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苏珊·桑塔格全传
QQ咨询:
有路璐璐:

苏珊·桑塔格全传

  • 作者:[美] 卡尔·罗利森 莉萨·帕多克 姚君伟
  •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 ISBN:9787532779208
  • 出版日期:2018年12月01日
  • 页数:450
  • 定价:¥6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一代公知苏珊·桑塔格(1933—2004)生前即迎来了自己的首部传记《铸就偶像——苏珊·桑塔格传》,但这部传记只写到1999年。而她生命的*后5年是她人生又一个辉煌的阶段,她对美国及世界时事的评论,她与病魔的斗争,她凄美的人生谢幕,以及为在世人物立传无可避免的欲说还休的那部分,都是其传记不可或缺的章节。
    桑塔格离世后,随着档案、书信、日记的开放,本书作者得以在修订旧有内容的同时,增补大量新材料,优化叙事的质感,使之成为一部“全传”。在这本全新的传记里,除去生父客死中国,童年寂寞早慧,“闪婚”大学老师,十赴波黑战场等,这位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罗茨基称为“大西洋两岸**批评家”的知识女性,同时也是单身母亲、勇闯鬼门关的乳腺癌患者,还将面对小说《在美国》获得美国**图书奖后的“剽窃”风波,对9·11事件前后两次不同的评论的前因后果,与胞妹的关系修复,与同性伴侣、摄影师莱博维茨的爱恨纠葛——人们只知后者拍摄了那幅惊世骇俗的、引发其亲属和粉丝不适的桑塔格躺在棺材架上的遗照,却不知她抛下自己病危的父亲,不遵医嘱未全副武装,便径直爬上病床拥抱来日无多的桑塔格,并几度用私人飞机为桑塔格辗转医院做*后的
    文章节选
    妇女们通过装嫩、谎报年龄、使用化妆品以及女演员采用的所有技巧,来弥补这种年龄观念上的双重标准带来的问题。妇女们添置行头,打扮自己。她们无奈之下只好特别关注款式。有时,妇女们在街上拦住桑塔格,她们说钦羡她,但承认并没有看过她的书,这种时候,桑塔格都很生气。她对理查德·特里斯特曼这样的朋友说,对一个作家来讲,这是怎样的一种侮辱啊!但是,这些妇女中的许多人都是通过《时尚》杂志和其他流行杂志上刊登的照片,或者从她的书衣上才对她有所了解的。对她们而言,桑塔格就是她的形象、她那些抢眼的造型,以及其他人的书籍封底上印着的她撰写的发人深思的**语;她是个魅力四射的人物,她的妙语专栏作家们都爱引用。
    当然,也有许多年轻女子读过桑塔格的著作,而且许多人,比如卡米尔·帕格利亚,还企盼着也像她那样——不过,从帕格利亚的例子来看,过度效仿桑塔格的榜样会以半严肃半搞笑的下场结束。1973年春,帕格利亚在本宁顿学院从事她的**份学术工作。她二十五六岁,是个激进的女权主义者,而且是公开的女同性恋者。她认为,桑塔格是一位对男性主宰提出了挑战的激进主义分子,而且写过关于影响遍及精英和大众文化范畴的主题的文章。与桑塔格一样,帕格利亚放弃了狭隘的学术研究,而运用一种视野宏阔的、跨学科的方法。她当时在撰写的博士论文——《性面具》——日后成了一本有争议的畅销书。用帕格利亚的话来说,桑塔格在《反对阐释》中建立了一种“公共剧院”,生动地描述了一个“跟上时代潮流的女知识分子”角色,复兴了女文人的概念并将之现代化。但是,帕格利亚对桑塔格的希望更甚:“我一开始对桑塔格就有的抱怨之一”,她在给桑塔格的传记作者的信里写道,“(是)她在石墙酒吧骚乱事件之后对她自己的性生活仍旧表现出的怯懦。”1968年,帕格利亚是耶鲁研究生院**公开的同性恋学生。而另一方面,桑塔格“在媒体上、在那种肤浅的曼哈顿晚会上,将自己作为一‘名士’推销出去,但又试图求助于隐士般的、过着离群索居生活的纯粹作家、超脱的艺术家的先例,以此来转移人们对其私生活的打探”。
