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扬帆沧海:杨槱传
QQ咨询:
有路璐璐:

扬帆沧海:杨槱传

  • 作者:董煜宇 陈志辉
  •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13181633
  •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01日
  • 页数:267
  • 定价:¥8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扬帆沧海:杨槱传》通过对杨槱院士学术人**展历程的梳理,再现了他作为造船专家在**社会的发展变迁、中国造船事业和高等教育事业的曲折发展历程中执着探索、不懈前行并取得成功的轨迹。
    文章节选
    《扬帆沧海(杨槱传)》:
    **章 童年时代
    北平出生(1909—1918)
    江苏句容是杨槱的故乡,句容市地处苏南,紧邻南京,是南京的东南门户,素有“金陵御花园”之美誉。可是这一切在杨槱的记忆中比较模糊,1917年在北京出生的他,关于故乡记忆是父亲给他讲的故事。
    杨槱祖上并非**,祖父之前世世代代在句容务农,到了祖父杨声远这一代终于有所改变。祖父从小家里非常穷,无法读书,年纪轻轻就要放牛,帮家里维持生计。放牛时候要路过私塾,听到私塾里有人读书,他就扒在窗户边上看,边听边记。后来老师发现,就问他是干什么的,他说是听课的。又问他懂不懂他又点头。后来老师又问了他几道问题,杨声远居然都答对了。老师大为吃惊,不但没责怪他“偷学”,反倒觉得杨声远勤学聪颖,就让他继续来学习。结果他学得很好,老师就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倾囊相授。后来,杨声远也就成了一名私塾先生,开始在句容县华阳镇寨里村的私塾教书。因为他教授的学生成绩都不错,因此在当地获得了比较好的名声,就跑到当时江宁县土桥镇(今南京市江宁区土桥镇)做私塾教师。
    到了杨槱的父亲杨宗炯出生时(1888),杨家的情况就要比祖辈们好了一些,起码可以不像乃父杨声远一样边放牛边“偷听”先生讲课。杨宗炯,别字仲杰。从这个名与字中可以看到,为他起这个名的人(或是其父杨声远)甚为喜爱“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杨炯,希望这个孩子富有文采。在私塾读了几年书后,杨宗炯就到了句容县里的初级中学和省会南京高中读书。虽然后来杨宗炯并没有从事文学,但料想他国文也相当不错,因为他于宣统元年(1909)考取了京师大学堂预备科**类。按当时的大学堂章程,报考预科**类只考国文和英文,毕业后升入经学、法政、文学、商学等分科大学(相当于本科),但分科大学延至1910年3月方才开办。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在武昌发动起义,这就是闻名中外的辛亥革命。消息传至北方,震动极大,京师大学堂的教员、学生纷纷请假回籍,无心上课,后来更至停办,杨宗炯因而失学。年轻的他在停课期间是淹留北京,还是返回江苏句容老家,现在并无证据确定。但估计到当时南方的战况,杨宗炯以留在北京的机会较大。在求学期间,杨宗炯与同为京师大学堂预科**类的学生、同盟会会员孙炳文(1885—1927)成为好友,并于1911年加入同盟会,两人一同创办《民国日报》,鼓吹革命。孙炳文比杨宗炯早一年考入京师大学堂预科,却因在试卷中写有反抗封建伦理道德的话语被开除。对于武昌首义,杨、孙二人应当是感到十分高兴的。
    1912年(民国元年)5月,教育部总长蔡元培下令,将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校,以严复为**任校长(1854—1921)。孙炳文也因为严复复查试卷,认为开除无理,学籍得以恢复。然而,在恢复上课后,却因为经费紧绌,北京大学一度面临停办。教育部更提出对原有学生和外国教师的“结束办法”,令原来分科学生于民国元年年底前毕业,引来学生的极大不满。同年10月,杨宗炯预科**类毕业。然而,杨宗炯并未直接升读本科,原因亦在于学校经费紧张,校长如走马灯一般换了一任又一任,加上教育部朝令夕改,校务一塌糊涂。1913年1月,何燏时就任北京大学校长。5月,他竟宣布“凡预科毕业生欲入本科者,须经过入学考试”。北大预科毕业生一片哗然,认为与“大学令”中持预科毕业文凭者可升入本科的承诺相违背,发生了预科生集会请愿的学潮。这次学潮,*终以何氏开除为首学生8人,以及教育部暂时解散在校预科生而被压制。9月初,本科开学又被教育部勒令叫停,后者提出要把北京大学并入天津北洋大学,但亦因校长学生反对而不了了之。
    经过这一系列的波折,直到1914年下半年,杨宗炯才入读北京大学法本科法律门。在预科毕业后的两年间,他靠打零工赚取生活费。档案显示,杨宗炯曾于1914年(民国3年)3月,在北大预科班临时担任过一个月的英文书记,月薪金30元。
    ……
    目录
    序言
    导言
    **编 看船·学船
    **章 童年时代
    北平出生(1909—1918)
    寄寓革命(1919—1926)
    随父北征(1926—1929)
    金陵求学(1930—1931)
    第二章 青春岁月
    移居广州(1932—1935)
    结缘船舶
    出洋求学
    第三章 负笈英伦
    选择船舶(1935—1940)
    半工半学(1937—1939)
    留学生活
    学有所成

    第二编 造船·教船
    第四章 崭露头角
    归国抗战(1940)
    民生造船(1940—1944)
    川江航船(1942—1943)
    交大任职(1941—1944)
    喜结良缘(1944)
    第五章 赴美汲新
    赴美服务(1944)
    汲取新知(1945)
    监造航母
    第六章 军学之间
    三载军旅(1946—1949)
    军民之间(1948—1949)
    学会任职(1948—1949)
    第七章 东北五年
    大连造船(1949—1951)
    中苏合作(1952—1953)
    两易其岗(1953—1954)
    第八章 教学生涯
    重回交大(1955—1957)
    “跃进”实践(1958—1961)
    暂回正轨(1961—1964)
    参谋国计(1965—1966)
    第九章 十载矢志
    困境坚守(1966—1970)
    再回船厂(1970—1972)
    重返校园(1973)
    设计新船(1975—1977)
    追踪前沿(1975—1977)
    第十章 花甲逢春
    展望海洋(1978—1986)
    再续华章(1978—1984)
    经济造船(1980—1990)
    教学相长(1984—1995)

    第三编 写船·望海
    第十一章 史笔写船
    初涉船史
    探讨帆船
    古船探究
    宝船争鸣
    拓展船史
    八十自述
    九十修史
    第十二章 耄耋望海
    航海科普
    建言船海
    海洋情怀
    赤子之心
    结语
    附录一 杨槱年表
    附录二 杨槱主要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