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古代文论命题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古代文论命题研究

  • 作者:吴建民
  •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5196522
  • 出版日期:2017年11月01日
  • 页数:389
  • 定价:¥4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文论命题研究》对古代文论命题之性质、特点、功能及其与范畴之区别做了详细阐释。古代诗歌本体论、创作论、功能论、审美论及鉴赏批评方法论等理论层面都有大量命题,《中国古代文论命题研究》从这几个方面阐释了命题与古代诗学理论建构之关系。书中对“发愤著书”说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说这两个古代文论和古代画论的经典命题展开了详细解读,意在藉此展示古代文论与古代画论命题的一般特点;对《文心雕龙》主要篇目中的理论命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韩愈的文论命题、苏轼的诗文书画理论命题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索;并通过对《老子》《周易》哲学命题之文论意义的分析,阐释了儒、道两家哲学对古代文论的深刻影响。*后,分析了新世纪以来影响较大的当代文学理论著作对古代文论命题吸收与运用的基本情况,并对当代文论家研究古代文论命题的典型范例进行了评述。
    文章节选
    《中国古代文论命题研究》:
    朱自清《诗言志辨》把“诗言志”这一命题看作古代诗学“开山的纲领”,因为此命题以其深刻的内涵对后世诗学及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标志着古代诗歌本体论的创立。
    (一)“诗言志”之产生与发展
    “诗言志”*早见于《尚书·尧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对《尚书》的这一观点,学术界颇有争议。因为甲骨文中尚无“志”和“诗”二字,金文中只有“志”而无“诗”字。按照学理,诗歌理论一般产生于诗歌繁荣的时期,尧舜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尚且没有文字,更不用说诗歌的繁荣了。所以,尧舜时代不可能产生“诗言志”这样的诗学命题。从文献学和古今学者考证的角度看,《尧典》实为战国时代的作品,��诗言志”应是战国学者对诗的看法,这种观点是比较可信的。
    春秋时期社会**行的“诗以言志”风气,是“诗言志”产生的思想根源。《左传》对此风气有较多记载,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卒享,文子告叔向日:‘伯有将为戮矣。诗以言志。志诬其上,而公怨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幸而后亡!”’文子所说的“诗以言志”,是当时十分活跃的“赋诗言志”现象,也就是用诗者通过诵读<诗三百》中的篇章,来表达对某些政治外交问题的看法。所以孔子说:“诵《诗》三百……使于四方。”①“赋诗言志”是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官员在政治外交场合表达本国主张的一种特殊的用诗方式,正是在这种用诗方式的影响下,战国学者提出了“诗言志”这一命题。
    汉代《毛诗序》对“诗言志”展开了深刻阐释,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此论表明,诗是诗人之志的产物,诗歌创作是表达诗人之志的活动。所以,诗必然要以“志”为本,有志则有诗,无志亦无诗,这就把诗之本体置于诗人之“志”的基础上。“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一命题阐释了诗歌创作与诗人之志的关系:诗人心中之志抒发出来,形诸语言,就成了诗。《毛诗序》的这些论述阐释了“诗言志”的核心思想,不但促进了“诗言志”这一诗歌本体论命题的发展,而且标志着此命题的成熟。
    《毛诗序》在肯定“诗言志”的同时,又提出了“吟咏情性”的观点:“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毛诗序》将“情”“志”并举,认为诗之本体既是诗人之志,又是诗人之情,“吟咏情性”说是对诗歌本体认识的深化,也是对“言志”论的超越。但是,《毛诗序》所说的“情”并不是审美化的感情,而是具有“风其上”之社会批判功能的政治化情感,此“情”产生于“人伦之废”“刑政之苛”等社会政治的混乱腐败,是诗人“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的政治感慨,并且此“情”之抒发必须“止乎礼义”,即以儒家礼义为准则。这就把“情”限制在政治感情的范围之内,与“志”也就没有多大的区别了。因此,“吟咏情性”实质上仍是一种“言志”活动。即便如此,《毛诗序》毕竟提出了“吟咏情性”说,若剔除其政治内涵,“吟咏情性”则是一个极有价值的诗学命题,它启发人们对诗歌抒情性质的认识,是对“言志”说的一个重大发展,也是中国古代诗学史上的一大创举,因为这一命题为后人所普遍接受。
    ……
    目录
    绪论

    **章 古代文论命题之特征、功能及研究困境
    **节 古代文论命题之内涵、特征及其与范畴之区别
    第二节 古代文论命题之基本功能
    第三节 古代文论命题研究之困境

    第二章 命题与古代诗学理论建构
    **节 命题与古代诗歌本体论
    第二节 命题与古代诗歌创作论
    第三节 命题与古代诗歌功能论
    第四节 命题与古代诗歌审美特征论
    第五节 命题与诗歌鉴赏批评方法论

    第三章 古代文论经典命题“发愤著书”说解读
    **节 “发愤著书”说之提出及历史发展
    第二节 “发愤著书”说之理论内涵
    第三节 “发愤著书”与作家生命需求
    第四节 “发愤著书”说之价值意义

    第四章 古代画论经典命题“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说解读
    **节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说的理论渊源及其历史发展
    第二节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说与古代艺术本体论
    第三节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说与古代艺术创作论
    第四节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说的当代意义

    第五章 经典文论著作《文心雕龙》之命题创建
    **节 命题与《文心雕龙》之理论建构
    第二节 《征圣》篇理论命题
    第三节 《明诗》篇理论命题
    第四节 《诠赋》篇理论命题
    第五节 《神思》篇理论命题
    第六节 《体性》篇理论命题
    第七节 《情采》篇理论命题
    第八节 《养气》篇理论命题
    第九节 《附会》篇理论命题
    第十节 《物色》篇理论命题
    第十一节 《通变》篇理论命题
    第十二节 《时序》篇理论命题
    第十三节 《知音》篇理论命题

    第六章 经典文学艺术理论家之命题创建
    **节 韩愈文论命题之创建
    第二节 苏轼之诗文书画理论命题创建

    第七章 《老子》《周易》哲学命题之文论意义
    **节 《老子》哲学命题之文论意义
    第二节 《周易》哲学命题之文论意义

    第八章 古代文论命题之当代接受及其研究
    **节 古代文论命题之当代接受
    第二节 当代文论家对古代文论命题研究之范例

    参考书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