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票证年代――统购统销史
QQ咨询:
有路璐璐:

票证年代――统购统销史

  • 作者:罗平汉
  •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1056286
  • 出版日期:2008年03月01日
  • 页数:351
  • 定价:¥3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据说,人的记忆有很强的选择性,通常会记住那些美好的东西,“遗忘”那些让人不愉快的事。《票证年代:统购统销史》又让那些令人辛酸的记忆被唤醒,只是,这记忆没什么温馨倒是颇有些沉重,而作者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的架式又让人堵得慌。本书和其他研究农民问题的著作一样,再次证实农民在公权力施加之后的被动状况。而实际上,公权力到达基层之后被无限放大和滥用,决不止于统购统销政策,而几乎在所有农村政策上都有体现。
    文章节选
    一、两种“炸药”的选择
    1. 粮食危机
    粮食统购统销是从1953年11月开始实施的。当初采取这一措施,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但由于长期的战争,农村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1949年全国的粮食产量仅有2264亿斤,人均不到420斤。同时由于战争,需要**供应粮食的军政人员越来越多。因此,如何掌握足够的粮食,以保证城镇居民以及经济作物区和灾区农民基本的粮食供应,就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后一个重要的课题。
    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曾先后发生了四次物价大波动,而前三次物价上涨,都是由粮价上涨开头的。据统计,北京市1950年3月的粮食批发价格指数,比1949年2月上涨了七十多倍;上海市1950年2月每石(即“市石”,市制中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大米的市场成交价,比刚解放时的1949年5月上涨了六十多倍。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就花了极大的力气来解决粮食问题。在前两次物价上涨风潮中,人民政府集中了大量的粮食,在物价上涨*严重的时候平价抛售,从而有效地遏制了粮价继续上涨。平价抛售粮食虽���平抑了物价,但抛售的粮食却容易被私商套购而被转手高价销售。鉴于这种情况,在1949年10月第三次物价大波动时,国营粮食公司一度暂停平价销售,而是在一定时间里牌价随市价向上浮动,当牌价与黑市价格基本持平时,全国各主要城市一齐抛售粮食。开始之时,投机商人以为人民币也会同金圆券一样暴跌。于是不惜大量举债购进粮食,等到国营粮食公司大量抛售粮食,物价迅速回落时,投机商人囤积的粮食已卖不出去,而高利贷款却必须偿还,这一下投机商人叫苦不迭,仅上海一地,粮食投机商就倒闭了几十家。自此之后,粮价逐步稳定。
    1950年6月,**人民政府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广大新解放区启动了土地改革,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也得以稳步上升。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了25.7%。到195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3278亿斤,又比1951年增长了i0.6%,比1949年增长了44.8%,与战前*高产量的1936年的3000亿斤(包括大豆)相比,增长了9.3%。在如此短的时间里,粮食产量达到了这样一个增长幅度,已实属不易。
    经过几年的努力,原来设想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的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到1952年就提前完成了,由此新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而与此相伴随的是粮食需求量亦大幅度攀升。i949年,全国城镇人口为576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0.6%;1953年,全国城镇人口增加到7163万人,比1949年增加了139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5%。新增加的城镇人口中,除了自然增殖外,均来自于农村。这些人原来粮食消费自给,而进城后需要商品粮供应。同时,随着**经济建设的开展,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全国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民加上其他缺粮农民,总数接近1亿人,他们也需要相应的商品粮供应。
    ……
    目录
    一、两种“炸药”的选择
    1. 粮食危机
    2. 高层决策
    3. 政策出台
    二、启动城市计划供应
    1. 相关规定
    2. 各方反应
    3. 实施统销
    三、**轮农村统购统销
    1. 农民心态
    2. 宣传动员
    3. 卖出余粮
    4. 强迫命令及纠正
    5. 开展农村统销
    6. 建立**粮食市场
    四、人人谈粮食。户户谈统销
    1. 新一轮统购
    2. “三比四算”
    3. 购了“过头粮”
    五、粮食“三定”
    1. 紧急指示
    2. 整顿农村统销
    3. “三定”到户(上)
    4. “三定”到户(下)
    5. 城市以人定量
    六、统购统销“大辩论”
    1. 新规定
    2. 闹粮风波
    3. “大辩论”
    七、高征购、低指标
    1. 高估产
    2. 高征购
    3. 低指标
    八、统购统销的终结
    1. 调整政策
    2. 强化与延续
    3. 统购统销的终结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