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一本书备考经典名著·中考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一本书备考经典名著·中考版

  • 作者:闫博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494997
  • 出版日期:2019年04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4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一本书备考经典名著(中考版)》对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要求考查的名著的考点做了系统梳理和详细讲解,引导考生不仅关注作品内容、主要人物、作品思想意义和价值取向,而且对作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一本书备考经典名著(中考版)》设置了备考知识、备考方案、中考真题、新题演练等模块,旨在多角度、**率地帮助考生备战中考。同时可作为初一至初三学生理解经典名著的教辅书使用。
    文章节选
    **编《论语》**编《论语》
    **部分备考知识
    一、基础知识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这部书大约*后编定于战国初期。因其成于众人之手,具体作者已难考定,但它是一部*集中地记载孔子思想言行的著作。
    1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2年或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先世原属殷商一族,先祖为宋国的大臣,后迁于鲁。孔子出生时家境已经衰败,但他在早年还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对传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十分熟悉。孔子天资聪颖,又极为谦虚好学,故而学识日进。到三十岁左右,孔子已经以博学知名于世,开始招收门徒,传授《诗》《书》《礼》《乐》等古代文化典籍。他不仅对以前的文化、思想资料进行系统总结,同时也结合春秋后期动荡不安的社会形势,对一系列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而创建了儒家学派。
    孔子早年曾在鲁国执政季氏手下担任管理仓储、牛羊的小官,都能恪尽职守。��鲁国内乱,一度旅居齐国,后仍回鲁国收徒讲学,门下弟子达三千之众。年过五十以后,孔子一度被鲁国国君委以官职,做到司寇,主管鲁国的司法工作。他希望加强国君权威,削弱卿大夫权力,与当政的季氏等三家大夫产生矛盾,*终被迫弃官离开鲁国。这段做官的时间,前后不超过五年。此后,孔子为了推行其政治理想,奔走各国,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等诸侯国,并曾在卫国、陈国停留了较长时间。然而,他始终没有机会参与各国的政治活动,也没有找到贤明的君主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只是被供养起来装点门面,还有很多时候备受冷遇和迫害。在这段时间里,孔子坚持不懈地进行治学和教育,与弟子们反复探讨人生和社会的重大问题,留下了不少**的言论。在公元前484年,经过了大约十四年的漂泊生涯之后,孔子终于重返鲁国,将余生的精力贯注于文化和教育事业。他一边继续讲学,一边整理文化典籍,对《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古籍进行删订,编成*后的教材定本。虽然孔子晚年在鲁国受到较高规格的礼遇,但仍没有真正得到重用,生活上也迭遭不幸,独子孔鲤和两个重要弟子颜渊、子路都先他而死。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于家中。鲁哀公专门写了悼词,弟子们为孔子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守孝三年。
    2孔子的思想体系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的*简单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想达到“仁”的标准,就必须“克己复礼”,通过对自己的克制和约束以提高道德水平,从而符合礼的要求。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说:自己要在社会上取得自立,在事业上顺畅通达,也要帮助别人做到这样。孔子概括他的为人处世之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出一种关怀互助和平等相待的人文主义精神。总的来说,孔子将“仁”看作道德的*高准则,也是道德的总体,孔子还提到很多其他道德名目,如忠、孝、义、信、廉、俭等。但在他看来,这些名目属于局部性的东西,能做到某项或几项,值得肯定,但还不能算是达到“仁”。“仁”的概念在《论语》中出现百次以上,它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关键所在。
    孔子把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贯彻到政治领域,提出“仁政”的学说。他希望统治者“节用以爱人,使民以时”, 反对对人民过分剥削、压榨,而提出富民、惠民的主张。他还希望统治者“为政以德”,反对一味地使用严刑峻法,而要先用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通过道德感化搞好政治。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社会处于大变革的时代。孔子对当时的社会变动感到不满,希望恢复西周时的礼乐政治。同时他敢于承认:社会政治制度应当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损益,进行局部的修正或改良。
