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大众文化通论(第3版)/媒体创意专业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QQ咨询:
有路璐璐:

大众文化通论(第3版)/媒体创意专业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 作者:闫玉刚 刘自雄
  •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ISBN:9787504379306
  • 出版日期:2017年11月01日
  • 页数:286
  • 定价:¥4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大众文化通论(第3版)》在总体框架上,全书由绪论和五篇组成。总论篇分为“大众文化概说”和“大众文化简史”两个章节,“大众文化概说”在文化与文明、公众等宏观视野出发,对大众文化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大众文化与主导文化、精英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大众文化简史”对大众文化产生的历史条件进行分析,并对西方、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简单描述。类型篇选取电影、电视、流行音乐、流行文学这四种代表性的大众文化类型,对其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主要形态、生产消费特征进行介绍。在理论篇中,我们没有对中西方大众文化理论进行全面梳理和介绍,而是从客观呈现的理念出发,选择了批判与肯定的两类代表性学派/学者,对其理论主张进行简单介绍。战略篇对大众文化与经济发展及总体战略进行阐述,此类内容在其他大众文化类教材中较为少见,之所以在《大众文化通论(第3版)/媒体创意专业核心课程系列教材》中单独列为一篇,主要是考虑更好地与媒体创意、大众文化等专业领域的其他课程对接,避免教材在大众文化的内容和理论领域自说白话,与相关领域的其他内容脱节。
    文章节选
    《大众文化通论(第3版)/媒体创意专业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二、大众文化产生的历史语境
    大众文化是现代的产物,它是现代政治、经济、社会、教育、传媒等全方位发展的后果,它的产生必须具备下述几个条件:
    1.政治的民主化。在前现代社会,无论神权控制政府,还是世俗王权掌握**权力,社会等级森严。**的体制内文化艺术生产服务于**社会,动用稀缺的媒介来生产、传承、传播上层文化。艺术家生活在艺术资助制度之下,宫廷、教会和达官显贵为艺术家提供资金,艺术家为**社会提供���化服务。现代化也就是世俗化、民主化的过程。资产**知识分子提出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启蒙了底层民众的权利意识,逐渐被民众内化为主体意识。普通公众逐步获得了自由人身权、政治参与权(选举权)、言论出版自由权,在这个民主化进程中,社会学家命名的“大众”**兴起,其社会地位提升,为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们提供了新的市场支持,为大众而生产的文化才繁盛起来。
    2.经济的市场化。18世纪末期以来,工业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经济时代,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破产了,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勃兴意味着****的没落,**已经无力供养艺术家群体,艺术家与**之间的联姻关系难以为继,原来的艺术赞助体制走向崩溃。随着生产力快速提高,普通民众走出物质匮乏时代。首先,中产**手中掌握了可供自由支配的财富;随后,中下**也掌握了满足衣食住行之外的剩余货币,他们的精神需求和文艺消费有了财富的支撑。作为个人,大众的消费能力相当弱小:但作为群体,其消费能力却不可小觑,于是大众艺术市场产生。艺术家发现自己面对的是现代文艺市场,艺术主顾成了新兴资产**、中产**和社会大众,必须面向无名的市场来创作,出现了“为市场的艺术”,艺术开始大规模复制,降低其生产成本,从而又扩大其影响范围。
    3.生存空间的城市化。工业革命的直接效应是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农民离开土地进入都市成为产业工人,造成了大规模现代都会的出现。1800年,欧洲超过10万人口的城市已经有23个,其中伦敦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00万:而到了1900年,仅德国就已经有了41座城市的人口超过了10万。以现代化进程较快的美国为例,到1900年前后,其城市化水平达到50%。于是在城市里产生了一个庞大的背井离乡的、无名的、有着多元精神需求的群体,既造成了文化大融合,又形成了庞大的文化需求与消费市场,为文化的大规模生产和消费创造了条件,于是剧院、歌舞厅、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出现了。19世纪中期,欧洲主要大城市里开始出现百货商店,人潮涌动,大量的商品供应,支撑了消费浪潮的勃兴。4.教育的大众化。工业革命后,教会、统治**垄断教育的局面已经终结。一方面,普通城市民众需要适应城市生活,他们需要求职,需要挣钱养家糊口,迫切需要通过教育来提高自己的能力:新兴工商业**则需要雇员能够识字,有能力胜任文字工作,懂得基本技术知识,会操作机器设备,能够维修维护工业设备。在上下**的双重需要之下,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都产生了一波大众教育的浪潮,市民识字率迅速提升。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个粗通文墨的市民**已然兴起,他们能阅读大众报刊与通俗书籍,获取生存所必需的实用信息,也能及时了解流行文化潮流。
    5.市民**的兴起。随着现代世俗社会的形成,**城市里出现了庞大的市民**,他们忙于生计、家庭生活、休闲娱乐等活动。从市民**中还诞生了一批渴望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受过较高教育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信息灵通者,有独立意志和判断能力,从普通市民家庭成长,具有草根意识,他们为市民**鼓与呼,向统治**施压,在咖啡馆、酒吧、茶馆等公共空间里,议论**大政方针,关注民生疾苦和社会正义,形成了意见压力群体,他们扮演着市民**的代言人角色。市民**及其代言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改变了城市的文化地理格局,作为个体来说,他们弱小无力;但作为“无名的群体”,他们权势煊赫。市民**的兴起,意味着都会文化生活的主导力量已经形成,成为流行文化的肥沃土壤,都市公共文化生活的趣味将转移到新兴市民**的品位文化中,规模化生产,大范围传播与消费。
    6.大众媒介的出现。在封建时代,传媒是~种稀缺资源,统治**严格控制信息的传播,且消极对待传播科技的推广应用,刻意压制底层的文化教养。传媒的滞后,使得信息在社会底层流通不畅,确保民众处于蒙昧状态,便于王朝的专制统治。在中国,从东汉发明造纸术、到宋代毕异发明活字印刷术,都比西方早,但因为政体的落后,技术的推广应用反而非常缓慢,无法惠及普通民众。统治**有意识地压制中低**的信息自由和传播自由,打压民间的传播媒体,以“反启蒙”的心态来捍卫自己的文化特权。在欧洲,印刷术的发明很晚,但由于中世纪神权政治危机已经出现,资产**精英将古腾堡技术用作摧毁封建政权的利器,在握有经济实权之后,新兴资产**利用大众传媒摧毁了教会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当<圣经>可以借助印刷技术大量复制后,教会的思想控制机制失效了,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终结了教会的垄断解释权,这一“去魅化”过程,是借助于大众传媒的思想启蒙。
    ……
    目录
    代总序 拥抱创意时代
    绪论

