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阿德勒心理学经典系列:洞察人性
QQ咨询:
有路璐璐:

阿德勒心理学经典系列:洞察人性

  • 作者:[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8111162
  • 出版日期:2016年11月01日
  • 页数:224
  • 定价:¥36.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人,因不**而奋发向上。 而人生,会因不**而更趋**!
    阿德勒说:故事即人生。
    他的不**哲学、生活之道、人性省思,澄明如镜,深入每一个人、每一段人生、每一个故事的内在,照出真实的一面。 阿德勒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卑感。”他所创始的个体心理学,紧扣“自卑感的问题与力量”发展,形成一套阿德勒的不**生活哲学。自卑感是人类努力与成就的基础,却也是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因此,阿德勒深入分析自卑感,揭开其副产品——“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对人们的戕害。他并提出过好生活该有的“常识”“社会兴趣”与“社会适应能力”,期盼能帮助人们与自卑感共存共荣,消除情结的障碍,设定有用与健全的人生目标,进而活出生命的意义。 阿德勒主张,决定我们生活型态的“人生风格”(the style of life)在四五岁就由“人生原型”决定。因此,对于孩童的教育要从小开始,而且方向必须正确。童年时期如果出了差错(如父母过于溺爱),未来就得付出很大的代价(如犯罪)。而对于行为出现偏差的人,方法就是减低他们的自卑感(但毋须完全根除,因为自卑感也是让人向上的力量),让他们发展出对人生有用的“社会兴趣”(socia
    文章节选
    美国伟大的哲学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曾经说过:“唯有和人生直接相关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这句话或许也能这样解释:在一门和人生直接相关的科学里,理论和实践几乎密可不分。由于人生的科学(The science of life)是透过生活脉动型塑而成的,因此又称为生活的科学(The science of living)。上述观点相当适用于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这门学问。个体心理学将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都视为一个统合的整体;把人的每一个反应、每一项行动与冲动,都视为互相联结的环节,亦即个人生活态度的一部分。这门学问是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因为了解个体心理学,有助于修正、改变我们的态度。从这个角度来看,个体心理学蕴含着预言的双重意义:除了预知未来会发生何事,还能像先知约拿一样,预先警告未来将会发生的灾祸,好让我们设法避免。 个体心理学的发展,出于学者努力理解一股神秘的人生创造力;在人们渴望发展、奋斗与达成目标时,这股力量就会显现出来。这种创造力甚至可以借由追求A面向的成就,来弥补B面向的挫败。这股力量奠基于“目标”之上,会在人们为了追求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涌现,而且,在追求目标的时候,人的身体与心理必须合而为一、同心协力。因此,不考虑个人整体,而将身体行动与心理状态分开研究,何其荒谬。举例来说,在犯罪心理学的领域,我们往往比较关注犯罪行为,而非罪犯本身。这其实很不合理。事实上,*重要的是罪犯,而非犯罪行为。况且,除非我们能把犯罪行为视为罪犯人生中的某个片段,不然就算再怎么缜密地分析行为本身,也无法了解其背后的真义。同理可证,同一种行为,在某种情况下是犯罪,但在另一种情况下却可能合法。因此*重要的是了解一个人的生命脉络,找出牵动此人所有行为的人生目标是什么;等到掌握目标后,我们才能理解隐藏在个别行为背后的含义,把这些看似独立的行为都视为整体的一部分;换言之,当我们研究“部分”时(前提是要把它当成整体的一部分),便能更了解“整体”。 以我本人来说,我对心理学的兴趣源于行医。行医让我明了目的论(又称目标论)的观点。如果想了解心理事实,目的论是不可或缺的。在医学界,所有的器官都有明确的目标,并朝着该目标努力发展,等发展到一定的型态,就代表这些器官已发育成熟。此外,当器官出现缺陷时,自然会采取特别的方式来克服缺憾,或者改由其他器官承担缺损器官的功能。生命总会设法延续下去,而且在面对外来阻碍时,生命的力量绝不会还没挣扎就先高举白旗。 人类心理层面的活动也和生命的功能面向类似。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类似目标或理想的概念,一心想要超越现状,并通过制订出具体的未来方向,来克服目前的缺憾和困难。通过这个具体目标,人们得以想象未来成功的样貌,进而感受并认定自己必能超越当下的困境。要是感受不到目标,个人的所作所为只是行礼如仪,毫无意义可言。 所有证据都指出,人必然早在童年时期就确立了人生目标(而且是具体明确的目标)。成熟人格的人生原型(prototype)或典范(model),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发展。请各位读者试想一下,有个体弱多病的小孩很自卑,发现自己根本无力掌控所处的环境,因此努力成长茁壮起来,朝着他为自己选定的目标努力发展。在这个阶段,对于个体的发展来说,比起物质条件,决定方向的目标更为重要。至于“人到底是如何确立人生目标的”绝非三言两语可以道尽,但人生的目标**存在,并主宰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很少有人在孩提时就懂得何谓力量、冲动、理由、能力、失能……然而,懂不懂其实并非**,孩子无论如何都会先确立好人生目标,再确立发展方向;只有当我们看出某个人生命发展的方向时,才能预测此人未来的走向。 当人生的原型(即怀有具体人生目标的早期人格)成形时,一个人的发展方向与行为模式从此确定。因此,我们才能预测他未来的人生。等到人的统觉系统(scheme of apperception)也成形之后,人生的发展方向便在这套系统的框架范围中。