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印尼汉语学习者语法偏误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印尼汉语学习者语法偏误研究

  • 作者:张林林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437808
  • 出版日期:2015年03月01日
  • 页数:236
  • 定价:¥7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030437808
    • 作者
    • 页数
      236
    • 出版时间
      2015年03月01日
    • 定价
      ¥75.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语法偏误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语法教学的实践,而且对中介语的研究也能提供借鉴,对汉语语法的本体研究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印尼汉语学习者语法偏误研究》以同一**、同一语言文化背景的汉语学习者为对象,以中介语和偏误分析为理论基础,运用描写、对比分析等方法系统地考察了印尼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法偏误现象,并对这些偏误现象从汉语本体、汉语习得、汉语教学、偏误分析和认知等层面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印尼汉语学习者语法偏误研究_张林林_科学出版社_
    文章节选
    绪论
    **节 印尼华族的语言状况
    印尼位于亚洲东南,是世界上*大的群岛**,17 500多个大小岛屿镶嵌在赤道的两旁?人口约2.1亿,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国?印尼是一个多民族**,爪哇族占总人口的将近一半,巽他族约占14%,马都拉族约占7.5%,马来族也约占7.5%,华族约100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排在第五位?(黄昆章 2005)
    据有关资料介绍,印尼的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据统计有200多种?印尼的官方语言是印度尼西亚语(简称“印尼语”)?印尼语是在通用于廖内群岛?柔佛和马六甲海峡地区马来语的基础上形成的,属南岛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从语言类型上看属于黏着语?印尼语有9个元音,其中单元音6个,复合元音3个;辅音25个?印尼语的词缀十分丰富,词缀和重叠这两种形式有着很强的构词和构形能力,是两种重要的语法手段?附加成分有前加?中加和后加三类?名词?代词没有表示性?格的语法范畴,名词有普通名词?物质名词?抽象名词?方位名词之分;代词有人称和数的范畴,**人称代词有包括式和排除式的���别?形容词有同等级?比较级和***的区分?动词有时?体?态?式的语法范畴?句子成分排列的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一般在**语之后,语序随着谓词性质的不同而做出相应的变化?被动语态的句型较多?(黄昆章 2005)
    从语言谱系的角度看,印尼语与马来语实为同一种语言,之所以称为马来语和印尼语应该是基于以下两种考虑:一是独立自主的民族和**应该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和**的官方语言;二是马来西亚人讲的马来语与印尼人讲的印尼语确实存在一些差别,虽然这种差别从语言学上看只是一种语言的两种不同的地域变体,但差别还是客观存在的?
    据有关文献记载,早在汉代,就有中国南方沿海的居民漂洋过海移居印尼?从移居的过程来看,印尼的华族是渐次移居而逐步形成的一个族群,他们散居在印尼各地?他们移居的时间有先后,出发地(祖籍地)不同,他们在印尼的落脚地也有所不同?(黄昆章 2005)这些不同对他们及他们后代的生活方式?语言状况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20世纪前,印尼的华族一般以祖籍地为据,分为所谓的福建帮?潮汕帮?客家帮?广府帮和海南帮等不同的群落?(黄昆章 2005)隶属不同祖籍帮的华人一般都以祖籍地方言为家庭用语和社团?族群内部的用语?福建帮在祖籍帮中人数*多,移居到印尼的时间也相对长些,多生活在雅加达?泗水?棉兰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大中城市?久而久之,福建帮的生存方式影响在印尼生活的其他华裔族群(简称“华族”),闽南话的影响也随之扩大,功能也在不断扩大,它不仅是福建帮群的家庭?帮群内部用语,而且逐步取得了不同帮群?不同地域?不同社团之间通用语的地位?
    从总体上来看,20世纪印尼华人的语言状况与华文教育的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将印尼华族的语言状况分三个时间段来考察?
