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远逝的光华:白银时代的俄罗斯文学与文化
QQ咨询:
有路璐璐:

远逝的光华:白银时代的俄罗斯文学与文化

  • 作者:汪介之
  •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3463748
  • 出版日期:2015年01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6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内容简介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近三十年间(1890—1917),俄罗斯经历了一场范围广大、影响深远的文化运动。俄罗斯杰出的文化批评家别尔嘉耶夫将这一“罕见的、才华横溢的、闪光的时代”称为俄罗斯文化史上的“白银时代”。作者以翔实的史料、鞭辟入里的分析、优美的文笔为我们复现了这一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曾被人为地遮蔽在历史的烟尘中的伟大时代的光华。在书中,作者以这一时代的文学生活为**,就文学以及与文学密切相关的哲学、戏剧、音乐、绘画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和**建树,展开描述与评说,为读者清晰勾画出那个时代俄罗斯精神文化的基本轮廓和主要特征,企望在世纪之交正经历伟大复兴的中国读者在对邻国百年前那场世纪之交的文艺复兴、精神复兴的回望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文章节选
    重版后记 (节选) 汪介之 复旦大学杨乃乔先生主持编辑一套“比较文学名家经典文库”,嘱笔者从已出版的著作中挑出一本,作为这套文库的一种。忝为被选中的文库作者之一,我自知个人的比较文学研究视野不宽,成果有限,现只能不揣浅陋,谨拣出这本前辈学者尚较为认可、同行朋友常有提及、同学们也较爱看的《远逝的光华》,稍做文字上的修订,呈送乃乔先生及福建教育出版社董伯韬先生、李杨先生等审阅,以感谢诸位先生的厚爱,并表达对这套文库其余各位著者的敬意。 比较文学研究应当具有宽阔的学术视野,而笔者却仅仅侧重于中俄文学关系这一领域,这并非我自觉选择、自我限制的结果,种种因素早在我能够做出这一选择之前,事���上就已对它进行了框定。我学习的外语语种为俄语,专业是俄罗斯文学,毕业之后所从事的研究,很大一部分仍然属于俄罗斯文学研究的范畴。但是每当我阅读一部俄罗斯文学作品,考察一位俄罗斯作家的创作,或注目于一种俄罗斯文学现象时,都不能不想到它在我国的解读与接受,同它的本来面貌、同它在俄罗斯本国批评界及本国文学史著述中的评价之间有何差异,不能不想到它对中国文学是否产生过影响或产生过何种影响,进而追问造成这些差异与影响的原因。同时,中俄文学与文化交流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国文学与文化对俄罗斯文学与文化同样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在历代俄罗斯知识分子和作家的著述与作品中,都可以发现中国文化、哲学、艺术乃至宗教与伦理思想的广泛渗透。俄罗斯知识界在研读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过程中,也建构了他们心目中的“中国形象”,显示出富有特色的俄罗斯式的解读。这些解读不仅从一个侧面丰富了中俄文学与文化交流的史册,而且能以其特有的“旁观者清”的视角,启迪我们进一步认识自身的文学与文化。笔者的上述阅读与思考心得,先后凝结为若干篇发表于期刊的论文和几本拙著,后者主要有《选择与失落:中俄文学关系的文化观照》、《回望与沉思:俄苏文论在20世纪中国文坛》、《文学接受与当代解读——20世纪中国文学语境中的俄罗斯文学》以及《悠远的回响:俄罗斯作家与中国文化》(合著)一书。 除此而外,我的其余研究,大都似应被看是俄罗斯文学研究,也即外国国别文学研究。不过我也常常想到,我们中国人所做的任何外国文学研究,其实都显示出一种中国立场,中国文化与文学的眼光,因此也就完全不同于外国学者对本国文学的研究。如果说,比较文学研究本身就包含“阐发研究”,也即以一种外来理论模式解释本民族的文学现象,那么,从中国文化—文学的立场与视角去阐释外国文学,自然也应当属于比较文学研究的范畴。