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神秘的镜像神经元
QQ咨询:
有路璐璐:

神秘的镜像神经元

  • 作者:格雷戈里
  •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3076879
  • 出版日期:2016年12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59.9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文章节选
    [目录]

    前言 倔驴踢倒旧屋,木匠修建新房

    01猴子大脑中的意外收获——发现镜像神经元
    1988年,以贾科莫·里佐拉蒂为首的一群神经科学家,在意大利帕尔马开展了一项实验研究。当时的他们自己也没有想到,这项研究恒河猴前运动皮层神经元如何控制抓握动作的基础性研究,竟会引发一场席卷心理学界的理论风暴。猴子大脑中那些被他们命名为“镜像神经元”的微小细胞,即将成为解开人类心理谜题的钥匙。
    能够理解动作的神经元
    从F5区到布洛卡区

    02人类心智的“DNA”——镜像神经元引发热潮
    拉马钱德兰断言:“镜像神经元对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意义,将如同DNA对于生物学的意义一样。”随着镜像神经元理论在语言、心智解读、共情和自闭症等问题上的应用,镜像神经元一夜之间成了学术界万众瞩目的明星。
    镜像模仿机制不断扩展<p>[目录] </p> <p><b> </b></p> <p><b>前言</b> 倔驴踢倒旧屋,木匠修建新房</p> <p> </p> <p><b>01</b><b>猴子大脑中的意外收获</b>——发现镜像神经元</p> <p>1988年,以贾科莫·里佐拉蒂为首的一群神经科学家,在意大利帕尔马开展了一项实验研究。当时的他们自己也没有想到,这项研究恒河猴前运动皮层神经元如何控制抓握动作的基础性研究,竟会引发一场席卷心理学界的理论风暴。猴子大脑中那些被他们命名为“镜像神经元”的微小细胞,即将成为解开人类心理谜题的钥匙。</p> <p>能够理解动作的神经元</p> <p>从F5区到布洛卡区</p> <p> </p> <p><b>02</b><b>人类心智的“DNA”</b>——镜像神经元引发热潮</p> <p>拉马钱德兰断言:“镜像神经元对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意义,将如同DNA对于生物学的意义一样。”随着镜像神经元理论在语言、心智解读、共情和自闭症等问题上的���用,镜像神经元一夜之间成了学术界万众瞩目的明星。</p> <p>镜像模仿机制不断扩展</p> <p>无处不在的镜像神经元</p> <p> </p> <p><b>03</b><b>从猴子到人类</b>——探索人类镜像系统</p> <p>猴子和人类毕竟是不同的物种。当我们从某个物种那儿收集到证据,并想利用这些证据对另一个物种进行推断时,需要谨慎为之。如果两个系统的反应是不同的,我们如何能断定两者具有相同的功能,甚至所测结果来自同样的神经网络呢?</p> <p>人类镜像系统的早期研究:物种间差异被忽略</p> <p>继续探索:在人类大脑中发现类镜像系统</p> <p> </p> <p><b>04</b><b>逆行的行星</b>——镜像神经元理论中的异常现象</p> <p>基于常识的直觉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地心说对哲学、科学和宗教的影响持续了好几个世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些异常现象,无法利用这个理论进行解释。对于镜像神经元,我们也可能面临着相同的情形。</p> <p>异常现象1:说不出,但能听懂</p> <p>异常现象2:做不出,但能理解</p> <p>异常现象3:无法执行动作,但能识别动作</p> <p>异常现象4:面瘫没有表情,但能理解情绪</p> <p>异常现象5:映射可能会阻碍恰当的反应</p> <p>异常现象6:镜像系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p> <p>异常现象7:大脑对内容与方式的加工是分离的</p> <p>异常现象8:理解在前,模仿在后</p> <p>异常现象说明了什么</p> <p> </p> <p><b>05</b><b>大脑如何听懂人言</b>——言语知觉的神经基础</p> <p>语言是镜像神经元理论的核心,同时也是检验该理论的一块重要试金石。