    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相对于天命,孔子更加注重人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从总体上说,孔子是尊重理性、否定迷信的,这一特点对数千年来中国人的思想和精神产生了重大影响。
    3孔子的教育观
    与从政事业相比较,孔子一生在教育领域取得的成就要大得多。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被**垄断。孔子首创了私人讲学,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学生,通过传授文化知识来培养从政人才,对随后的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据说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这批人在孔子死后继续游历各诸侯国,推动了各国政治体制由**制向官僚制的过渡。同时,他们从不同侧面宣扬孔子的思想、传播古典文献,为战国时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孔子通过四五十年的教学实践,一方面教出许多**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另一方面总结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经验。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指出人的本性是可以教育的。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提出“因材施教”,重视启发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对于知识的来源、求知的态度和手段,孔子都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
    4《论语》的历史价值
    《论语》一书作为研究孔子思想的**手材料,其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但它并不是孔子亲手所写,而是在孔子去世以后,由他的学生们根据笔记和记忆加以整理、汇编而成。其中主要记载了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了孔子一些学生的言语行事。班固《汉书·艺文志》概括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按照班固的说法,《论语》的“论”是论纂之意,“语”是语言之意,“论语”即指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成书。关于《论语》命名的意义,后来还有些不同的说法,班固的话比较贴切。
    由语录体的编纂特点所决定,《论语》的体例并不严格。一般来说一条就是一章,集章成篇。全书共二十篇,约五百章,每篇各章并无严密联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由首章首句中取两字作为整篇标题。全书共约一万两千字,平均每章字数在二十四字左右,*短的章节不到十字,*长的也不过三百多字。通观全书,其论述方式并不完整、系统,感想随事而发,显得比较零星散乱。然而,《论语》也显示出了语录体著作的独特魅力。语言含蓄隽永,故事简洁生动,往往能体现出一些长篇论述所难以表达的思想深度,折射出一些长篇论述所难以反映的人物个性和环境情趣。事实上,《论语》灵活的编纂形式使该书的表现内容大为增加,多方位、多视角地体现出了孔子的思想、性格、才能、趣味、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有利于读者全面、准确地了解孔子及其思想。无论从思想价值还是从艺术魅力来看,《论语》都是一部不可不读的作品。
    5《论语》的成书过程
    关于《论语》的编著年代,史料中没有明文记载,我们只能通过研究原文加以推断。今本《论语》篇幅不多,却有不少章节相互重复,有些字句完全相同,有些增减一两字,有些详略有差而意思一致。对此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孔子的言论在当时各弟子皆有记载,后来才汇集成书,故有重复出现。也就是说:《论语》并不是由某一个人编著的。再进一步分析还可以看出:《论语》中有些篇章是孔子弟子所写,有些篇章则出于他再传弟子之手,其中包括曾参、子张、子夏、闵子骞的学生。自唐朝柳宗元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将《论语》*后加工成书的是曾参的学生,其说大体可从。因为曾参是孔子*年轻的学生,而《论语》中时间*晚的材料,就是曾参临死时对鲁国大夫孟敬子说的一段话。另外,《论语》中提到曾参皆尊为“子”,有关曾参的记事也比孔子其他弟子为多。从曾参和孟敬子的生活年代来推断,《论语》的*后成书时间大约是在战国初期,即公元前400年左右。
    《论语》流传到汉朝,有三种不同版本。《鲁论语》是鲁人所传,共二十篇,我们今天所见《论语》的篇目即由此而定。《齐论语》为齐人所传,共二十二篇。《古论语》是汉武帝末年在曲阜孔子故居墙壁中发现的,共二十一篇,篇目与《鲁论语》基本相同,只将《鲁论语》*后一篇《尧曰》中“子张问”以下一段单独分篇。这三种版本除篇数不同外,在章次、文字、解说上都有出入。西汉后期大臣张禹先学《鲁论语》,又学《齐论语》,对两个版本择善而从,篇目以《鲁论语》为主,编成一个修订本。张禹曾为汉成帝的师傅,后封安昌侯,官位尊显,所以他的修订本很快就流行于世,时称“张侯论”。到东汉末年,**学者郑玄又在“张侯论”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为《论语》作注,从而保存了汉代《论语》版本异同的一些资料。郑玄注今已散佚,甘肃敦煌和新疆均曾出土唐代手抄的残本。三国时人何晏汇集汉魏各家注解,作《论语集解》,是现在所见*早的完整注本。
    二、精粹解读
    1孔子论学

    学而1.1
    子①曰:“学而时②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乎?”
