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古申论-全本《东莱博议》今译
QQ咨询:
有路璐璐:

古申论-全本《东莱博议》今译

  • 作者:吕祖谦
  • 出版社:甘肃民族出版社
  • ISBN:9787542111586
  •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01日
  • 页数:456
  • 定价:¥6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一、《博议》原本为篇百六十有八,今世通行本仅载八十六篇,读者每以未窥全豹为憾。且删节字句,改题篇目,殊失庐山真面。今悉照宋刻登载,标目序次,一字不易,以复旧观。
    二、《博议》在当时传钞者众,辗转沿讹,故虽宋元旧本,误字甚多。今参合明本、元本、文澜阁本及平湖胡氏所藏宋椠本,悉心雠校,无虑数过。第各本讹谬错见,不能定从一本。欲分载异同于逐句之下,又苦文繁,碍于循览。且《博议》非周秦古书之比,字句得失,按文义而可知。故今参校诸本,舍短从长,衷于一是,不复分注,以便观览。其有字义可疑而各本皆同,无从质正,如“苟惟不然”,“惟”疑作“为”,《盗杀伋寿》篇末疑脱误之类,悉仍其旧,不敢臆为窜改,以贻“壮月牡丹”之诮。
    三、宋人避讳,如桓作威,征作证,贞作正,匡作康之类,今悉改正。宋本于篇目下,详载左氏传文,今以文繁,且《左传》在**人人习诵,不须赘列,惟标注某公某年,以便稽考。
    四、宋本于每篇征引史事,略为注释,意在省读者检阅之烦。然遗漏甚多,且篇中所引,皆
    正史中焯然显著之事,非他僻书**,似无庸注释。且如引用《论》、《孟》事句亦为注出处,而隐文僻句,如“砀而失水”、“蚊虻扑缘”出《庄子》,
    目录
    东莱先生左氏博议卷之一
    1.1 郑庄公共叔段(隐公元年)
    1.2 颍考叔还武姜(隐公元年)
    1.3 周郑交恶(隐公三年)
    1.4 宋穆公立殇公(隐公三年)
    1.5 卫州吁(隐公三年)
    1.6 藏僖伯谏观鱼(隐公五年)
    1.7 郑败燕(隐公五年)郑败北戎(隐公九年)楚败邓(桓公九年)商密降秦���僖公二十五年)郑败宋(成公十六年)楚灭舒庸(成公十七年)楚败吴灭舒鸠(襄公二十五年)晋灭肥(昭公十二年)晋灭陆浑(昭公十七年)吴败楚取余皇(昭公十七年)
    吴败胡沈陈三国(昭公二十三年)越败吴于檇李(定公十四年)
    越败吴于笠泽(哀公十七年)
    东莱先生左氏博议卷之二
    2.1 隐公问羽数于众仲(隐公五年)
    2.2 隐公辞宋使(隐公五年)
    2.3 郑伯侵陈大获(隐公六年)
    2.4 郑伯朝桓王(隐公六年)郑伯请释太山之祀(隐公八年)虢公作卿士于周(隐公八年)郑伯以齐人朝王(隐公八年)郑伯以王命讨宋(隐公九年)羽父会郑伯伐宋(隐公十年)蔡人卫人鄘人不会王命(隐公十年)王与郑人苏忿生田(隐公十一年)郑伯以壁假许田(桓公元年)王伐郑(桓公五年)
    2.5 陈五父如郑涖盟歃如忘(隐公七年)曹太子朝鲁乐奏而叹(桓公九年)晋侯受玉惰(僖公十一年)齐君语偷(文公十七年)公孙归父言鲁乐(宣公十四年)赵同不敬(宣公十五年)晋侯见鲁侯不敬(成公四年)郑伯授玉视流而行速(成公六年)邰錡将事不敬(成公十三年)成子受脤不敬(成公十三年)苦成叔傲(成公十四年)卫孙文子聘鲁无悛容(襄公七年)齐高厚相太子会诸侯皆不敬(襄公十年)齐侯卫侯不敬(襄公二十一年)蔡侯享于郑不敬(襄公二十八年)穆叔见孟孝伯语赵孟语偷(襄公三十一年)赵孟对刘定公以吾侪偷食朝不谋夕(昭公元年)单子视下言徐(昭公十一年)宋公与叔孙昭子语相位(昭公二十五年)