镜像神经元理论祭出言语知觉的运动理论作为自己的论证基础,然而对语言障碍患者的研究似乎指向了另一个方向……</p> <p>我们听到的是语音还是发音动作</p> <p>镜像神经元是否可以验证运动理论</p> <p>不会说话的患者能否听懂人言</p> <p>运动系统对语义理解的深层次作用</p> <p> </p> <p><b>06</b><b>通过身体来理解</b>——运动理解的神经基础</p> <p>心理并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联结,而是一个主动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装置。那么大脑是如何加工信息的呢?具身观认为,我们的运动系统对于运动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运动的意义就藏在运动系统之中。</p> <p>信息加工:人脑计算机</p> <p>具身认知:依靠感觉和运动认知世界</p> <p>概念性知识是完全抽象的吗</p> <p>从具身观到模仿和镜像神经元</p> <p> </p> <p><b>07</b><b>三明治还是三位一体</b>——感觉、运动、理解的关系</p> <p>认知加工并不是夹在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两片面包之间的肉片,三者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三明治。相反,如果没有了感觉信息,运动系统就变得盲目了;而运动系统中也蕴含着有助于感觉加工的信息。二者紧密合作,这才诞生了更**的认知理解。</p> <p>没有感觉就无法运动</p> <p>运动促进了知觉和理解</p> <p>超越感觉和运动,达到抽象理解</p> <p>重新搭建动作理解的神经网络</p> <p> </p> <p><b>08</b><b>人类天生爱模仿</b>——模仿的神经基础</p> <p>我们这个物种表现出了创造性和思维,所有人都为此感到欢欣鼓舞。证据就是,对于再创造和模仿,我们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癖好,这两种癖好相互补充,在我们快速心理发展的早期表现得尤为突出。</p> <p>模仿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关键能力</p> <p>镜像神经元是模仿的神经基础吗</p> <p>重新定义模仿</p> <p>猴子也模仿</p> <p>人类的模仿为何更胜一筹</p> <p> </p> <p><b>09</b><b>破碎的魔镜与强烈的世界</b>——解读自闭症</p> <p>破镜理论和心智化损伤理论都是围绕“自闭症缺乏什么”来展开的,但它们并不是**的可能性。或许,自闭症患者所体验到的并不是一个社会性匮乏的世界,而是一个社会性过于强烈的世界。</p> <p>同样的行为,不同的理解</p> <p>自闭症的临床诊断标准</p> <p>破镜理论和心智化损伤理论</p> <p>强烈世界假说</p> <p> </p> <p><b>10</b><b>在科学之路上曲折前行</b>——展望镜像神经元的未来</p> <p>对于在20世纪上半叶主导着心理学的行为主义来说,心理的计算理论是一种针锋相对的观点;而现在,就像钟摆一样,计算性观点正朝着一种扎根于环境的具身观摆动。钟摆的摆动,理论的交锋,以及它们所得出的结果,正是科学理论不断进化前进的必经之路。</p> <p>踢倒旧屋:镜像神经元神话不再</p> <p>修建新房:预测性编码理论初探</p> <p> </p> <p><b>附录一</b> 脑组织入门</p> <p><b>附录二</b> 认知神经科学工具箱</p> <p><b>致谢</b></p> <p><b>译者后记</b></p>显示全部信息前 言[前言]
    倔驴踢倒旧屋,木匠修建新房
    1953年,DNA的发现和定义永远地改变了生物学。DNA是生命的蓝图,是理解有机体如何被构造、如何进化以及疾病如何产生的关键。
    2000年,印裔美国心理学家拉马钱德兰(V. S. Ramachandran)对当时新发现的某一类脑细胞——镜像神经元进行预测时,援用DNA的划时代意义进行了类比:
    我预测,镜像神经元对于心理学的意义,将如同DNA对于生物学的意义一样:它将提供一种统一的框架,来解释迄今为止仍然神秘未解、而又难以付诸实验验证的众多心理能力。