    【注释】①子:《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敬称。②时:时时,经常。③习:演习,复习。④说:通“悦”,高兴。⑤愠(yùn):恼怒,怨恨。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一件)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人家不了解(我),可(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应该做的)吗?”
    【感悟与启迪】**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习”的“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而“学习”的“习”则是一个巩固的过程。一个人如果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做到“学”与“习”相结合。第二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孔子认为,只有志同道合的人来访才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以做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第三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这里体现出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思想。

    学而1.4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不习⑤乎?”
    【注释】 ①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②三省:省(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高,不必认定为三次。 ③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④信:这里是指诚实。 ⑤传不习: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知识。习,指温习、复习、演习等。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感悟与启迪】这里借曾子所讲的自省即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来提醒人们要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从而塑造自己的理想人格。对于如何做到“忠”和“信”?曾子认为,“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就是“尽忠”。“信”的含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即做人要诚实不欺。“信”还与言论有关,就是一个人应该说真话,说话算数,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学而1.6
    子曰:“弟子①入②则孝,出③则弟④,谨⑤而信,汎⑥爱众,而亲仁⑦,行有余力⑧,则以学文⑨。”
    【注释】 ①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指前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②入:即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者在家。③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④弟:通“悌”,敬爱兄长。⑤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⑥汎(fàn):通“泛”,广泛的意思。⑦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⑧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⑨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感悟与启迪】“孝悌”“谨信”“爱众”“亲仁”,指的是一个人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做到了这四点,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的话,就应该去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德”为**,重在培养他们的德行修养。
    目录
    **编《论语》 **部分备考知识 一、基础知识 二、精粹解读 三、拓展延伸 第二部分备考方案 一、成语提炼 二、名句赏析 三、术语诠释 四、评价分析 五、图片解读 第三部分中考真题 第四部分新题演练 第二编《三国演义》 **部分备考知识 一、基础知识 二、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三、拓展延伸 第二部分备考方案 一、故事情节 二、人物形象 三、成语典故 第三部分中考真题 第四部分新题演练 第三编《水浒传》 **部分备考知识 一、基础知识 二、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三、拓展延伸 第二部分备考方案 第三部分中考真题 第四部分新题演练 第四编《西游记》 **部分备考知识 一、基础知识 二、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三、拓展延伸 第二部分备考方案 第三部分中考真题 第四部分新题演练 第五编 《朝花夕拾》 **部分备考知识 一、基础知识 二、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三、写作手法鉴赏 四、拓展延伸 第二部分备考方案 第三部分中考真题 第四部分新题演练 第六编《骆驼祥子》 **部分备考知识 一、基础知识 二、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三、拓展延伸 第二部分备考方案 第三部分中考真题 第四部分新题演练 第七编《童年》 **部分备考知识 一、基础知识 二、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三、拓展延伸 第二部分备考方案 第三部分中考真题 第四部分新题演练 第八编《鲁滨孙漂流记》 **部分备考知识 一、基础知识 二、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三、拓展延伸 第二部分备考方案 第三部分中考真题 第四部分新题演练 第九编《海底两万里》 **部分备考知识 一、基础知识 二、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三、拓展延伸 第二部分备考方案 第三部分中考真题 第四部分新题演练 参考答案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