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语文:回望与沉思——走近大师 大夏书系(现代语文教育史入门之作,破译一个语文时代缔造者的思想密码)
QQ咨询:
有路璐璐:

语文:回望与沉思——走近大师 大夏书系(现代语文教育史入门之作,破译一个语文时代缔造者的思想密码)

  • 作者:潘新和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7588028
  • 出版日期:2019年06月01日
  • 页数:296
  • 定价:¥5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语文:回望与沉思——走近大师》分别对叶圣陶、黎锦熙、张志公、朱光潜四位现代有名的语文教育大师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在开阔的时代和学科视野上,对他们毕生的语文教育探索作了精湛的概括和评述,对他们所作的贡献作全面的条分缕析的“互文”式的审视,清晰地展现了四位有名的语文教育家的精神特质和对语文教育实践的思考进程。对他们的见解,不但有正面的肯定和褒扬,也有中肯的批评和检讨,努力探求语文教育成效不彰的原因。在这一基础上,寻求疗救现代语文教育痼疾的良方,为今天和未来的语文教育实践提供借鉴。
    文章节选
    语文魂、世纪梦:一个平民教育家的精神苦旅
    ——走近叶圣陶
    导言:全中国孩子、语文教师的良师益友,一位纯粹的知识分子,我国语文教育史无法绕过的精神存在。为现代语文教育奠定了平民化方向,为此践履毕生。
    郑振铎称他是一个“秀美的男性”,这自然说的是当年,我觉得也是。看过他各个时期的照片,奇怪的是,我以为他晚年比年轻时更“有型”。在我的心目中,他就应该是靳二平为他画的那幅油画的样子,一个长着白发、白眉、白胡子,穿着墨绿色汉装,寿眉皑皑,目光炯炯,神情柔柔,身子如树般沉稳端坐着的长者。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就是他主笔的,这个人就是叶圣陶。
    说他主笔现代语文教育历史,丝毫没有夸张的意味。各个时期都有一些书写语文教育历史的人,这些人都很杰出,才华在叶圣陶之上的,也不乏其人,然而,叶圣陶是****的。他是不经意地、逐渐地产生了影响力的,就像水蒸气无声无息地蒸发,到了一定的时候,突然电闪雷鸣,漫天溢地,下起了倾盆大雨。他将毕生的才智都倾注在汉语教育上,他活得比同时代的那些同仁都长,加之他在这个领域特殊的地位与身份,使这种影响力在时空延伸中持续地扩大,以至终于一跃超越了那些曾经比他更**的人物。即便在他的身后,他的观念作为一种传统,作为语文教育文化的一部分,还在人们的无意识中发挥着作用。他是一棵大树,盘根错节、虬髯龙须,其他人渐次都成了附着于茎上的枝叶。要破解现代语文教育之谜,我们无法回避叶圣陶,无法绕过这棵巍然屹立的百年老树。
    学者(科学家也相似)和作家不同。一个三四十岁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可能就已经走到了创作的**,剩下的日子做的就是一件事:重复自己。他们是否江郎才尽不重要,他们已经把生命的光彩交付给人类,这就够了。而学者对时代和后人的影响,他所取得的学术声望,既要靠他的才华,还要靠他的地位和阅历,从某种意义上说,学者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大小,不但取决于才华,而且取决于他的地位、寿命。学术成就有一个被认识、接受的过程,这个过程比文学作品的被认可要漫长得多,学术声望是需要长时间地积聚的,而学者的地位可能会缩短这个过程。一个有才华的学者,如果过早地退场,他的学术价值尚未为学术共同体所认识,那就有可能随着学者的离去,成就随之湮灭,这对于学者来说自然是大不幸。毫无疑问,在现代语文教育界,叶圣陶绝不是***的学者,但是,他的不凡的成就,加上坚韧的生命和作为教育界***的地位,使他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泰斗。——说句题外话,年轻的学者在展露才华的同时,也请悠着点,珍惜生命也是一种学术智慧。至于是否非要当领导,我只能说这是一把双刃剑,它助成你,也损耗你,学者的根本还在于你的学术贡献。有时欲速则不达,“企者不立,跨者不行”[1],说的就是这个理。