    **阶段从20世纪初到1965年的9月30日,“九三〇”事件作为这个时期的终结点?20世纪上半叶,印尼华裔族群内部掀起了一个泛华运动,这个运动主要是针对前一个时期,华裔族群内部以祖籍地为藩篱,各自为政的现象,华人中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以儒学改造华人社会”的口号,通过兴办以汉语为教学语言的华校来普及中华文化,提高华人的民族意识,促进华人的内部团结?在这样的民族意识催促下,华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据有关资料统计,截至1957年,印尼的华文学校达到1669所,在校学生多达45万人,仅雅加达就有45所?(黄昆章 2005)华校的普及使得当时适龄的华族青年能够进入华校学习,他们不仅学到了文化知识,同时也基本学会了华语?
    华语在华人族群中的普及,增强了华人的民族文化意识,客观上也**了闽南话进一步发展成为不同祖籍地华人社团之间通用语的势头?这个时期,华人族群中的中青年,尤其是生活在城市的华人中青年,基本上是双语者?他们多数掌握了三种语言:祖籍地方言,如闽南话?潮汕话?广府话?客家话等,主要用于家庭,或作为较小范围?人员较为单纯的华人社团的内部交际用语;华语主要用于不同祖籍地华人之间的交流;印尼语主要用于社交和工作场合?从正式程度和熟练程度这两个维度看,这三种语言呈以下不同的连续统状态:
    正式程度:印尼语 > 华语 > 祖籍地方言
    熟练程度:祖籍地方言 > 印尼语 > 华语
    第二个阶段从1965年的“九三〇”事件后到1998年的印尼改革开放前?1965年的“九三〇”事件使得所有与中国有关的华人机构团体都被宣布为非法组织,所有以华语为教学语言?为教学内容的华校都被取缔,致使近30万学生失学?此后32年,教授华文被视为非法,华文出版物同毒品等一道被禁绝?印尼的华人开始进入一个长达32年的被强制同化的时期?这种强制同化在语言政策上表现为不准教华语,不准说华语,不准写华文?“九三〇”事件在语言使用上的直接后果是华人族群中出现了新的华文盲群体?这些新华文盲的年龄现在一般在50岁以下,他们的语言状况出现了新的变化?虽然他们仍然是双语人群,但他们所掌握的是祖籍地方言(不包括闽南话)?闽南话和印尼语?这三种交际工具的功能域较之他们前辈使用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祖籍地方言仍然是用于家庭,或较小范围?人员较为单纯的华人社团内部;闽南话的功能域又有所恢复,作为不同华人族群或社团的通用语;印尼语,不仅作为华人的社交?工作用语,有时还充当着不同华人社团或人群的交际用语,即原来华语所承担的部分功能角色已由印尼语取而代之?从某种意义上说,近半个世纪的泛华运动的全部成果付诸东流?
    第三个阶段以1998年印尼的改革开放为发端,1998年印尼的改革开放对华文教育来说,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新纪元的开始?这个新纪元的真正到来是在2001年?2001年2月,印尼政府取消了禁止进口?发行?买卖中文印刷品的法令;印尼教育部青年?体育和校外教育司与中国广东省海外交流协会?广东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在广州签订了合作举办华文教师培训班的协议?2001年5月12日印尼教育部和中国教育部在雅加达签署了在印尼举办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协议书?印尼政府已经把华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其作为初中?高中的外语选修课?(郭熙 2007)
    进入21世纪后,华文教育重新起步,并且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华文教育的再度兴起和繁荣使得印尼华族的语言状况有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华人族群的语言状况与以往有所不同?华人在此之前的语言状况基本是以祖籍地和居住地为类型特征的?具体来说,就是同一祖籍地华人的语言状况大致相同,居住在同一地区的华人的语言状况也大致相同?进入21世纪后,这种单一因素决定语言状况的情况有所改变,祖籍地的决定性地位在下降,其他因素也在影响着华人的语言状况?总之,这种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导致这种多元化的原因有语言本身的,也有社会的;从语言使用者的角度看,有年龄上的差异,也有地域上的差异,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因?
