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周读书系 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套装共2册)
QQ咨询:
有路璐璐:

周读书系 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套装共2册)

  • 作者:叶永烈
  •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556110308
  • 出版日期:2015年08月01日
  • 页数:456
  • 定价:¥3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胡乔木,在中国拥有很高的知名度。然而,他的身世,除了过去新华社电讯所披露的几千字的简历外,人们所知甚少。
    《周读书系 中共**一支笔:胡乔木(套装共2册)》第1次详细记述了胡乔木其人其事。
    胡乔木自1942年2月起担任毛泽东秘书(初为文化秘书,后为政治秘书),直至1966年6月“**”爆发,前后达二十五年之久。他被誉为“中共**一支笔”,参与起草了一系列重要的文件,如《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再论无产**专政的历史经验》等等。“**”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出自他的笔下,《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亦由他主笔……他曾任中共**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共**副秘书长、中共**书记处候补书记直至中共**政治局委员。
    《周读书系 中共**一支笔:胡乔木(套装共2册)》作者采访了胡乔木夫人谷羽、子女、秘书及有关人士,查阅了大量文献,写出了这本《中共**一支笔一一胡乔木》。
    《周读书系 中共**一支笔:胡乔木(套装共2册)》写的是胡乔木,实际上是透过胡乔木,写了中国共产党一段重要的历史。《周读书系 中共**一支笔:胡乔木(套装共2册)》既是一本
    文章节选
    《周读书系 中共**一支笔:胡乔木(套装共2册)》:
    缘起1992年10月,第五届全国书市在成都开幕,我应邀在那里签名售书。
    晚上,我正疲惫地回到宾馆,却忽地接到来自北京的长途电话。那是中共**党校出版社编辑杜世伟先生打来的。他先是打到上海我���中,知道我在成都,便打到了成都。他在电话中告知,八十一岁的胡乔木在1992年9月28日去世,他们打算组织采写一本关于胡乔木的书,问我是否愿意承担?我略加考虑,答应下来。
    说实在的,胡乔木早就在我的采访“视野”之中。我同意采写胡乔木,是因为胡乔木符合我选择传主的三原则,即“知名度高而透明度差”、“透过传主折射中国当代史的重要侧面”、“没有人写过”。
    我决定写胡乔木,还有另外的原因:我多次采访了陈伯达,写出四五十万字的《陈伯达传》。陈伯达与胡乔木同为毛泽东的政治秘书,相当于毛泽东的左右手。所以,在写陈伯达的传记时,对胡乔木也有了许多了解。
    事隔多年,我后来才知道,*初确定邀请我来写《胡乔木》一书,竟然就是因为我写了《陈伯达传》。
    我是在1989年5月10目完成《陈伯达传》初稿的。我曾希望陈伯达本人能够审定这部长篇文学传记。
    *初,陈伯达是答应的。可是,等我写得差不多,想送给他看,他却摇头了。他说,他年老眼花,无法看这么长的稿子,还是不看了吧。他说,他相信我能够写好这《周读书系 中共**一支笔:胡乔木(套装共2册)》。其实,他年事已高固然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他以为由他自己来审阅《陈伯达传》,有诸多不便。因为他要对每一章、每一节表示认可或者否定,这等于要他对他的一系列历史问题进行表态。
    这时候,正遇上1989年春夏之交的大动荡。因众所周知的原因,《陈伯达传》的出版变得十分艰难。
    中秋节,我在北京又一次采访陈伯达。几天之后,他突然去世。回沪后,我补写了《陈伯达之死》这一章。
    中国人讲究盖棺论定。由于陈伯达已经去世,反而使《陈伯达传》的出版变得容易。
    时代文艺出版社表示愿意出版这《周读书系 中共**一支笔:胡乔木(套装共2册)》。考虑到《张春桥传》、《王洪文传》在他们那里得以顺利出版,对他们有一定的信任感,我就把书稿交给了他们。
    时代文艺出版社在审稿过程中,把《陈伯达传》作了相当大的删节,把四十五万字的初稿,删成三十三万字。也就是说,删掉了十二万字。另外,把书名改为《陈伯达其人》——在当时,以为《陈伯达传》这书名有着为陈伯达树碑立传之意,改为《陈伯达其人》就无此嫌疑。
    《陈伯达其人》曾经报送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审读,得以通过,并报中共**宣传部。这样,在1990年3月,这《周读书系 中共**一支笔:胡乔木(套装共2册)》就在长春第二印刷厂印刷。
    当《陈伯达其人》**次印刷七万七千册刚刚印毕,尚待装订时,时代文艺出版社给我打来电话,说是发生“突然事件”:北京有关部门得知出版《陈伯达其人》的消息,来电要求马上装订十本,送往北京,其余的暂停装订!这下子,出版社极度紧张,万一样书送北京之后,遇到麻烦,这已经印好、正待装订的七万七千册《陈伯达其人》怎么办?如果北京不准《陈伯达其人》发行,那出版社的经济损失就非常严重!我明白,《陈伯达其人》不是一般的书。这《周读书系 中共**一支笔:胡乔木(套装共2册)》透露了大量陈伯达与我的谈话以及他从未发表过的手稿,可以说实际上是《陈伯达回忆录》,当然会引起北京的高度关注。我在不安中等待了十来天。终于,出版社给我来电,报告喜讯:北京告知,《陈伯达其人》经过审读,同意出版。出版社请印刷厂以加急的速度装订那已经印好的七万七千册《陈伯达其人》。
    后来,我才听说,胡乔木得知我写了《陈伯达其人》一书,说是要看一下一一胡乔木与陈伯达同为毛泽东政治秘书,共事多年,关注《陈伯达其人》一书是理所当然的。于是,北京急电出版社,要求立即送十本样书到北京。
    ……
    目录
    缘起