    1968年10月15日,帕格利亚**次见到桑塔格本人。那**是越战暂时中止日,帕格利亚当时为耶鲁大学研究生,去看一个朋友,普林斯顿大学一个学生。1973年春,帕格利亚开车去见在达特茅斯的桑塔格,希望说服她来本宁顿演讲。帕格利亚在达特茅斯见到的那个女人不禁让她想起桑塔格在瑞典的电影片场上的宣传照片:桑塔格“看上去时尚、干练——靴子、长裤、高领套衫、宽皮带、飘动的围巾。玛丽·麦卡锡或西蒙娜·德·波伏瓦都不是这样的面貌,或者说,都不能取得这样的预期效果”。
    帕格利亚拼命筹措付给桑塔格的讲课费。学院只能付700美元——大致是通常桑塔格讲课费的一半,是学院通常付给演讲者的两倍。帕格利亚指望理查德·特里斯特曼帮她劝桑塔格来。本宁顿学院教师多为男性,他们对讲座并不像帕格利亚那样热心。事实上,帕格利亚后来才知道,因为付了双倍的钱,老师们也就指望桑塔格能讲得双倍好。帕格利亚四处张贴海报,扩大影响,催促她的学生把他们的朋友带进这一“非凡的体验”之中,桑塔格可是要阐述关于当代文化之洞见的。
    在那个“重要的日子”,1973年10月4日,睡眼惺忪的桑塔格晚了两小时坐车到了。她看上去神情憔悴,眼睛肿肿的。她对帕格利亚解释说,昨晚写了一夜稿子。精神来了时,她写得飞快。她对帕格利亚说,她相当懒,要支撑着连续写两周,她就得服兴奋剂了。取消学院院长家里的会见,帕格利亚带着她的这位客人直奔酒店,桑塔格“声音响亮地高喊一声……要了胡椒牛排,这似乎是合适范围内的豪食,也有异国风味”。帕格利亚回忆说,餐毕,桑塔格无视邀请方的提醒,他们已经迟了,照样在那里“一杯接一杯地喝着酒,根本不管联络员一次次来催”。
    据帕格利亚说,桑塔格终于到达本宁顿学院的谷仓 剧院这个她要讲演的地方时,迎接她的是一屋子愤怒的听众,他们已经等了一个多小时。琼·申卡,本宁顿学院的毕业生当时就坐在听众席里,她现在不记得桑塔格令人难忘的迟到或听众特别烦躁不安的情形了。用帕格利亚自己的话来说,她这时做了个追求奇崛效果的介绍,把桑塔格比作古代的学者。这是一次令人激动、重要的活动,申卡回忆道,此前她在几个场合见过桑塔格,这时,对帕格利亚冗长、荒谬的介绍吓呆了。这对在场的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尴尬的经历。申卡说,对帕格利亚、对本宁顿学院院长(她当时就在翻眼睛),还有对明显不耐烦的听众。即使是桑塔格爱慕者,帕格利亚顶礼膜拜的、痴迷的开场白也不可控制地变成了戏仿。
    帕格利亚记得桑塔格如何“走上讲台,和善地说道:‘这是我得到的*非同寻常的介绍!’这博得**喝彩”。但是,紧接着,桑塔格便朗读一篇短篇小说,据帕格利亚说,一篇“什么内容都没有的”法国新小说式的短篇小说。教师们感到被忽悠了,因为“她答应得好好的,来本宁顿是要就文化或政治的话题作一次非小说的讲座”。大家瞪着迷迷糊糊似乎已经睡了过去的帕格利亚,她被弄得无地自容。桑塔格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听众的反应,还是在那里读、读、读。但是,据申卡说,桑塔格的故事似乎只是不容易记住而且听众的反应也属正常,但并不是不热烈。
    随后,桑塔格邀请申卡到巴黎去看她。当桑塔格把写有她的电话号码的一张纸递给她的时候,帕格利亚一边从申卡的肩上伸手过去,一边说:“我必须要这个!我必须要这个!”而且一把就把那张纸从申卡的手中抢了过去。申卡平静地从帕格利亚的手中拿回了那张纸。看到帕格利亚那么坚定地霸占着桑塔格,申卡认定,听完讲座后不参加聚会是明智谨慎的。据帕格利亚说,桑塔格因为一件事情大发脾气;这事发生在伯纳德·马拉默德家。他是本宁顿的明星小说家,帕格利亚说,他也是个有名的“讨厌蛋”。她的朋友们感觉马拉默德——他以前从未见过桑塔格——出了洋相。