    10年后,拉马钱德兰发表了有关镜像神经元的TED演讲,从演讲的题目“一探神经元,何以塑文明”来判断,10年以来,围绕该细胞开展的大量研究似乎证实了他的预言。
    2008年,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神经科学家马尔科·亚科博尼(Marco Iacoboni)对拉马钱德兰的热情表示附和:<p>[前言]</p> <p align="center"><b>倔驴踢倒旧屋,木匠修建新房</b><b></b></p> <p> 1953年,DNA的发现和定义永远地改变了生物学。DNA是生命的蓝图,是理解有机体如何被构造、如何进化以及疾病如何产生的关键。</p> <p> 2000年,印裔美国心理学家拉马钱德兰(V. S. Ramachandran)对当时新发现的某一类脑细胞——镜像神经元进行预测时,援用DNA的划时代意义进行了类比:</p> <p> 我预测,镜像神经元对于心理学的意义,将如同DNA对于生物学的意义一样:它将提供一种统一的框架,来解释迄今为止仍然神秘未解、而又难以付诸实验验证的众多心理能力。</p> <p> 10年后,拉马钱德兰发表了有关镜像神经元的TED演讲,从演讲的题目“一探神经元,何以塑文明”来判断,10年以来,围绕该细胞开展的大量研究似乎证实了他的预言。</p> <p> 2008年,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神经科学家马尔科·亚科博尼(Marco Iacoboni)对拉马钱德兰的热情表示附和:</p> <p> 得益于大脑内某一小群被称为镜像神经元的特殊细胞,我们能敏锐地理解他人。这些微小的奇迹帮助我们度过每**,是指引生命前行的核心力量,令我们在精神上、情感上与其他人相互联结……毫无疑问,镜像神经元有史以来**次为复杂的社会认知和互动提供了看似可信的神经生理学解释。</p> <p> 感到兴奋的不只是拉马钱德兰和亚科博尼。科学期刊中也出现了许多基于镜像神经元的解释,所涉及的议题涵盖了人类语言、模仿、社会认知、共情、心智解读、音乐鉴赏、艺术鉴赏、观赏体育运动、口吃及自闭症。2005年,《华尔街日报》上的一篇文章解释了“镜像神经元如何帮助我们共情,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同年,《新星》(<i>NOVA</i>)播出了一期节目,节目标题正是“镜像神经元”;2006 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以《读心的细胞》为题,报道了镜像神经元。书籍和博客都对镜像神经元的作用称道不已,从课堂教育到高尔夫球赛无所不包,甚至还宣称连男性的勃起程度都与镜像神经元的活动有关。</p> <p> 从勃起到自闭症,这些能够解释一切的不可思议的人类脑细胞究竟是什么?说来奇怪,针对人类行为做出的所有这些推断并不是建立在人类神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而是以恒河猴运动皮层中的某类细胞作为理论基石的。恒河猴是一种不能说话、不懂音乐鉴赏,坦白地说,相互之间也并不友好的动物。而对于那些被认为是由镜像神经元主导的人类的能力,这种细胞的反应其实并不强烈,至少在人类中是这样。其基本特征是,当猴子抓取物体以及观察其他人伸手抓取物体时,这些细胞会产生反应(神经生理学家称之为“放电”)。就是这样,基于这一简单的反应模式,神经科学家及心理学家建立了心理学历史上覆盖面*广泛的理论之一,以解释人类行为的神经基础。</p> <p> 猴子的镜像神经元表现出的如此简单的反应模式,为什么却令当时的所有科学家都感到兴奋不已呢?猴子运动皮层的细胞有可能作为一种神经蓝图,解释人类的语言、共情、自闭症等议题吗?这番推论又建立在怎样的逻辑基础之上呢?</p> 当中的基本观点很简单,这也正是它吸引人的地方。当猴子抓取物体时,它“理解”自己的动作,知道动作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设立这一目的等。简而言之,猴子“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但这些并不是那么重要。这只猴子真正想要知道的是,其他的猴子想要干什么。“它打算偷走我的食物呢,还是只是要去喝水?”相比之下,这类问题更伤脑筋。所以问题来了,你要如何解读(或理解)他人的行为?镜像神经元为此提供了一种简单的答案。由于在猴子执行行为以及观察其他猴子执行相似行为时,镜像神经元均产生了放电,所以,如果猴子能理解自身行为的意义,那么,通过在神经运动系统中模仿他人的行为,它也就能理解他人行为的意义了。显示全部信息媒体评论[各方赞誉]

