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国际认证认可——质量管理与认证实践
QQ咨询:
有路璐璐:

国际认证认可——质量管理与认证实践

  • 作者:刘建辉 袁勋 旷乐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513896
  • 出版日期:2018年11月01日
  • 页数:311
  • 定价:¥4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在国际认证认可知识的背景下,全面介绍了与各类组织质量管理紧密相关的认证认可、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认证、服务认证的相关知识。全书分3篇,共8章,既自成体系,各篇章又可单独作为教材使用。
    上篇全面、概要地介绍了认证认可行业相关基础知识,包括**章认证认可基础知识,第二章认证类别及标准规范,第三章中国认证认可法规和监管体系。中篇是本书**,详细介绍了质量管理与认证实践方面的知识,其中第四章可作为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知识培训教材,第五章可用于贯标认证培训教材,第六章可用于内审员培训教材。下篇第七章和第八章可分别用于CCC认证、服务认证培训教材。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质量管理相关专业、工商管理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各类组织经营管理者、质量管理者、培训机构、质量从业人员的参考书。
    文章节选
    **章
    认证认可基础知识

    **节认证认可的起源和发展
    一、 国际认证认可的产生和发展
    自1903年英国首先以**标准为依据对铁轨进行合格认证并授予“BS标志”(又称“风筝标志”)以来,国际认证认可已发展了100多年,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国际合格评定规则。标准、计量、合格评定(包括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是国际公认的**质量技术基础(NQI)(本书**介绍的是合格评定中的认证认可部分知识)。全世界几乎所有**都建立了认证认可制度。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建立认证认可制度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认证认可工作体系逐步完善,认证认可在**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作用进一步提升。认证认可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和60部专项规划,明确列为高技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门类。认证认可作��**质量技术基础、市场经济运行基础性制度安排、国际通行技术性贸易措施、行政管理改革创新工具的地位日益重要,“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
    (一) 国际认证认可的起源和发展
    认证认可是随着工业化生产的发展,在工业化**率先开展起来的一种对产品质量的评价、监督活动。
    19世纪下半叶,标志着当代工业革命的蒸汽机、柴油机、汽油机和电的发明,并伴随着工业标准化的诞生,形成了当代工业化大生产,当代市场经济逐渐发育和日臻完善。但随之带来的锅炉爆炸和电器失火等大量恶性灾难的发生,使民众意识到,由**方(产品和服务提供方)的自我评价和第二方(产品和服务接收方)的验收评价,由于自身的弱点和缺憾均变得不可靠。民众强烈呼吁,由独立于产销双方之外,不受产销双方经济利益所支配的第三方,用公正、科学的方法对市场**通的商品,特别是涉及**、健康的商品质量进行评价、监督以正确指导公众购买,保证公众基本利益。解决这一难题有两条路,一是等待政府立法、定规矩、建机构再开始行动; 二是由民间热心人士集资并组建机构,先干起来,政府立法之后再规范。多数工业化**选择的是第二条路,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三方认证首先是民间为适应市场需求而自发产生的。例如,美国保险商实验室(Underwriters Laboratories,UL)和德国技术监督协会(Technische Uberwachungs Vereine,TUV)就是在此种形势下诞生的。
    1903年英国首先以**标准为依据对铁轨进行合格认证并授予“BS标志”(又称“风筝标志”),开创了**认证制的先河,并开始了在政府主导下开展认证工作的规范性活动。1922年按英国商标法注册,成为受法律保护的认证标志。这就是近代*早的产品认证制度。由于政府通过立法而开展认证,因而形成了强制性认证。
    1975年英国标准协会(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BSI)公布BS5750质量保证**标准后,第二年BSI就举办了第三方进行的组织质量体系评定、注册业务,受到各方欢迎,开辟了质量体系认证的先河。
    1979年,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的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缔约方在达成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agreement on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简称TBT协议)中,规定了技术法规、标准和认证制度,并规定出于**、健康或环保的原因,世贸组织成员国政府有权针对产品制定强制性的技术法规或者**性的标准,以及确定是否符合这些技术法规和标准的检验、认证程序,开始产生了国际的认证认可规则。
    与此同时,从质量体系认证的实践中,英国感到这种质量认证模式适应面广,灵活性大,会给生产者和顾客双方带来效益,有向国际社会推广的价值,于是BSI于1979年向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建议,希望ISO制定有关质量保证技术和实施的国际标准。ISO采纳了BSI的建议,于1979年批准成立了第176个技术委员会,就是通常所说的ISO/TC 176,负责制定有关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国际标准。ISO于1987年发布了世界上**个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国际标准——ISO 9000系列标准。该标准的诞生是世界范围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工作的一个新纪元。ISO 9000系列标准不仅一举解决了企业如何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国际通用的语言问题,更主要的是解决了在合同环境下,如何评定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取得客户的信任的问题,给评审、审核、注册和认证质量管理体系带来了极大的可能性,对推动世界各国工业企业的质量管理和供需双方的质量保证,促进国际贸易交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自从1987年ISO 9000系列标准问世以来,为了加强品质管理,适应品质竞争的需要,企业家们纷纷采用ISO 9000系列标准在企业内部建立品质管理体系,申请品质体系认证,很快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认证潮流。
    在ISO 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成功实施的基础上,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又于1996年正式颁布了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并随之掀起了全球范围的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浪潮。
    认证工作经历了长期发展之后,由于认证市场的广阔,从事认证的各类民间机构纷纷诞生,这里面确实有一批能站在第三方立场,以科学、公正的手段和方法为客户提供有效服务,赢得了声誉,但是也存在着一批以盈利为目的的假冒伪劣机构,不仅败坏了认证的声誉,同时也为客户带来了不应有的损失。这种良莠不分的局面使客户无所适从,迫切希望政府出面给予正确管理和规范。
    目录
    上篇国际与中国认证认可体系

    **章认证认可基础知识

    **节认证认可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节认证认可的概念和知识

    第二章认证类别及标准规范

    **节我国认证类别

    第二节认证认可标准规范和规则

    第三节管理体系认证

    第四节产品认证

    第五节服务认证

    第三章中国认证认可法规和监管体系

    **节我国认证认可法律法规体系

    第二节认证认可专门行政法规

    第三节认证认可有关的法律规定

    第四节认证认可有关的其他行政规定

    第五节认证认可部门规章

    第六节中国认证认可监管机构

    第七节中国认证认可监管体系

    中篇质量管理基础与认证实践

    第四章质量管理体系基础

    **节世界质量管理发展

    第二节质量管理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节ISO 9000系列标准的作用

    第四节GB/T 19000—2016标准理解

    第五节GB/T 1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第五章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认证实践

    **节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第二节体系文件的编写和发布

    第三节体系的试运行

    第四节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注册

    第五节我国质量状况及发展

    第六章内部审核

    **节有关审核的术语

    第二节审核原则

    第三节内部审核管理工作

    第四节审核准备

    第五节现场审核

    第六节形成审核发现

    第七节准备和形成审核结论

    第八节末次会议

    第九节审核报告

    第十节纠正措施的制定、实施和验证

    第十一节内部审核员

    下篇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CCC)与服务认证

    第七章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CCC)

    **节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CCC)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CCC)的法律框架

    第三节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CCC)的程序

    第八章服务认证

    **节概述

    第二节服务领域典型理论与技术

    第三节服务质量管理及认证依据

    第四节与服务相关的主要法规相关条文

    第五节服务认证的实施

    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