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语之可08.家国乾坤大(平)
QQ咨询:
有路璐璐:

语之可08.家国乾坤大(平)

  • 作者:张宏杰 张亚丽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ISBN:9787506397520
  • 出版日期:2017年12月01日
  • 页数:220
  • 定价:¥3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语之可》志在以一种独立纯粹的阅读趣味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发现、筛选、整理那些兼具史料性、思想性、文学性的历史文化大散文——既有学者的深邃,旨要高迈、洋溢着天赋和洞见,又有文人的高格,灵动优美、感动人心,以价值力量的文字,剑指“文史之旨趣,家国之气象”。 《家国乾坤大》为《语之可》系列的第8本,收录了黄仁宇、雷颐等诸位名家学者的大历史散文。
    文章节选
    秦国为什么能后来居上 鞠 佳
    **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他的《中国通史》中这样评价道:“战国将近二百年的长期战争,本质是地主政权代替领主政权的战争,是地主政权的秦国对领主政权的山东六国猛烈进攻,结果秦国胜利,是历史发展的一个伟大成就。”在这场战争中,秦国一方的百姓不断获得土地财产,越扩张就越获益,百姓怎么能不为之心动呢?
    仅仅是军事吗 春秋战国,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其中许多故事,都能为今天提供参考。 有这样一个**,套用今天的话说:它发迹于老少边穷地区,建国初期人口少、底子薄,资源贫瘠,政治文化落后,人民素质普遍较低,还常受外族侵略。 这,就是当时处于西北边陲的秦国。 然而,在其后短短一百年间,秦国通过变法图强,迅速超越中原各国,一跃成为政治、军事、经济强国,令人们震惊和赞叹!它依次灭掉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成为天下一统的新霸主。 这是一种什么速度?秦国速度。 要知道,从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只用了一百三十多年的时间——相对于���王朝八百年历史、齐晋等国三四百年历史的老资格来说,秦国只是一个年轻小伙子。 但事实就是如此,它华丽丽地崛起了。 这“秦国奇迹”的奥妙究竟在哪里?为何它能后来居上? 秦,是后世谈不尽的话题。无论是在历代的史书文字里,或是考古挖掘的实物场景中,我们都能得到这样的印证:秦军战斗力极强,它的军队纪律严明,士兵骁勇善战,所向披靡。 当时的人们就评价秦国“秦,虎狼也”。在《战国策》中,有这样震撼的描述:崤山以东的六国士兵,参战时都全副武装,穿着铠甲、戴着帽胄。但是,秦国士兵比六国士兵都更勇猛,他们通通赤膊上阵,不做任何保护措施,他们横冲直撞,杀红了眼,左手拎着血淋淋的人头,右手夹着生擒而来的俘虏,还在不停地追杀敌军(“山东之卒,被甲冒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秦军的骁勇善战,为世人所公认。 后世人往往把秦国的强大归因于某些具体因素,比如使用了远距离射杀武器“弩”、青铜剑的制造技术好、马匹精良等。诚然,这些因素能够决定单场战斗的胜负,但秦军逢战必胜,所向披靡,其原因仅仅只在军事吗? 军事,只是表象,是政治的延伸。 而政治,亦只是另一个表象。 这背后,实质上是制度的变革。 领导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赢者通吃的时代,谁能打,谁就是大佬。 秦国一直都在做小弟,守着自己那点可怜的土地,龟缩在西北角。 所谓“向东不能出崤函,争南不能及巴蜀”,很长一段时间里,秦国的形势很不乐观,如果我们沿着北、东、南三个方向画一个半圆,就会发现,在秦国的周边,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C”形包围圈,将这个**严严实实封锁起来。 魏国、赵国、楚国,周边很多**都在挑衅它,制造各种事端。面对各种挑衅,秦国就是硬不起来,幸运的是,秦国老百姓都能理解领导人的苦衷,他们说:“我们秦王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问题是,这盘棋下了好几代人,从爷爷辈到孙子辈,似乎车马炮还憋在老巢里不得出来。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就不能发展!”站在函谷关的城墙上,秦孝公向近臣吐露心声。 作为秦国的第三十一位君主,秦孝公想带领秦国走向富强。 可是,改革该如何进行呢?对于一个没有任何比较优势的后发**来说,一切都只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经验可循。 