    偶尔会出现一种观点,它走出了实验室,能够独当一面地解释所有谜题。这是我们*深切渴望发生的事情,对于新闻工作者和人文科学学者来说,这也是一种无法抵挡的诱惑。相对论、不确定性、不完备性、间断平衡论、可塑性、复杂性、实验胚胎学都是这样的例子,而对于21世纪的大部分时间来说,这种全能的观点就是镜像神经元。格雷戈里·希科克通过生动、易于理解且极其理性的分析,表明镜像神经元事实上是无法解释语言、共情、社会及世界和平的。但这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批判,读者能通过这本书了解当代语言科学、心理、大脑的诸多知识,并会发现现实比神话更加令人兴奋。
    史蒂芬·平克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语言本能》《心智探奇》作者
    <p>[各方赞誉] </p> <p> </p> <p align="left">偶尔会出现一种观点,它走出了实验室,能够独当一面地解释所有谜题。这是我们*深切渴望发生的事情,对于新闻工作者和人文科学学者来说,这也是一种无法抵挡的诱惑。相对论、不确定性、不完备性、间断平衡论、可塑性、复杂性、实验胚胎学都是这样的例子,而对于21世纪的大部分时间来说,这种全能的观点就是镜像神经元。格雷戈里·希科克通过生动、易于理解且极其理性的分析,表明镜像神经元事实上是无法解释语言、共情、社会及世界和平的。但这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批判,读者能通过这本书了解当代语言科学、心理、大脑的诸多知识,并会发现现实比神话更加令人兴奋。</p> <p align="right"><b>史蒂芬·平克</b></p> <p align="right"><b>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语言本能》《心智探奇》作者</b></p> <p align="left"> </p> <p align="left">这本书针对心理学*为大肆吹捧的观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p> <p align="right"><b>盖瑞·马库斯</b></p> <p align="right"><b>认知心理学家,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b></p> <p align="left"> </p> <p align="left">镜像神经元的功能也许不能如20年前我们所推测的那样掌管一切,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低估它的功能。这本书收纳了全面的证据,让我们在不确定性中继续前行。</p> <p align="right"><b>袁逖飞</b></p> <p align="right"><b>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b></p> <p align="left"> </p> <p align="left">“镜子,镜子,告诉我什么是*有趣的神经科学理论?”“当然是镜像神经元。”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那我们人类是如何创造出璀璨文明的?是交流。交流的本质又是什么?可能你会回答是语言,但看完这本书就会知道,其实语言只是载体罢了。请不要被这么专业的书名给吓跑——其实它深入浅出、解释清晰易懂。当然,我只会将这本书**给有动力去了解真相的人。</p> <p align="right"><b>赵思家</b></p> <p align="right"><b>《大脑使用指南》作者,知乎大V</b></p> <p align="left"> </p> <p align="left">这本书将科学研究类比为一部律政悬疑片:尽管面临极大的困难,**的弱势一方以翩翩风度和铮铮事实合情合理且有理有据地扳倒了光鲜气派的对手——长期受到不求甚解之辈所青睐的“镜像神经元”巨头。然而,希科克并没有让我们空手而归,他概述了镜像理论的替代方案的雏形。</p> <p align="right"><b>帕特里夏·丘奇兰德</b></p> <p align="right"><b>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哲学系荣誉退休教授</b></p> <p align="left"><b> </b></p> <p align="left">希科克对前沿科学进行了探讨,就基础神经科学进行了精彩的阐述,令普通读者也能理解一门复杂艰深的课题。</p> <p align="right"><b>《出版人周刊》</b></p> <p> </p> <p>本书对神经科学领域中*激动人心的理论之一进行了清晰生动的描写,对于实验科学的开展也具有鼓舞人心的示范作用:早期的镜像神经元理论可能并没有成功地开个好头,但该理论启发了更为复杂、更有意思的理论研究,它们很快就会浮出水面了。</p> <b>《科克斯书评》</b>显示全部信息免费在线读[精彩样章]
    没有感觉就无法运动
    想象有**夜里,你睡着了,然后从噩梦中惊醒。迷迷糊糊中,你睁开眼睛,发现自己的右臂麻木了。这挺���人的,但也没什么好担惊受怕的,你只需要翻个身,几秒钟过后,一阵生命的刺痛感就会朝你的手臂袭来。但是,当你试图翻身时,却发现没法翻身了。事实上,除了脑袋,你全身上下都动弹不得。这时,你才意识到,你的整个身体都麻痹了。脖子以下的部分你都感觉不到了,连身体下面的床都感觉不到了。你觉得自己好像是飘浮着的。你的身体还在吗?你向下看了看,发现身体还在。你希望感觉和运动能力可以恢复过来,于是又等了几秒钟,等了几分钟,等了几小时,*后,等了一辈子。
    19岁的屠夫伊安·沃特曼(Ian Waterman)住在英吉利海峡的英属泽西岛上,对他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噩梦。当时,伊安正在住院,**一种重型病毒引起的疾病。**早上醒来,他的身体无法动弹了,他也感觉不到自己的身体。医生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无法判断病情会如何发展,也不知道如何**。病毒引起的疾病被治好了,但他再也感觉不到自己的身体了。伊安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纪录片《失去身体的人》(The Man Who Lost His Body)中,诗意地描述了他的悲惨遭遇:
    我就像块烤肉一样,每两个小时翻一次面,还涂满了润肤霜。我的身体像雕塑一样纹丝不动,脑袋里却填满了各种情绪。四肢没有触觉,也移动不了。我躺在床上,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正在剥落的天花板,好希望这一片一片的碎片是一道一道的裂缝,那么天花板就会砸向我,带我脱离苦海。身体动不了了,脑子能转又有什么用处呢?
    但伊安并没有完全丧失运动能力。事实上,他的运动系统并未受到实质性的影响。他所丧失的是感觉能力,这种疾病被称为大纤维感觉神经病变(large-fiber sensory neuropathy)。伊安的病情特别严重,他丧失了所有的触觉和本体感觉,本体感觉是关于身体位置的感觉信号,来自肌肉和关节深部的感觉神经末梢。而大部分负责传递痛觉信号和运动信号的神经纤维并未受损。伊安这样的病例告诉我们,运动能力有赖于感觉能力。
    目录
    [目录]

