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追述中的拷问
QQ咨询:
有路璐璐:

追述中的拷问

  • 作者:张抗抗
  • 出版社:中国海关出版社
  • ISBN:9787801654632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326
  • 定价:¥2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昨天正在远去。昨天已经远去。远去在淡忘,冷漠与麻木之中。
    在这里,“昨天”已经不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而是一种不堪重负,不堪回首的记忆。是过错与罪孽,是恐惧与凄惶,是一个让人避之不及、讳莫如深的话题。无论是错者还是惧者,都想用“今天”的喧闹来加以掩饰和删除往事。“昨天”已是一片长出新肉的旧伤口,只有不小心碰得重了,才会引起久违的疼痛感——不同的只是,有些人的疼痛仅仅在肌肉的表层;有些人的疼痛钻入骨髓,甚至扎到心的深处。
    文章节选
    故乡在远方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几十年来,我漂泊无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
    我不知道。
    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是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
    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春天嫩绿的桑树地里透紫酸甜的桑葚儿,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鱼干,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
    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河连着烟波浩渺的洛舍漾,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是因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萦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美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我究竟来自何方?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漫漫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如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木棒,隆隆如森林火仁、如塄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怀疑自己是否会留在这里。
    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漂泊动荡的青春年华。
    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红领巾、蓝领巾的故事
    夏的一日,阳光亮得晃眼,热风干爽。突发地就有了勤快的念头,决定翻晒衣箱。那箱子已有很多年不曾理会,掀开箱盖,杂乱的旧物扑来一股霉味。
    旧物已很有些年头,都是百无一用却又舍不得扔掉的东西。我把它们一一摊开,晾在窗台外沿的阳光里——如我记忆的长卷一点一点铺展。我看见幼儿园老师的评语、小学的成绩报告单、中学的周记本、红底黄字的红卫兵袖章,还有北大荒的羊绒帽子狗皮护膝绑腿布家信……面对这些仅仅只属于我个人的历史文物,我确信自己已活得不算太短。
    它忽然就从那堆东西里滑脱下来。几乎悄没声儿,如一片蓝色的云,飘过天际,荡过长风,擦过窗台,散发着一种遥远而陌生的童稚气息,落在我的脚边。
    那是一条浅蓝色的三角形领巾。质地薄而透明,像是丝绸又像是府绸还像是尼龙绸,总之三十多年以前我就没弄清楚它到底用什么做成,直到三十多年以后我仍然弄不清楚。不过由此至少可以证明它是个比较少见的稀罕物,来自另一个友好**。它似乎比我们的少先队红领巾要大得多,尤其是两边的三角,细细长长的,围着脖子系上一个扣,领角两端便重重地垂下来,胸口如飞起一只蓝色的大海鸥,两只翅膀呼扇呼扇的,飘飘逸逸地拂出一片早晨的天空。
    轻轻将它捡起,亦捡起多年前**次系上它时的兴奋与神气。自然是只有学校的优等生才有资格被选送去参加社会主义阵营的少先队国际大联欢。蓝领巾即是那次的礼物和纪念。很远韵60年代初,也许更早。那个年代世界上有许多像我们一样刚刚新生的少年先锋队。
    ——老师,课文里说,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它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我想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时候染的呢?我的一件白衬衣染上了鼻血,妈妈没时间洗,才几天工夫,血就变成黑色的了,像墨汁一样。可是红领巾染了血怎么会是红的……
    ——这是一个比喻。
    ——不,课文里没说这是比喻,它说“是用”,那么,战场上烈士牺牲的时候,是不是有人拎着一只桶在旁边等着接血呢?
