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绪 论
学习要求
了解应用文写作的性质、种类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应用文的历史沿革,掌握应用文的概念以及应用文的主旨材料、结构及表达方式。
**节 应用文概述
一、应用文的产生及发展
应用文写作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源于实用的需要。《周易?系辞下》中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这里的“书契”即公务���书。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文字起源于劳动,文字的诞生为文章的产生打下了基础。从史料来看,具有实用价值的应用文和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相比,应用文的诞生明显早于文学。从1898年起,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遗址等地陆续出土了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到目前为止,已逾10万片。这就是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甲骨文”。“甲”指龟甲;“骨”是牛骨或鹿骨;“文”就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又称甲骨刻辞。甲骨文是商代王室进行占卜时所做的简短记录,短的仅数字,长的也不过百余字,是我国*早出现的原始性的文章,也是*早的应用文。就已发现的这些甲骨文来说,其内容涉及世系、气候、食货、征伐、狩猎等各个方面,全面、真实地保存了殷商奴隶社会的痕迹,可以说甲骨文是埋在地下的殷代王室的档案。
周代盛行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称为“钟鼎文”。钟鼎文有的用来记载统治者的制度、法令,有的用来记载征战的胜利,有的用来记载统治者的文德武功,还有的用来记载**之间的商务活动,其中也有一些是用于物质交换的私人契约。这些文章都是应用文。
我国*早的文章总集《尚书》所收录的文章多数也是公文。《尚书》中的文章就是上古文献的汇编,分为六种体式:典、谟、训、诰、誓、命。其中,“典”用于记述上古的典章制度;“谟”是议政的策论;“训”是进行教诲开导的论说文;“诰”是进行训诫的文告;“誓”是军队出征前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和诏书。这些文体,跟现代的命令、决定、决议、指示、布告、公告、通告、通报、报告等,都有一些近似之处。《尚书》中收录了虞、夏、商、周四个朝代的28篇文献,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层次明确。《论语?宪问》中记载,“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可见,一份文书的出台须经“草创”“讨论”“修饰”“润色”四个阶段。
到了秦代,应用文得到充分发展。秦始皇建立了**个**集权制的**政权,为了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他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的措施,为应用文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当时皇帝公布的文书,已有固定的名称和内涵。《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朕’。”应用文的体式也有较明确的规定,以前的公文一律直书,不提行,不空格,君臣如一;到了秦代,行文中在提及尊号(如“皇帝”“始皇帝”等)时则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为了提高公文的办事效率和可靠程度,还制定了现在仍在沿用的“抬头”“用印”等制度,这标志着公文在当时已经相当成熟。
汉代承袭了秦代的体制。汉代的公文体制主要有书、议、策、论、疏、诏、制、诰、敕、章、奏、表等。其中,皇帝对臣下使用的文体主要是诏、诰、策、敕,其中“诏”用于对下发布命令,“诰”专门用来封官赐爵;臣下对皇上则主要用章、奏、表、议等文体,已有了大致固定的下行文和上行文的区分。同时,在表达方式和结构上,也有了一些相对固定的格式,撰写制度更为完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的公文中还产生了一些流传于后世的名篇,如贾谊的《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司马相如的《上书谏猎》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时三四百年,曹操父子对应用文的发展作出过重大的贡献。曹操的代表作有《让县自明本志令》《求贤令》《求逸才令》《慎行令》《修学令》和《请增封荀表》等。曹丕则不仅亲自撰写公文,还推出了有关公文写作的理论专著《典论? 论文》,他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对应用文写作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和精辟论述。
唐宋时期,随着**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发展,应用文在写作上也较前代更为成熟,中国古代公文走向成熟。这段时期的名篇不胜枚举,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十渐终疏》,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状》,范仲淹的《签手诏条陈十事》,以及欧阳修的《朋党论》《与高司谏书》。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化史上出现了**的“唐宋散文八大家”。“古文运动”在这一历史时期得到了发展。唐宋时期的应用文应用出现了一个高峰期,几乎每一类应用文都有传世之作,仅宋授、宋敏求父子编纂的《宋大诏令集》中就选录了3700多篇应用文。其后,辽、金、元、明、清代在应用文应用方面也不断演变。
辛亥革命后,社会有了巨大的变革,从而引起了公文的变革。这一时期是应用文的巨大变革期。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个公文成式条例,确立了新的公文体式,要求官吏相互称官职,民间相互称先生,并要求用白话文写公文,使用新式标点符号。但由于当时应用文的撰写者以及阅读对象大都仍受旧文化的影响,使得当时的公文不能与旧公文决裂,因此这一时期的公文仍然是文言文与白话文夹杂,标点符号也较少使用。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很快有了自己的公文体式。**批公文,就是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所产生的决议、纲领和宣言。1931年瞿秋白同志代表**起草了《文件处理办法》;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了《新公文程式》,规定了公文种类、行文关系和有关制度,这些都推进了公文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适应全国政权统一和国际交往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公文处理暂行办法》,对公文的草拟、格式、处理程序等作了统一规定,为我国公文体裁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此后政务院及后来的国务院又发布了一系列文件,使我国公文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1981年2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暂行办法》;1993年又对《**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并于1994年1月1日起施行。2000年8月24日,国务院发布了新的《**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2012年4月16日,中共**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于2012年7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