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音乐的极境:萨义德古典乐评集
QQ咨询:
有路璐璐:

音乐的极境:萨义德古典乐评集

  • 作者:爱德华·W.萨义德 著,庄加逊 译,理想国 出品
  •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59817488
  • 出版日期:2019年07月01日
  • 页数:536
  • 定价:¥75.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从古尔德、波利尼、布伦德尔,到普莱亚、席夫、鲁普;从切利比达克,到巴伦博伊姆、莱文;从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瓦格纳、欣德米特、布列兹…… 萨义德以专深音乐素养论及众多伟大作曲家、作品,伟大演奏家、指挥家,抽绎音乐的社会、政治、文化脉络,阐释音乐对社会被低估的影响力,对音乐界现状提出尖锐批评: 帕瓦罗蒂将歌剧表演的智慧贬低到*少,把要价过高的噪音推到*; 霍洛维兹成了在**接受颂扬的国有资产; 莱文的指挥简直就像是从坟墓里挖音乐,而不是赋予音乐生动与活力; 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只甘于上演老实平庸的二流剧目; 萨尔兹堡音乐节僵化成例行公事和恬不知耻的观光促销计划……
    文章节选
    **章 音乐本身:古尔德的对位法洞见 The Music Itself: Glenn Gould’s Contrapuntal Vision 就本世纪几乎所有音乐表演者而言,格伦·古尔德都可算是个异数。他是才华洋溢、拥有精湛技艺的钢琴演奏者(当然这个世界上才华横溢、技巧纯熟的钢琴家有许多),他****的声音、冒犯性的风格、节奏上的创意,以及*重要的—专注的特质,所有这一切似乎都远远超出表演本身。古尔德共录制有八十张唱片,他所传递出的音质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一听便知。鲜明的个人风格贯穿他的职业生涯,你永远可以轻易地辨别出这是古尔德弹的,不是魏森伯格(Alexis Weissen berg,1929—2012)、霍洛维兹(Vladimir Horowitz,1903—1989),也不是拉罗查(Larrocha,1923—2009)。他的巴赫自成一派,好比吉塞金(Walter Gieseking,1859—1956)所诠释的德彪西和拉威尔,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1887—1989)的肖邦,施纳贝尔(Schnabel,1882—1951)的贝多芬,卡琴(Katchen,1926—1969)的勃拉姆斯,米凯兰杰利(Michelangeli,1920—1995)的舒曼。古尔德弹巴赫,像是为巴赫的音乐下了定义,如果你想了解这位作曲家的真谛,就一定要听这位艺术家的解读与诠释。以上这些出色的钢琴家都有各自擅长的作品,然而古尔德演绎巴赫,在感性、直接、令人愉悦、印象深刻等特质上,与之相比毫不逊色,而所要传递的东西却十分不同,似乎是在就某个神秘的主题提出观点,并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这不禁引人思考,古尔德弹巴赫,实为提出一些复杂且颇为有趣的想法。这种行为模式成为其职业生涯的核心,与其说他是在演奏巴赫或勋伯格(Arnold Schönberg,1874—1951),不如说他在成就自己的美学与文化项目,相应地,演奏也不是一次性的短暂行为。 多数人认为古尔德的种种怪癖还是可以忍受的,因为他的演奏太值得一听了。一些杰出的乐评人,尤以李普曼(Samuel Lipman,1934—1994)、罗斯史坦(Edward Rothstein,1952— )为首,进一步提出:古尔德以特立独行且反复无常的古怪作风来表现自己的独特—边弹琴边哼唱,怪异的衣着打扮,演奏总是富于智识而优雅,在古尔德之前���们从未见过如此表演—所有一切都证明了一件事:这位钢琴家不仅以演出为己任,更是通过演奏提出观点和批评。古尔德一生撰文无数,1964年退出音乐会表演舞台后专心致志于唱片领域,研究录音作品的每一个细节。他总是喋喋不休,喜用繁复的洛可可式修辞,执着于遁世和苦行。所有这一切都强化了一个观念:古尔德的表演引发思想、体验以及情境,而人们在其他演奏大师身上却鲜少能产生相类似的联想。显而易见,古尔德职业生涯的真正起点始于1955年录制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就某种意义而言,这张唱片预示了古尔德之后的一切言行,包括去世前不久重录这部作品。在古尔德推出这张唱片之前,除了图雷克(Rosalyn Tureck,1914—2003,美国钢琴家),极少有主流钢琴家公开演奏《哥德堡变奏曲》。因此,古尔德的开场亮相(以及*后的谢幕)便是与一线唱片公司联手(图雷克似乎从未与**唱片公司有这般缘分),首度将这件高度格式化的音乐作品摆在广大听众面前,并由此确立了一个完全属于他的领域—打破常规、充满怪癖而又与众不同。
    目录
    前言 /i序 /vii 致谢 /xiii **部分 1980 年代 **章 音乐本身:古尔德的对位法洞见 /003 第二章 追忆演奏年华:钢琴家的艺术风采与记忆 /018 第三章 威仪堂堂音乐节 /039 第四章 从理查·施特劳斯说起(续谈音乐节) /050 第五章 《女武神》《阿依达》与《X》 /062 第六章 音乐与女性主义 /074 第七章 万人迷大师(评《理解托斯卡尼尼》) /083 第八章 演奏家:人到中年 /090 第九章 维也纳爱乐:贝多芬交响曲及协奏曲全集 /098 第十章 《塞维利亚理发师》与《唐璜》 /107 第十一章 古尔德在大都会博物馆 /117 第十二章 《朱利奥·恺撒》 /124 第十三章 《蓝胡子城堡》与《期待》 /133 第十四章 **瞬间:切利比达克 /141 第十五章 彼得·塞拉斯的莫扎特 /149 第十六章 席夫在卡内基 /155 第二部分 1990年代 第十七章 理查·施特劳斯 /165 第十八章 瓦格纳和大都会的《指环》 /177 第十九章 聊聊歌剧制作 /193 第二十章 风格与无风格 /206 第二十一章 布伦德尔:乐文 /217 第二十二章 《死城》《费德里奥》与《克林霍夫之死》 /222 第二十三章 风格的不确定性 /237 第二十四章 音乐的回望 /252 第二十五章 巴德音乐节 /265 第二十六章 论“对瓦格纳不忠”的重要性 /281 第二十七章 乐之姿态(论索尔蒂) /297 第二十八章 《特洛伊人》 /308 第二十九章 儿戏 /320 第三十章 《关于古尔德的三十二个短篇》 /330 第三十一章 巴赫的天才,舒曼的怪癖,肖邦的无情,罗森的天资 /335 第三十二章 为什么要听布列兹? /348 第三十三章 欣德米特与莫扎特 /358 第三十四章 评坦纳新著《瓦格纳》 /366 第三十五章 椅中人 /371 第三十六章 谈《费德里奥》 /386 第三十七章 音乐与场面 /408 第三十八章 评戈特弗雷德·瓦格纳的《我的自传》 /416 第三十九章 大众的巴赫 /421 第三部分 2000年以后 第四十章 巴伦博伊姆(跨文化联结) /433 第四十一章 古尔德,作为知识分子的艺术大师 /443 第四十二章 抗怀宇宙 /464 第四十三章 巴伦博伊姆与“瓦格纳禁忌” /483 第四十四章 不合时宜的冥思 /497 附录 巴赫/贝多芬 /510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