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東晋永和九年(三五三)農曆三月初三,王羲之不經意間書寫的《蘭亭序》成為唐以後文人頂禮膜拜的對象,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不朽之作,也是中國書法的代名詞與經典的象徵。
《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禊帖》《臨河序》《蘭亭宴集序》,有「天下**行書」之譽,作於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與兒子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獻之、孫統、李充、孫綽、謝安、支遁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隂集會,是為後世**的蘭亭集會。是時有二十六人得詩三十七首,輯為《蘭亭詩》。《蘭亭集序》係王羲之為《蘭亭詩》寫的序言。《蘭亭序》用的是特選的鼠須筆和蠶繭紙,描繪聚會盛況,闡發人生感慨,通篇語言流暢,不勉强藻飾、通俗自然,結合
駢句、駢散,靈活自如,堪稱中國文學史上的散文名篇。《蘭亭序》呈現出王羲之書法藝術的至高境界。原帖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作者的氣度、風神、襟懷、情愫,在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現。
《蘭亭序》原作已不存,存世《蘭亭序》有名者五種:馮承素摹本、虞世南摹本、褚遂良摹本、神龍半印木刻本、宋拓定武本(吴炳本)。其中以馮承素「神龍本」為善本,使用「雙鉤填墨法」,摹寫精細,為唐人摹本中接近《蘭亭》真跡者。虞世南摹本因卷中有元天曆内府藏印,亦稱「天曆本」。虞世南得智永真傳,直接魏晋風韻,與王羲之書法意韻極為接近,用筆渾厚,點畫沉邃。褚遂良臨本,因卷後有米芾題詩,亦稱「米芾詩題本」。此本筆力輕健,點畫温潤,血脈流暢,風神灑落,深得《蘭亭》神韻。定武本於北宋宣和年間勾勒上石,因於北宋慶暦年間發現於河北定武而得名。定武原石久佚,僅有拓本傳世。
王羲之(三二一—三七五),字逸少,原籍琅玡臨沂(今屬山東),永和七年(三五一)拜為右軍將軍,會稽内史,史稱王右軍,因書法成就被譽為「書聖」。《蘭亭序》是魏晋風度的直接體現,奠定了中國帖系書法審美的基本格局。《蘭亭序》書法呈現出一種「中和」之美,體現為從容平和、簡約玄澹的意味,通篇用筆提按幅度較小,頓挫不多,用筆中鋒、側鋒交替,章法佈置參差多變而又渾然一體,字形欹側而不失**,重複之字必不雷同,無不體現出追求自由與個性主義的思想。
魏晋名士是中國歷史上一種很獨特的文化現象,而且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説是一種審美文化現象。此時士人對個體生命和精神自由的强調,也是一種精神上的活躍。至此,魏晋玄學使中國書法得到**絶後的精神解放,《蘭亭序》就是這種自由精神人格的具體且適當的藝術表現。
更為重要的是,《蘭亭序》樹立了在書法内容與形式上「雅」的典範。《蘭亭��》的内容不過寥寥三百餘字,却堪稱魏晋散文的集大成者,它的文風澹泊自然,它的文筆清新幽雅。在書法上,《蘭亭序》集中地體現了「雅」的精神,同時也成為中國書法筆法的規範和書法「雅」精神的基礎。儘管歷來對《蘭亭序》的出處有不同説法,但毫無疑問《蘭亭序》是書法史上的一件傑作。從《蘭亭序》的影響可以看出,優秀的書法作品都是「雅」文化的主流。《蘭亭序》清雅的文風、儒雅的用筆、風雅的精神等因素,給予後世效仿者許多啟示。事實上,像《蘭亭序》這樣的「雅」的美學風格也確立了一種向度,從後世許多作品都可以看到《蘭亭》書風的延續。以《蘭亭序》為代表的帖系書風是中國書法的兩大主脈之一,影響了唐以後書法的基本格局,以「宋四家」為代表的宋代書法,以趙孟頫為代表的元代書法,以祝允明、文徵明、王寵為代表的明代書法,均是王羲之書風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