    叶圣陶(1894—1988),出生在江苏苏州,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语文教育家、编辑出版家、社会活动家。他当过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当过《小说月报》《妇女杂志》《中学生》《国文杂志》等诸多刊物的主编或编辑,还担任过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但是,只要你对他稍有了解,就决不会把他当作“官”,也不会把他当作这个“家”,那个“家”,就只认他是一个“语文教育家”。他的其他身份,他的一切秉性和才具,助成了他成为一个**的语文学者——一个始终眼睛向下的平民教育家。我以为这是对他的*恰当、*尊敬的认定。
    当我把眼睛盯着加在他身上的这一长串的“衔头”的时候,常感到不自在,我相信叶圣陶也是不自在的。他是一个只想干实事,不愿意当官的人,却阴差阳错当了一大堆的官。他在日记中曾谈到当教育部副部长非其所愿:陈克寒来谈,“谓董纯才托其转询,教育部有意调余为副部长,主持教材编辑工作。如余同意,再设法谋其实现。余即表示不欲。余主教育出版社,实感为力不及,深冀其移归教育部主管。今彼无其人选,乃思移余入教部。余不能因名义之变更,实力即见充盈。余固无完全脱离教育出版社之想,第求缩小工作范围,限于看稿改稿,社长与总编辑之名义雅不欲居,至于改入教育部,更非所愿。余自知与出版工作尚相近,颇思于各个出版社在编辑工作上略有所助,他亦无甚可为”。[2]——只想看稿改稿,连社长、总编辑都不想当,何况当教育部副部长。他在日记中多次谈到事务太多,“颇有不胜负荷之感”,“余实无此精力,但亦不便拒绝……”他是一个谦谨实在、不图虚荣之人,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偏偏就当了他并不想当的官,于他之尴尬可想而知。他在《古代英雄的石像》这篇童话中,对那高高在上的“空虚”,是那么的鄙视,他让不可一世的古代英雄的石像,倒下来,碎成千块万块,变成铺路的小石头,赞美说:“咱们真平等!”“咱们一点儿也不空虚!”“咱们集合在一块儿,铺成真实的路,让人们在上面高高兴兴地走。”这便是他所向往的平凡真实的人生。然而,由于命运的捉弄,在后来的某**,他居然不期然而然地成为了“石像”,尝到了由此带来的尊荣,也遭遇了身不由己的困厄,一切皆非所愿,却只有默默地承受。
    其实他要的很少,我想,做一个全中国孩子、语文教师的良师益友,对于他就足够了。他的挚友夏丏尊称:“只要与作者(指叶圣陶)相识的,谁都知道他是一个**热烈而表面冷静默然寡言笑的人吧。”读他年轻时代写的作品与文章,他在我的心目中,就俨然是一个不苟言笑、谦和温厚的慈爱长者的形象。也许是由于创作的缘故,他把炽热燃烧着的年轻的心,雕刻得沉稳、老练而雅致。他扎根在新文学和语文教育的大地之上,岿然淡定、弘毅静穆。
    作为一个杰出的作家,他在二三十年代就写了大量的白话文学作品,成绩斐然。他是“文学研究会”的一员骁将,倡导“为人生”的文学,他的长篇小说《倪焕之》,被茅盾誉为“把一篇小说的时代安放在近十年的历史过程中的,不能不说这是**部;而有意地要表示一个人——一个富有革命性的小资产**知识分子,怎样地受十年来时代的壮潮所激荡,怎样地从乡镇到都市,从埋头教育到群众运动,从自由主义到集团主义,这《倪焕之》也不能不说是**部”[3]。他还有许多精彩的童话和寓言,《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鸟言兽语”》等,生动而不乏深刻,不但孩子们喜欢,大人也乐读。对童话集《稻草人》,郑振铎评论说:“在艺术上,我们实可以公认圣陶是现在中国二三个*成功者当中的一个。”[4]鲁迅称它“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然而,他对母语的诚挚和对孩子的关爱,使他选择了将语文教育研究作为毕生的事业,从此走上了这一条不归路。他的文学和学者的才华,都倾注在了苦心孤诣地研究语文教育和为孩子编写教材上,从而成就了一位中国现代*杰出的语文教育家,我国现代语文教育之魂。
    华君武在叶圣陶晚年为他画了一幅漫画。标题是:喜看草人着新装。旁题:八二年五月重读《稻草人》有感作此请圣陶前辈一笑。画的稻草人是一个小孩,和叶圣陶并排乐乐地站着,都戴着红领巾,就像祖孙,一老一少,相映成趣。叶圣陶,夸张的白眉毛、白胡子,眉毛像两瓣趴着的月亮,上唇的胡须像一幅倒挂的白扇面,细细的眼睛,很传神。在叶圣陶创作《稻草人》60年后,华君武居然闲闲地“重读”起《稻草人》,还把他们俩画在一块,“请圣陶前辈一笑”,个中含义,常让我赏玩寻味。