孩子无法靠着认知去理解实际情境,只能凭借个人的统觉系统去感受;也就是说,未来的他将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认知情境。 我们也在这样的关系中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小孩如果有任何器官出现缺损,就会把缺损器官的功能与所有经验链接起来。举例来说,肠胃有问题的孩子对吃特别有兴趣,视力不好的孩子则容易对视觉性的事物入迷。这套统觉系统决定了我们的人格特质,而人所专注的特定面向正好和这套系统一致。或许有人会依此推论,若要找出一个孩子的兴趣何在,只需要确认他哪一个器官有问题即可。但事情可没那么简单。孩子体验到的器官机能缺损,并不如外人眼中所见,而是透过他们自己的统觉系统修饰诠释。所以说,虽然器官功能的弱势是儿童统觉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外人观察到的弱势不见得能当作一窥个体统觉系统的线索。 孩子跟大人同样都处在相对的世界里:没有人知道何谓**的事实。就算是科学,也没有**的事实。科学是以常识为基础,因此科学会不断改变、进步,并乐于接受以小错汰换原有的大错。只要是人都会犯错,*要紧的是有错就要修正。在人生原型逐渐成形时就加以修正,*快也*好。要是错失了*佳时机,之后才想亡羊补牢的话,就很有可能必须完整重现犯错当时的情境。因此,我们在**精神官能症病患时,问题的症结不是患者后来(即就诊之时)犯下了哪些寻常错误,而是要探究他们小时候建构人生原型时,所犯下的根本错误。如果能一一找出这些错误,就可以适当地**并加以修正。 因此,就个体心理学来看,天赋遗传这个问题就没那么重要了。人生的**并不在于一个人遗传了什么,而是他在人生早期阶段(即一个人在童年环境中建构人生原型时)如何处理他的传承。遗传当然是造成先天性器官缺损的主因,但个体心理学把努力的**放在如何让孩子处于有利的情境,帮助他们排解特定的困难。事实上,这套理论为我们带来很大的优势,因为当我们发现缺损时,就知道该如何因应。即使是生来健康的孩子,如果成长过程中出了哪些差错,像是营养不良,日子很有可能比那些有先天性缺陷的孩子更为难过。 至于先天有缺陷的孩子,*该重视的就是他们的心理状态。这样的孩子由于处境艰难,显得过于自卑。在人生原型形成之时,他们对自己的兴趣甚于他人,而这种态度通常会延续到日后的人生。因身体功能衍生出的自卑感,并非人在建构人生原型时出错的**原因,其他条件也可能引发同样的错误。比方说,某些孩子自小娇生惯养或遭人敌视,他们所处的同样也是不利情境。稍后会更详细描述这些情境,并提出实际案例来说明三种对孩子特别不利的情境:先天器官缺损、受到宠溺与不被喜爱。现在,读者只要明白这些孩子是在有缺陷的条件下成长,导致他们永远学不会独立,一直很害怕外来的攻击,便已足够。 人生的**并不在于一个人遗传了什么,而是他如何处理他的传承。 It is not what one has inherited that is important, but what one does with his inheritance in the early years.
    目录
    **讲 生活的科学The Science of Living 第二讲 自卑情结The Inferiority Complex 第三讲 优越情结The Superiority Complex 第四讲 人生风格The Style of Life 第五讲 早期记忆Old Remembrances 第六讲 态度与行动Attitudes and Movements 第七讲 梦与梦的解析Dream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 第八讲 问题儿童及其教育Problem Children and Their Education 第九讲 社会问题与社会适应Social Problems and Social Adjustment 第十讲 社会感、常识与自卑情结Social Feeling, Common Sense and The Inferiority Complex 第十一讲 爱情与婚姻Love and Marriage 第十二讲 性与性的问题Sexuality and Sex Problem 第十三讲 结语Conclusion 附录 阿德勒生平年表The Chronicle of Alfred Adler
    编辑推荐语
    1.人,做得到任何事! 阿德勒用一生观察并剖析“何而为人”,终得此结论。 他不在乎过去,不认同宿命论与天注定,主张事在人为,并如此相信: 唯有你自己,能决定你人生的样貌;也唯有你自己,才能改写人生的剧本。 未识他之前——你将无以知晓自己。 识得他之后——你将能正视脆弱的自己,启动无所畏惧的勇气,活出精彩的人生。 透过《阿德勒心理学讲义》(The Science of Living生活的科学),从头或重新认识阿德勒,随着他的所思所谈、他为你揭露的人生无用面与黑暗面……你将能认识真正的自己,拥抱人人都有的自卑感,将所有的不美好化为养分,自能萌生勇气,面对一切挑战与逆境。
    2.阿德勒,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与佛洛伊德、荣格齐名,为20世纪精神分析学派三巨头之一。人际关系学大师卡内基、成功学大师柯维、经营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均深受阿德勒心理学的启迪。 阿德勒首创“自卑情结”一词。首度将“补偿作用”运用于心理学。,更开创了心理自助运动的先河——帮助人们与自卑感共存共荣,拥有有益的人生目标,进而活出生命的意义。
    3.《阿德勒心理学讲义》(The Science of Living生活的科学)是综览阿德勒心理学全貌的必读经典!畅销80余年的心灵成长读本!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谈 “不**” 的一本不朽经典 ◆忠于原典全新翻译,贴近大师的思想与智慧 循着大师的智慧轨迹与思想脉络,重新认识自己,省思人生,学会如何与“自卑感”共存共荣,汲取不**的美好力量。 《阿德勒心理学讲义》(The Science of Living生活的科学)行文浅白,兼有厚度与后劲,所呈现的人文观点,**启发性与前瞻性。且看以社会兴趣为核心,从原型、人格、童年、家庭、梦境、教育、人际关系、爱情与婚姻等人生百景出发,仿佛老师为学生讲课一般,论道说理,揭示**,并娓娓道来形形色色的临床故事,有待你慢慢寻思,细细咀嚼出字句背后丰沛的底蕴与真义。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