19世纪法国**学者丹纳(泰纳)的《英国文学史》建构,当然不同于英国学者自己编写的任何一种《英国文学史》。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的六卷本大著《19世纪文学主流》关于法、英、德等国文学的描述与评论,当然也不同于这三个**的学者对本国文学的评价。作为一名丹麦学者,勃兰兑斯在谈及自己为什么“放下”丹麦文学而去研究西欧文学时曾经写道:“整个说来,我间或偶然地提到丹麦文学。……这倒不是我忘却了或者忽略了丹麦文学。相反,它一直在我的心中。既然我试图陈述外国文学的内在历史,我就在每一点上都对丹麦文学做出了间接的贡献。我将画出必要的背景,以便我国的文学有朝一日能带着自己的特征在这上面显现出来。……如果这个方法是个间接的方法,那么它也因此是个更坚实的方法。”不言而喻,勃兰兑斯所从事的外国文学研究,其实也是比较文学研究。《19世纪文学主流》无疑既是关于19世纪西欧文学研究的一部经典性的学术专著,又是一部出色的比较文学研究巨著。它不仅雄辩地说明了真正的外国文学研究必然具有比较文学的意识和视野,而且也告诉我们:这种研究本身就是比较文学。正因为如此,目前我国学术界已越来越趋向对以下观点表示认同:中国学者所进行的外国文学研究,其实都是一种比较文学研究。 上述认识使得笔者一直不倾向于在外国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研究之间严格划线,也愿意把这本拙著视为自己对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参与。本书所考察的白银时代(1890—1917),是俄罗斯现代主义文学崛起、文坛多元格局形成、文化全面繁荣和密集型高涨的大时代。基于这样一种文化史事实,全书以关于白银时代文学的论述为**,兼及同一时期其他文化领域的主要成就,并致力于发现它们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这又使本书成为笔者进入跨学科研究领域的一种尝试。在揭示与评说俄罗斯白银时代生动文化景观的整个过程中,笔者还时时联想到五四时代在中国文化领域所发生的那些历史性变动。正如白银时代是俄罗斯现代文明的起点那样,五四时代也是我国现代思想史文化史的发端期,两者之间有着太多的**性。这种意识也始终作为一种隐在的背景因素,无形中制约着本书的论述立场和评价视角,虽然倘若真正进入对于这两个民族、两个时代的文学和文化的全面而具体的对照研究,还要做更多的脚踏实地的努力。相信未来的学者能够出色地完成这一研究工作! 2002年春夏之交,本书由南京译林出版社初版之际,笔者曾向在那前后所有关注和帮助它的写作与出版的前辈师长、同行朋友、同事和同学表达过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如今,十二年光阴逝去,弹指一挥间!我谨借此机会再次向诸位师友表示由衷的谢意与敬意,那一不可复得的美好时代连同它的整个氛围令我无限怀念,终生难忘,许多亲切的面影不时在我眼前浮现。还要真诚地感谢使本书得以重版的乃乔先生、伯韬先生、李杨先生及福建教育出版社的诸位友人,是你们以开阔的胸怀和辛勤的劳作让拙著以新的面貌再度呈现。
    目录
    目录 前 言 一、白银时代的文化氛围 1.文化现代转型的发端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渗透 3.在西方思潮与本国传统之间 4.文化各领域之间:交融与互动 5.文化活动的群体形式 二、白银时代的宗教哲学 1.俄国宗教哲学的渊源和勃兴 2.“新宗教意识”与“神秘无政府主义” 3.从《唯心主义问题》到《路标》 4.“造神派”的宗教哲学探寻 三、白银时代的文学成就 1.多元格局与繁荣景象 2.群星相映的诗坛 3.小说的创新与发展 4.文学理论与批评建树 四、白银时代的戏剧艺术 1.世纪之交的戏剧界 2.戏剧创作成就 3.戏剧艺术革新者们的贡献 五、白银时代的音乐文化 1.乐坛景观:活跃中的变化 2.古典乐声的回旋) 3.现代旋律的播扬 4.芭蕾、声乐艺术及其他 六、白银时代的绘画艺术 1.审美需求与审美观念的双重演变 2.后期巡回展览画派与20世纪绘画的先驱 3.“艺术世界”与“俄罗斯画家联盟” 4.“蓝玫瑰”“红方块J”与“驴尾巴” 5.1910年代的先锋派绘画 七、白银时代的文化余晖 参考书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