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内科学(二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内科学(二版)

  • 作者:周仲瑛
  •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094122
  • 出版日期:2008年04月01日
  • 页数:857
  • 定价:¥8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为《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之一。第1版于1988年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成为《中医内科学》教学的重要参考书,为中医内科以及临床各科人才的培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中医内科学的1临床、科研和教学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进一步适应中医内科及其他各科的教学需要,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教授和上海中医药大学蔡淦教授共同牵头组织修订了《中医内科学》,使之更加符合当今中医内科学教学实际。
    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总论,分5章介绍了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内科的病、证、症,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内科的辨证论治和内科疾病的预防与护理。下篇分7章全面阐述了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病证、肝胆病证、肾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肢体经络病证等共计53种内科病证。每一病证又设沿革、讨论范围、病因病机、诊断依据、病证鉴别、辨证论治、其他疗法、预防与护理、结语、临证备要、验案评析、文献选录等项逐一论述。本次修订在保持第1版内容全面完整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当前中医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成果,每一疾病不仅修正完善了各项内容,以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还增加了【临证备要】与【验案评析】两个新栏目,使内容更加贴
    文章节选
    **章 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在不断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对人类的保健事业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一、中医内科学的起源
    中医内科学起源较早。据医学文献记载,早在殷代甲骨文里,已有心病、头痛、肠胃病、疟病、蛊病等内科疾病的病名。殷商时代已发明用汤液药酒**疾病。周朝医学出现分科,其中的“疾医”即相当于内科医生。可见,远在春秋时期以前,对内科疾病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相应的**。
    春秋战国时期,完成了古典医学巨著——《内经》。该书中对内科病证的记述达200多种,有详有略,多能从病因、病机、转归、传变及预后加以简单的论述,对有些病证还做了专篇讨论,如“热论”、“痿论”、“疟论”、“痹论”等,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内经》许多理论对中医内科学有着重大影响,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理论,至今还指导着中医内科临床。可以说,历代内科学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内经》的基本理论。
    二、辨证论治的确立——为中医内科学奠定了基础
    汉代张仲景总结前人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著成《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比较系统的辨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地结合起来。
    《伤寒杂病论》已经散失,曾经王叔和整理,到宋代成为现存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前书分别介绍各经病证的特点和治法,并说明各经病证的传变,通过六经证候的归纳,可以分清证候的主次,认识证候的属性及其变化,从而在**上可以掌握原则性和灵活性。后书对杂病辨证主要以脏腑病机的理论进行证候分类,其中对肺痈、黄疸、消渴、痰饮、痢疾等内科病证的辨证和**都记载有许多可贵的**经验。总之,张仲景确立辨证论治的原则,为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中医内科学的形成
    晋朝王叔和著《脉经》十卷,使脉学理论与方法系统化,并把相似的脉象进行排列比较,以便掌握,对内科诊断起了很大的作用。葛洪著《肘后方》,记载了许多简便有效的方药,如用海藻、昆布**瘿病,比欧洲要早l000多年。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医的病理专著,其中对内科疾病的记载有1000余种,且多对其发病机理做了解释,如指出各种淋证的共同病机是“肾虚而膀胱热”。
    ……
    目录
    上篇 总论
    导言
    **章 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一、中医内科学的起源
    二、辨证论治的确立——为中医内科学奠定了基础
    三、中医内科学的形成
    四、中医内科学的发展
    第二章 中医内科的病、证、症
    一、病、证、症的含义
    二、病、证、症之间的关系
    三、辨病与辨证
    第三章 中医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节 病因
    一、六淫
    二、七情
    三、饮食
    四、劳逸
    五、痰饮、瘀血
    六、其他病因
    第二节 发病
    一、发病的条件
    二、发病与体质
    第三节 病机
    一、基本病机
    二、气血病机
    三、风寒燥火病机
    四、湿痰饮病机
    五、脏腑病机
    六、六经与卫气营血病机
    第四章 中医内科的辨证论治
    **节 辨证的基本要求
    一、全面分析病情
    二、掌握病证的特点和病机
    三、弄清辨证和辨病的关系
    第二节 **总则和常用治法
    一、**总则
    二、常用治法
    第三节 内科辨证论治的步骤
    一、四诊
    二、识病
    三、辨性
    四、定位
    五、求因
    六、明本
    七、立法
    八、选方
    九、遣药
    第四节 内科病证的证治概要
    一、气血病证的证治概要
    二、风寒燥火病证的证治概要
    三、湿痰饮病证的证治概要
    四、脏腑病证的证治概要
    五、六经病证与卫气营血病证的证治概要
    第五章 中医内科疾病的预防与护理
    **节 预防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第二节 护理
    一、一般护理
    二、情志护理
    三、饮食护理
    四、煎药服药
    下篇 各论
    **章 肺系病证
    第二章 心系病证
    第三章 脾胃病证
    第四章 肝胆病证
    第五章 肾系病证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
    第七章 肢体经络病证
    附录
    中医内科常用方剂汇编
    参考书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