    ——同你说不明白,你这孩子爱钻牛角尖……
    我又问过父母问过同学问过同学的哥哥姐姐*后问过自己。我从没有得到过满意的回答。于是这个极其深奥的问题困扰了我的整个少年时代。有关红色的神秘来历曾经那么强烈地唤起过我的求知欲,也许是因为我一直固执地认定红色是世上的领巾惟一的颜色。所以直到30多年以后我从脚边拾起那块略略有些褪色的蓝领巾的时候,*先涌人我脑海的便是这样一个令今天的我哭笑不得的记忆。
    但记忆中的蓝领巾却依然鲜亮如初。
    我**次见到它的那一刻,惊愕地张大了嘴久久不能合拢。我从来没有见过蓝领巾。我从来没有想过“红领巾”可以是蓝的。那天联欢活动结束的时候,大队辅导员拿来一大把各色各样的领巾让我挑,那一大堆领巾中除了蓝色,竟然还有粉红色和淡黄色。五彩缤纷如一群彩鸟飞舞。我眼花缭乱手足无措满脸放光,终于清醒过来时便毫不犹豫地挑了一条浅蓝色的。我至今并不明白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蓝色;后来这些蓝色粉色满校园飘扬,一时间竟掀起了一场五彩风暴,弄得全校不得安宁——也是饶有趣味的回忆之一。
    事实上,首先是因为妈妈为我那天的活动准备了一条绸子的红领巾。我佩戴它走进学校时大概是昂首挺胸,难以掩饰自己的洋洋得意。这样非同寻常的骄傲吸引了老师的目光,没等我的红绸巾在我的脖子上出够风头,大队辅导员便用一条布的新红领巾将它换走了。我甚至来不及伤心联欢就已开始。联欢的其中一项活动是各国的小朋友互相交换领巾——
    那个时刻有一个面色黧黑、高颧骨厚嘴唇的小女孩向我走来。她踮起脚尖,细细黑黑的手臂环上我的颈子。我垂下眼睑,眼角的余光扫过胸前。我看见一条同我赠送给她的红领巾几乎一模一样的红领巾,有些发硬的布角往一边翘开去。我想我当时一定非常失望。因为就在我的旁边,一个高年级的女孩儿,在互相交换了红领巾以后,她竟然把自己衬衫口袋上别着的一支钢笔,摘下来送给了对方。于是,就发生了以下叫人简直不敢相信的事情——站在她对面的那个高个儿男孩,竟连眼睛也不眨,就把自己手腕上戴着的一只小小的手表解下来送给了她。这个恰恰让我亲眼目睹的场面在日后的许多天里一直使我羡慕得坐立不安。那个有着一头金发、白皙的面孔上散落着芝麻似的雀斑的小男孩**次使我学会了关于“痛苦”的造句。这种与生俱来的人之嫉妒的恶劣天性,很快在所有参加了那天联欢活动的好学生中蔓延扩散,所有的好学生都一致为那只手表忿忿不平。这种愤怒的情绪一直持续到校长终于下令将全部礼物都收归交公为止。
    同我旁边的幸运女孩相比,我自然有了强烈的受委屈感。尽管后来在大队辅导员把蓝领巾换给我的时候,我发现那个厚嘴唇的女孩送给我的布红领巾——在背后的领角那儿,居然用金色的丝线绣着一行弯弯曲曲的字母。这行无人能解的字母所带来的神秘欢欣顿时极大地提高了礼物的价值。大家纷纷猜测它来自与我国南方疆土相邻的那个兄弟**。我把这条绣字的红领巾在手心里攥出了汗,但我*后还是把它还给了老师。
    也许是为了我“赞助”的那条红绸领巾,也许是为了安慰我——那天的结局很辉煌,我得到了一条漂洋过海而来的,这儿从没人戴过的蓝领巾。
    其实那时候我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我还从没有标新立异的愿望,但是我喜欢这条蓝领巾。许多年以后,我站在窗外的阳台上,手捧着薄如蝉翼、蓝似远天的三角绸巾,恍然明白自己对于大海和蓝天的向往,早已源于我的少年时代。
    然而那个五颜六色的领巾在校园里神采飞扬的日子,却结束得过于仓促。很快就发生了一连串因这些“远方来客”而招惹的“风波”。先是课间操时许多人围着拥有这些蓝色粉色的“红领巾”的同学,好像进了动物园,以至于对哨声铃声都置若罔闻。发展到后来,竟有高年级的大同学在放学后,把戴着与自己不同颜色的领巾的人,围堵在厕所里、墙角下,蛮横地强摘下蓝领巾,抢了就跑。毕竟没有得到蓝领巾的人是大多数——我惶惶地想:原来别的人也都喜欢蓝领巾呀!
    宁静的校园在那些日子里乱成一团。校长终于第二次下命令:不许在学校里佩戴除了红色的即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那种红领巾以外的“红领巾”。我本来就很担心自己的蓝领巾有**会被人抢去,这道及时的命令便把我的蓝领巾送进了抽屉。后来*终又送进了封存的箱子。
    学校在解除了蓝领巾之患后很快恢复了平静。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戴过蓝领巾。毕竟,我已习惯了我的红领巾和臂上的“三道杠”。
    但是由于蓝领巾的出现,那个关于红领巾的红色来历,从此却越发地使我苦恼。我至今记得,我和那几个拥有蓝领巾的同学,在终于从老师那儿得知蓝领巾来自东德少先队之后,我们曾异常严肃地讨论过以下的问题:
    ——你们说,他们的蓝领巾是不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呢?
    ——当然是。他们和我们都是社会主义**呀。
    ——那么,他们的烈士,烈士的鲜血难道是蓝颜色的吗?