    **章 *后的日子
    中共**常委们纷至三〇五医院
    胡乔木的一家
    “秋深深未解悲秋”
    向巴金寿辰发出“迟到”的贺电

    第二章 走上红色之路
    父亲胡启东乃盐城名流
    《中国青年》深深影响了他
    在清华园演出“危险的戏”
    在故乡盐城加入中共
    成了浙江大学校长的死对头
    在上海出任“文总”书记
    冯雪峰通知他前往陕北

    第三章 初入延安
    担任“安吴青训班”副主任
    谷羽成了他心中的“凤凰”
    “毛泽东的双手,抚育我们长大”

    第四章 来到毛泽东身边
    王若飞转达了毛泽东的意见
    为《解放日报》写社论
    整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延安整风的日子里
    读书成了毛泽东和胡乔木的共同爱好
    参与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第五章 “中共**一支笔”
    随毛泽东飞往重庆
    毛泽东为“二乔”断名
    接二连三抨击蒋介石
    在转战陕北的日子里
    出任中宣部副部长
    起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公报

    第六章 新闻首脑
    “工作很繁重,都堆在你的身上”
    反反复复修改《共同纲领》
    成为“新闻人物”
    毛泽东频频致函胡乔木
    发表《实践论》的前前后后
    每天指导着报纸工作
    终于累得病倒了

    第七章 “大手笔”
    参与编辑《毛泽东选集》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署名内幕
    头绪繁多的种种兼职
    在杭州起草《宪法》
    第二次病倒
    出任中共**书记处候补书记
    写出《再论无产**专政的历史经验》

    第八章 “大跃进”年代
    在“不平常的春天”里
    随毛泽东出席莫斯科会议
    擂响“大跃进”的战鼓
    受到毛泽东的批评
    批罢“西尼”驳“东尼”
    《人民日报》的“婆婆”

    第九章 庐山风波
    在庐山会议上大力纠“左”
    终于摆脱政治危机
    依然是毛泽东政治秘书
    离开了毛泽东身边

    第十章 “病中吟”
    “一介书生”的种种“故事”
    远离“**斗争”谈诗论词
    “没有百忙”的“好事之谈”
    又在追赶毛泽东的步伐
    写诗词使他和毛泽东恢复联系
    江青警告:“不许干扰主席工作!”

    第十一章 “文革”风雨
    江青早已对他不悦
    《海瑞罢官》的“黑后台”
    和毛泽东的*后一次谈话
    怀着深深的失落感迁出中南海
    神情木然地站在天安门城楼上
    北京邮电学院红卫兵“盯”住了他
    红卫兵闯入胡宅大抄家
    在“一月革命”的寒风中游街
    周恩来的关照使他“免斗”
    戚本禹的文章掀起大风波
    毛泽东意外地来看望他
    足不出户闭门闲居
    随着邓小平的复出而复出
    又一次“半点名”批判

    第十二章 毛泽东之后
    邓小平重新起用胡乔木
    成为邓小平身边的笔杆子
    走过了一段思索的路
    抓住话剧《于无声处》大做政治文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出自他的笔下
    纠正沿袭多年“左”的口号
    华国锋的政治报告造成思想上的混乱
    又一次起草《若干历史问题决议》
    出任十二届中共**政治局委员
    致力中共党史的研究
    考证陈云关于遵义会议的手稿
    为电影《武训传》平反
    协助邓小平审定《文选》
    依然在做着毛泽东的秘书工作
    倡议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第十三章 “头号文化首长”
    季羡林:“他是一个正直的人”
    与老同学钱锺书的友情
    王蒙回忆胡乔木
    关注从维熙的小说
    解禁电影《黄河之滨》
    主动为聂绀弩的诗集作序
    《文汇报》总编辑眼中的胡乔木
    与周扬的论战

    尾声
    *后的出访——访问美国
    *后的诗道出*后的心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