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梵与道:印中哲学和宗教比较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梵与道:印中哲学和宗教比较研究

  • 作者:[以色列] 伊萨玛·泰奥多 姚治华 叶首德
  •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 ISBN:9787518804757
  •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01日
  • 页数:334
  • 定价:¥4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同属亚洲的中印两国拥有丰富、具影响力的灵性和哲学传统,并在两千多年中有过交往。然而,针对这两个文明及其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却是风毛麟角。
    《梵与道:印中哲学和宗教比较研究》中所收录的文章在形而上学、伦理学、医学、灵性、语亩以及文化等领域中对这两个传统之间的异同进行了探讨,为两者架起了一座填补空白的桥梁。
    文章节选
    《梵与道:印中哲学和宗教比较研究》:
    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500年期间,世界历史上,特别是在灵性哲学发展领域中呈现了一些公共特征。学者们将其冠以“轴心时代”的名称。如果纵览印度和中国文化,我们就会发现相似的宗教灵性哲学发展就发生在那个时期。它被认为,每一种自然现象都被某些被称之为道、灵或梵的灵性实体所掌控。正如牛顿的万有引力法则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使世界科学发生了革命,推动了航天科学的发展一样,对自然力量背后的道、灵或梵的发现也为一种物质世界背后的灵性本质的哲学奠定了基础。这在中国“道”的思想中或印度的奥义书哲学中是显而易见的。“道”的思想或道家与遍存万有的梵分别在中国的《道德经》和《庄子》以及印度的主要奥义书中被阐释。
    我们发现,在道家思想和奥义书哲学之间存在着很多相似性,它们可以通过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价值论进行探讨和呈现。两者都相信世界的灵性本质。两者都相信世界是某种东西的表象,由于它无法被看见,所以被认为是无和空,因为它无法通过经验性的潜能所探知。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在中国早期哲学中发生了同样的事情。首先,人们认为在所有自然现象背后都有个体的神灵,这种看法*终为物质世界万物背后有一位遍存万有的灵性本质的观点铺平了道路。那个灵性本质被冠以“道”的名称。实际上,这个理念早已有之,道是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才作为一种被宣说的体系出现的。在那些往昔的时光中,这种观念也许以某种方式偶然存在于中国非常高尚的人物和知识分子之中。这种观念总是盛行于非常高尚的知识分子之中,之后各地都有学者将它系统化,并将其普及为一种哲学体系。譬如,“**真理是独一的”在《黎俱韦陀》不同曲颂中被反复提到。为了澄清这一点,在《大林间奥义书》中独一性的概念被雅若洼基业以不二论概念进行了提炼。这个不二论的概念被商羯罗在九世纪以一元论(Advaitavada)概念进行了哲学化和普及化。从那个时期开始,一元论被认为是韦檀多(Vedanta)的一支独立哲学体系。在印度,无论正统哲学体系的传道者宣讲什么,其内容都已经以种子形式存在于韦陀文献②中了。同样,所有被老子的道家思想所系统化、传播和普及的观念,其要素早已存在于中国早期思想中(Reifler1981,19-26)。
    如果我们探索奥义书哲学与道家思想之间的相似点,会清楚地发现两者都强调个人灵性的提升①。两者都与本性②有着直接和密切的关联。道家反对儒家的礼仪以及为了引导日常生活③而进行的智性上的努力。而奥义书的先知们则劝告大众不要陷入仪式无休止的循环束缚中,等等④。两者都展示了觉悟的深度,即在灵性领域中对实在的直接体验,并把这种领悟全部贡献给了人类。⑤以上道家思想和奥义书哲学之间的这些共同特征提供了一个平台,使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这些不同的哲学方面的观点比较就两个伟大文化之间的相似性给予了清晰的看法。只有在对来自两片大地上的、在同一个知识水平上⑥思考的思想家们进行比较研究的时候,才能深度了解这两个文化。
    ……
    目录
    致谢
    中文版序言
    导言

    **部分 形而上学与救度学
    水和宇宙生成论:对《黎俱韦陀》第十卷第129颂及《太一生水》的思考
    奥义书及道家哲学之间相似性的探讨
    静悟与默识之道
    无常与长生:佛教五蕴论与道教重玄派

    第二部分 伦理
    礼与法(Dharma)
    《薄伽梵歌》与中国古典思想中的伦理学和形而上学
    《论语》及《薄伽梵歌》中的公众道德人格及道德责任
    慈悲伦理学:佛教的悲与儒家的仁
    为何“信愿”不是怪胎:儒家与印度教中的道德知识

    第三部分 躯体、健康与灵性
    瑜伽与导引:历史、世界观与技术
    中国和印度古典医学起源探索
    佛教及道教修身养性中的健康、疾病和躯体

    第四部分 语言与文化
    印度语言对汉语的影响
    中印思想中的神奇字母:从字母花环到普庵咒
    “格义”的混用:跨文化翻译中的混淆
    生活的嬉戏特性:《采坦耶圣行甘露》与《庄子》比较
    诗人与历史学家:泰戈尔与钱穆对现代的批评

    译后记
    作者简介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