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内蒙古自治区史话(套装上下册)》: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各族军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然而,当人们刚刚得到胜利的喜讯时,战火在许多地方再度燃烧了起来。国民党为全面恢复和加强其独裁统治,蓄谋发动内战,独吞抗战的胜利果实。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摆脱了日本殖民主义桎梏的内蒙古地区又处在内战阴云的笼罩之下,各民族人民再一次面临着前途、命运的抉择。
8月10日,日本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会议关于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公告。当天,蒋介石连续下达命令,迅速集结各战区部队,抢占战略要点与交通要道。同时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原地驻防待命”,不许向日伪军“擅自行动”,不得接受日军的投降。此外,还将全国划分为12个受降区,授命各战区指挥官任受降官,命令日伪军“切实维持地方治安”。其意图是捆住人民武装的手脚,让国军垄断接受日伪军投降的权力,并以受降为借口,向解放区用兵。为此,大批国军由西北、西南东进、北上,进逼华北、华中解放区,意欲夺取华北,并打开进入东北的通道。
8月11日,国民党第12战区傅作义所部6个军12个师6万多人,由伊克昭盟和河套地区倾巢出动,进军绥远、察哈尔地区。8月18日。蒋介石任命傅作义为热河、察哈尔、绥远三省受降官。当日,傅作义部向已被八路军绥蒙军区收复的毕克齐镇发动进攻,八路军部队经顽强阻击,于当晚撤出战斗。同日,八路军绥蒙军区部队在司令员姚喆的指挥下攻入归绥旧城,正当迫令城内的伪蒙古军缴械投降之际,由托克托县开抵归绥南郊的国民党骑兵挺进军第2纵队与伪蒙古军取得联系,进入市区。伪蒙古军与国民党军遂里应外合,向八路军发动进攻。国民党第35军一部和新31师也抵达城西,对八路军形成夹击之势。八路军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被迫撤出归绥。傅作义部占领归绥后,在伪蒙古军的配合下沿平绥路东进,相继攻占了已解放的集宁、丰镇、兴和、尚义、武川、陶林、凉城、清水河等县城。
在日本投降后的几天内,国民党军凭借军事实力,控制了绥远省大部地区。傅作义的作战意图基本实现后,又命各部队向察哈尔、热河两省推进,企图夺占张家口,与向北平推进的第11战区孙连仲部会合。其目的是由南向北分割包围热、察、绥解放区,力图形成国民党于抗战后期就在筹划的所谓“热察绥防共隔绝地带”。傅作义扬言将乘胜攻占察哈尔、热河及雁北地区,“不让八路军有立足之地”。
抗战胜利时,国民党在东北地区无一兵一卒,大批军队难以迅速到达。对于暂时处于苏蒙联军控制之下的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国民党利用蒙古族政客、王公上层,组成“蒙古宣抚团”“蒙古宣导团”,进行“蒙旗复员”活动,表面上是恢复各盟旗旧有的统治秩序,实际是将其作为军事接收的辅助措施。同时,为扩充实力,招纳前伪蒙古军残部、伪满军警,组成武装,把他们作为接收的先头部队。这些武装被授以军队番号或其他各种名义,任命了众多“司令”“队长”“总指挥”。根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关于整编伪军的命令,第12战区将原伪绥西联军改编为暂编骑兵第1集团军,王英任总指挥;将归绥一带的伪蒙古军残部改编为暂编骑兵第二集团军(后改番号为第十路军),蒋介石亲自任命前伪蒙疆军事首脑李守信为总司令,命令其收拢旧部,抢占地盘。同时,绥东各旗的地方武装被改编为保安团,统归第12战区辖制。意图利用日伪残余势力,占据蒙旗地方。然而,锡林郭勒盟、察哈尔盟大部地区此时处在苏蒙联军和八路军的控制之下,李守信等前伪军头目自身难保,根本无法替国民党争城掠地。
在伊克昭盟,国民党驻军全部东调后设立了3个警备区,在各旗分别组建了警备师,共设师级司令部12个,任命了一批王公、仕官为**军官,统领各部队,近20人先后被授予将官军衔。此外还收编大批地主武装和土匪,组成了6个“自卫军”及1个保安大队。至内战爆发前,国民党扶持组建了伊盟地区地方武装共36个团。在内蒙古中东部地区,由国民党东北党务专员办事处扶持的地方武装和大股土匪多达数十股,其中有活动在兴安盟和呼伦贝尔、西布特哈地区的“光复军”“挺进军”,拥众万余人;在哲里木盟和昭乌达盟,有“保安大队”“东北保安独立支队”等。另外,大批土匪被收编,拼凑成“先遣军”“维持队”等名目繁多的地方武装。这些杂牌武装系统复杂,各树一帜,时聚时散,争相扩充实力。他们阻断交通,劫掠商旅和民众财产,在解放区造成严重危害,致使战后内蒙古的局势急剧恶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