    是的,叶圣陶一生都为了孩子,为了那处在无法摆脱的生存困境中的人们,那些如“稻草人”般既无能助人,也无法自救的人们。他所做的,就是要给他们助人、自救的工具。他为语文教育写了那么多的文章,他为孩子编了那么多的教材,每一本都是一丝不苟地编的。有的整套教材就出自他一人之手,十二册课本,每一篇课文,都是他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他说:“在一九三二年,我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编写了一部《开明小学国语课本》,初小八册,高小四册,一共十二册,四百来篇课文。这四百来篇课文,内容和形式都很庞杂,大约有一半可以说是创作,另外一半是有所依据的再创作,总之没有一篇是现成的,是抄来的。”[5]得知这些,先是长江不尽的感动,继而是落木无边的悲凉。今天,乃至将来,还会有这么诚心诚意的语文教育家吗?
    在对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了解中,引起我兴趣和感动的,还有叶圣陶和夏丏尊两位大师的携手联袂,演出了语文教育史上*富人情味的一幕。他们除了合作编写了多部教材外,还一起编写了《文心》《阅读和写作》《文章讲话》等,此外,当时*有影响的《中学生》杂志,也是他们共同的事业。他们观点相近,不分彼此,相知相谐,以至事过境迁,在合作的书中,连叶圣陶自己也分不清楚哪些是谁写的。试想,在他们之间,会有署名、版权之争吗?哪怕动一下这样的念头,都会无地自容!叶圣陶的儿子小墨君和夏丏尊的女儿满姑娘喜结良缘,他们合作的《文心》(开明书店1934年出版)一书,就是送给这对儿女的结婚礼物。这一双儿女,能得到这份世间*珍贵的礼物,是何等的幸运!自然,这也是送给全中国孩子的一份*好的礼物。这部以故事的形式,通俗地讲解语文知识和实践中的问题的书,即便给今天的学生读,也还是可以从中获得莫大好处的。我记得当年读《文心》是在上大学时,按说早过了该读的年龄,但是,它带给我的喜悦和收获,仍远胜过一切“语言学”课程之所赐,因为这里不只是生硬的知识、冰冷的文字,还贯注着两位父亲的浓浓的情意和祝福啊。叶圣陶与顾颉刚、朱自清、茅盾、陈望道、丰子恺、郭绍虞等人的友谊,也促成了他的也是大家共同的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知音,他们对语文教育的痴心、诚恳相待、同心同德,恐怕今天也是再难寻觅的。
    我对叶圣陶的崇敬和亲近,是出自对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的心灵默契。这种默契,源于我们之间的神交,和我对一位真正学者、教育家的人格敬畏。他的教育观念和研究实绩,也许会被后人逾越,然而,他的豁然澄静的人格风范,是不可逾越的。
    对叶圣陶的崇敬和亲近,来自我对他——这部大书的长久、反复地翻阅和解读。我曾经用十几年的时间,由系统地研究我国写作教育史,拓展到语文教育史,对其中数十位*有影响的语文教育家的教育实践和思想资料作过**手的梳理与思考,尤其是认真研究过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和业绩。我认为较之于其他重要的学者,说叶圣陶堪称中国语文教育史上对语文研究*投入,对现代语文教育贡献**、影响*大的学者,甚至说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重要的创建者和实干家,这些评价他都当之无愧。平心而论,在那个大师林立的时代,他在理论思维和学术视野上难臻**,有些见解在敏锐和深刻上稍逊于黎锦熙、胡适、鲁迅、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等先生。可是,我始终相信,没有叶圣陶,就没有语文界学术共同体对传统语文教育的思想承传和现代语文教育基本的理论积淀。不论是在新文学运动、白话文教育草创期的筚路蓝缕,还是在各种政治运动频仍发作的五六十年代的勉力支撑,他的仁爱正直纯良的秉性,都让后辈学人由衷景仰。在7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人格力量和话语权威,对语文界和语文教育实践的影响,是无人可以相提并论的。也许可以这样认为,他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垄断”,是不幸时代之幸;很难想象,如果历史不是选择了他,没有他的披肝沥胆地忍辱负重,那艰难岁月中的语文教育会是怎样。