    这个问题难住了所有的人。大家互相看来看去都说不出话来。
    想了很久,终于有个比大家都聪明的人找到了一个满意的答案,他告诉我们:
    ——我想,可能他们的血就是蓝颜色的。
    大家都很惊奇很怀疑地看他。那个年龄的我们还没有学过生物课。
    他抓着头皮,非常肯定地补充说:
    “当然。你们记得他的眼睛吗?那个金黄头发的男孩,他的眼睛就是蓝颜色的。如果他们的血不是蓝的,眼睛怎么会是蓝的呢?”
    再也找不到理由反驳他。我们大家都被他的重要发现“镇”住了。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并且从此都坚信蓝领巾的故乡人,血管里流着蓝色的血液。就是嘛,为什么鲜血非得是红色的呢?
    世界这么大,怎么可能把每个人的血都抽出来看一看呢?
    那个关于蓝领巾的故事,晾晒在夏日的阳光下,如一片蓝色的烟雾,渐渐消逝在蔚蓝色的天空里。连我也不明白,怎么会想起这些我实际上从未想起过的往事。进了中学以后,不知是不是由于我这种爱钻牛角尖的恶习,我从“三道杠”降到“二道杠”,*后到退队时已什么都不是了。
    但我依然珍藏着我的红领巾,还有散发着阳光香味儿的蓝领巾。
    地上有字
    一个和暖的春日下午,我骑着自行车经过望湖宾馆楼后的一处拐角。
    那儿有一块小小的空地。
    我刚从北方回到这座家乡的城市,这几年杭州的街道经历了太多的改造,已变得让我认不出来了。庆春路拓宽以后,竟然在以往十分拥挤的这个小街口,留下了一块形状显得很优美的自然三角地。
    然而,那一刻,吸引了我视线的却不是那块空地,而是空地上的人。
    黑压压的人群围成了一个半圆形的人墙,后面的人踮起了脚尖,仰着脖子,密集的目光都极力想从人缝中穿过,往人圈子**的那块空地上抛射。
    人群鸦雀无声,静悄悄没有一点儿响动,像是在瞻仰着一尊神圣的塑像。
    人们屏息静气,彬彬有礼地默立着,更像是在向那块空地致意。
    这样的情形在我们今天居住的任何城市都是罕见的。我由此生出了几分好奇和疑惑。如今那些喧闹的街市,凡是围满了人的地方,不是出了车祸就是卖假药或是销售奖券再不就是打架斗殴什么的。所以此刻这一块人头攒动的三角地上空,弥漫着如此庄严的气氛,这种在城市似乎已濒于绝迹的宁静,便十分的叫人纳闷叫人发憷,叫人捉摸不透,叫人忍不住想要去看个究竟。
    我这样想着就跳下了车子。
    目录
    **辑:我忆
    故乡在远方
    红领巾,蓝领巾的故事
    地上有字
    雪天
    没有春天
    遗失的日记
    故事以外的故事
    雾天目
    第二辑:我爱
    我的节日
    营造小窝
    闲话稀粥
    稀粥南北味
    窗前的树
    鲜木耳、野韭菜花、梧桐耔
    说绿茶
    苏醒中的母亲
    第三辑:我记
    防风神茶
    东北文化中的俄罗斯情结
    汉语魔方
    看圣火怎样点燃
    粮票“发掘友”陈新
    虎啸——为虎代言
    第四辑:我行
    长城,公社,凯宾斯基
    太阳岛赏析
    废墟的记忆
    柏林墙消失
    感悟珍珠港
    走过莺声地板
    第五辑:我读
    大写的“人”字
    以思想悦己
    可能
    你对命运说:“不!”
    四季心灵
    骑兵军飓风
    追述中的拷问
    快乐的忧思
    读书的女人
    第六辑:我感
    音乐之伴
    脚步辨人
    逝去的书信
    他人
    无法抚慰的岁月
    感恩与愧疚
    西施故里有感
    两性的极地
    性与女性
    打开自己那间屋的门窗
    第七辑:我思
    老费的小屋
    欲哭无泪
    黄河之水游龙去
    遗墨摩挲泪几行
    怀念延老
    九思九叹九歌
    汪老赠画
    编辑推荐语
    散文随笔是[自我独白],是我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也是一个真切感受着世间的痛苦和欢乐的生命个体,一个热情地生活着,冷静地思索着的女人,用坦诚率真的文字,写下的私人笔记。但愿读者能在这些文字中,看见我的喜悦,迷惘,虚静与忧思。
    随着中国社会的文化大开放,文学与“性”将恢复它们原本密切的必然联系,特别是我们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穷走向小康的过渡时期,文学将随着“性”观念的彻底更新,进入人性化写作的更深层。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