    魏献子南面(昭公三十二年)邾子执玉高鲁受玉卑(定公十五年)
    2.6 隐公问族于众仲(隐公八年)
    东棻先生左5(博议卷之三)
    3.1 滕薛争长(隐公十一年)
    3.2 颍考叔争车(隐公十一年)
    3.3 齐鲁郑人许(隐公十一年)
    3.4 息侯伐郑(隐公十一年)
    3.5 羽父弑隐公(隐公十一年)
    3.6 臧哀伯谏纳郜鼎(桓公二年:
    3.7 晋穆侯命二子名及晋封曲沃(桓公二年)曲沃庄伯伐翼(隐公五年)王伐曲沃(隐公五年)曲沃武公伐翼(桓公三年)曲沃伯杀小子侯(桓公七年)王命曲沃伯为晋侯(庄公十六年)
    东莱先生左氏博议卷之四
    4.1 楚侵随(桓公六年)楚败随(桓公八年)
    4.2 鲁为班后郑(桓公六年)齐卫郑战于郎(桓公十年)
    4.3 郑太子忽辞昏(桓公六年)郑昭公之败北戎昭公奔卫(桓公十一年)
    4.4 桓公问名于申蠕(桓公六年)
    4.5 王师伐虢(桓公十年)
    4.6 虞叔伐虞公(桓公十年)
    4.7 楚屈瑕败蒲骚(桓公十一年)楚伐绞(桓公十二年)屈瑕大败(桓公十三年)
    东莱先生左氏博议卷之五
    5.1 祭仲立厉公(桓公十一年)祭仲杀雍纠(桓公十五年)高渠弥杀昭公(桓公十七年)齐人杀子宜(桓公十八年)楚杀子南(襄公二十二年)
    5.2 盗杀伋寿(桓公十六年)卫侯放公子黔牟(庄公六年)
    5.3 鲁及齐师战于奚(桓公十七年)
    5.4 桓公与文姜如齐(桓公十八年)
    5.5 辛伯谏周公黑肩(桓公十八年)
    5.6 楚武王心荡(庄公四年)
    5.7 邓三甥请杀楚文王(庄公六年)
    5.8 庄公围鄘(庄公八年)
    东莱先生左氏博议卷之六
    6.1 齐侯见豕(庄公八年)蛇斗于郑(庄公十四年)神降于莘(庄公三十二年)卜偃童谣(僖公五年)狐突遇申生(僖公十年)城鄫有夜登邱(僖公十六年)柩有声如牛(僖公三十二年)蛇出泉宫(文公十六年)魏颗见老人(宣公十五年)鸟鸣亳社(襄公三十年)郑伯有(昭公七年)石言于晋(昭公八年)当壁而拜(昭公十三年)郑龙斗(昭公十九年)玉化为石(昭公二十四年)鸜鹆来巢(昭公二十五年)龙见于绛(昭公二十九年)
    6.2 齐公孙无知弑襄公(庄公八年)
    6.3 齐桓公人齐(庄公几年)
    6.4 齐鲁战长勺(庄公十年)士薦谏晋侯伐虢(庄公二十七年)
    6.5 禹汤罪已桀纣罪人(庄公十一年)
    东莱先生左氏博议卷之七
    东莱先生左氏博议卷之八
    东莱先生左氏博议卷之九
    东莱先生左氏博议卷之十
    东莱先生左氏博议卷之十一
    东莱先生左氏博议卷之十二
    东莱先生左氏博议卷之十三
    东莱先生左氏博议卷之十四
    东莱先生左氏博议卷之十五
    东莱先生左氏博议卷之十六
    东莱先生左氏博议卷之十七
    东莱先生左氏博议卷之十八
    东莱先生左氏博议卷之十九
    东莱先生左氏博议卷之二十
    东莱先生左氏博议卷之二十一
    东莱先生左氏博议卷之二十二
    东莱先生左氏博议卷之二十三
    东莱先生左氏博议卷之二十四
    东莱先生左氏博议卷之二十五
    原跋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