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就是叶圣陶时代语文教育。叶圣陶代表了一个时代——整整一个世纪的荣耀与困厄。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宏伟厚重,给当代语文教育以巨大、长久的影响。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在我国当代语文教育中,是占主导性地位的思想,其作用主要是积极的,他的教育思想是平民化的,他的*大贡献是为语文教育奠定了现实、普及、实用的方向,他的理想是扎根于中国悠久文明的土壤之中的。尽管往往力不从心,常常受到钳制与干扰,有时不得不委曲求全,但他毕生都在竭力捍卫着这个方向。我以为,单单这一点就可谓功德无量,因为它使亿万文盲广被福泽、终身受用,摆脱了“睁眼瞎”的生存困境,获得起码的人格、文化尊严。
    目录
    再版序言 001 语文魂、世纪梦:一个平民教育家的精神苦旅 ——走近叶圣陶 ●导言:全中国孩子、语文教师的良师益友,一位纯粹的知识分子,我国语文教育史无法绕过的精神存在。为现代语文教育奠定了平民化方向,为此践履毕生。 001 ●实用主义教育家的大悲悯,平民教育理想:生活本位论和工具论。前者为本体论,后者为功能论、教学论。“应付生活论”“应需论”,是20世纪语文教育的元理念。 007 ●针对“重写”倾向,提出阅读是写作的“根”,是“基础”,认为阅读还是一种独立的能力与目的,确立了“阅读本位”指导思想,形成了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读”“精读”传统。 017 ●为文学教育提供鉴赏理论和方法——意义:观;态度:玩;本体:我;预备:知识、语感;途径:词句的字面和背面;凭借:生活、经验、想象、语文素养;参考:他人的评论。 025 ●精心结撰了20多套教材,周到和精致,达到了时代的**。和夏丏尊合编的《国文百八课》,精湛的教材理念,精彩的“文话”和“文选”,令现今编写者徒叹奈何。然而,解放后的教材远不如前期。 039 ●继承了中国和西方教育文化的精髓,倡导以学生为本位、以“求诚”为核心,引导学生自悟自求,试图建立良好的认知、人文背景。由于外部干扰,这些教育诉求尽为泡影。 046 ●主张听、说、读、写并重,培养形式感、文体感、语感,写作应以写生为主、临摹为辅,先求它“通”,又望它“好”等。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涛涛宏论尽付东流。 053 ●实现了语文教育从古典向现代、**向平民、文言向白话、为功名向为实用的转型,建立了现代语文教育生活、阅读本位范式。时至**,也逐渐暴露出了时代和认知局限。 062 ● 结语:一个平民教育家为“为人生”的梦想竭尽全力:“工具论”未成为现实,“立诚论”终归破灭。语文教育理想终成南柯一梦,这是一个精神苦旅。但历史会记住这位语文英雄。立足于表现与存在的“言语生命论”,将是e时代的梦想,我们也会成为“稻草人”吗? 073 语文新时代的揭幕者:语文教学新潮的弄潮儿 ——走近黎锦熙 ● 导言:现代语文教育的揭幕者,帅才兼实干家。以语言学家的身份研究语文教育,语文教育观**时代新潮。是现代语文教育前期用力*专、著书*多、活动范围*大、影响人比较多、工作比较持续、成绩***的领军人物。 080 ● 划时代成就:打出“言文一致,国语统一”的旗号,撰就《新著国语文法》《新著国语教学法》《国语运动史纲》等,为现代国语教学立法张目。所拟“国语教学之目的”,鞭辟入里、历久弥新,比今天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更加深刻。 084 ●**时代“新潮”,推崇“设计教学法”,注重��活化、生成性、表现性,全方位达成国语教学目的。体现了师生、生生合作,自主开发教学资源,实施校本课程,打破学科界限等先进的教育理念。 091 ●教材和读法,形式、实质并重,重视文学教育。以“自动主义”为理念,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联络互动的教学法,听、说、读、写打成一片。超前的、活泼的教育思想方法足可睥睨教坛。 101 ●不断提出教法“改革案”。首创“话法教学新案”,认为话法比读法重要;“作文教学改革案”确立了写作重于讲读、日札优于作文等原则,开重表现、重写作之先河,堪称语文教改急先锋。 112 ●倡用注音字母,首创国语文法。