    第二节 华族语言状况变化的原因
    综合各方面因素,笔者认为华族语言状况变化的原因有二?
    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诸于祖籍地这样的社会活动纽带,无论是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层面,还是在精神生活层面上,都是不自足的,这就使得人们不得不突破原先的交际范围,交际范围的突破也就必然带来交际工具的更新,华人的言语交际活动?交际对象的范围在扩大,再也不是局限在族群内部了?
    其次,32年的强制同化,对华人族群来说,有三个具体的效果:一是限制了华文的普及和华文教育的发展;二是强化了闽南话作为不同祖籍地华人族群间的交际工具的地位;三是有助于普及印尼语,客观上使得华人的印尼语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华族作为双语的言语社团,其双语类型以及双语的功能域都发生了变化?“九三〇”事件之前,华文教育的普及,使得现在年纪在60岁以上的华人基本上掌握四种语言交际工具,即祖籍地方言?闽南话?印尼语和华语?年纪在30岁~60岁的华人基本没有接受过华文教育,他们的语言状况与他们的父辈相比有两点不同,一是基本不会华语,二是祖籍地方言不是很熟练?年纪在30岁以下的华族青年与他们的祖父辈?父辈相比又有所不同,他们之中有很多人已经不会祖籍地方言,他们之中有许多人会说闽南话,但福建并不是他们的祖籍地,闽南话只是作为华人族群内部的通用语;另一个不同是他们之中有许多会华语?
    笔者认为,祖籍地方言的掌握情况与对祖籍地观念的认同有一种正相关关系?笔者曾对30岁以下和60岁以上这两个年龄段的华人进行过访谈式的调查,调查结果请见表1.1和表1.2?
    表1.1 印尼不同年龄段华人对祖籍地的了解情况
    表1.2 印尼不同年龄段华人对祖籍地方言的掌握情况
    以上从年龄分布的角度对华人族群的语言状况进行了描写,这种描写只是初步的,还有好几个变量因素对华人的语言面貌产生着影响,如城市国际化程度?华人的人口数量等?
    根据笔者的考察,在印尼,华族基本生活在城市,城市规模上的差异会影响到华族的语言状况?生活在小城镇的华人,其祖籍地方言保持得相对较好,尽管他们也会福建话,但他们只是在不同祖籍地的华人彼此交流时才用,一般多使用祖籍地方言?而生活在大中城市(如棉兰?先达)的华人青年,他们使用的语言主要是福建话和印尼语,祖籍地方言和华语或是不会,或是不熟练?首都雅加达的情况是这一现状的典型代表?雅加达的华族青年现在多数只会印尼语,祖籍地方言?福建话和华语基本不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城市的规模与经济发展?城市的对外联系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越大,发展经济的潜在机会就会越多,比如劳动力?技术力量的储备量就越大;经济相对发达,由于经济活动本身的要求,对外联系也会多一些?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官方语言印尼语肯定会占主导地位?经济活动“这只无形的大手”在影响语言状况发展变化走向上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当然,这不是**的,但至少可以说是一种趋 势?
    第三节 偏 误 研 究
    一?偏误概念
    人们学习第二语言,尤其是成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这些错误可以分为三类:**类是系统前错误,所谓系统前错误是指学习者还没有学到这类知识或规则,在运用第二语言交际时要用到,但用错了?第二类是系统错误,所谓系统错误是指已经学过,但学习者掌握不好,没有准确地理解或者张冠李戴,在运用时出现的错误?第三类是系统后错误,所谓系统后错误是指学习者学过并且理解掌握得较好,但就是在运用时由于各种原因,如临时性的遗忘等原因用错了?
    二语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所出现的错误,被作为一个专门的概念,有它特定的含义?这类错误一般被称为偏误,是指我们上面提到的三类错误中的第二类错误,其他的错误,一般被称为失误?