    前言 倔驴踢倒旧屋,木匠修建新房

    01猴子大脑中的意外收获——发现镜像神经元
    1988年,以贾科莫·里佐拉蒂为首的一群神经科学家,在意大利帕尔马开展了一项实验研究。当时的他们自己也没有想到,这项研究恒河猴前运动皮层神经元如何控制抓握动作的基础性研究,竟会引发一场席卷心理学界的理论风暴。猴子大脑中那些被他们命名为“镜像神经元”的微小细胞,即将成为解开人类心理谜题的钥匙。
    能够理解动作的神经元
    从F5区到布洛卡区

    02人类心智的“DNA”——镜像神经元引发热潮
    拉马钱德兰断言:“镜像神经元对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意义,将如同DNA对于生物学的意义一样。”随着镜像神经元理论在语言、心智解读、共情和自闭症等问题上的应用,镜像神经元一夜之间成了学术界万众瞩目的明星。
    镜像模仿机制不断扩展
    编辑推荐语
    《科学家》杂志**书目,**全面、深入揭秘现代心理学与神经科学中*深远影响的发现; “DNA决定我们是不是人,镜像神经元决定我们能否塑造文明。”全方位解读镜像神经元理论,在大脑深处探寻语言、模仿、学习、沟通、共情、自闭症的源头。 **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盖瑞·马库斯,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袁逖飞、知乎大V赵思家、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哲学荣誉退休教授帕特里夏·丘奇兰德联袂**,《出版人周刊》《科克斯书评》热评; 《纽约时报》盛赞:“今天对神话多一克警惕,明天在神经科学中就会少一磅谬论。” 湛庐文化出品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