时间不等人。 此时,各国都已经启动改革了,而且卓有成效,请看: 魏国率先改革,领先了秦国五十多年,“李悝变法”让魏国一跃成为强国,侵吞秦国在河西的大片土地,将秦国逼入关中,使得“秦兵不敢东向”。 楚国也开始了改革,领先了秦国三十多年,“吴起变法”,辟地千里,带甲百万,“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南方的大片土地归入楚国势力范围。 韩国,法家名士申不害也**变法,“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制造出了当时*先进的武器,攻击性能极高,“天下之宝剑韩为众”。 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富之国,*早称霸中原,国内经济繁荣,商业发达,让各国羡慕不已。 …… 当各国都在争相改革,取得一次次巨大的经济、政治、军事成就时,西北边陲的秦国该怎么办呢? 年轻的秦孝公登基伊始,便召开会议,加速改革,实现富国强国的愿望。当然,在秦孝公的心里,本国人才匮乏,他只能寄希望于国外人士。 当时各国间,人才流动频繁,奇士高人都自荐于王公**,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 商鞅就这样上场了。 向左走,向右走 这一年,商鞅三十九岁,也不年轻了,他在仕途上始终没有太大发展。 商鞅这个人,很早就精通法家思想,有很丰富的实战经验,可惜在一个“唯文凭是举”的时代,他学历太低,在魏国出不了头,总被那些“海龟”嘲笑。 商鞅很崇拜李悝、吴起等法家前辈,向往能像他们一样,做一番大事业,青史留名。 可这只是一个梦,他已经三十九岁了,半辈子已经过去,似乎没有看到一点转机。 当时,商鞅所在的魏国是较发达的**,自然也是人才辈出,竞争激烈。商鞅眼看着别人一个个高升,而他却一事无成,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 秦国的招贤诏令,让他眼前一亮。 商鞅是一个城府极深、思谋极细之人,他决定离开魏国。他不相信别人,只相信自己,正是这种**自负的性格,让他日后成为天才般的治国人物,也让他*终死于非命——当然,这还只是后话。现在的商鞅所要面对的,是他实现人生跳跃的一次重大机会。 一个初登王位的青年君主,一个仕途不顺的“外来和尚”,就这样拉开了秦国历史乃至中华历史上的一幕改革大剧。 改革前夕,秦国做了充分的宣传工作,邀请文武百官进行了一场大讨论。 力主改革的商鞅与力主守成的老臣甘龙、杜挚,成为这次讨论的关键人物。 商鞅说:“各国在竞相改革,而我们走了许多弯路,落后几十年了,我们不能再拖拖拉拉、瞻前顾后,要敢于打破利益**的垄断!” “年轻人,不要急,我们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老臣甘龙摇头说道,“改革非同儿戏,要慢慢来,你如此激进,偌大一个**怎么适应得了?” 商鞅反驳道:“真正有大胸襟之人,是不会迎合世俗观念的,真正能做大事的人,是不会和世俗民众去讨论的。”(“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甘龙是前朝老臣,也是秦国既得利益者的代言人,甘龙怒道:“我甘氏是春秋时甘昭公的后代,我本人也为**贡献了毕生精力,你这个外邦之人,来秦国尚不满百日,怎么敢说改就改?” 秦国的“甘氏家族”,可谓根正苗红,甘龙本人既有资历,又有实力。作为元老,甘龙也是一位杰出人物,在上一代的秦献公时代,功劳颇大。想当初,他也是锐意进取之人,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如今甘龙已是既得利益者,位置不同了,自然也就反对改革了。 双方的争论逐渐白热化。 另一位老臣杜挚开始出来打圆场:“改革如果是要剥夺一部分人的利益,那么势必引起社会动荡,还不如遵循以前的制度,渐进式发展。” 商鞅却是意志坚定,严厉反驳:“古人早就说过,‘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纵观历朝历代,外界情势一变,**法令自然也就要跟着变化。若落后一步,就会步步落后。与其站在岸边观望,不如摸着石头,蹚过河去!” 商鞅性格刚愎,棱角分明,史书中记载他的言辞,总能让人感觉到一股冷峻之风——当然,一个偏远落后的国度,正需要这样一位铁腕的政治人物,才能鞭策整个**前进。 *后,秦孝公对这场大讨论进行了总结发言:“我决心已定,不再在乎世人的那些议论,一定要进行改革。” 两千年前的秦国,在喊出“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的口号时,整个秦国获得了一次思想的大解放,秦国人开始尝试去过一种新的生活,一种他们之前所没有憧憬过的生活。 改革开始了。 “富二代”与“穷二代” “商鞅变法”中城门立柱的故事,毋庸赘述,在此,我们思考一个核心问题:秦国的所有改革措施中,能*大限度调动国民积极性的,究竟是什么? *关键的措施就是:建立军功爵制度。 “军功爵”制度——鼓励军功战功。凡参战的士兵,不论出身背景、家境贫富,只要斩获敌人首级一颗,就可提升一级爵位,升职、做官,还可获得相应的田地、财产。 这项制度为何重要? 在此,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状况。 贫、富二代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是周朝社会的残酷现实。 要知道,当时对于人才的选拔,都是以宗族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是主要体制——**和平民有着严格的等级。 当时各国,都面临社会**断裂的危机。大多数**,如鲁国、郑国、卫国、楚国,完全被既得利益者们掌控,上层社会资源由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良氏、屈氏各大家族所瓜分,**就是他们的家族企业,平头百姓根本没有进入的机会。 底层人才上不来,生活看不到希望;上层人士坐吃山空,崽卖爷田心不疼。 整个社会缺乏良性流动,发展到东周时期,**陷入停滞,毫无生气。 怎么办? 战国时期“养士之风”流行起来:诸侯国各大夫都有自己的门客、食客等,聚集了大批人才于自己家中。比如**的“战国四君子”——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他们对凡是来投奔自己的门客,都以礼相待,不分贵贱,由此为**积累了大量人才,也为平民百姓开通了一条通往上层社会的通道。这个时代,涌现出一些平民出身的英杰人物,如蔺相如、范雎、毛遂、田文、公孙龙等,他们*早都是做门人食客,*后才脱颖而出的。 但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在千千万万的门人中,能脱颖而出获得主人赏识的,毕竟只是少数,它具有极大的偶然性,而且全凭主人的个人意愿,如蔺相如、毛遂这些人,成功皆因为偶然,商鞅在魏国就长期得不到赏识。 如何能有一种制度、一种标准,使人才选拔能系统地开展下去呢? “门客制度”打破了官二代与穷二代之间的鸿沟,再进一步发展,就到了该形成体系、以既定客观标准作为评判人才的程度了。 在战乱频繁的年代,以军功来评价人才,是*现实的方法。 “军功爵制”应运而生。 在《商君书·境内》中,我们可以看到“军功爵”的明确规定,可以浓缩为以下三点: **,制定二十级爵,根据人们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军官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 第二,无论是平民还是**,一视同仁,获得军功者才能晋级,没有军功者就无权拥有田地财产。 第三,在战斗中斩敌首一个,升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两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并且,每晋升一个级别,个人就能得到一顷之田、九亩的宅地,这些都属于私有财产,受**保护。而****,如果没有相应的军功,其财产和田地就要被剥夺。 商鞅治秦,一夜之间,草根与**的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优胜劣汰的法则,让这个**开始充满活力! 军功爵的激励效应 “军功爵制”,用今天的企业管理术语来描述,就是“奖励制度和激励机制”,它开启了一条普通民众向上层**流通的道路,其本质就是提高民众的积极性。 “军功爵制”无论出身贵贱,不看家庭背景,只看个人努力,这极大激发了秦国人的积极性。从更大的意义上说,它让所有的秦国人都换了一种活法:每个人都有了追求成功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社会认可! 这,就是商鞅的高明之处,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像变魔术一样把民众内心深处的热情激发了出来。 这个**给平民百姓带来了*大的期望值: 只要砍掉一个敌人的脑袋,就能官升一级,就能获得一顷的土地和九亩的宅地; 只要杀敌越多,拥有的荣誉和财富就会越来越多! *重要的是,一共有二十个级别,按等差数列晋级。你越努力,就升得越快,所得财富就越多!达到***别时,你不仅可以指挥千军万马、享有房子和女人,而且还有机会被君王接见,你的荣誉将被秦国世代记住。
    目录
    秦国为什么能后来居上 鞠佳 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黄仁宇 容闳:现代知识分子“**人” 雷颐 王闿运与他的时代 羽戈 福泽谕吉:一个**的启蒙老师 马国川
    编辑推荐语
    “文史之旨趣,家国之气象” 兼具史料性、思想性、文学性 以文艺美浸润身心 用思想力澄明未来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