    总论篇
    **章 大众文化概说
    **节 文明与文化
    第二节 公众与大众
    第三节 什么是大众文化
    第四节 大众文化的形态
    第五节 大众文化与主导文化、精英文化的关系
    第二章 大众文化简史
    **节 大众文化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二节 西方大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 中国大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类型篇
    第三章 电影与大众文化
    **节 电影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电影的类型
    第三节 电影的生产、传播与消费
    第四节 电影与大众文化
    第四章 电视与大众文化
    **节 电视与电视文化
    第二节 电视节目类型
    第三节 电视节目产制与消费
    第四节 电视与大众文化
    第五章 流行音乐与大众文化
    **节 音乐与流行音乐
    第二节 西方流行音乐的类型
    第三节 中国流行音乐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 流行音乐的生产、传播与消费
    第五节 流行音乐批评
    第六章 流行文学与大众文化
    **节 阅读文化危机?
    第二节 文学与流行文学
    第三节 流行文学的传播媒介
    第四节 流行文学的生产与消费
    第五节 流行文学与大众文化

    趋势篇
    第七章 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新类型
    **节 网络文化及主要特征
    第二节 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新类型
    第三节 网络时代的众声喧哗与关系重构
    第八章 网络时代大众文化的新趋势
    **节 网络时代大众文化的几种辩证关系
    第二节 大众文化生产与平台经济
    第三节 以“IP”为核心的“泛娱乐”

    理论篇
    第九章 西方大众文化批评理论
    **节 早期的大众文化批判传统
    第二节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第三节 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
    第四节 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
    第十章 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理论
    **节 对大众文化的批判
    第二节 对大众文化的反思与肯定
    第三节 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错位与建构
    第十一章 大众文化观
    **节 两种不同的大众文化观
    第二节 大众文化的价值与不足

    战略篇
    第十二章 大众文化与经济发展
    **节 文化经济的兴起
    第二节 大众文化的经济属性
    第三节 大众文化与经济发展
    第十三章 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战略
    **节 制定文化战略的必要性
    第二节 中国大众文化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第三节 中国大众文化的国内发展战略
    第四节 中国大众文化的国际发展战略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