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医讲稿系列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医讲稿系列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 作者:刘景源
  •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093590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331
  • 定价:¥3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刘景源教授为**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经典课程《温病学》主讲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从事《温病学》等中医基础学科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近四十年,在温病学术上造诣颇深。本讲稿是他在**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温病学》示范教学讲稿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提炼而成。
    本书分为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上篇总论分为六章,分别讲述了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温病的概念、温病的病因与发病、温病的辨证、温病的常用诊法、温病的**内容。其中尤对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作了较详细的讲解。中篇各论分为八章,分别讲述了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八种温病。书中对每个证候、方药都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阐释,对相疑似的方证作出了鉴别分析。为了使读者对每个病种的传变规律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在每个病种后都附有传变规律及证治简表,使读者一目了然。下篇温病学名著选讲分为二章。主要对《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前十条,《温病条辨》的学术思想进行阐释,这两章的讲述,较少引用前人的评注,主要是刘教授本人学习叶、吴两位温病学家著作的读书心得及用于指导临床的体会。
    本书可供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者参考,也适合高等中医院校学生,自学中医人
    文章节选
    **章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温病学》在中医学领域里是一个很重要的学科,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对临床各科都有实用价值。从《温病学》的性质来说,它应该是临床课程,但是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讲基础理论知识,所以历来就把它列为从基础向临床过渡的桥梁课程,可以说是临床基础课程。从临床的角度来说,曾经有人主张把《温病学》的内容归入内科学中,这种做法应该说不太合适。为什么?因���温病涉及到很多发热性疾病,而发热性疾病不只见于内科,如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都可以见到,所以必须把它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提出来。温病学说与伤寒学说不一样,它形成的年代较晚。人们对伤寒病的认识很早,从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论》,伤寒就形成了完整的学说,它本身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后世对它的研究也非常深入。在《黄帝内经》中虽然也提到了温病,但是并不多,后世发展得也比较缓慢。温病学说形成的时期应该说是清代的中期,到现在也就是260年的时间,所以说它在中医学领域里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是经过历代医学家的不断努力才逐渐形成的,而且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学术思想也在不断发展,*终才形成了完整的学术体系。因为《温病学》涉及到的古代医学书籍和学术观点较多,所以学习温病学就应该首先对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
    在谈这个题目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温病、什么是温病学。温病与伤寒都是急性外感热病,但伤寒是外感寒邪所导致的外感热病,它的病因是寒邪;而温病是外感热邪所导致的外感热病,它的病因是热邪。由于病因不一样,所以温病与伤寒的发**展规律以及辨证论治都有很大的差异。温病学就是研究温病的发**展规律、预防与辨证论治的一门学科。中医学对温病的认识从根源上应该说导源于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从《黄帝内经》开始,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大阶段。
    目录
    上篇 总论
    **章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战国至隋、唐时期——萌芽阶段
    1.《黄帝内经》与《难经》关于温病的记载
    2.《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论》对温病的认识
    3.《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对温病的认识
    二、宋、金、元时期——成长阶段
    1.《伤寒补亡论》对温病病因与发病的新见解
    2.《素问玄机原病式》等书对温病**学的贡献
    3.《医经溯洄集》对伤寒与温病之区别的论述
    三、明、清时期——形成与发展阶段
    1.《伤暑全书》论暑病
    2.**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
    3.《证治心传》——一部几乎被湮没的温病学重要文献
    4.《尚论篇》、《医门法律》对温病的阐发
    5.《广瘟疫论》对《温疫论》的发挥
    6.《温热暑疫全书》论温、热、暑、疫
    7.《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温病学体系形成的标志
    8.《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病辨证论治的代表性文献
    9.《伤寒温疫条辨》论伤寒与温病之辨
    10.《通俗伤寒论》论广义伤寒
    11.《温病条辨》——温病学的集大成之作
    12.《温热经纬》——**的温病学文献集注
    13.《时病论》论时令病
    14.《温热逢源》论伏气温病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一、温病的概念
    二、温病的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
    2.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大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
    三、温病的范围与分类
    四、温病与伤寒
    五、温病与温疫
    六、温病与温毒
    第三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一、病因
    1.风热邪气
    2.暑热邪气
    3.湿热邪气
    4.燥热邪气
    5.伏寒化温
    6.疠气
    7.温毒
    二、发病
    1.发病因素
    2.感邪途径
    3.发病类型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
    一、卫气营血辨证
    1.卫气营血的生理概念
    2.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机
    3.卫气营血证候的病位浅深与传变
    二、三焦辨证
    1.三焦的生理概念
    2.三焦的证候与病机
    3.三焦证候的病程阶段与传变
    三、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第五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
    第六章 温病的**
    中篇 各论
    下篇 温病学名著选讲
    方剂索引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