确定“现代实用”方针,主张“句本位”,倡导“图解法”,在缀法、读法中大力推广、贯彻,推动了教学科学化,也造成了语法教学的泛滥。 121 ●结语:一个语文教育史上功成身退的传奇人物。他的开创性、学理性的贡献****。他是一位帅才、“语文先锋”,集战略家眼光和实践家才气于一身。然而,只因没有“逞才”的气候,否则,我国的语文教育也许将是另一番面貌。 132 困窘中的坚守:学术饥荒年代的学者楷模 ——走近张志公 ● 导言:20世纪60年代,代表了语文学者的良知,填补了语文教育史研究的空白,80年代后**语文教育的主流,在语文教育的科学化、语言学的实用化方面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137 ●开中国语文教育史研究之先河。对传统语文教育作出了**手的梳理,以教材研究为本,精辟地归结出了一系列的规律、方法和问题,给当代语文教育以借鉴,也奠定了自己崇高的学术地位。 142 ●语文教育“统筹规划”——幼教:语言训练;小学:读写训练、识字、写字三条线分进合击;初中、高中:增设文学课,按照知识与实践的合理关系组织语文课。由此可见出他的继承传统的教学观。 160 ●重视文学教育发展智力的功能,批评将文学教育等同于“读写训练”和“不能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的观点,不讳言现实的矛盾与困惑,主张编两种读本,要读诗。 167 ●指出传统语文教育“重文轻语”倾向,认为口语反映人的素质,倡导口语教学,书面语、口语协调发展,但陷入“推普”误区,口语教学和研究尚未得到重视。 174 ●一直探索语文知识和技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反对排斥语文知识,倡导加紧研究有关说话、读书、写文章的科学的知识系统。由于没能走出语言学怪圈,所以未能建起科学的语文学。 179 ●主持制订《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和《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语法教学、语文教学长期成效不彰,陷入了“语言学”困境和“语法学”难题之中。语言学给他带来*大的荣耀,也是他的滑铁卢。 185 ●结语:他的“入行”和成就,时代成全了他的声名。他是一个忠厚朴实的学者,达到了那个时代的高度,然而,作为语文界的统帅,他缺少大气,繁重的事务消蚀了他的才气。他独自支撑着语文教育,勉力承当一切,终为时势和自己所累。 200 永不凋萎的美:文学、写作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走近朱光潜 ●导言:我国现代*杰出的语文教育理论家。从未当过语文教师、没有写过语文教育学著作,但他对语文教育理论的贡献,比起同时代语文教育家的总和还要多。他学海无涯、曲径通幽的治学观,发人深省。他的研究方法代表着语文学研究的方向。 208 ●开创了美感和美感教育理论,美育是为了“尽性”“脱俗”与实现**人生,是超越利害、培养“无所为而为”的心性。为文学审美教育开辟了通道、确立了价值,也为语文、文学教育打下了基础。 214 ●文学是人格的流露。使文学教育回归到普遍的人格修养和趣味上。“趣味”是其核心概念。反对低级趣味,培养高尚纯正的趣味,主要途径是读诗,是“佳妙”的领悟。有所付与才有所得。实践上兼顾写实与想象。 227 ●写作教育的核心是“真诚”,揭示了“四境”发展观,“四体”学习观,“四视”读者观,主张以日记为训练方式,注重模仿佳作,强调材料的选择,力倡克服心理的懒怠,以“苦思” 解蔽。 245 ●阅读教育倡导“本行之外下功夫”,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博就不能约,先博学而后守约。在具体读法上,强调要读得精,读得集中;读有**,可以维持兴趣与注意。 260 ●慎重讨论了思想、语文的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分先后、内外,寻思即寻言,文字含糊,即思想未透彻,情感未凝练。继而论及文、白,雅、俗,说、写,情、辞等一系列问题。 266 ● 结语:一个在现代语文教育中超然于语言学者之上的人文学者。他*懂得文学、写作、阅读,且深谙教育之道,他的语文学观堪称**。他的语文学理论的非主流和边缘化,是一个不该发生的历史误会。 277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