“他把我邀请到他家里侮辱我!”桑塔格和帕格利亚从马拉默德家的聚会上离开,驱车离开的路上,桑塔格非常生气地说。因为气愤,她似乎来劲了,人也完全醒了过来,真正开始和帕格利亚说起话来。两个女人一路上在车里聊了一个多小时。惊讶的帕格利亚刚刚注意到公开场合的桑塔格,“冷静、漠然、严厉而**”,此刻慵懒地靠在座位上,变成了“‘苏珊’,热情,言行举止明显是犹太人式”。桑塔格曾对一位访谈者讲过:“我真喜欢亲密关系——用一个专门的方式讲,是犹太人那种亲密关系。我喜欢大讲特讲自己的那种人,他们为人热情,喜怒形于色。”桑塔格似乎很喜欢帕格利亚连珠炮似的讲话方式,也喜欢她显然希望建立起一种个人关系的想法。在帕格利亚这一边,她喜欢自我成就的桑塔格:“祝你好运! 我们需要有更多的能够开办自己电影厂的女明星”,她在《荡妇与流浪汉》(1994)中一篇关于桑塔格的文章里写道。公开场合表现的压力没有了,又单独和一个有所互动的人在一起,桑塔格放松了。桑塔格极其坦率地承认妮科尔·斯特凡娜性感十足,让帕格利亚感到惊讶不已。但她们俩聊得更多的是桑塔格在《食人者二重奏》中用的那个漂亮的意大利女演员——性感的阿德里安娜·阿斯蒂。帕格利亚回忆说,像两个三句话不离本行的男人一样,她们俩一路上对热辣女郎评头论足,交换看法。
    ……
    目录
    前言
    一、荒漠中的童年(1933—1945)
    二、别处的一个世界(1945—1948)
    三、迈向更美好的生活(1949—1953)
    四、生活与事业(1953—1957)
    五、探索(1957—1958)
    六、铸就成功(1958—1962)
    七、成名(1962—1963)
    八、**时刻(1963—1964)
    九、声名(1965—1966)
    十、彼得和保罗(1965—1967)
    十一、新激进主义(1967—1969)
    十二、激进意志的样式(1968—1971)
    十三、桑塔格女士(1971—1973)
    十四、希望之乡(1973—1974)
    十五、《旧怨重诉》(1975)
    十六、去了一遭鬼门关(1975—1977)
    十七、康复(1976—1977)
    十八、文学沙龙的主人们(1977—1985)
    十九、《我,及其他》(1978—1979)
    二十、一个漂泊不定的犹太人(1980)
    二十一、苏珊:改变信仰者(1982)
    二十二、回顾与回击(1982—1983)
    二十三、桑塔格主席(1984—1989)
    二十四、隆重推出苏珊·桑塔格(1986—1989)
    二十五、《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1987—1992)
    二十六、火山情人(1990—1992)
    二十七、萨拉热窝(1993—1995)
    二十八、尾声与肇始(1991—1999)
    二十九、痊愈与排斥(1999—2003)
    三十、终结(2004)
    尾声
    编辑推荐语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首本真正意义上的桑塔格全传; 一部不为传主本人、亲属、粉丝所左右的传记,即所谓“将名人的长筒袜褪至脚踝处”; 桑塔格与诸多名人、伴侣、家人的爱恨纠葛,均有详细展现,尤其是其与爱侣摄影家莱博维茨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欲说还休的微妙的关系; 还原诸多事件细节,展现**背后的“猥琐”,**之下的“渺小”。也许这部传记不够“甜”,但很“正”。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