    失误与偏误是有区别的?失误是由于从未接触过或一时疏忽而造成的,偏误是由语言能力的缺失造成的?“区别二者的标准有两条:一是出现频率的高低?偶尔出现,可能是失误;出现较多,可能是偏误?二是生成者能否自己纠正?可以自纠的是失误,不能自纠的是偏误?”(周小兵 2009:87)
    从二语学习的角度看,偏误是一种中介语现象,“指的是中介语与目的语规律之间的差距”(鲁健骥 1984)?
    “中介语”这一概念是由Corder?Selinker等人提出并不断完善的?Corder(1967)认为,第二语言(简称“二语”)的学习者使用目的语时出现的有些错误是非系统的,是由于某种偶然因素,如遗忘等原因产生的,这种错误并不反映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不具有研究的价值;偏误是系统性的,它是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反映,它反映了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的认识和掌握情况,这种掌握是动态的,是母语的影响和对目的语规则的认识与掌握此消彼长的过程?为此,Corder提出了第二语言学习者过渡能力系统和过渡方言概念?
    二语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一个不断努力接近目的语的近似系统?这个近似系统有它自身的内在结构,这个内在的结构系统既不同于目的语的结构系统,也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结构系统?这个结构系统不是零散的?一些“乌合之众”的聚合体,而是系统的?有规律的模式?同时,这个近似系统是动态的,它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地向目的语规则系统靠近,近似系统内部构成成分的比重也在随之发生改变?此外,每一个二语学习者的近似系统都是一个个体,但是,母语背景相同?所处学习阶段大致相同
    目录
    目录
    前言 i
    **章绪论 1
    **节印尼华族的语言状况 1
    第二节华族语言状况变化的原因 3
    第三节偏误研究 5
    第四节印尼汉语学习者语法偏误的主要特征 19
    第五节研究的理论框架、研究样本和语料来源 21
    第二章能愿动词的偏误分析 23
    **节现代汉语的能愿动词 23
    第二节汉语能愿动词的义项与印尼语相关词语的对应状态 28
    第三节能愿动词的偏误类型 30
    第四节能愿动词偏误原因的解释 37
    第三章趋向动词的偏误分析 45
    **节现代汉语的趋向动词 45
    第二节趋向动词习得的基本情况 47
    第三节趋向动词的偏误类型 49
    第四节趋向动词偏误原因的解释 58
    第四章离合动词的偏误分析 64
    **节现代汉语中的离合动词 64
    第二节离合动词的偏误类型 68
    第三节离合动词习得过程的特征 72
    第四节离合动词偏误原因的解释 78
    第五章指别、称代类指示代词的偏误分析 82
    **节指别、称代类指示代词 82
    第二节指别、称代类指示代词的偏误类型 83
    第三节指别、称代类指示代词偏误原因的解释 88
    第六章量词的偏误分析 94
    **节汉语的量词与印尼语的量词 94
    第二节量词的偏误类型 100
    第三节量词的偏误原因的解释 117
    第七章否定副词的偏误分析 128
    **节现代汉语的否定副词 128
    第二节否定副词偏误的基本情况 129
    第三节否定副词的偏误类型 131
    第四节否定副词偏误原因的解释 141
    第八章“把”字句的偏误分析 150
    **节现代汉语的“把”字句 150
    第二节习得“把”字句的基本情况 151
    第三节“把”字句的偏误类型 152
    第四节“把”字句偏误偏误原因的解释 163
    第九章“被”字句的偏误分析 171
    **节现代汉语的“被”字句 171
    第二节“被”字句习得的基本情况 173
    第三节“被”字句的偏误类型 175
    第四节“被”字句偏误原因的解释 181
    第十章存现句的偏误分析 190
    **节现代汉语的存现句 190
    第二节存现句习得的基本情况 191
    第三节存现句的偏误类型 195
    第四节存现句偏误原因的解释 201
    第十一章“比”字句的偏误分析 206
    **节现代汉语中的“比”字句 206
    第二节“比”字句习得的基本情况 208
    第三节“比”字句偏误的类型 209
    第四节“比”字句偏误原因的解释 215
    参考文献 222
    附录 225
    后记 227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