083
    山东木板大鼓 084
    竹板书 085
    山东渔鼓 086
    湖南渔鼓 087
    山东落子 087
    山东琴书 088
    山东快书 088
    单弦 089
    河南坠子 090
    评书 090
    相声 091
    萍乡春锣 092
    二人转 092
    杨家将 093
    呼家将 094
    岳飞传 095
    薛家将 095
    隋唐演义 096
    五女兴唐传 096
    西汉 097
    东汉 097
    大明英烈传 098
    回龙传 098
    响马传 099
    小八义 099
    秦英征西 100
    三省庄 100
    三国演义 101
    包公案 101
    刘公案 102
    姜公案 102
    林海雪原 103
    古城会 103
    东岳庙 103
    刘伶醉酒 104
    吕蒙正赶斋 104
    郭巨埋儿 105
    马前泼水 105
    鞭打芦花 105
    井台会 106
    一车高粱米 106
    双妞赶会 107
    打学生的传说 108
    行不行,张立通;中不中,张立恒 109
    金正月,银二月,沥沥拉拉到三月 109
    春点 110
    器物赞 110
    六、游艺娱乐 112
    竞相雇书 113
    书会擂台赛 113
    民艺汇演 114
    聚会拜节 115
    走亲访友 116
    七、节日用品 117
    白菜肉汤与馍馍 117
    四菜一汤 118
    吃百家饭 119
    书鼓、鼓槌、鼓架 119
    三弦 120
    竹板、节子 121
    钢板 122
    木板 122
    渔鼓、简板 123
    八角鼓 123
    扬琴 123
    醒木 124
    扇子 125
    荣誉证书 125
    八、节日文献 126
    一个历史悠久的灯节书会 126
    胡集书会**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 127
    乡民艺术的展销传统及当代性的思考——以惠民县胡集书会为例 127
    星月留响 天地留言:对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胡集书会的思考 128
    民间艺人、书会传承与乡民社会——胡集书会调查与研究 128
    音乐与养家糊口——山东省胡集书会研究 129
    胡集书会艺人基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129
    胡集书会 130
    山东曲艺史 131
    中国曲艺志?山东卷 131
    调查报告 133
    山东省惠民县胡集镇2010年胡集书会调查报告 135
    胡集书会曲种、曲目及演出习俗调查报告 177
    胡集书会说书艺人调查报告 196
    山东省惠民县胡集镇胡家集村请书、说书调查报告 270
    附录 293
    参考文献 334
    后记 336
    编辑推荐语
    山东民俗研究,资料珍贵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